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仰望天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早在多年之前,中國的一位年輕詩人就仰望星空,神游蒼穹,
為中華民族的未來描繪了一幅無比美妙的藍圖。
1921年10月,詩人郭沫若從日本回國?!?五四”高潮過后的神州大地,仍然是“黑暗如漆”“冷酷如鐵”“腥穢如血”。詩人魂牽夢繞的“新鮮”“明凈”“芬芳”的新中國,并沒有出現(xiàn)在世界的東方。詩人甚至憤慨地呼喊:“污濁的上海市頭,干凈的存在,只有那青青的大海!”于是,《天上的街市》應運而生——詩人要以寧靜、奇麗、自由的天街襯托自己對丑惡現(xiàn)實的不滿,表達對美好理想的渴慕追求。
一、由實到虛——進入理想世界的鋪墊。詩人開篇落筆實景——“街燈”,先將“街燈”比做“明星”,然后由實到虛,把“明星”比做“街燈”,這樣,一幅迷人的夜景便出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閃閃爍爍、隱隱約約、迷迷茫茫中,天地相接,明星與街燈融合為一,天上人間連成一片。見尋常的街燈而觸發(fā)如此奇幻的想象,正是詩人詛咒
黑暗、追求光明的必然結果,這也為詩人進一步描繪理想境界作鋪墊。
二、由物及人——展示理想世界的特征。詩人放飛想象,徜徉于“美麗的街市”,竟然發(fā)現(xiàn)街市物品“是世上沒有的珍奇”,可見這天境何等繁榮、富足;神話傳說中的銀河又寬又深,波浪洶涌,是王母用來割斷牛郎織女的大河,而在詩人的想象中,銀河卻是“淺淺的”“不甚寬廣”,成為自由美好景象的一部分,這就體現(xiàn)出詩人沖破專制社會代表王母娘娘
的禁令的反封建精神;詩人的視線由物及人,大膽地舍棄傳說中有悲劇色彩的內容,于是牛郎織女不再是受禁者,不再在王母的迫害下過著失去自由的痛苦生活,不再是每年只能相會一次,他們團聚了,幸福著,可以“騎著牛兒來往”。詩人在人間找不到的光明、自由和幸福,終于在這天境中找到了。天境就是詩人的理想世界,詩人借助它表達對人間黑暗的憎惡,用天上牛郎織女朝夕相伴、幸福美滿的愛情生活反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人間悲劇。至此,詩人理想世界的
特征寓于由物及人的描寫中,“定然”“定”的反復使用,又表現(xiàn)出詩人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堅定而執(zhí)著。
三、由靜及動——強化理想世界的魅力。詩人收攏思緒,定格在“此刻”,描繪出一幅充滿動感魅力的圖畫。詩人想象牛郎織女“定然在天街閑游”,一個“閑”字,蘊涵著自由、愉快和輕松,而“提著燈籠在走”一句又增添了幾多親密和溫情,給人以美的感受。魅力還不止于此,詩人又妙設一喻,將牛郎織女的“走”態(tài)喻為“那朵流星”,這種就境取譬的化用藝術,平添了一份神韻?!岸洹弊隽吭~通常用于云、花等物,詩人將“朵”移用于“流星”,使人聯(lián)想到流星如“白云”“鮮花”般美麗可愛,眼前呈現(xiàn)出星走夜空時如同鮮花一樣光艷閃爍的那種異乎尋常的優(yōu)美意境。一個“朵”字,還使讀者產(chǎn)生流星陡然降低速度的感覺,仿佛“流星”也動了情,樂于同牛郎織女“閑游”同步。由此可見,詩人心中的理想世界具有何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