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惠娟,曹新妹
(1.上海市閘北區(qū)精神衛(wèi)生中心,上海 200436;2.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上海 200030)
糖尿病是一種遺傳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長期共同作用而導致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慢性、代謝性、終身性疾病[1]??刂骑嬍呈翘悄虿≈委煹幕A,但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內(nèi)分泌及代謝障礙,患者容易饑餓,因此控制飲食往往是糖尿病患者最難做到的,而精神病患者由于自知力缺失,對疾病的危害缺少認識,受精神癥狀的支配,自控能力及自理能力差,飲食更難控制,因而導致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并造成各種急慢性并發(fā)癥[2]。我們通過實施有針對性的飲食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09年8月 1日—12月 31日我院420例住院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 52例,按入院先后排序,單號為實驗組26例,雙號為對照組 26例。其中男34例,占65.4%,女18例,占34.6%,年齡29~69歲,平均年齡(46.9+9.6)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 32例,大專及以上 2例??崭寡?≥7.0mmol/L,餐后2 h血糖≥11.1mmol/L,確診病程6個月以上,符合WHO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有嚴重低血糖反映和酮癥酸中毒,心肺肝腎腦并發(fā)癥及其他內(nèi)分泌代謝障礙等嚴重軀體疾病者。兩者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職業(yè)和文化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各維持原藥物治療不變。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同時接受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進行為期 20周的飲食干預。將 26例患者分4組,6~7例為 1組,由4名經(jīng)統(tǒng)一培訓的精神科護師對患者進行飲食干預。①首先計算每日所需總熱量,制訂膳食計劃。根據(jù)患者性別、年齡和身高計算每日所需總熱量,每餐熱量合理分配,按四餐分配為 1/7,2/7,2/7,2/7。干預過程中,按患者的生活習慣和血糖變化進行適當調(diào)整。每日飲食中膳食纖維的含量不少于 40 g為宜,鼓勵食用綠葉蔬菜、豆類、粗谷物及含糖成分低的水果。②病區(qū)所有食物由專人專柜集中管理,定時定量發(fā)放,防止患者攜帶和向其他病友討要食物回病室食用。③每餐有專人看護,嚴格控制飲食量及種類。④對患者采取群體教育和個體指導相結(jié)合的方法。群體教育每周 2次,每次30 min,觀看錄像或上課,宣傳飲食管理的目的及必要性,講解糖尿病防治知識,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及表現(xiàn),降糖藥的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讓患者消除煩躁、焦慮和恐懼的心理,使其在發(fā)生異常時及時主動向醫(yī)師護士匯報并得到有效處理。個體指導每周 2次,每次不少于10 min,發(fā)放宣傳手冊和談心,與患者真誠地溝通并獲得信賴,以建立良好的治療性關系。注意觀察、判斷患者的求治欲望和合作程度,及時鼓勵、支持和表揚患者。⑤家屬管理:在飲食干預前召開家屬座談會,進行宣傳指導,要求家屬每周至少1次探望患者,對患者進行鼓勵和支持;要求家屬所帶的食品必須經(jīng)過檢查后,由專職護士保管并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定量分發(fā)。
1.3 干預效果評估
1.3.1 臨床指標評估 護理干預前后進行糖代謝指標的測定,包括空腹血糖、餐后 2 h血糖、糖基化血紅蛋白以及體質(zhì)指數(shù)測定。以上血樣標本均采自晨空腹靜脈血,采集時間分別在干預前 1周和干預結(jié)束后1周。
1.3.2 采用自制飲食干預效果調(diào)查問卷,包括飲食教育、糖尿病知識和自我應對技能 3個項目,3級評分,分一般(0分),了解(1分),掌握(2分)。分值越高說明飲食干預效果越好。
1.3.3 由不參加實驗的精神科護師進行測評,自制問卷在實驗前進行了2次預測試,測評一致性Kappa值為0.81~0.87。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兩組患者糖代謝指標及體質(zhì)指數(shù)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糖代謝指標及體質(zhì)指數(shù) (±s)
表1 兩組患者糖代謝指標及體質(zhì)指數(shù) (±s)
實驗組對照組內(nèi)容P值入組前 20周后 入組前 20周后空腹血糖(mmol/L) 10.18±2.28 7.53±1.13 9.69±2.16 8.04±1.06 <0.01餐后2 h血糖(mmol/L) 14.13±2.15 10.78±1.60 13.28±2.03 11.85±1.62 <0.01糖化血紅蛋白(%) 8.62±0.89 6.53±0.64 8.68±0.86 8.35±0.93 <0.01體質(zhì)指數(shù) 27.24±3.68 25.15±3.09 26.48±2.97 26.52±2.56 <0.05
2.2 實驗組干預前后的認知狀況 見表2。
表2 實驗組干預前后的認知狀況 (n=26)
3.1 飲食干預能促進患者主動控制血糖,改善癥狀 表1顯示,實驗組經(jīng)飲食干預后患者的血糖平均值明顯下降,兩組患者20周后實驗室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梢婏嬍掣深A對糖尿病有改善代謝的作用,有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改善癥狀,延緩病情的發(fā)展[3];這與齊麗[4]的研究相一致。精神障礙患者常常自我忽視,缺乏合理飲食并且久坐少動,換言之,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了血糖代謝紊亂的發(fā)生。本研究通過飲食干預嚴格控制患者的飲食量,調(diào)整飲食結(jié)構,改變了家屬和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使被動監(jiān)測血糖轉(zhuǎn)變?yōu)橹鲃颖O(jiān)測血糖,從而改善了血糖及相關代謝指標,保護了胰島功能,改善了癥狀,預防了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3.2 飲食干預能改善體質(zhì)指數(shù),增強抗病力 飲食干預后患者的體重得到改善,體質(zhì)指數(shù)的改善對穩(wěn)定血糖非常重要。通過20周的飲食干預使肥胖者減少了熱量攝入,使體重下降以改善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5];使消廋者提高熱量攝入,使體重增加,以減少不良反應和對抗疾病的能力。
3.3 飲食干預教育能提高患者的應對技能,促進血糖控制 表2顯示,有效的飲食干預教育使患者對飲食控制重要性以及對糖尿病相關知識和應對技能有了明顯提高。首先通過教育使患者對疾病及藥物的不良反應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對疾病的應對和康復有了正確的認識,其次由患者共同參與的護理模式調(diào)動了患者的積極性和自身潛能,形成積極主動的治療信念,使其能自覺地配合治療護理,改變不良生活方式,自覺地控制飲食,這對控制血糖起到了重要作用。
3.4 飲食干預提高了患者和家屬對血糖的關注 干預前大部分患者對飲食控制存在誤區(qū),有人認為糖尿病絕對不能吃水果、不能吃飽,更不懂得如何按標準熱量攝入食物及正確使用食品交換,還有的患者認為已經(jīng)服用了降糖藥就不需要控制飲食了。我們通過飲食干預教育,提高了家屬和患者對糖尿病的關注度,有效地控制家屬所帶食品的種類,同時控制了數(shù)量,做到了總量控制。另外通過家屬的鼓勵和支持,穩(wěn)定了患者的情緒,使其樹立起信心,積極主動地控制飲食。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伴隨的疾病,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對精神障礙伴發(fā)糖尿病患者更要積極治療和干預[6]。實施有效的飲食干預能改善患者體質(zhì)指數(shù),維持血糖穩(wěn)定,改善癥狀,對患者的治療與康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1] 盛俐軍,李瑋,莊鵷,等.運動干預對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上海護理,2009,9(5):9-11.
[2] 張笑萍,江素娟.糖尿病病人的飲食護理[J].全科護理,2009,7(33):3035-3036.
[3] 葉錦,官淑琴.糖尿病患者飲食治療的健康教育[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2):109-110.
[4] 齊麗.糖尿病患者飲食治療及護理[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4(23):185-186.
[5] 舒?zhèn)崳踝娉?非經(jīng)典抗精神病藥物與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9,21(1):48-51.
[6] 徐幗瑛,陳頎,李華芳.精神病人糖尿病的早期預防及監(jiān)測[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5,17(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