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樂,曹伊凡,景增春,邊疆暉,李生慶
(1.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 西寧 810008; 2.青海省畜牧獸醫(yī)科學院,青海 西寧 810016)
近年來,藏北地區(qū)過度放牧和亂砍亂伐等人為對草甸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為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的入侵及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高原鼠兔種群數量相應增加[1],而高原鼠兔種群數量的增加則進一步加劇了草地退化,并使高原鼠兔種群數量劇增,從而導致藏北高寒草甸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進入惡性循環(huán),嚴重影響藏北地區(qū)畜牧業(yè)的發(fā)展。目前,高原鼠兔對畜牧業(yè)的危害已經成為西藏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瓶頸。
化學殺鼠劑是鼠害防治的主要手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鼠害的損失,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后果[2],如污染環(huán)境,造成二次中毒等。D型肉毒梭菌毒素是目前青藏高原地區(qū)普遍采用的滅鼠劑,其作用機理是通過抑制機體內乙酰膽堿的產生與釋放,阻塞突觸神經傳導而致死,可在短時間內達到迅速滅鼠的效果。但由于高原鼠兔種群被降至低密度后,可通過增加繁殖次數,延長繁殖時間和當年出生的雌性幼體直接參加繁殖活動等來提高繁殖力[3],其數量又會在一段時間后迅速增加。因此,D型肉毒梭菌毒素對高原鼠兔種群數量無法起到長期控制的效果。生物防治是利用種間相互關系中的捕食與被捕食、寄生與宿主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關系,而達到持續(xù)性控制有害動物的目的。當害鼠種群處于低密度時,通過天敵的捕食作用可使害鼠數量在較長時間內維持在低密度[4]。但害鼠種群爆發(fā)時,生物防治則無法在短時間內快速降低其種群數量[5]。因此,通過采用化學藥物與生物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可發(fā)揮各自的防控優(yōu)勢,以使防治效果具有有效性和持續(xù)性。
鷹架是青藏高原地區(qū)普遍采用的生物防治手段。招鷹靈是四川農科院研制的滅鼠劑,該藥物可以增加高原鼠兔出洞頻率,減慢洞外運動速度并延長洞外活動時間,提高天敵生物發(fā)現和成功捕食的機會。本研究基于上述思路,通過對D型肉毒梭菌毒素最佳滅鼠濃度的篩選,以及D型肉毒梭菌毒素和招鷹靈的防治效果的對比,并通過建立鷹架招鷹與D型肉毒梭菌毒素和招鷹靈組合的不同處理,以研究不同組合處理對高原鼠兔的防治效果,探討控制藏北高寒草甸地區(qū)高原鼠兔種群數量的有效方法。
1.1試驗區(qū)自然概況 藏北地區(qū)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 500 m以上,其地理坐標是83°41′14″~95°10′46″ E,30°27′25″~35°39′13″ N。在藏北地區(qū),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為主要草地類型[6]。安多地處青藏高原中部,分布在唐古拉山南北兩側,屬高原亞寒季半濕潤氣候區(qū),年平均降水量411.6 mm,多集中在6-9月,占年總降水量的80%左右。該區(qū)總的特征是高寒缺氧,熱量不足,全年無絕對無霜期,自然條件極為嚴酷。試驗地設在安多縣措瑪鄉(xiāng)措瑪村的冬季草地,地處32°13′40.8″~32°15′38″ N,91°35′26.2″~91°36′41.5″ E,海拔4 710.16 m。 2008年7月對該地區(qū)植物群落進行初步調查,其主要建群種為高山蒿草(Kobresiapygmaea),常見的伴生植物有矮蒿草(K.humilis)、高原早熟禾(Poaalpigena)、紫花針茅(Stipapurpurea)、異針茅(S.aliena)、羊茅(Festucaovina)、青藏龍膽(Gentianafuttereri)、鵝絨委陵菜(Potentillaanserina)、釘柱委陵菜(P.saundersiana)、矮生二裂委陵菜(P.bifurcavar.humilior)、墊狀點地梅(Androsacetapete)、矮火絨草(Leontopodiumnahum)和毛柄蒲公英(Taraxacumeriopodum)等。該區(qū)土壤類型主要是高山草甸土,以沙壤土為主。
1.2試驗設計與研究方法
1.2.1D型肉毒梭菌毒素最佳滅鼠質量分數的篩選 藥品選自青海省畜牧獸醫(yī)科學院生產的 D型肉毒梭菌毒素,餌料為青稞(Hordeumvulgarevar.nudum)。分別配制質量分數為0.05%、0.10%和0.15%的毒餌。
試驗樣地選擇在藏北地區(qū)安多縣措瑪鄉(xiāng),按照配制毒餌的質量分數梯度設置3個試驗小區(qū)及空白對照,每小區(qū)5個樣方,面積均為50 m ×50 m,每種質量分數毒餌隨機選擇樣方進行投放,并設標志旗。每洞投放毒餌約20~25粒,投于離洞口10 cm左右的鼠道上。各樣方間及四周外圍設50 m寬的隔離帶,在隔離帶均以0.15%質量分數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進行防治。投放前用堵洞法[7-8]測定每個樣方的有效洞口數(先堵洞并計數,24 h后數開洞數),投放后第7天堵洞并計數,第8天數開洞數。按下列公式計算滅洞率和校正滅洞率[7]:
1.2.2兩種滅鼠劑防治效果對比及生物防治與滅鼠劑組合的研究 供試毒素為D型肉毒梭菌毒素和招鷹靈(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提供)。鷹架和鷹巢由青海阿牧機械有限公司生產,鷹架高3 m,臂長1.5 m,鷹巢為筐形,直徑0.7 m。
試驗樣地面積約為1 000 hm2。設置3個試驗小區(qū):A區(qū)為鷹架招鷹處理組,B區(qū)為招鷹靈滅鼠劑與鷹架招鷹組合處理組,C區(qū)為D型肉毒梭菌毒素與鷹架招鷹組合處理組。3個小區(qū)及對照區(qū)面積均為250 hm2。于2009年4月在3個試驗小區(qū)內每間隔500 m架設鷹架[9]。將質量分數為0.1%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餌料和招鷹靈餌料(按使用說明書配制)在對應的B區(qū)和C區(qū)進行投放。為測定招鷹靈和D型肉毒梭菌毒素的防治效果,在毒餌投放前分別在B區(qū)、C區(qū)和對照區(qū)內隨機選擇5個樣方,面積均為50 m×50 m,各樣方相鄰邊界間的距離及與試驗小區(qū)邊界的距離不少于50 m,并測定每個樣方的有效洞口數。投放后第7天在各樣方內堵洞并計數,第8天數開洞數,分別計算滅洞率和校正滅洞率[7]。
于2009年11月進行滅效調查,分別在各試驗小區(qū)選擇5個樣方(方法同上),面積均為50 m×50 m,并測定每個樣方的有效洞口數。
1.3統(tǒng)計分析 在本研究中,防治效果以校正滅洞率表示。將不同質量分數D型肉毒梭菌毒素防治效果的百分數反正弦轉換后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將不同滅鼠藥物的防治效果的百分數反正弦轉換后進行T檢驗。對有效洞口數進行平方根轉換,然后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測定不同處理對有效洞口數的效應,如果效應顯著,采用Tukey方法進行各處理間的多重比較分析。以上分析均采用SPSS 1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D型肉毒梭菌毒素最佳滅鼠濃度 對藏北高寒草甸地區(qū)使用不同質量分數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的結果表明,質量分數為0.05%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平均校正滅洞率為85.64%,0.10%的平均校正滅洞率為91.21%,0.15%的平均校正滅洞率為92.67%(表1)。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質量分數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防治效果有顯著差異(F2,12=8.47,P=0.005)。多重分析結果表明,0.05%質量分數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防治效果與其余2個質量分數之間具有顯著差異,而0.10%質量分數的防治效果與0.15%質量分數之間則無顯著差異。0.10%和0.15%質量分數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防治效果優(yōu)于0.05%質量分數的防治效果?;谕顿Y和利益的權衡,藏北高寒草甸地區(qū)D型肉毒梭菌毒素的最佳防治質量分數為0.10%。
表1 不同質量分數D型肉毒梭菌毒素對高原鼠兔的防治效果
2.2兩種滅鼠劑防治效果對比及生物防治與滅鼠劑組合的防治效果 于2009年4月進行不同組合處理后,2種不同滅鼠劑的防治效果分別為:質量分數為0.10%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的校正滅洞率為92.22%,招鷹靈的校正滅洞率為62.85%(表2);質量分數為0.10%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與招鷹靈的短期防治效果之間有顯著差異(P<0.05)。說明,在單一的藥物防治方法中,質量分數為0.10%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的防治效果優(yōu)于招鷹靈的防治效果。
經2009年11月測定,不同處理對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數具有顯著效應(P<0.05),多重分析結果表明,D型肉毒梭菌毒素與鷹架組合處理的防治效果與其余處理之間具有顯著差異,而鷹架處理、招鷹靈與鷹架組合處理及對照之間無顯著差異(圖1)。說明招鷹靈在較短的實驗期內對高原鼠兔的防治沒有速效性,而與鷹架的結合也沒有進一步發(fā)揮防治作用。D型肉毒梭菌毒素與鷹架組合處理對高原鼠兔的短期防治效果最為顯著。
表2 D型肉毒梭菌毒素與招鷹靈對高原鼠兔的防治效果
圖1 不同處理對高原鼠兔的防治效果
在鼠害防治的過程中,如果僅采用單一的藥物滅鼠,即使滅效達到90%以上,經過3~4年的自然繁殖,鼠密度仍將恢復到滅前水平[10]。而單純依靠生物防治手段又很難迅速降低害鼠密度。有關鼠類種群調節(jié)機制的研究結果表明,捕食者可使獵物種群維持較長時間的低密度期[11]。Newsome[4]總結了新西蘭鼠害方面的研究成果,認為天敵能否有效控制害鼠,有一個種群密度的限制范圍,當鼠類種群被其他因素(如氣候和人為因素)壓低后,天敵即能起到調控鼠類種群的作用。據周俗等[9]報道,架設鷹架3年后,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持續(xù)降低,該結果提示,鷹架招鷹處理的時間越長,控制效果越好。因此,可以預測,通過D型肉毒梭菌毒素將高原鼠兔種群數量降至低密度后,再以鷹架招鷹措施對高原鼠兔種群數量進行控制,可達到長期持續(xù)的防治效果。本研究則初步說明,0.10%質量分數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與鷹架組合的防治方法對防治藏北地區(qū)高原鼠兔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其防治效果的可持續(xù)性。該控制措施為今后的高原鼠兔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質量分數為0.10%與0.15%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的防治效果沒有顯著差異,但均優(yōu)于質量分數為0.05%的防治效果?;谕顿Y和利益的權衡,在藏北高寒草甸地區(qū),D型肉毒梭菌毒素滅鼠的最佳劑量為0.10%。0.10%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和招鷹靈的防治效果相比,D型肉毒梭菌毒素的短期效果顯著優(yōu)于招鷹靈。鷹架及招鷹靈與鷹架組合的防治效果之間并無顯著差異,說明招鷹靈在較短的試驗期內對高原鼠兔的防治沒有速效性,而與鷹架的結合也沒有進一步發(fā)揮防治作用。
植被條件是決定高原鼠兔種群密度的主導因素[12-14],隨著草原退化程度的加劇,鼠洞密度呈倒“V”型的變化趨勢[15],說明高原鼠兔數量持續(xù)增加至草原嚴重破壞后才下降。改變棲息地的環(huán)境是促使動物群落在時空上發(fā)生變化的重要措施之一[16-18]。高原鼠兔一般生活在開闊棲息地[19],以降低捕食風險[20]。因此,從根本上降低高原鼠兔對草地的危害,還必須要對草地進行綜合治理,減少過度放牧,增加植被覆蓋度,并且保護高原鼠兔的天敵,通過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各組分間的相互作用以達到自然控制高原鼠兔種群數量的作用。
[1] 劉偉,王溪,周立,等.高原鼠兔對小嵩草草甸的破壞及其防治[J].獸類學報,2003,23(3):214-219.
[2] 王興堂,花立民,蘇軍虎,等.高原鼠兔的精確性可持續(xù)控制技術研究 ——幾種殺鼠劑的對比試驗[J].草業(yè)學報,2010,19(1):191-200.
[3] 殷寶法,王金龍,魏萬紅,等.高寒草甸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高原鼠兔的繁殖特征[J].獸類學報,2004,24(3):222-228.
[4] Newsome A E.The control of vertebrate pests by vertebrate predation[J].Tree Physiology,1990,5:187-191.
[5] 楊衛(wèi)平,楊荷芳.天敵對鼠類種群的影響[A].王祖望,張知彬.鼠害治理的理論與實踐[C].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182-203.
[6] 楊凱,高清竹,李玉娥,等.藏北地區(qū)草地退化空間特征及其趨勢分析[J].地球科學進展,2007,22(4):410-416.
[7] 張緒校,楊廷勇,郭時友,等.D型肉毒毒素滅高原鼠兔試驗[J].草業(yè)科學,2007,24(2):56-58.
[8] 楊振宇,江小蕾.高原鼠兔對草地植被的危害及防治閾值研究[J].草業(yè)科學,2005,19(4):63-65.
[9] 周俗,楊廷勇,唐川江,等.招鷹控制技術的應用[J].中國生物防治,2006,22(3):253-封3.
[10] 張新躍,周俗.川西北牧區(qū)草地資源的保護與畜牧業(yè)發(fā)展對策[J].四川草原,2000(1):4-9.
[11] Krebs C J.Population cycles revisited[J].Journal of Mammalogy,1996,77:8-24.
[12] 劉季科,魏善武,周立,等.植物-高原鼠兔系統(tǒng)動態(tài)數學模型的研究[J].高原生物學集刊,1986(5):45-53.
[13] 蔣志剛,夏武平.高原鼠兔食物資源利用的研究[J].獸類學報,1985,5(4):251-262.
[14] 江小雷.植物均勻度與高原鼠兔種群數量相關性研究[J].草業(yè)學報,1998,7(1):60-64.
[15] 于鍵龍,石紅霄,李劍,等.不同退化程度高寒嵩草草甸基況的初步研究[J].草業(yè)科學,2010,27(9):115-118.
[16] Haynes D L,Brandenburg R K,Fisher P D.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network for pest management system[J].Environmental Entomology,1973,2(5):889-999.
[17] Haynes D L,Tummala R L,Ellis T L.Ecosystem management for pest control[J].Biotechnolgy and Biochemistry,1980,30(10):690-696.
[18] Birney E C,Grant W E,Barid D D.Important of vegetation cover to cycles ofMicrotuspopulations[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76,57:1043-1045.
[19] 邊疆暉,樊乃昌,景曾春,等.高寒草甸地區(qū)小哺乳動物群落與植物群落演替關系的研究[J].獸類學報,1994,14(3):209-216.
[20] 邊疆暉,景增春,樊乃昌,等.地表覆蓋物對高原鼠兔棲息地利用的影響[J].獸類學報,1999,19(3):21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