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效民
胡適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書院是中國一千年來逐漸演化出來的一種高等教育制度”。它和學校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前者注重自修,后者注重講授;前者提倡自動地研究,后者奉行“被動地注射”
應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邀請,我曾經(jīng)到那里作過為期一個月的學術訪問。
從深圳過羅湖海關,搭乘火車走不了多遠就是香港中文大學所在地“大學站”。走出站臺,卻怎么也找不到大學校門。向人打聽之后,才知道通過相反的出口,就是大學校園。這讓我有些納悶:堂堂一所大學,怎么連個校門也沒有?
進入校園以后,許多年輕人正在排隊等車。隊伍雖長,車也不少,因此很快就登上被稱為“轉(zhuǎn)堂巴士”的校內(nèi)班車。上車以后,我問旁邊的同學:“新亞書院在哪里下車?”他說他也去新亞書院,跟著他走就行。于是我把注意力集中于外面的景色。
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大學校園里的道路應該是寬闊平坦,人來人往。沒想到汽車剛走不遠,就進入復雜的山路。許多地段由于坡度陡峭,車身的傾斜度很大,但一路上車速不減,讓我對司機的駕駛技術十分欽佩。經(jīng)過十幾分鐘迷宮似的山路和十來個站點,終于到達山頂,這就是新亞書院。在那位同學的指點下,我順利地到達將要下榻的紫霞樓學生公寓。
把一所大學建在山上,有點出人意料。據(jù)說在現(xiàn)代社會,山區(qū)是不適于人類生存的。但是在中文大學生活一段時間以后,我開始體會到把大學建在山上的好處:它不僅節(jié)約了大量耕地,還使校園到處是花香鳥語、綠樹成蔭的風景,或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佳境。第二天中午,我在餐廳附近看到有人在露天游泳池中游泳,還看到一位外國女學生在附近的樹叢中讀書。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學習生活,不知有多么舒適,多么愜意!
我曾經(jīng)想,要在地形復雜的山上建一所大學,設計難度不知有多大。經(jīng)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校園中的建筑不僅簡單實用、錯落有致,而且還能融為一體、相互照應。比如每天早上我從紫霞樓出來,都要經(jīng)過一座教學大樓,乘坐它的電梯下降八層,再通過一個廣場,就能到達位于田家炳樓8層的當代中國研究中心。這種把樓道、電梯也納入道路系統(tǒng)的設計,在內(nèi)地很難看到。
建筑物的設計令人贊嘆。就說紫霞樓吧,一進房間就看到窗外美麗的海灣。再極目遠望,輪船、大海、汽車、公路就會盡收眼底。特別是晚上,下面燈火輝煌,非常好看。幾天后,我發(fā)現(xiàn)對面的兩間房屋居然是一個開放性陽臺,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是很奢侈的。由于我的窗戶面對大海,我以為對面的陽臺就只能是面對大山了。沒想到上了陽臺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邊也能看到大海!這種匠心獨具甚至巧奪天工的設計,真讓人嘆為觀止。校園里的建筑物不僅簡單大方、注重實用,而且多以個人名字命名,這是為了鼓勵人們對教育的捐助。因此,在建筑物的大廳里,都有捐助者的塑像和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是由幾個書院合并而成的。早在1949年秋,著名學者錢穆為了向大陸難民的子女提供就學機會,在九龍租賃了兩間教室開辦一所夜校。第二年春天,這所學校取名為新亞書院,這個名字蘊含著“亞洲新生”之意。新亞書院成立后,錢穆為了把它辦成一所理想的學校,決定以人文主義教育為宗旨,以溝通中西文化為使命。因此它既要繼承中國古代書院自由講學的精神,又要采用西歐學校的導師制度。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喜歡把書院建在山上,沒想到如今這個傳統(tǒng)在香港保留下來,還賦予它現(xiàn)代意義。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學界前輩就對清朝末年“廢書院、興學堂”的歷史有過深刻反思。胡適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書院是中國一千年來逐漸演化出來的一種高等教育制度?!彼蛯W校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前者注重自修,后者注重講授;前者提倡自動地研究,后者奉行“被動地注射”。章太炎也尖銳地指出:當年以學校取代書院,很容易導致民間學術的萎縮,進而剝奪人們著書立說、標新立異的權利。舒新城則特別強調(diào):“中國現(xiàn)行的學校制度,完全為工商業(yè)社會的產(chǎn)物”;其中的班級教育,就是要像車間似地“批量生產(chǎn)人才”,這種做法很容易“把人當作機械”。
經(jīng)過十多年努力,新亞書院終于得到港臺各界的認可和國際社會的重視。1964年,香港政府將新亞書院與崇基書院、聯(lián)合書院合并,成立香港中文大學。如今,這所大學既要保留當年的傳統(tǒng),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這種兩難境地只能用本科和研究生等層次來解決。
幾天以后,我終于在一個僻靜的地方找到了大學的校門:四根造型別致的漢白玉石柱,一個鐫刻著中英文校名的花崗巖巨石。這里沒有嘈雜的人群、喧囂的商店、站崗的保安,有的僅僅是簡單、樸素、圣潔和幽靜。于是,我想起就在赴港之前,內(nèi)地某大學要花幾千萬元重修校門的事?!?/p>
(作者為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