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幾乎包含了所有的修辭格。同學(xué)們?nèi)粢娑笍氐亓私獬烧Z的含義,準確地掌握成語的用法,就必須仔細地分析成語中包含的修辭格。
一、比喻。比喻主要分為三類: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用“像”“如”“似”“若”等喻詞。如“冷若冰霜”,以冷得像冰霜一樣形容人不熱情或不溫和,來比喻態(tài)度嚴厲,不可接近,這是明喻。而成語“眾志成城”,以萬眾一心,像堅固的城堡一樣不可摧毀來比喻大家團結(jié)一致,力量就無比強大。這里的主體和喻體都出現(xiàn),用“成”這一喻詞聯(lián)系,是暗喻(又稱隱喻)。又如成語“衣冠禽獸”,以“穿衣服戴帽子的畜生”來比喻道德敗壞、行為像畜生一樣的人。這里用喻體“禽獸”來比喻“道德敗壞的人”,這一成語只出現(xiàn)喻體,本體沒有出現(xiàn),也沒有喻詞。這種比喻以喻體代替本體,是借喻,有突出本體的某種特性的作用。
二、夸張。為了表達的需要,故意言過其實,對客觀的人、事物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這種修辭格叫夸張??鋸堄址謹U大夸張和縮小夸張。比如成語“泰山壓卵”,以泰山壓在蛋上,夸大比喻力量懸殊,強大的一方必然摧毀弱小的一方。擴大夸張是故意把一般的事物往大(多、快、高、長、強……)處說,而縮小夸張則是故意把一般事物往?。ㄉ?、慢、矮、短、弱……)處說。
三、排比。含排比的成語往往把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相連的字、詞排列起來,用來增強語勢,使意思得到強調(diào),感情得到加深。含排比的成語有“抑揚頓挫”“琴棋書畫”“喜怒哀樂”。
四、對比。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修辭格叫對比。對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兩體對比”,即把兩種根本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對照。比如成語“親痛仇快”便是指某種事的結(jié)果使自己人痛心,使敵人高興。另外,“深入淺出”“舍近求遠”“滿招損,謙受益”等也是含兩體對比的成語。還有一種對比是“一體兩面對比”,即把同一事物中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來說,能將事物說得更透徹,更全面。比如成語“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五、對偶。對偶主要分為三類:正對、串對和反對。從結(jié)構(gòu)上看,內(nèi)容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shù)相等,從意義上看,由密切的相連的兩個角度、兩個側(cè)面來說明同一事理,在內(nèi)容上是相互補充的叫正對。比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來者不善,善者不來”等便是正對的成語。串對指從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或因果、條件、假設(shè)等方面來說,意思是相關(guān)的。比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看菜吃飯,量體裁衣”等。反對指從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來說,意思是相反、對立的。比如“勝不驕,敗不餒”“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成語是反對。
六、借代。不直接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用與它密切相關(guān)的名稱去代替,這種換一個名稱的修辭格叫借代。比如成語“桃李滿天下”中的桃李指桃樹和李樹,借代所培育的優(yōu)秀人才。成語“狼煙四起”中的“狼煙”本來是指烽火,古代邊境遇有敵人入侵就燒狼糞報警,在這里借代到處都有戰(zhàn)爭或國內(nèi)動蕩不安的景象。
【趙海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