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認為,中國企業(yè)外語人才培訓應正確處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文化導入有利于了解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和企業(yè)文化特點;導入內容應包括基礎背景文化,詞語文化內涵,社會習俗和價值觀;采用直接導入文化背景知識、文化比較、組織討論和直觀教學手段。
關鍵詞:企業(yè)外語培訓;文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F241.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117(2011)03-0099-02
進入新世紀以來,經(jīng)濟全球化對企業(yè)的經(jīng)營和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提升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就是人才的競爭。當今的人才,很重要的一個特征體現(xiàn)在其外語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員工的外語能力已成為企業(yè)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國企業(yè)外語培訓得到了較快發(fā)展,一些大的企業(yè)如立邦、愛立信、海爾公司員工的外語培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但總體來說,我國企業(yè)外語培訓的效果并不理想。員工在培訓中學了一些語言的形式和內容,但是語言的運用能力低下。在外事活動場合,我國員工的語音不錯,語法也正確,但交流不得體。這就是我們所稱的對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現(xiàn)象。因此,在企業(yè)外語人才培訓中,傳授外語知識的同時,適時導入異域文化,提高員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正確處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自古以來,語言學家們都試圖從多方面對語言進行探討,形成了許多語言學流派。后來發(fā)展到布龍菲爾德的結構主義和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這一傳統(tǒng)的繼承者強調語言的自然屬性,把語言學看成是一門橫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獨立的邊緣科學。自20世紀初美國的鮑阿斯和薩丕爾以來,人類語言學家們普遍強調語言的社會性,認為語言與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語言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因此,考察研究語言現(xiàn)象必須放在人類社會的整個文化背景中去。通過從文化的維度來探究語言的交際過程,人們發(fā)現(xiàn)在人類語言行為過程中不單單依賴語言系統(tǒng),同時還不可避免地涉及與語言密不可分的文化系統(tǒng)。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為一個包羅萬象的總體概念來看,語言從宏觀上看屬于人類總體文化。雖然語言從總體上看屬于大文化的范疇,但是它在社會總體文化中有其特殊的地位,與社會其他文化現(xiàn)象是相互對應的。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溝通的工具、人與文化融合的媒介。
從微觀來看,語言和文化又是同時產(chǎn)生的、互相促進的,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離不開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另一方面,文化是語言的沃土,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了語言的進一步豐富與發(fā)展。 語言與文化的緊密關系已成為跨文化交際研究和實踐人員的共識,布蘭貝克曾幽默地說,“學習外語而不學外國文化是造就一個口齒伶俐的傻瓜的極好辦法”(王振亞,2005::2)美國外語教學協(xié)會在其提出的外語能力要求中,已明確把文化素養(yǎng)(社會文化能力)列于其中。
二、我國企業(yè)外語培訓中文化導入的作用
我國企業(yè)的外語培訓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企業(yè)的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他們學習外語主要用于與外商談判、閱讀外文資料;另一類是企業(yè)員工,這部分人學習外語主要用于日常工作交流。這兩類人員所需掌握的外語知識深度不一,但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與外方人員交流。因此,企業(yè)外語人才培訓中的文化導入對于員工順利與外方人員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了解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
思維方式在溝通文化與語言之間起著橋梁作用。首先,思維方式與文化緊密相關,它集中體現(xiàn)了文化心理特征,對文化心理各要素起制約作用;其次,思維方式與語言緊密相關,是語言形成和發(fā)展的深層機制,語言又促使思維方式得以發(fā)展和升華。東方人的思維方式是主體意向性思維,往往從主體的需要和實用出發(fā),更重視倫理道德而非邏輯推理,屬主體意向性思維。西方人屬于客體對象性思維,注重科學思維,主體與客體區(qū)分明確,以合理的邏輯探索自然規(guī)律。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體系。
企業(yè)外語培訓的主要目的是與外方順利交流。在學習外語的同時,大量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員工的對外交際能力,才能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理解西方文化的做事方式。從而達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二)有利于了解東西方企業(yè)文化特點
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事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沃爾夫森(N. wolfson )曾說,“在此本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言、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與此相比,違反說話規(guī)則則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東西方不同文化體系的思維方式,在各自的企業(yè)文化中也反映出不同的特點。東方文化強調以人為本,重視團隊的合作精神,反映在管理模式上,就是強調集權式管理。西方企業(yè)文化總體而言,崇尚“自我”,每個員工的權利和義務明確,講究效率,強調科學性。
企業(yè)外語培訓中,要讓員工充分了解東西方企業(yè)文化的特點,做到知己知彼。一方面,員工可借鑒發(fā)達國家的先進文化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彼此加深對對方文化的了解,可以使雙方的交流不拘于課堂和書本上所學到的語言材料,而使用更加地道使用的語言交流,提高合作效率。
三、企業(yè)外語培訓中文化導入方面的內容及措施
對企業(yè)而言,外語人才培訓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交際的人才。因此,培訓必須通過適合企業(yè)員工的措施,適時導入目的與國家的文化。
(一)文化導入的內容
企業(yè)外語人才培訓的文化導入主要應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基礎背景文化、詞語文化內涵、社會習俗和價值觀。
基礎背景文化指某種語言產(chǎn)生和使用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 學好外語離不開外族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滲透。因此我們在對企業(yè)外語人才培訓中不可避免地要介紹外族語言的人文背景,在培訓中應該結合教材內容,把語言國的等地理、歷史、政治、經(jīng)濟、社會風俗、風土 人情、詞語掌故等介紹給學員,努力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避免由于文化差異而導致理解上的錯誤。詞語文化內涵是指單個的詞、習語、成語所折射出來的文化內涵。英語中也有許多只有了解其來源才能真正理解其內涵的詞語。如當我們聽到這樣的句子:“You have found an elephant in the moon.” 你可能會感到很困惑,你若照字面理解為“你發(fā)現(xiàn)了月亮上有一只大象”,那就錯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你這個人真是異想天開?!?但是只要你了解了這句話的文化內涵,你就會明白其意思了。十七世紀,有一個很自負的學者叫保爾?尼爾爵士(Sir Paul Neel)。據(jù)說他看見月亮上有一只大象。后來查明,原來是一只小耗子鉆進了他的望遠鏡。他所看到的大象,只是他異想天開的結果罷了?!妒ソ?jīng)》可以說是西方文化的寶庫,在企業(yè)外語培訓時,應該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有選擇地向學員介紹一些與語言學習有關的典故。社會習俗和價值觀是社會文化的積淀。學習語言同時也是文化的傳遞。我們要注意在一種文化中人們可以自由談論的話題,在另一種文化中有可能就是禁忌的話題(taboo)。因此,我們要引導學員學會外語交際的安全話題。
(二)文化導入的措施
1、直接導入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可通過科學的課程設置直接導入文化背景知識。參加培訓的員工都是成人,學習主動性較強。他們以前很少接觸該語言環(huán)境,有時甚至會錯誤地認為外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完全與我們的相同。因此,教師可直接介紹文化背景知識,但必須注意在課程設置上要符合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受訓員工的需求。比如,為銷售人員重點安排聽說類課程和商務英語課程;為科研人員除了設置詞匯、語法課之外,還可開設普及性語言國家的文化概況課程及跨文化交際課程,從理論上提高受訓員工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2、文化比較。 在跨文化教學中,人們常用比較的方法,在企業(yè)外語培訓中更應如此。通過比較母文化與語言國文化在結構、內涵、寓意和表達等方面的異同,從而來培養(yǎng)學員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例如:要對比中國人與語言國人在禮儀、稱謂、服飾、餐飲等的差異,要對比在色彩、體態(tài)語、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了解比較文化差異,是為了提高文化的適應性,抑制其在語言學習中的負遷移,使外語交流更加有效。
3、組織討論
討論也是很有效的措施之一。在課堂上讓學員就某一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文化現(xiàn)象充分進行討論,比較兩種文化的異同和對語言交際的影響,能夠幫助學員進一步理解語言與文化的內在聯(lián)系,能夠進一步增強運用外語交際的準確性。例如,可以開展文化一日一題(a cultural topic a day)等活動, 每次培訓開始前,讓學員就某一文化方面的話題展開簡單的討論?;ハ嘟涣鳎瑫痴勼w會,達成共識,促進學習,提高培訓的效果。
4、利用直觀教學手段
感受外國文化的最佳途徑就是浸入所學語種的民族文化氛圍之中,但是并非每個中國人都有機會接觸英美人士。因此,教師應盡量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如在課堂上播放經(jīng)過精選或剪輯的反映英美現(xiàn)實生活的電影電視劇,模擬現(xiàn)實生活情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進行問候、閑談、電話預約等練習活動,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
總之,隨著企業(yè)國際化的發(fā)展,企業(yè)對外語人才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在中國企業(yè)外語培訓中進行文化導入,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但要在導入材料、時間、對象、方法等諸多方面進行周密安排,教學中要依據(jù)課堂情況進行調整。文化導入歸根結底是一種手段、一種補充,導入適當、適度才會起到畫龍點睛、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河北北方學院外國語學院
作者簡介:鄧鐵(1962-),男,哲學學士,文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詞匯學,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史。
參考文獻:
[1]龔曉斌.文化差異在漢英語言中的反映[J].江南學院學報.2000,9.
[2]胡文仲.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