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張歡,帥勤輝
(武漢市勘測設計研究院,湖北武漢 430022)
舊城改造規(guī)劃編制中的建筑物現狀信息調查
李黎?,張歡,帥勤輝
(武漢市勘測設計研究院,湖北武漢 430022)
編制舊城改造規(guī)劃時,對改造區(qū)域的建筑現狀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現狀信息調查。建筑物的現狀信息調查是相對宏觀的信息調查,主要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建筑物的建筑性質、房屋層次、建筑結構、建筑年代等。由于城市的建筑物數量非常巨大,在缺乏房屋現狀數據庫的基礎上不可能進行外業(yè)的一一實地調查,因此基于現有的1∶2 000現狀地形圖、1∶500地籍信息、1∶500規(guī)劃竣工信息、各年代的矢量地形圖資料進行調查是唯一的可行辦法。通過綜合利用已經進行建庫的各種GIS數據,開展數據挖掘,對調查信息進行分類統(tǒng)計,制作專題圖件,為舊城改造的規(guī)劃編制提供科學的依據。
舊城改造;建筑物調查;GIS;專題制圖
舊城改造是指局部或整體、有步驟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生活環(huán)境,從根本上改善老城區(qū)勞動、生活、服務和休息的條件。舊城改造是城市空間規(guī)劃組織以及建筑和社會福利設施的不間斷的完善過程。舊城改造可以改造城市規(guī)劃結構,在其行政界限范圍內,實行合理的用地分區(qū)和城市用地的規(guī)劃分區(qū);改善城市環(huán)境,通過采取綜合的相互聯(lián)系的措施來凈化大氣和水體,減輕噪聲污染,綠化并整頓開闊空間的利用狀況等;更新、調整城市工業(yè)布局;更新或完善城市道路系統(tǒng);改善城市居住環(huán)境并組織大規(guī)模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把舊街坊改造成完整的居住區(qū)。
為了統(tǒng)籌舊城改造和更新,有序推進各項拆遷安置工作,全面提升舊城改造和更新實施水平,順利實施各項城市建設,一般情況下舊城改造都將編制“舊城改造和更新規(guī)劃”,其主要工作內容包括主城區(qū)舊城更新現狀評估和專題研究、主城區(qū)舊城改造和更新空間布局規(guī)劃、主城區(qū)舊城改造和更新實施規(guī)劃等。在這些工作中,舊城改造和更新區(qū)域的劃分是重要的前期基礎工作,區(qū)域劃分的準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到規(guī)劃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開展舊城改造區(qū)域的建筑質量現狀信息調查,正是為了摸清舊城改造區(qū)域建筑質量的現狀情況,確定各地塊的現狀建設水平等級,為舊城改造和更新區(qū)域的劃分以及舊城改造和更新規(guī)劃提供數據資料。
2.1 數據內容
建筑質量現狀信息調查一般是以規(guī)劃編制的需求以及《城市基礎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CJJ100- 2004/J298-2004)等規(guī)范和標準為依據,以扣除出讓地塊和“五線”控制地塊后的地塊內地面建筑物為調查對象,主要包括:①調查指定范圍內現狀建筑質量情況和用途信息,包括建設年代、房屋層次、房屋結構、房屋使用用途;②按照建筑層次、結構、年代、使用用途等評價標準,制作調查成果圖件;③根據規(guī)劃編制要求整理所調查的信息,形成建筑質量分析評估專題報告。
2.2 數據表內容
調查成果的數據組織是以ArcGIS數據模型為基礎,采用1954北京坐標系,數據格式為?.shp文件,相關屬性信息賦值給?.shp的屬性表。
建筑(面)的屬性字段如表1所示。
建筑(面)的屬性字段表 表1
地塊(面)的屬性字段如表2。
地塊(面)的屬性字段表 表2
2.3 數據分類要求
(1)建筑高度:以最新的1∶2 000基本地形圖為依據,根據圖面標定的建筑層次注記對建筑高度進行分類。建筑高度分為4個類別:①33層以上:是指在某一地塊區(qū)域內有較多的33層以上(含33層)建筑;②18層~33層:是指在某一地塊區(qū)域內有較多的18層~33層的建筑;③12層~18層:是指在某一地塊區(qū)域內以12層~18層(含12層、18層)的建筑居多;④12層以下:是指在某一地塊區(qū)域內以12層以下的建筑居多。
(2)建筑結構:依據1∶500地形圖數據、1∶500地籍圖數據、1∶500竣工圖數據(以下簡稱1∶500工程圖)和1∶500城鎮(zhèn)地籍調查圖等圖件所標注的建筑結構進行內業(yè)判讀。建筑結構分為4個類別:①木結構:是指在某一地塊區(qū)域內的建筑以木結構居多的。在1∶500工程圖和1∶500城鎮(zhèn)地籍調查圖中標注為“木”。②磚混結構:是指在某一地塊區(qū)域內的建筑以磚混結構居多的。在1∶500工程圖和1∶500城鎮(zhèn)地籍調查圖中標注為“磚”或“混”。③框架結構:是指在某一地塊區(qū)域內的建筑以框架結構居多的。在1∶500工程圖和1∶500城鎮(zhèn)地籍調查圖中標注為“砼”。④鋼結構:是指在某一地塊區(qū)域內的建筑以鋼結構居多的。在1∶500工程圖和1∶500城鎮(zhèn)地籍調查圖中標注為“鋼”。
(3)建筑年代:以系列比例尺的歷史測繪地形圖檔案和1∶500竣工圖數據為依據進行房屋信息比對。一般說來,建筑年代應以建筑物達到竣工驗收標準并交付使用的時間為準;對于竣工時間與交付使用時間不一致的建筑物,建筑年代以竣工時間為準;對于拆除翻建的建筑物,建筑年代以翻建竣工的時間為準;對于擴建的建筑物,如果其面積超過原面積的,以擴建竣工時間為準,否則以原竣工時間為準。建筑年代分為:①1950年代以前:1949年以前竣工的建筑物;②1950年代:1950年~1959年竣工的建筑物;③1960年代:1960年~1969年竣工的建筑物;④1970年代:1970年~1979年竣工的建筑物;⑤1980年代:1980年~1989年竣工的建筑物;⑥1990年代:1990年~1999年竣工的建筑物;⑦2000年代:2000年以來至今竣工的建筑物。
(4)建筑用途:以1∶500城鎮(zhèn)地籍調查資料和最新的1∶2 000基本地形圖為依據。建筑用途分類如下:①居住用地:是指專供居住的房屋,包括別墅、公寓、職工家屬宿舍和集體宿舍(包括職工單身宿舍和學生宿舍)等,但不包括住宅樓中用作人防而不住人的地下室等,也不包括托兒所、病房、療養(yǎng)院、旅館等具有專門用途的房屋。②工業(yè)用地(含倉儲用地):是指主要用于工業(yè)生產、物資存放場所的房屋。③公共設施用地:是指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各種公共性、服務性設施的土地。依據經營及用地特征,將公共設施用地分為經營性設施用地和非經營性設施用地,經營性用地以商業(yè)、辦公用地為主,非經營性用地以文化、體育、醫(yī)療衛(wèi)生用地為主。④其他用地:除了以上3類的其他建筑物。
3.1 作業(yè)流程
作業(yè)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 調查作業(yè)流程圖
3.2 準備工作
(1)試驗調查。針對用戶要求,武漢市勘測設計研究院組織主要技術骨干進行了試驗性調查生產,以北至武漢市香港路,南至臺北路,東至解放大道,西至臺北一路大約0.35 km2的范圍進行了實驗性調查,在此基礎上確定了調查技術方案,確定了調查流程,確定了基礎資料類別。針對實驗性調查中發(fā)現的問題,特別是基礎數據調用非常慢,且容易死機的現象,對基礎資料數據進行了切片預處理供作業(yè)人員調用。
(2)作業(yè)員培訓。在試驗調查的基礎上,征求用戶的意見,完善本次建筑質量信息調查的技術方案,同時對作業(yè)員進行培訓。
(3)資料收集。收集所要求的基礎數據和資料,主要包括:①最新的武漢市主城區(qū)范圍內1∶2 000地形圖;②武漢市1∶500城鎮(zhèn)初始地籍調查資料;③武漢市歷年的1∶500地形圖、1∶500地籍圖和1∶500竣工圖;④系列比例尺的武漢市歷史測繪地形圖檔案;⑤委托方提供的地塊范圍線。
3.3 數據預處理
由于調查所涉及的數據類型較多,數據量非常巨大。為了確保數據的快速調用,首先要進行數據預處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要進行協(xié)同作業(yè),為了提高數據訪問速度,將基礎數據進行地圖切片預處理;
(2)使用ArcGIS軟件將地塊范圍線從CAD格式轉換為shp格式;
(3)從1∶2 000基本地形圖中提取建筑邊線和層數,進行構面處理;
(4)將建筑層次分類按技術設計書“第五章信息判讀方法”的要求采集建筑層數分類并填寫到數據庫字段中;
(5)將用戶提供的地塊進行構面,并編號。
3.4 人工判讀
作業(yè)員以地塊為單位進行內業(yè)人工判讀工作,按要求采集建筑高度、建筑結構、建筑用途、建筑年代等信息。
(1)將構面后的房屋數據和地塊數據進行疊加分析,將地塊編號賦給建筑;
(2)使用ArcGIS軟件獲取分布在各地塊上的建筑層數分類,根據建筑質量評價標準分析地塊的建筑質量;
(3)將人工判讀的房屋結構和年代根據地塊編號賦給建筑。
3.5 成果制作
(1)制圖。將居住用地、工業(yè)用地(含倉儲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分別按照建筑高度、建筑結構、建筑年代制圖,生成JPG圖片,如圖2所示。
圖2 建筑質量現狀分布圖
(2)專題報告。簡要介紹項目的情況、作業(yè)流程,將建筑物按照層次、結構、年代、用途分別進行統(tǒng)計,得到調查范圍內建筑質量分布的現狀情況。
對建筑物的建筑年代、建筑結構、建筑用途和建筑層次分類進行調查,是利用基礎地理信息和歷史測繪檔案進一步挖掘地理信息和測繪檔案價值的典型案例。在武漢市舊城改造規(guī)劃中涉及武漢市主城區(qū)內109 km2的6 423個地塊,106 005棟建筑物。項目組投入7人在20多個工作日就完成了該項調查工作。在本項目中采用了多項新工藝:
4.1 基礎數據進行了地圖切片預處理
由于基礎數據涉及1∶2 000基本地形圖、近60年的歷史測繪檔案、1∶500地籍調查資料,同時在線數據量超過100 G,數據的調用是一個巨大的難題,特別是工作用機全部是普通的PC終端。
由于1∶2 000基本地形圖、近60年的歷史測繪檔案、1∶500地籍調查資料全部基于ArcGeodatabae進行了統(tǒng)一建庫,因此在數據準備階段時使用ArcGIS Server對以上海量數據進行地圖切片預處理,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地圖瀏覽的速度、提高了作業(yè)效率。
4.2 作業(yè)過程實現了協(xié)同作業(yè)
為了能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完成 109 km2內的6 000多個地塊的建筑質量調查,該項目同時投入了7個作業(yè)員和2個數據質量檢查員,基于ArcSDE和Oracle數據庫平臺搭建了作業(yè)平臺,作業(yè)過程有效實現了協(xié)同作業(yè)。
[1] 許豐功,周建斌.基于GIS技術的舊城改造規(guī)劃—以蘇州古城為例[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2(7),115~117,137
[2] 吳崢嶸.城市房屋拆遷的建筑物調查和分析[J].城市開發(fā),2003(12),11~14
[3] 詹慶明,楊仁.武漢市舊城改造規(guī)劃與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研究[J].測繪信息與工程,1997(2),1~6
[4] 丁菡,王友富.專項用地調查統(tǒng)計方法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9(12),4~6
Surveying the Actuality Information of All Buildings in the Compilation of The Plan for Old Town Renew
Li Li,Zhang Huan,Shuai Qinhui
(Wuhan Geotechnial Engineering and Surveying Institute,Wuhan 430022,China)
In the compilation of the plan for old town renew,we must survey the actuality information of all buildings in these zones.The actuality information of all buildings is a relative macro work,its main detail includes building property,housing layers,building structure,construction period.Because the amount of building in Wuhan is huge,we can't conduct field surveys one by one under lacking of the database of housing status.So the only road is collecting all kinds of materials,such as the DRG(1∶2 000 scale),the cadastral map(1∶500 scale)、the map for planning inspection(1∶500 scale)、the historic DRG.Then we should synthetically utilize GIS data,and mine these data,and classify the information,and make the thematic maps.All these work is aid to help to workout the plan for old town renew.
old town renew;surveying building;GIS;thematic mapping
2011—01—26
李黎(1972—),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GIS和柵格數據的開發(fā)、利用研究。
1672-8262(2011)05-46-03
P208.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