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彪
近讀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文章或傳記時,發(fā)現(xiàn)有兩個在今天使用頻率依然較高的詞語,詞序排列和現(xiàn)在有些不同。
一個是“參政議政”。在老一輩知識分子筆下這個詞語多以“議政參政”的形式出現(xiàn)。初一看,不符合平常的閱讀習慣,多少有點別扭,細一想,如此排序的背后卻藏著道理?!白h政”在前,至少有兩個意蘊:一是“政,乃眾人之事(孫中山語)”,人皆可議;二是對政事的關注和興趣以及一定的議政能力是參政的基礎。和現(xiàn)在流行的熱詞“參政議政”一比較,境界、理念似有大異?!皡⒄痹谇?,邏輯上暗含著必須取得某種資格方有“議政”的機會,沒有那個資格你就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也是瞎掰,你縱有“奇招,良謀”或“睿智之言、務實之策”也是白搭。反過來講,有了這個資格你就是胸無點墨、鼠目寸光,也可“豬鼻子插蔥”。以筆者視野所及,時下確有少數(shù)“代表”和“委員”雖有“參政”的資格,卻沒有“議政”的能力。有的“代表”一任下來既無議案,也少建議,成為名副其實的“舉手代表”。有的“委員”也是口不能言,手不能寫,成為無所作為的“相公委員”。近年來公眾對“從未投過反對票”的“申代表”和“愛國不添亂”的“倪委員”高度關注,議論紛紛,恐怕就包含了對其“資格”與“能力”是否相稱的質(zhì)疑。事實上,在某些地方“資格”是一種授予或安排,與能力無關;對某些人來說“資格”也只是一種榮譽或身份,與責任無關。
另一個詞語是“政法”。在老一輩知識分子筆下這個詞多寫成“法政”??贾T歷史,原因當有二端:一是他們求學時代的一種習慣說法或用法;二是他們的求知年代雖非法治時代,但法治理念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共同追求和信仰,法高于一切是那個時代的發(fā)展方向,故銘刻于心,流于筆端即為“法政”。今之所謂“政法學校”那個時代一律名之為“法政學?!奔礊槔C。今之香港的“律政司”之“律”即法律可為“旁”證。
“法政”與“政法”,從字面上看就是“法律”和“行政”的縮寫,不經(jīng)意看,孰在前孰在后,無關緊要,但細細琢磨,“茲事體大”?!胺ā痹凇罢鼻?,不論現(xiàn)實中實行如何,至少表明以法治國、以法治政是一種基本理念或原則;而“法”在“政”后,則法可能成為行政甚至專政的工具或手段,既為工具,則想用則用,欲廢則廢。
語序排列的變化導致語義和表達效果迥然不同,從靜態(tài)看屬修辭學內(nèi)容,但若和生動的現(xiàn)實聯(lián)結起來,那它就不只是修辭學的研究范疇了,而是和政治學、社會學密切相關。小小語序的變化竟然蘊含如此豐富的信息、深厚的學問,竟然和觀念、意識等息息相關,的確引人深思,恐怕方塊字的發(fā)明者倉頡再世也會目瞪口呆!
【原載2011年7月15日《湘聲報·燈下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