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燕,莊 薇,王悠炯,趙敏慧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上海 200040)
新生兒臍帶殘端是一個開放性創(chuàng)面,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門戶,若留有創(chuàng)面且臍帶處理不當,則較容易引起新生兒臍部感染和出血,嚴重可導致敗血癥,繼發(fā)性腹膜炎[1]。目前新生兒出生后臍部結扎方法有多種,不同結扎法存在著不同的特征與現象。為了更好地掌握結扎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院在傳統(tǒng)棉線與氣門芯發(fā)的基礎上結合臍夾運用,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 2009年 12月—2010年 4月分娩的足月正常新生兒,按病例單雙號隨機分為棉紗線加臍夾結扎組和氣門芯加臍夾結扎組 112例,兩組患兒在胎齡、出生體重、Apgar評分和臍帶直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棉紗線臍夾結扎法 新生兒娩出后常規(guī)斷臍,用無菌棉紗線盡可能貼近臍根部處結扎,勒去臍血,接著在距臍根部0.5~0.8 cm處用臍帶夾夾閉臍帶,然后沿臍夾上緣0.5 cm處剪斷臍帶,最后用安爾碘消毒臍帶殘端,紗布包扎。
1.2.2 氣門芯臍夾結扎法 新生兒娩出后常規(guī)斷臍,把套有氣門芯的血管鉗夾住臍帶殘端,然后提起牽引線將氣門芯盡可能貼近臍根部,勒去臍血,在距臍根部0.5~0.8 cm處用臍帶夾夾閉臍帶,然后沿臍夾上緣0.5 cm處剪斷臍帶,最后用安爾碘消毒臍帶殘端,紗布包扎。
1.2.3 日常常規(guī)護理方法 兩組新生兒均在次日去除包裹新生兒臍部的紗布,暴露臍部殘端,每天沐浴時抽緊棉線,在出生后第3天去除臍夾和紗線;每日沐浴后,使用安爾碘常規(guī)消毒臍根部,并輕輕旋轉臍帶殘端,直至臍帶殘端自然脫落。住院期間每日由護士操作,出院前指導家長進行臍部護理,出院后每周電話跟蹤隨訪直至臍帶殘端自然脫落。
1.3 評價指標 對新生兒臍帶干燥和脫落的時間等情況進行觀察,對臍部滲血、滲液、感染情況進行評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
2.1 兩組新生兒臍部觀察結果 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臍帶干燥及脫落時間 見表2。
2.3 兩組新生兒臍帶干燥及脫落平均時間 見表3。
表1 兩組新生兒臍部觀察結果
表2 兩組新生兒臍帶干燥及脫落時間 (d)
表4 兩組新生兒臍帶干燥及脫落平均時間 (d,±s)
表4 兩組新生兒臍帶干燥及脫落平均時間 (d,±s)
組 別 n 臍帶干燥 臍帶殘端脫落棉紗線臍夾結扎法 112 3.21±2.432 5.61±2.67氣門芯臍夾結扎法 112 4.76±2.112 6.03±2.51
3.1 臨床現象與文獻報道的差異 根據文獻檢索,王京仙等[2]提出,傳統(tǒng)的棉線結扎法更方便、省力、安全、牢固。對于臍部較粗大的臍帶容易結扎,但對于滲液與滲血的控制則沒有氣門芯有利于掌握。何衛(wèi)權[3]認為,以氣門芯套扎則脫臍時間短,出血率低,且殘端用高錳酸鉀燒灼后不包扎后的臍炎發(fā)生率低,優(yōu)于棉線法。但在本次觀察中,氣門芯臍夾法無論在臍帶干燥、臍端脫落以及出血、滲液現象等方面均不如棉線臍夾法,主要原因與操作過程中的斷臍技巧與規(guī)范化操作、潛在的臍帶感染和斷臍用品的配合使用這些主客觀因素有關。
3.2 臨床觀察結果產生差異的原因
3.2.1 斷臍的技巧與規(guī)范化操作 前期文獻研究結果表明,傳統(tǒng)意義上氣門芯臍夾結扎法的效果應好于棉紗線臍夾結扎法。但這一結論的前提是氣門芯臍夾結扎法的運用技術水平到位,而氣門芯臍夾結扎法的成功與否則是建立在斷臍位置與時間節(jié)點掌握上。首先,結扎時間是直接關系到斷臍質量,剪臍的時間的掌握則必須按臍帶的干燥程度選定。通常標準操作法中所規(guī)定的 48 h需要靈活掌握。通過后期臨床結果回顧發(fā)現,在斷臍過程中還必須考慮臍帶的特性這一重要因素。含膠物質多、粗大的臍帶因其干枯速度慢需推遲數日斷臍,否則按常用方法后會造成創(chuàng)面大并且易出血。其次,斷臍時的操作人為因素。氣門芯結扎臍帶時氣門芯下緣套在臍輪皮膚處使氣門芯下緣緊貼臍輪皮膚,而在這部位有臍靜脈、臍動脈血液殘留,容易形成出血、腫脹、滲液導致容易發(fā)生感染。這就要求氣門芯套與止血鉗尖的位置要在鉗臍帶與臍部皮膚間有一定距離的空隙,拉過氣門芯時止血鉗與殘端臍帶也要留空隙,一般不超過0.5 cm,忽略這一人為因素也會導致相應的不良反應出現。最后,操作保持的精確性。距離和時間的把握必須視情況而定,剪斷臍帶過短會造成氣門芯容易滑脫,引起臍部出血。同時,止血鉗鉗挾臍帶時用力過緊與否,直接決定了拉絲線是否會將彈力環(huán)增大從而導致挾斷臍帶和彈力環(huán)的損壞。
3.2.2 感染的因素 臍部潮濕是感染因素之一,增加細菌繁殖和感染的概率。表1顯示,氣門芯臍夾結扎法的1例感染表現為臍周略紅、分泌物有臭味,可能由于氣門芯材質的不透氣性及其收縮受到限制,導致結扎部位仍為白色膠質層。同時膠質中含水分較多,引起臍帶潮濕,臍部干燥時間延長,分泌物也相應增多。此外,在日常護理相同的情況下,臍帶可能因為產前宮內已感染臍帶水腫,或產時并發(fā)胎膜早破及產程延長,導致細菌上行污染羊水而致臍帶污染[4];同時產后臍部護理不當也可能造成臍部感染[5-6]。如嬰兒沐浴后未對潮濕的臍窩進行深部消毒,更換尿片時尿液糞便污染臍部皮膚增加了腸桿菌科細菌的感染機會。
3.2.3 斷臍用品的配合使用 結扎時操作用品基本有線、氣門芯、臍帶夾和血管鉗等[7-8]。棉紗線打結屬于手法打結,輕重需要人為控制,特別是對于水腫的臍帶打結時過緊容易引起斷裂,過松又容易引起出血。而氣門芯臍夾法雖然較棉紗線不用抽拉、操作簡單,但氣門芯自身容易發(fā)生斷裂而致脫落,導致滲透、滲液或出血。這就需要在采取上述兩種方法的同時配合臍夾起到雙重固定作用,同時操作中必須注意臍夾的使用事項,特別是在臍帶夾的松脫還是更換過程中都容易增加出血及感染的機會。因為臍帶夾的收放都有可能導致斷端血管再度開放,這就要求其他工具的配合使用,避免殘端血管放開,同時做好殘端的日常消毒護理工作。
[1]葉金艷,祝建軍,杜玉梅.新生兒臍炎病原菌分析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10):1299-1301.
[2]王京仙,李娟.氣門芯結扎新生兒臍帶的制作與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6(8):76.
[3]何衛(wèi)權.580名新生兒膠圈套扎效果觀察[J].浙江預防醫(yī)學,2004,16(11):43.
[4]許同梅,倪月.新生兒臍部感染的臨床分析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6,20(32):2969-2970.
[5]何建平,宋桂燕,仲孝琴.新生兒臍部原因調查及措施[J].浙江預防醫(yī)學,2004,16(4):61.
[6]李明東,任燕嫻.新生兒臍部感染的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15):1438.
[7]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61.
[8]王婭莉.婦產科護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