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紅 董小川
(1光華高級中學江蘇溧陽213300;2溧陽市教研室江蘇溧陽213300)
化學課堂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話語權
孫宇紅1董小川2
(1光華高級中學江蘇溧陽213300;2溧陽市教研室江蘇溧陽213300)
課堂教學是師生民主的、平等的對話過程,學生有更多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有利于培養(yǎng)自信心和質疑能力,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因此,在化學課堂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同時也要運用策略增加學生表達的機會。
話語權;意義;策略
雖說新課程已經實施多年,但在目前的化學課堂中下列現象并不鮮見:課堂中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需要聽、記,不需要回答問題;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偶爾出現,大多數交流是一問一答,學生只要是一、兩句話回答就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不符合教師的要求,往往被教師打斷……。以至于有的學校出現硬性規(guī)定:課堂教學中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學生回答問題,問題拋出后,必須要一段時間討論等,用此手段讓學生的話語權得到保證。
美國著名教育家梅里爾·哈明博士在《教育的革命》一書中,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課堂中可觀察到這樣一種品質——清晰的尊嚴感,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天賦,學生們都昂首挺胸,大膽發(fā)表意見,顯得自信、無憂無慮,他們相信自己,把自己視為有價值、值得尊重的人,這樣的課堂當然會產生最好的教學效果。可見,把課堂話語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提出問題、表達觀點、交流討論等,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是學生學好化學、提升自信的一種重要方法。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加學習的自信心
目前,很多學生在課堂發(fā)言時會緊張,講話的時候手心出汗、腿會發(fā)抖、聲音在顫抖或詞不達意等現象時有發(fā)生。許多學生在學習中還不習慣主動思考,有時候想思考也不知道從何處想,即使有了一定的想法,又不知從何說起,難于用語言表達。因此,在課堂組織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就必須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讓更多的同學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以達到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目的。如果我們在化學課堂中多給一些學生表達的機會,讓學生抓住平時的機會,點滴地積累,就不會緊張,表達時很從容。通過課堂的多交流、多表達,就會很好地讓學生學會怎樣溝通、怎樣交流、怎樣陳述總結等,讓學生增強語言的表達能力的同時,也能增加學生課堂表現的自信心。
2.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從信息論上說,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信息傳遞的動態(tài)過程。課堂中如能把學生個體自我反饋,學生群體間的信息交流,與教師和學生間的信息反饋、交流,及時普遍聯系起來,就形成了多層次、多通道、多方面的立體信息交流網絡(如下圖1、圖2、圖3)。
圖1
圖2
圖3
這種方式,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互相交流、提問、消化,教師不再以講為主,而是以導為主,學生不再以聽、抄、記為主,而是以思為主,實現耳、眼、口、腦協調進行,對不同智力水平、認識結構、思維方式、認識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在活動中更有利于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確保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tài),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
3.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增強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中學生所表述的內容往往不象教師那樣具有嚴密性,而是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還會有一些疏漏,這無疑會引起學生對其所表述內容的質疑,也為其他同學的思維提出一個信號,讓其他同學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也使他們的開放性思維得到鍛煉。如: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呈紅色,有同學向其中滴加了氯水,溶液紅色褪去,原因是什么呢?一學生迅速回答是因為次氯酸有漂白性,使溶液紅色褪去,而另一學生當即表示不贊同,認為可能是氯水顯酸性,使溶液堿性減弱,紅色褪去,然后同學們分成兩派爭論起來,此時教師適時指導,希望他們誰主張誰舉證,設計實驗驗證結論。這樣不僅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和發(fā)散性思維,同時也增強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由重結果轉變?yōu)橹剡^程,以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重結果輕過程”這是當前課堂教學中突出的一個問題,它往往是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知識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壓縮了學生對知識認識的交流、表達的機會,而我們教學過程應該重視揭示知識形成的規(guī)律上,讓學生在“感知→概括”的過程中去掌握規(guī)律,“感知→概括”的過程是學生學習過程的一次質的飛躍,因此,我們更加要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多交流、多辯析,在學生的交流中感受“感知→概括”的過程,體會知識的發(fā)生過程。如:《電解原理》復習課中,讓學生先對電解中陰、陽極的判斷、電極反應順序、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式的書寫、電解過程中溶液pH的變化情況掌握的前提下,再以用惰性電極電解Na2SO4溶液為例,總結分析電解問題的一般方法,即(見圖4):
圖4
這樣通過以上的交流討論,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主動構建,改變了單純的聽、被動接受的現象,牢固地掌握電解原理的有關知識、加深了對電解原理的理解,達到課堂中讓學生多交流的目的,實現學生思維認識上的提升,從而使學生既掌握知識,又發(fā)展能力。
當然,化學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有表達的權利,更要有表達的機會。
1.互相提問,增加表達機會
在常規(guī)課堂里知識檢測時往往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種一問一答式的檢查方式學生參與度很低,只是幾位老師不太放心的學生被提問了一次,或是正在開小差的學生被警告了一次,而大多數學生會覺得無收獲,浪費時間了。我在課堂上常采用學生互相提問的方式,比如,在鞏固物質的量與微粒數、質量之間的關系時,我與一生做一個互相提問的示范后,然后讓同桌互相提問,互相評判,記錄錯誤,然后全班交流,學生人人有表達的機會,個個顯得生機勃勃、有活力、健康,共享合作、相互依賴,從而達到有表達的機會。
2.交流討論,增加表達機會
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主要表現為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注重師生、生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增加學生的表達機會,因此,交流和討論也就成了最有效的一種方式。討論的形式可以多種,如同桌討論、小組討論或全班討論,我們可以根據問題的大小選擇合適的形式,如:在學習Na2CO3和NaHCO3性質比較時,教師指導確立比較哪些方面性質、由學生討論出每一方面的實驗設計,教師指導注意點,然后形成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再讓學生將方案表達出來,實施以后再完整描述。
3.實驗與表述相配合,增加表達機會
大家都知道,化學實驗是溝通化學科學對象與化學科學認識的橋梁,也是化學科學認識從一級上升到另一級的環(huán)節(jié),但平時化學實驗后我們往往是對實驗現象給予了關注,而實驗的原理、過程等往往被我們忽視。
如2010年江蘇卷15題第(2)問,制備高純MnCO3固體:已知MnCO3難溶于水、乙醇,潮濕時易被空氣氧化,100℃開始分解;Mn(OH)2開始沉淀時pH=7.7。請補充由(1)制得的MnSO4溶液制備高純MnCO3的操作步驟[實驗中可選用的試劑:Ca(OH)2、NaHCO3、Na2CO3、CH3CH2OH]。①;②;③;④;⑤低于100℃干燥。
此小題從閱卷反應來看學生的答題情況非常差,好多學生感覺蒙了,而事實上并不難,就是我們平時的常規(guī)操作①邊攪拌邊加入NaHCO3(Na2CO3),并控制溶液pH<7.7;②過濾,用少量水洗滌2~3次;③檢驗SO42-是否被洗滌除去;④用少量C2H5OH洗滌。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學生覺得這么難呢?關鍵是我們很多教師在實驗教學中重視現象不重視實驗設計的原理,學生只是看老師做實驗,然后在筆記本上記下了老師的描述,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只會死記一些現象,在遇到新情境時根本不會確定信息任務。教師正確的做法是實驗時應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描述實驗設計原理、實驗設計步驟、實驗現象等,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上去加工信息、評價信息、運用信息有效解決問題。
4.師生角色互換,增加表達機會
“師生角色互換”是一種老師尊重學生,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把課堂的話語權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融入課堂,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的一種方法。這樣就給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也能高度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的互助精神,實現對知識的主動吸收,使學生更深刻理解課本的內容,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如:當我教完氯及其化合物并總結教學的方法、步驟后,在SO2的教學中,我常采用由學生臺上執(zhí)教,我在臺下聽課的方式進行。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頭去備課,課堂上由每小組選出一個代表(共五位學生)作為主講老師,分別講述SO2的所屬類別物質的性質、氧化還原角度性質、特性、用途、危害。我在臺下會以學生的身份對老師的一些講述提出質疑以實施我的主導作用。這種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變得生動有趣。一位參與角色互換的同學說,這一做法能給學生們帶來一種新鮮感,通過自己上臺授課,真正體會老師備課、上課的辛苦。此外,學生在扮演“老師”這一角色時,會產生一種成就感。
當然,為了保證課堂上學生的話語權在化學教學中真正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教學中,教師還應當采取適當的措施,如:注意選擇難易適度、有交流討論價值的問題;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中心進行發(fā)言,避免離題;制定一定的規(guī)則,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機會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等,以達到促進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學好化學,提升自我的目的。
[1]吳星,沈怡文.給化學教師的101條建議[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81—84
[2]徐世貴.怎樣聽課評課[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32—33
1008-0546(2011)10-0030-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1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