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 棟
前行數(shù)米,道兩旁排列著五對石馬和牽馬人石像。石馬高1.8米,長2.45米,有鞍、鐙、籠等雕飾,形象生動,氣勢非凡。兩邊各立牽馬石人像,穿緊袖衣,束腰帶,可惜都已失去頭部。
石馬以北,土闕以南,東西兩旁各立有十對圓雕石人像,每對南北間距18.5米,高4.1米,胸寬1米、厚0.55米。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冠服不同,都顯得莊嚴肅穆,神態(tài)各異;有的老成持重,滿腹經(jīng)論;有的魁偉雄健,威武剛強;有的持笏在手,若有所思;有的雙手拄劍,默不作聲……這些守衛(wèi)陵墓的衛(wèi)士,稱之為翁仲,觀后給人一種蕩氣回腸的震憾。
翁仲的由來,有據(jù)可查。據(jù)說,秦朝有位大將名叫阮翁仲,身高體壯,力大無窮,曾駐守臨洮(今甘肅岷縣),鎮(zhèn)服匈奴。死后,為了紀念他,秦始皇命令鑄造阮翁仲銅像,放在咸陽宮的司馬門外。后來,人們就把銅像石人等通稱為“翁仲”。后世帝王效仿秦始皇做法,在陵墓前雕刻翁仲像用于守陵。據(jù)文獻記載,墓上設(shè)置翁仲始于漢代,設(shè)置石人以北魏孝莊帝靜陵和西魏文帝永陵為最早。石人是侍衛(wèi)皇帝的將官,又名“直閣將軍”或“中郎將”,則始于唐代,體現(xiàn)出盛唐崇文尚武、恩威并重的封建專制精神。
乾陵放置的翁仲,象征著文武百官。這與當時唐陵石刻追求規(guī)模的對稱布局有關(guān),也反映出當時朝儀制度的變化。乾陵的翁仲都是用整塊巨石雕成的藝術(shù)品。從近處看,身長腿短,似乎比例失調(diào);從遠處看,凝重自然,協(xié)調(diào)大方,有很強的沖擊視覺效果。從翁仲身上,可以看出唐代雕刻藝術(shù)的陽剛之美,蓬勃的內(nèi)涵瑰力。
乾陵威儀,邊游邊心醉千年;乾陵壯觀,邊游邊感慨萬千。乾陵的主人本該是唐高宗李治,然而自從武則天陪葬后才名揚中外。人們瞻仰乾陵,似乎并非因為李治,而是慕武則天之名而來。懦弱的李治似乎才是真正的陪葬者,則天皇后則是唐太宗帝業(yè)的繼承者。
武則天一個歷史永遠刪除不掉的女人,盛世王朝的代名詞。她集威嚴與寬宏、敢為與不畏、魅力與睿智于一身,在政治舞臺上風光了50 多年,讓大唐歷史熠熠生輝。就是這樣一個負載著中國女性榮耀與不幸的女人,給丈夫樹起了述圣記碑,卻給自己留下無字碑。
在帝王陵前立碑是武則天的創(chuàng)舉。唐代重視立碑,但帝王陵墓前卻很少立碑。唐陵立碑者只有乾陵和定陵,這主要是受自古帝陵“禮無神道碑”影響的緣故。
李治死后,武則天異常悲痛。為了紀念他,她破例在乾陵南門外司馬道右側(cè)立了一塊巨大的石碑,稱作述圣紀碑。武則天之所以把石碑稱作述圣紀碑,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大臣的墓碑均為神道碑,作為帝王理應(yīng)與大臣有所區(qū)別;二是立下此碑的目的主要是頌揚唐高宗的功德。
碑高6.3米,寬1.86米,重89.6噸,由七塊巨石組成,碑頂為屋殿式,基座雕有海石榴紋。碑身有5塊方石壘成,加上碑蓋與碑座共有7節(jié),故稱之為“七節(jié)碑”,象征“七曜”。七曜是古人認為構(gòu)成世界的七種基本物質(zhì):日、月、金、木、水、火、土。七節(jié)碑寓意著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普照天下,光耀千秋。碑文約5600余字,武則天親自撰文,中宗李顯書丹,筆畫初刻填以金屑,現(xiàn)今個別字的金跡尚在。碑的設(shè)立開創(chuàng)了帝王陵墓前立功德碑的先例。由于年代久遠,風吹雨蝕,加之人工拓損,已漫漶殘泐。但從留下的文字來看,武則天充滿了對高宗的贊美,把永徽以來唐王朝所取得的成就,全部推到高宗身上。據(jù)說此碑刻成后,復嵌金屑,碑文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fā)光,使宏偉的陵園顯得更加壯觀。
乾陵御道北端東側(cè),與述圣紀碑相去61.6米,隔司馬道遙遙相對的是無字碑。碑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98.8噸,長方形碑座長2.7米,寬3.4米,高1.43米。碑身雕有八條互相纏繞的螭龍,左右兩側(cè)各四條。整個碑身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兩側(cè)刻有“升龍圖”,龍首上有一振翅欲飛的金鳳凰,出神入化,形象逼真,令人嘆為觀止。碑座陽面正中線刻“獅馬圖”,長2.14米,寬0.66米,雄獅昂首怒目,十分威嚴,駿馬屈蹄俯首溫順可愛。整個無字碑高大雄渾,雕刻精美,為中國歷代群碑中的巨制。其雕刻手法細膩,刀法犀利流暢。碑內(nèi)有方框,不刻一字,故稱“無字碑”。
對無字碑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一說武則天認為自己以女子稱帝,功高德大,難以用文字表達,功過留于后人評說,故不刻一字;一說碑為唐中宗李顯所立,他既不愿違心地頌揚自己母親的功德,又不愿以一個兒子的身份對母親提出非議,故而未刻一字。這給后人留了一個千古難解之謎。
碑上,現(xiàn)遺有從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至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530年間“往來登眺者題詠詩篇刊其上”題刻13條,計39人42段。最為珍貴的是公元1135年,無字碑陽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統(tǒng)經(jīng)略朗君行記”題刻,用的是女真文字,旁邊有漢字翻譯的“郎君行記”,內(nèi)容為金人重修乾陵地面建筑的事情,史料價值尤為珍貴。
無字碑雕工精湛,雄渾磅礴,歷來備受世人注目。碑上圖案以龍紋最為精美。碑首文龍長嘴微開下垂,鱗軀渾圓纏繞,似龍在天,神氣茫然。無字碑側(cè)面升龍圖,長4.12米,寬1.19米,升龍蜿蜒兇猛,騰越飛起,似要離去。龍頭雙角分叉,后飾須發(fā),鳳目圓睛,張口吐舌,長舌呈上彎勾形,上腭細長,獠牙上彎,下腭短須。龍頸飾幾何紋一圈,旁飾一寶珠。龍肩飾雙條飄帶象征雙翼,頸、身、足均飾魚鱗片紋,頸腹部片紋較大,背有長鰭至尾,以脊骨間隔。龍前左爪張揚頭后,右爪向下反撐,左后爪反上托,右后爪下蹬,除左后爪為四趾外,其余只露三趾。爪大而敦厚,趾甲鋒利,極具氣勢,爪心飾一云頭,腿皆有須毛,尾呈S形從內(nèi)繞過后右腿置下方。龍腿較長,身軀與尾分為兩個部分,并不合為一體,走獸體態(tài)仍明顯可見。此升龍形象在唐代較為少見,與乾卦“九五”爻有關(guān)。《易經(jīng)》乾卦第五爻辭:“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其后釋爻文言曰:“飛龍在天,上治也?!焙髞?,九五之象借指帝王。乾陵無字碑升龍圖表現(xiàn)的正是飛龍在天剎那間的生動寫照,應(yīng)該表示帝王至尊的意義。
石碑無字,因非言語可表達,由其厚重而涵蓋:媚娘為求自保使出千般手段,以則天之名改朝換代國號大周,到取“日月為空”而自名為“曌”,最終揚名天下,其間多少辛酸多少紅燭淚,只言片語豈能道盡愁悵?惟有借青石一方,將歲月掩蓋,令千般波瀾停歇。斯人已遠去,留下山峰、神道與無字豐碑,默默迎朝陽,送落日,閱盡人間千年滄桑。
看完述圣紀碑和無字碑后,往北是朱雀門闕樓遺址。距南門闕樓18米處,左右排列著61尊蕃臣石像,東側(cè)29尊,西側(cè)32尊,分成兩組,每組南北4行,東西8排,默然侍立。古往今來,這里聚焦了千萬雙震撼和欽敬的目光,留下“藩王嚴侍立層層”、 “六十王賓立露天”的千古佳句。蕃臣石像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shù)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jié)的寫照,官階均三品以上。石像頭部已被毀,背上刻有國名、姓名和官職,今字跡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于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6尊,其余文字已磨滅不清。
唐代以前,除西漢霍去病墓石刻中有“馬踏匈奴”和“野人”像以外,其他陵墓上均無設(shè)置蕃像者記載。乾陵出現(xiàn)大量蕃像,是唐陵石刻最顯著的一個特點。
唐代建立后,太宗皇帝確立了“自古皆貴中華,輕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外交理念;唐高宗高瞻遠矚,敞開蕩蕩胸襟,結(jié)交八方賓客。武則天時期,國力空前強大,統(tǒng)治勢力北逾大漠,西越蔥嶺,達到中亞的兩河流域,周邊少數(shù)民族與朝庭往來頻繁,“四夷酋長”多被任命為地方官,擔任十二衛(wèi)大將軍等職。神龍元年(公元705)武則天下葬時,各藩國君王和部族首領(lǐng)跨越千山萬水前來吊唁,要求按照本民族的風俗自殺殉葬,或割耳嫠面以示悲痛。唐政府立足于鞏固和發(fā)展和諧和睦的外交局面,效仿高宗葬太宗做法,把曾在朝廷中任職的蕃酋60余人刻石立像置于乾陵,以此反映唐高宗和武則天的統(tǒng)治權(quán)力及各民族對唐王朝的臣屬關(guān)系,構(gòu)成了中國古代陵墓史上獨具特色的景觀群。實際上,從乾陵有些蕃臣像的銜名帶有“故”字來看,在武則天下葬前就已去逝。
據(jù)考證,乾陵蕃臣像到北宋時,只存61尊,官銜姓氏不全。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錄出39人的官銜和姓名。清初葉奕苞在《金石錄補》中錄出38人。如今,乾陵蕃臣像官銜姓名可考的只有36人,有吐谷渾、吐蕃、突厥首領(lǐng)各二人,其余來自安北、北庭、安西等都護府和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乾陵蕃臣像在明代中后期遭到破壞,到本世紀初,所有石像頭部均已失去。
從石刻狀況看,蕃臣的服飾和發(fā)型各不相同,多數(shù)穿窄袖闊裾服裝,也有個別的袖胡較長,有圓領(lǐng)、大翻領(lǐng)或斜叉領(lǐng),腰束帶,腳穿靴,雙足并立,兩手前拱都抱著笏板,體形健壯,幾乎每個石像的肚子都被刻意地突出了出來,頭發(fā)有卷有披。有20多人佩戴著玉袋,雕刻得精湛細膩。
如果說歷史是一部流韻的詩篇,那么乾陵就是一部凝固的歷史,就是盛唐萬千氣象的象征。乾陵原設(shè)石獅四對八尊,分別位于內(nèi)城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門之外,其中以朱雀門石獅最為引人注目。把蹲獅作為陵墓的守護神,是從唐朝開始的,確切地說是從乾陵開始的,從眼前的這對蹲獅開始的。這對蹲獅用整塊青石雕刻而成,每尊重約42噸。東側(cè)石獅高3.02米,胸寬1.5米,長2.40米,獅座為兩層:上座長2.35米,寬1.40米,高0.29米。底座長3.30米,寬1.64米,高1.08米。西側(cè)石獅高2.8米,胸寬1.38米,長2.83米。獅座兩層,上座長2.60米,寬1.42米,高0.29米。底座長3.33米,寬1.66米,高1.13米。石獅底座四周均有精美的線刻蔓草、祥云、瑞獸圖案。獅子在寫實的基礎(chǔ)上,從突出其威猛的特點出發(fā),大膽夸張變形,整體呈金字塔狀,昂首挺胸,兩足前伸,身軀飽滿,胸部寬闊厚實,肌肉突出,筋骨強壯,前肢粗壯結(jié)實,狀如鋼鐵鑄成,支撐著前傾的軀體,組成一個穩(wěn)定的三角形,肢爪尖銳鋒利,骨節(jié)凸起。石獅頭部巨大,頸部毛發(fā)卷旋,層層鱗披;雙目圓大凸起,怒視前方,鼻子寬闊向上隆起,大口張開,利齒露出,似欲發(fā)出震撼山谷的巨吼。身軀后蹲,穩(wěn)重如泰山。整個造型渾潤有神,有頂天立地的氣概,把“獸中之王”獅子兇猛異常、威武無比的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獅子守衛(wèi)在陵園門外,目視前方,顯示出其勇猛威嚴和帝王陵寢不可侵犯的神圣。
唐陵四門外置石獅始于獻陵。獻陵石獅為母獅,又稱之“石虎”。昭陵石獅造型為行獅,也是一種母獅的形象。此種造型在武則天生母楊氏陵前達到高峰。順陵的行獅是雄獅,體型很大,可謂“巨獅”。唐高宗和武則天給太子修恭陵時,開始在陵前設(shè)置蹲獅,至乾陵遂為定制。乾陵門獅由走式變?yōu)槎资?,體形高大,造型夸張,雕工精良,氣宇軒昂,保持了獅子兇猛強勁的特性,又使獅的造型理想化,增強了獅子裝飾效果,此后唐陵石獅皆為蹲踞。
乾陵石獅頭部、頸部和腿部卷毛雕刻裝飾,在繼承傳統(tǒng)圓雕技藝的同時,成功地運用了我國漢唐以來民族化的獸類雕刻裝飾手法,突出刻畫了巨頭、卷毛、突目、隆鼻、闊口、利齒,充滿了靈動的韻律和節(jié)奏。從整體造型上看,乾陵石獅結(jié)實、飽滿,與西方獅子精悍、靈巧的造型截然不同,由平面加線條轉(zhuǎn)向圓潤、寬大的胸脯,有彈性的動態(tài)線,與秦漢時期的石虎和辟邪有相似的表現(xiàn)手法,螺旋狀的鬃毛完成了中國獅子的定式。石獅無論是從正面還是從側(cè)面看,全是填實的空間,昂首挺胸,前肢粗碩,猶如兩條粗圓的石柱頂天立地,那種堅定不拔、堅不可摧的氣概,與整座陵墓的風格聯(lián)系一起,極大地增添了陵墓的雄風,使整座陵墓籠罩上一層神圣的、凜然不可侵犯的氣氛,反映了帝王生前專制獨尊、“皇權(quán)至上”的思想,死后神圣不可侵犯的用意。
唐代藝術(shù)家創(chuàng)造出雄壯博大、神態(tài)威猛的乾陵石獅藝術(shù)形象,充分反映了唐王朝繁榮昌盛的社會現(xiàn)實,并延伸到宋、元、明、清,影響至今,成為中國石獅藝術(shù)中最燦爛的豐碑。
置身乾陵內(nèi),一次又一次讓人的思緒回到大唐王朝,百余件雕刻為乾陵增添了永恒凝練的歷史感。乾陵的石刻氣勢恢宏,造型逼真,神態(tài)生動,件件是藝術(shù)珍品,個個能講出一段有趣的來歷,給人一種美倫美奐的藝術(shù)享受。這些石刻已成為陵園內(nèi)重要的文化遺存,乾陵因此被贊譽為盛唐石刻藝術(shù)的露天博物館。
乾陵石刻的材料,來自梁山西乳峰南面的采石場內(nèi)。是工匠們?nèi)找共煌?、一錘一鑿雕琢出來的。史書記載,雕琢一件石刻約經(jīng)過10道工序。一件體積最小的石刻重約10噸(東列北數(shù)第三個石人),用料要3立方米,從開山取石,到加工雕琢,再到安裝完畢,需要1089個工日。以每天工作8小時計算,意味著1個人要干1089天,同時5個人施工,要干218天才能完成。最小的石刻如此,陵園內(nèi)最大石刻的用料、費功、耗時就可想而知了。很難想像,在沒有機械的條件下,能工巧匠們靠手工勞動雕刻出如此精美的藝術(shù)品,這不能不說是個歷史奇跡。
上主峰看乾陵地宮,主要有兩條道:一條是磚鋪成的小道,一條是游人自己開辟的。沿著蜿蜒曲折的小路,緩緩而行,欣賞著梁山秋天的韻色,時而品上一口山泉,甚是愜意。
乾陵地宮墓道入口處位于梁山主峰東南的半山腰,由塹壕和石洞兩部分組成。塹壕深17米,全部用長1.25米,寬0.4至0.6米的石條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長63.1米,南寬北窄,平均寬3.9米。石條由南往北順坡層疊扣砌,共39層,平面裸露410塊,39層約用石條8000塊。石條之間用長18~27厘米、厚5~8厘米的燕尾形細腰鐵栓板拉固,上下之間鑿洞用鐵棍貫穿,以熔化錫鐵汁灌注,與石條熔為一體。上部為夯土,每層厚16~23厘米,堅硬耐固。隧道的中南部兩側(cè)石墻上還殘留著石灰及壁畫的痕跡,道內(nèi)夯土中夾雜著小磚瓦塊、石灰塊、小石片,部分地方是一層土一層小石渣。據(jù)乾陵《述圣紀碑》記載,唐高宗臨終遺言,要求將其生前所珍愛的手跡書籍、字畫等全部埋入陵中。千百年來,世人都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但都苦于史書記載得甚少和未曾科學發(fā)掘的緣故,地宮內(nèi)的秘密至今無人知曉。當武則天躺入乾陵的那一刻,盜墓者的身影屢斷不絕,梁山就再也沒消停過。從五代時期的后梁耀州節(jié)度使溫韜,到唐末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黃巢,再到民國初年的國民黨將領(lǐng)孫連仲,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盜墓者就達17人之多,都無功而返。
乾陵和昭陵一樣,受北方突厥民族拜高山、祭祖窟信仰風俗浸染,以巍峨峭拔山峰為不朽陵寢,是已消失的唐代草原文化和農(nóng)業(yè)文明融合的獨特見證,表現(xiàn)出文化淵源的多樣性。乾陵周圍80華里以內(nèi),有17座陪葬墓,已發(fā)掘的有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薛元超、李謹行等5座。這些陪葬墓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地面建筑有覆斗形墳丘、方形圍墻、土闕,前有神道及石刻遺物。地下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后甬道、前后室等組成。石棺位于后室。墓道過洞為土構(gòu),甬道和墓室為磚構(gòu)。墓壁滿繪壁畫,墓道繪出行,墓室壁繪宮廷生活圖,墓頂繪天象。線條流暢,形象生動。棺形相同,系用青石板組成房屋式樣,內(nèi)外均雕人物、動植物線刻圖,堪稱繪畫藝術(shù)佳作。
墓中出土有大量的三彩陶俑,有武士、文臣、男女侍從、伎樂、騎馬、牽馬、馬、駱駝俑及鎮(zhèn)墓獸等,還有各種用器和家禽模型。人俑神態(tài)、披戴各不相同,有的吹笛,有的縱馬揚鞭。三彩俑,光澤如新。
“千秋功罪,誰人曾予評說”。殘陽如血,踏歸途,菊香飄散,拾階行?;厥咨n霧之中漸漸模糊的乾陵,似夢非夢,千年一回,驀然禪悟。歲月長河浩浩蕩蕩,瞬間即逝,容顏在靜雅淡泊中漸漸沉淀,對也罷錯也罷,古今多少事,都一切盡在笑談中。歷史在夕陽里已經(jīng)走遠,但透過乾陵,透過塵埃,我們?nèi)钥勺匪莸綒v史的影子!仍記住了一個女 人千年不朽的名字!
千年一回,夢境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