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欣
近來,一組照片在網(wǎng)絡(luò)上備受關(guān)注。照片中,一位95歲的老母親手持湯匙,一口一口地給癱瘓在床的58歲的兒子喂粥。人們說,那一口口的粥中,是大愛無言,是母愛無疆。更讓人心生喟嘆的是,盡管一貧如洗,老人卻堅決拒絕了10萬元的捐款,活得頂天立地。這位老人叫許張氏,雖然一輩子都沒有自己的名字,但她卻將“母愛”和“尊嚴(yán)”這兩個高潔的詞匯,刻在了人們的心上,鄭重,有力。
這個家庭最重要的物資
沿著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qū)人民西路往里走,窄窄的路兩邊都是低矮破舊的平房,許張氏的家就坐落在其中的一條小巷子里。
走進她的家中,20多平方米的屋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什,窗戶和門因年久失修已經(jīng)關(guān)不嚴(yán)實。兩張床分靠著南北兩堵墻,一個柜子倚靠西墻,壞掉的柜門敞開著,露出里面堆著的包袱,一個壓著一個。柜子上邊和兩旁也放滿了花花綠綠的包袱,摞得老高。老人說,那是鄰居送來的尿布和舊衣裳。
尿布是給老人的兒子用的,并且是這個家庭最重要的物資。老人育有五女二男,躺在床上的叫許全意,是小兒子。1970年,17歲的許全意突然患上精神分裂癥,全家傾盡所有為其治病,使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但不幸不止于此,1990年許張氏的丈夫病逝,1992年許全意下肢癱瘓,隨后又喪失了基本的語言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此時,許張氏的其他子女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但生活并不富裕,體恤兒女的她硬是咬著牙自己照顧許全意。
那一年,兒子39歲,老人76歲。
此后的每一天,幾乎都是這樣度過的。早上5點多鐘,老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兒子床邊為他翻身,換尿布,擦身子,洗尿布,晾尿布。然后做飯,給兒子喂飯。在母親這樣的照料中,躺了19年的許全意,從來沒有生過褥瘡。
陪伴兒子是她的使命,也是她活下去的意義
“吃飯,吃完這一口?!崩先艘贿吥钸吨贿呌妙澏兜氖?,舀起一勺稀飯,在碗里有節(jié)奏地掂兩下再喂給兒子,然后見機將撕碎的包子塞到兒子嘴里。一日兩餐,許張氏都要在兒子的病榻邊重復(fù)這樣的“工作”,看著兒子吃完飯,老人笑得臉上的褶子都擠在了一起,露出僅有的兩顆牙。
這是許全意一天中最生動的時刻,也是老人最幸福的時刻。
兩年前,住在不遠處的小女兒許長榮不忍心再讓年邁的母親生火做飯,就把做飯的活包下了。女兒說,這么多年來,每一頓飯,母親都是這樣,弓著背,端著碗,像照顧嬰兒一樣,一勺一勺地喂到哥哥口中。操勞中,母親的背一天天彎了下來,如今已經(jīng)像座拱起的小山。
“你活一天,媽就不死?!边@是老人常跟兒子念叨的。陪伴兒子是她的使命,也是她活下去的意義,兒子能走多遠,她就要拼著命陪多遠。
考慮到老人年紀(jì)太大,照顧兒子很吃力,當(dāng)?shù)赜嘘P(guān)部門特事特辦,要幫許張氏和她兒子申請進福利院。但老人婉拒了,不想給人添麻煩,更是舍不得兒子受任何委屈,“誰能像自己的親媽一樣啊”。
萬千網(wǎng)民盡動容
閑下來,老人就坐在床上縫尿布。陽光好時,她會搬只小凳子,坐在門口曬曬太陽。對兒子,她幾乎寸步不離,連院門都很少跨出。外面的世界,對老人來說,已經(jīng)很陌生了。
可外面的世界,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guān)注老人。
《亳州晚報》記者張延林沒有想到,自己拍攝的許張氏給兒子喂粥的照片,在網(wǎng)絡(luò)上“火”了起來。幾十萬的轉(zhuǎn)發(fā)、評論,潮涌一般。
“雷鋒傳人”郭明義在微博里說:“看到這樣的圖片,讓我淚流滿面。這是一碗‘人世間最溫暖的粥,母愛如海,向所有無私的母親致敬!”網(wǎng)友“芙蓉與蓮”說:“95歲,一頭稀疏的銀發(fā),滿身褶皺的皮囊包著遲暮的身軀,本該是被人照顧的晚年,卻仍獨自堅持照顧癱瘓在床的兒子。世間最愛莫過于此?!?/p>
借助媒體和網(wǎng)絡(luò)的力量,來自全國各地的致敬、問候和關(guān)愛都涌向亳州,涌進這個尋常小院。
有對夫妻特意從南京開車幾個小時趕來探望,聽說老人愛吃玉米面,嫌貴舍不得買,就跑出去買了很多;寄自天南海北的包裹紛至沓來,有的是成箱的尿布,有的是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呐f衣裳?!凹膩淼娜私猩睹?,住在哪里,可知道?”不識一字的老人,常常指著包袱上的郵寄地址詢問別人,并不斷自言自語“好人,好人”。
更讓人喟嘆的是,老人回應(yīng)關(guān)愛的態(tài)度。張延林介紹說,很多人給老人送錢,都被老人回絕了?!斑@么多人來看我,我已經(jīng)承不住大家的情了。我做了啥?為啥能用人家的錢?到時候我怎么回報大家?”
上海一位企業(yè)家看到網(wǎng)上流傳的老人給兒子喂粥的照片,心生感動,立即請當(dāng)?shù)胤止镜墓ぷ魅藛T代他捐贈10萬元錢給老人,但任憑人家磨破了嘴皮子,老人怎么也不肯收。
10萬元,對于家徒四壁的老人來說,該是一個怎樣的數(shù)字!可她謝絕得毫無半點兒猶豫。問她為啥,她說:“給我那么多錢,有啥用?這些錢要擱到廠里,獎給工人,大家都分點兒,干活多帶勁兒,多高興!政府給我吃,我吃不完,夠吃不就好了嗎?”
“這個家庭非常窮困,但精神上最富有!”張延林的話,道出了許多人的感慨。
看老人不收錢,有的好心人就把錢留給她的子女,讓他們替老人保管。老人知道了對兒女說道:“誰敢拿人家的錢,就別認我這個娘!”
許長榮說,有好心人來送錢,母親拽著不放人走,怎么也要把錢還給人家。有一次,幾位網(wǎng)友來看她,臨走時,扔下錢就往外跑,年輕人跑得快,老人沒追上,為這事,她念叨了好多天。許長榮掏出了一個本子,上面記錄著老人家不得已收下的捐款明細。少到幾十元,多到上千元,每筆來由都記得清清楚楚。老人說,要記著這些好人,有辦法還是要還的。
當(dāng)?shù)赜嘘P(guān)部門為老人和她的兒子分別辦理了每月200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也為許全意辦了每月50元的殘疾人補助。這在旁人眼里微不足道的款項卻讓淳樸的許張氏很知足。每次和人聊天時,總要念叨上幾句“感謝黨、感謝政府”的話。在許張氏眼里,她不過是盡了一個做母親的本分。她說:“是自己的兒當(dāng)然要自己照顧。街道上問我還想提啥條件,我和他都不給政府出力,我們啥條件都不提?!崩先速|(zhì)樸的話讓很多人動容。
(李秋摘自《解放日報》圖/孫紅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