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維 林元亨 馬小兵]
四川人的情與義,有著很深的歷史文化淵源,三國文化和袍哥文化是形成四川人性格中情與義的主要因素。
一個三國時代,注定了一個四川人的生活和性格,更注定了一個獨屬于四川人的江湖。這個江湖就是情與義。
1800年前,亂世中各具人生理想的三個人因為一個口頭的約定走到了一起,他們結拜為兄弟,此后至死不渝地履行了一份生死合同,這就是婦孺皆知、開創(chuàng)了一個三國英雄時代的桃園結義。
當羅貫中拿起筆,寫下這第一回激動人心的篇章時,也許他的胸腔里,就開始生發(fā)一種急速奔涌的血液,他將在中國大地上揮灑出一個富有激情的三國時代。也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三個平民創(chuàng)造了一個中國人所向往的江湖,同時更創(chuàng)造了平民和國家、個體與民族相結合的一種偉大的精神。當“忠”和“義”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中國的歷史有了更深沉渾厚的內容,有了特征明顯的草根氣息。
當劉備集團帶著這份忠義來到四川的時候,四川人無疑感受到了其特別的內涵,他們一定會為這份情感而內心激蕩。當所有的英雄已經散去的時候,他們在心中為諸葛亮留下了一個永遠的位置,也為像張飛這樣的“首在云陽,身在閬中,魂歸故里”、能于三軍中取敵上將之首級如探囊取物的飛將軍,留下一座座廟堂。不過,饒有趣味的是,四川人是把張飛當成屠宰業(yè)的祖師爺和代言人來供奉的。在四川,許多城市的張飛廟的修建者,其實都是屠戶,這其實也反映了四川人的一種生意頭腦和對英雄的一份親近式的俏皮。而在張飛的故鄉(xiāng)涿州,他們卻沒有這樣的講究。走進涿州的張飛廟,你看見的仿佛只是一個很凡俗的長得威猛高大、有點黑的涿州人而已。但是在四川就不一樣了,四川人會以另外一種智慧來懷念這些三國英雄們,如張飛牛肉、姜維豆腐,他們以英雄加美食的方式,化作了民間一份永恒的紀念。
這種忠義,還促使四川興起了始自明末、在近代達到繁盛的一種民間幫會團體——袍哥。關于袍哥稱呼的來源據說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取《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之義,另外一說就是《三國演義》里關羽在曹營留舊袍的故事,寓意入會者反曹奉漢之心——漢留,含義就是從漢朝遺留下來的精神氣節(jié),要源遠流長地保留下來。這個故事是這樣的,當時,關羽為了保護兩位嫂嫂,迫不得已投降后,一心想收服他的曹操經常賜給其金銀珠寶,但他只收了一件錦袍,平時很少穿,有事要穿,卻要把舊袍罩在外面。曹操問他原因,關羽就答:“舊袍是我大哥所賜,如今受了丞相的新袍,卻不敢忘卻大哥的舊袍?!彼拇ㄈ藢ξ涫リP公的這種義薄云天的行為佩服得五體投地,于是,他們取“漢留”之義,以“袍哥”的名義聚到了一起,焚香結拜,互為弟兄。袍哥一年集會三次:五月單刀會,祭奠關羽;七月中元會,為已故弟兄設祭;臘月就是吃團年飯。袍哥人家的口頭禪是:“袍哥人家,義字當先,絕不拉稀擺帶!”
在清末民國初期,四川人以袍哥為榮耀,據說當時全省人口,有袍哥身份的就占70%以上。四川保路運動和護國戰(zhàn)爭中,其主要力量都是當時的四川袍哥??箲?zhàn)期間,為了確保川滇運輸線的暢通,國民政府就曾經請求袍哥幫忙。沿途各碼頭的袍哥都以抗日大局為重,慨然允諾。于是從宜賓到昆明的五百多里運輸線長期暢通無阻,很好地支持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當年,蔣介石在最鼎盛的時候都沒有控制住四川,也是因為他擺不平袍哥的原因。
今天的四川人團結,講義氣,這些都是從三國到袍哥留下的習氣。但同時,也留下了坐地為大、清高、喜歡吹牛、自視正宗以及窩里斗的毛病。如果你哪一天聽他們說,我們四川話還差點成為普通話呢,你千萬不要認為四川人是在吹牛,事實上,許多四川人都會這樣說??上?,正如自視正統(tǒng)的劉備沒有統(tǒng)一天下一樣,四川人關于普通話的典故也只是自娛自樂。
同樣,不知是不是諸葛亮屢出祁山去攻打人家的緣故,蜀人也很好戰(zhàn),但他們往往好的是口水戰(zhàn)。比如說,他們會和外省人因為哪里的武侯祠最知名而爭得面紅耳赤。在四川無處不在的茶館里,四川人的口頭論戰(zhàn)更是隨處可見。除了打牌,不喜歡帝王將相的四川人特別好談國事,大概這樣可以避免他們不至于在安逸滋潤的生活里面沉淪下去。四川人喜歡舌戰(zhàn)群儒,是出了名的,這大概得歸功于其偶像諸葛亮曾經舌戰(zhàn)群儒的光榮事跡。
不管怎樣,當你聽四川人說話的時候,當你看見武侯祠的香火和茶館依然熱鬧的時候,也許會恍然覺得,四川人仿佛還生活在三國的時代,而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其實剛才還在面前喝茶,只是起身去解了個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