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融情境、意趣和哲理于一體的優(yōu)美散文。閱讀時,我們可以通過研究以下三個問題來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文章兩次寫到“啜泣”——“我聽見有人啜泣”“我先是啜泣了一會兒”,表達的意思是否一樣?文章為什么不直接寫“我產(chǎn)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而要先寫“啜泣”?
前一次“啜泣”,是“我”身處“懸崖峭壁”時恐懼心理逐步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拔摇遍_始向崖頂爬時就“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后來又“心驚肉跳”“嚇得幾乎暈倒”。所以此時的“啜泣”,流下的是懦弱者的淚水,發(fā)出的是自卑者的嗚咽。后一個“啜泣”,是在“我”終于爬下懸崖,“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之后。同是“啜泣”,這一次卻有特殊而豐富的內(nèi)涵:既有慚愧、后悔和自責,又有脫險后的激動、興奮和自豪,同時又注入了“我”對父親的感激。所以這里的“啜泣”,流下的是勝利者的喜淚,發(fā)出的是成功者的心聲。這一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的表露,符合特定的情境和兒童的心理,富有意趣,真切自然,令人信服。
二、“我”的父親為什么不自己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為什么不讓“我”在黑暗里自己爬下來?
因為“我”的父親循循善誘,教子有方。他深知孩子的路要靠自己去走,不合適的“扶”是害而不是愛,孩子只有在一次次歷練中才能鍛煉出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jīng)驗?!拔摇钡母赣H采取邊鼓勵邊指導(dǎo)的做法終于獲得成功。這告訴人們:培養(yǎng)兒童克服困難的精神不僅需要科學的理念,而且需要正確的方法。
三、文章結(jié)尾由事及理,引導(dǎo)讀者感悟人生哲理。文章結(jié)尾闡述了哪些辯證關(guān)系?
可從三個方面把握。一是險與夷。人生之旅,不可能一帆風順、一馬平川,如果你“感到前途渺茫而灰心喪氣”,一蹶不振,不思進取,那你必然會跌入“險”的深淵不能自拔;倘若你能勇敢地迎“險”而上,那就能化險為夷,登上美妙的人生之巔。二是思與行。如果老是只想到困難,那么,等待你的將是永遠的黑暗;只有既“思”困難又“思”希望,且“思”而有“行”,才能沖出陰影,走向光明。三是短和長。在崎嶇的險道上跋涉,短短的“一小步”都是很可貴的。正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不斷積累書寫著漫長的人生之路。文章的結(jié)尾告訴我們,只要不輕言放棄,不小視“一小步”,不小勝即驕,就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