文圖/靳懷堾 編輯/任 紅
墨子所創(chuàng)立的墨家學(xué)說與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xué)說在百家爭鳴的先秦時期冠蓋群說,并稱顯學(xué),甚至一度搶了儒家的風頭。難怪孟子會酸溜溜地說:“ 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可見墨家在戰(zhàn)國時期的聲勢之大。秦漢以降,由于儒學(xué)獨尊地位的確立,墨學(xué)漸成衰微之勢,并幾近湮沒,但墨家的思想和精神并未因此滅絕。歷史進入近代,墨學(xué)再度復(fù)興,并一度被視為拯救中華民族危亡的濟世良方,接引西學(xué)的工具。
如果能耐心讀完《墨子》,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簡直就是百科全書,幾乎包羅了當時可能獲得的各種知識,涉及到哲學(xué)、倫理、政治、經(jīng)濟、管理、軍事、教育以及自然科學(xué)的各個門類—— 尤其是自然科學(xué)方面,舉凡天文、物理、化學(xué)、數(shù)學(xué)等基礎(chǔ)學(xué)科以及制造工藝、土木建筑、測量等技術(shù)領(lǐng)域,無不涉獵。而且,在《墨子》質(zhì)樸而浩瀚的文化思想中還蘊含著豐富的水文化因子。
墨子出身平民。相傳他制作的木鳶,能在天上連續(xù)飛三天三夜不落地,與同時代的魯班不相上下。
墨子的思想源頭可追溯到大禹。莊子曾在《天下》中引述墨子的話:
墨子稱道曰:“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shù)。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肱,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大圣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笔购筮M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p>
不難看出,墨子對大禹的推崇,主要有兩點,一是大禹采用疏導(dǎo)江河的科學(xué)治水方法,這與墨家尊重科學(xué)技術(shù)的思想是一致的;二是大禹治水,不辭勞苦,親力親為,這與墨家崇尚世人難為的苦行精神是一致的。正如有學(xué)者所言:“如果說墨家學(xué)派帶有某種宗教神秘性,那么他們所信奉的最高精神教主,就是大禹。”
墨子熱心于濟世救民,其學(xué)說的基本內(nèi)容包括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皆為救世之術(shù),與大禹治水、為民造福的精神一脈相承。從行動上看,墨家以大禹親操橐耜、櫛風沐雨為榜樣,注重實踐,身體力行,親自種地、做工,尤其是手工制造,是他們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經(jīng)常從事的勞動。墨子本人即是精通機械制造的工匠,他親自參加生產(chǎn)勞動,而且生活儉樸,“日夜不休以苦為極”,同時富于奉獻精神,“摩頂放踵而利天下”,以身殉道,死不旋踵。這些行為所表現(xiàn)出的言行一致、親身踐履、嚴于律己、勇于奉獻的品質(zhì),恰是大禹治水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墨家不但以大禹為心中的榜樣,而且躬行效法。墨子指出:“兼相愛,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他還大量征引大禹治水的事跡,說明“兼愛”的主張取法于大禹等古代圣王。
況乎兼相愛,交相利……古者圣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魚竇,以匯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滹)池(沱)之竇,灑為底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東為漏之陸防孟諸之澤,灑為九澮,以楗東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為江、河、淮、汝,東流之,注五湖之處,以利荊、楚、干、越與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
墨子的這段議論,是針對有些人說“兼愛好是好,但難以行得通”而生發(fā)的。墨子說,兼相愛、交相利,古代圣王如大禹就實行了。過去大禹為了平治天下的水患,在西邊治理西河和漁竇,以排泄渠、孫、皇等河流;在北邊治理防、原、泒等河流,使之注入昭余祁和滹沱河,并使黃河在砥柱山分流,鑿?fù)堥T,以利于燕、代及北方一些部族和西河的百姓;在東邊治理疏導(dǎo)大陸澤的積水,一方面把它攔截入孟諸澤,另一方面用九條河來分流,來限制東邊的水北犯,以利于中原的百姓;在南方治理長江、漢江、淮河、汝河,使之東流,注入太湖一帶的湖泊中,以利于荊楚、吳越與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人民。
“尚賢”是墨子治國的基本綱領(lǐng)。戰(zhàn)國初期,政權(quán)仍為貴族封建主壟斷,廣大下層士人要求參與政事、當家做主的呼聲日益高漲。對此,墨子提出了“使能以治之”的任人唯賢原則,強調(diào)用人應(yīng)當“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而舉之”,進而提出了“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賢者舉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的尚賢主張。他還以“鯀禹治水,一敗一成”的事例,闡明了選賢任能方能安邦治國的道理:
墨子書院位于滕州荊河公園內(nèi)。荊河公園位于城河北岸,善國南路西側(cè),利用城河裁彎后的水面陸地建成。公園自1985年3月興建,經(jīng)過七八年的努力,現(xiàn)已初具規(guī)模。
昔者伯鯀,帝之元子,廢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執(zhí)照無有及也,帝亦不愛。然則天之所使能者誰也?曰若昔者禹、稷、皋陶是也……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盡管鯀的出身十分高貴,官職地位很高,但他德庸才薄,治水無功,最后還是被誅殺以謝天下。鯀被殺后,德才兼?zhèn)涞挠硎苊谖ky之中,繼續(xù)領(lǐng)導(dǎo)人民治水,歷盡了千辛萬苦,克服了千難萬險,終于平定水患,“主名山川”,成為功德蓋世的圣王。
如果說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那么墨子的言行則充分體現(xiàn)了大禹之道。墨家子弟胸懷“興天下大利,除天下大害”的責任,為實現(xiàn)“兼愛”、“非攻”赴湯蹈火,舍生取義。這種風范是悲壯的、崇高的,是墨家為中華民族貢獻的一筆彌足珍貴的思想文化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中最積極、最耀眼的成分之一。
“兼愛”是墨子的社會倫理思想的核心,其實質(zhì)是“愛利百姓”,施惠天下人。墨子認為造成家、國、天下動蕩不安的根源,是人人不相愛,彼此冷漠、憎惡,甚至不惜刀光劍影,用戰(zhàn)爭來滿足一己之私利。因此,他提倡“兼相愛,交相利”,認為如果整個社會都處于互利關(guān)系中,天下一定會和諧美滿。
在墨子看來,人與人之間彼此相親相愛并不難,他說:“茍有上說之者,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我以為人之于就兼相愛交相利也,譬之猶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p>
墨子希望通過提倡兼愛解決問題,這當然只是一種理想,那些熱心于逞強爭霸的諸侯們,哪里會聽得進墨子的這套主張。就連提倡“仁愛”的儒家對墨子的“兼相愛”也不以為然,孟子甚至還說:“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在墨子的政治思想中,十分重視執(zhí)政者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認為道德修養(yǎng)是為人治國的根本,因此君子必須努力錘煉自己,提高品德境界。他還在《修身》中特別指出了不注意品行修養(yǎng)的危害:“本不固者未必幾(危),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源)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墨子以水的源頭污濁,整條河流也必將渾濁的自然現(xiàn)象,形象地說明了忽視品德修養(yǎng),做人為官就容易私欲熏心、濫施惡行。多行不義必自斃。長此以往,就會陷入污穢的深淵不能自拔,招致身敗名裂的惡果。
“親士”也是墨子的重要政治主張之一。墨子認為,要治國安邦,君主必須親近賢士,使用賢才?!赌印返牡谝黄闶恰队H士》,專門論述了如何親士和用士問題:“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夫惡有同方不取,而取己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是故溪陜(狹)者速涸,逝(流)淺者速竭?!?/p>
這即是說,執(zhí)政者只有像江河納百川那樣,不捐小流,虛懷若谷,才能廣泛延攬使用各方面的人才;只有像江河有無數(shù)源頭那樣,善于聽取和采納不同的意見,才能兼收并蓄,兼聽則明,使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實現(xiàn)天下大治。反之,如果器量狹小,不能包容萬物、廣布恩澤,就會像狹小的河溪容易干涸那樣,成為孤家寡人,最終會導(dǎo)致眾叛親離、迅速敗亡的下場。
墨子還從事物對立面的轉(zhuǎn)化、量變到質(zhì)變的飛躍中,隱隱約約地感到了“度”的客觀存在,他在《親士》中提出:“是以甘井近竭,招(喬)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故曰:太盛難守也。”在墨子看來,為人做事必須把握好“度”,不可“太盛”。否則事物往往會轉(zhuǎn)向其對立面。
在墨子與其他先秦思想家不同的是,他廣收門徒,建立了一個組織嚴密、紀律嚴明,又能干預(yù)社會事務(wù)的類似于后世政黨性的團體,成員多達數(shù)百人。墨家的成員都稱“墨者”,他們大多能文能武,具有治國理政的操作能力。
墨家弟子信念非常堅定,為了救世濟民,他們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由于墨子正義在身,加之手上掌握著這樣一支“王牌軍隊”,因而底氣十足,多次阻止了諸侯間的戰(zhàn)爭,實現(xiàn)了自己的“非攻”主張。
據(jù)史料記載,墨子曾成功地阻止了齊伐魯、魯攻鄭、楚侵宋等三次箭在弦上的戰(zhàn)爭。特別是他曾和公輸班論戰(zhàn),成功地制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zhàn)爭。墨子深知諸侯爭霸,有些戰(zhàn)爭不可避免。為了備戰(zhàn)御敵,克敵制勝,墨子提出了積極防御的軍事學(xué)說,這些學(xué)說主要載于《墨子》中的《備城門》、《備水》等11篇涉及軍事內(nèi)容的篇章中。
古代“城”的營建,一般出于軍事防御的需要,故往往城池并重,即在修筑城墻時,還要在外面挖一條護城河,與城墻共同構(gòu)成有機的防御體系?!赌印涑情T》中強調(diào),“凡守城之法,厚以高,壕池深以廣”,即是說,為了強化城池的防守,要使城墻厚且高,護城河深而廣。在冷兵器時代,水是阻擋敵人進攻的一道重要屏障,開挖護城河當然是越深越寬越好了。
墨子時代,滔滔的江河、滾滾的激流已成為諸侯們以水代兵、進行兼并戰(zhàn)爭的工具。針對當時水攻戰(zhàn)例普遍出現(xiàn)的情況,墨子與他的弟子們在實地查勘和反復(fù)研究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一套比較系統(tǒng)的對付水攻的防御之法:
城內(nèi)塹外周道,廣八步,備水謹度四旁高下。城地中偏下,令耳(渠)亓內(nèi),及下地,地深穿之令漏泉。置則(測)瓦井中,視外水深丈以上,鑿城內(nèi)水耳(渠)。并船以為十臨,臨三十人,人擅弩計四有方,必善以船為轒辒。二十船為一隊,選材士有力者三十人共船,亓十二人人擅有方,劍甲鞮瞀,十人人擅苗(矛)。先養(yǎng)材土為異舍,食亓父母妻子以為質(zhì),視水可決,以臨轒辒,決外隄(堤),城上為射機疾佐之。
——《備水》
面對兵臨城下、大水灌城的嚴峻形勢,當務(wù)之急是要打退“水的進攻”。具體的方法和步驟是:第一,在城中地勢較低的地方開挖渠道,在地勢更低的地方挖井,使它們相互貫通,以便引水泄漏。第二,在井中置放“則瓦”,隨時測量井中的水位,如果發(fā)現(xiàn)水深達到一丈以上,就開渠泄水。第三,挑選訓(xùn)練有素的三百精兵以及快船二十只,組成決堤突擊隊,出其不意地沖到城外,決堤放水。為了加強攻擊力量,每兩只船并列在一起,叫做“一臨”。每臨配備三十名孔武有力、具有專門技能的士卒,攜帶弓弩、長矛、鋤頭、頭戴盔、身披甲,利用黑夜,在城上“射機”(一種發(fā)射矢石的機械裝置)的掩護下,沖到城外,持鋤挖堤,并輔以無堅不摧的轒辒船沖撞堤壩。所謂“轒辒船”是一種特制的堅船,不懼刀砍、火燒、木擊、石砸的攻擊,有很強的破壞力。
墨子不是單純的消極防御,而是在挖溝排水、保障城池不被大水淹沒的前提下,組成決堤突擊隊,沖到城外決堤放水,從而以攻為守,“里應(yīng)外合”,變被動為主動。但是如果一味地龜縮死守,雖然短期內(nèi)有可保城池無虞,但長時間被水圍困,成了一座孤城,如果敵人乘機進攻,城破就只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