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家長、學校和教育部門,似乎都應意識到,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養(yǎng)好人,其次是培養(yǎng)好公民。為此,我們應當反思當下家庭教育的失敗,改變家長們的教育之方
近來,藥家鑫持刀殺人案件引起廣泛關注。在此期間,上海浦東機場發(fā)生了一場人倫悲?。侯櫯坑訌娜毡玖魧W歸來的兒子,母子二人因?qū)W費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兒子盛怒之下,從托運行李中拔出水果刀,連刺其母九刀,致其當場倒地昏迷。行兇之后,兒子竟然大搖大擺離開。
這樣的案件畢竟屬極端情形,未必能夠說明什么。但在這種極端情形背后,確實也存在更多不那么極端的人倫悲劇,以及子女教育失敗的個案。粗略的經(jīng)驗觀察可以得出這么一個不那么嚴格、但也不至于離譜的結論:當代中國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存在嚴重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相比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失敗,對于人格成長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大。
家庭教育的失敗,其實與傳統(tǒng)沒有多大關系,而是現(xiàn)實的中國特色所決定的。從80年代開始,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廣泛實施,孩子的教育就已經(jīng)成為一個人們熱烈討論的廣泛的話題。原因很簡單:獨生子女的這一結構,從根本上改變了父母、祖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四五個長輩圍繞著一個孩子生活,其間的社會關系不可能不存在扭曲。
這就包括家庭教育的扭曲。儒家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往往失之于嚴厲,孩子的個性可能因此受到抑制。獨生子女政策導致孩子的地位在家庭中陡然提升,家庭教育便從根本上反轉,普遍傾向于溺愛。家長們愿意滿足孩子的任何愿望。就像顧女士,花費巨資供養(yǎng)兒子留學。只要是兒子提出的要求,不管是什么,顧女士總是想盡辦法滿足。
可以想象,在這樣的家庭內(nèi)部,根本就沒有教育可言。教育的本質(zhì)在于馴化孩子的欲望,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身體,尊重他人,包括父母,按照正當?shù)囊?guī)范生活。而現(xiàn)在,孩子的欲望可以輕易得到滿足,他們很難掌握控制欲望的技巧。更糟糕的是,他們根本沒有這樣的意識。而一旦他們的欲望偶然不能得到滿足,他們就認為遭受了奇恥大辱,而失去理智,如顧女士的兒子那樣反應。
這樣的反應肯定是極端的個案。更為常態(tài)的情形是,缺乏節(jié)制訓練的孩子,也就缺乏社會生活的必要意識和技藝。他們不大關注他人的存在和價值,也缺乏規(guī)范、規(guī)則意識。
父母們在放縱孩子欲望的同時,又會從另一個方面對孩子施加壓力。也是在最近,澳大利亞一名華裔學生李偉,因不堪忍受壓力而弒殺母親。盡管他已經(jīng)非常優(yōu)秀,但母親還是要求他拿到更為完美的學業(yè)成績,為此,李偉長期悶悶不樂。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分析藥家鑫殺人動機時也提及,枯燥的鋼琴學習給藥家鑫精神成長造成了負面影響。這樣的說法是否準確另當別論,但父母在學業(yè)上給孩子施加巨大壓力,確實非常普遍。
這種態(tài)度同樣與一胎化政策有關。生活在傳統(tǒng)的士、農(nóng)、工、商的“四民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向上流動的可能性,這讓中國人向來就有望子成龍的心理。一胎化政策則讓這種心理達到畸形程度。這一政策大大增加了養(yǎng)育孩子的風險,為降低和控制風險,父母會大幅提高在孩子身上的平均投入,對孩子的期望值也就大幅度提高。
正是這一點心理,加上物質(zhì)主義倫理學、貧富差距持續(xù)擴大等因素,讓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策略嚴重失衡:家長們普遍瞄準那些有利于孩子在未來社會競爭中所需要的技能,尤其是獲取物質(zhì)收益的技能,投入巨資進行培養(yǎng),其他方面,包括道德倫理意識和與人相處的技巧,則相對地被嚴重忽視。不幸的是,學校也受到整體社會風尚的影響,同樣嚴重地忽視這兩個方面的教育。如此失衡的教育,不可能不造成嚴重的社會心理問題,偶爾出現(xiàn)一些極端的人倫悲劇,也在所難免。
應當說,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的一些不如人意處時,都會有所反省。輿論也在持續(xù)關注,一些有識之士也發(fā)出了改變現(xiàn)狀的強烈呼吁。但若干年來,情況似乎并無改善,反而愈演愈烈,呈現(xiàn)出積重難返之勢。
這個問題終究是需要解決的,那么,整個社會,尤其是教育、文化界,至少應當就家庭教育失敗的問題,展開理性的持久討論。這樣的討論最起碼可以喚起更多家長對這個問題進行自覺反省,而這就有可能在潛移默化之中,改變家長們的教育之方。
需要反思的還有整個社會。我們在為孩子樹立各種榜樣時,大多是公眾人物,為人父母的楷模作用卻很少提及。希望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的孩子最景仰的是自己的親生父母,而不僅僅是某些公眾人物。
同時,政府也應當調(diào)整政策,首先是盡快調(diào)整計劃生育政策,從而消除家庭教育失靈的最大制度根源。同時,政府可以積極推進學校教育改革,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引入儒家經(jīng)典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德性,教授孩子待人接物之道。不論家長、學校和教育部門,似乎都應意識到,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養(yǎng)好人,其次是培養(yǎng)好公民。為此,壓低其他方面的投入,并不可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