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俊,徐 昕,戴秋新,楊建剛,秦茹娟
(東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江陰醫(yī)院,江蘇江陰214000)
目前,CAG方案[即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Acla)和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療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療效已得到肯定[1]。2003年6月~2010年6月,我院采用CAG方案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患者30例,取得較好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同期在我院收治的初治MDS患者36例,均符合張之南等主編的《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中的MDS診斷標準[2]。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齡24~70歲、中位年齡50歲;WHO分型為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Ⅰ型(RAEBⅠ型)20例、RAEBⅡ型16例;國際預后積分系統(tǒng)積分判定為中危Ⅰ12例,中危Ⅱ17例,高危7例;骨髓增生活躍13例,明顯活躍13例,低下10例;染色體異常22例(其中核型差者6例);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基礎病變11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20例、對照組16例,兩組臨床資料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CAG方案,即第1~8天靜滴Acla 10 mg/(m2·d);第1~14天皮下注射Ara-C 10 mg/m2、2次/d;第1次及最后1次注射Ara-C前皮下注射G-CSF 300 μg/d,外周血WBC>20×109/L時暫停注射G-CSF,14 d為一療程。對照組采用DA、MA標準化療方案,即第1~3天靜滴柔紅霉素(DNR)30~40 mg/(m2·d)或米托蒽醌(MTZ)6 ~8 mg/(m2·d),Ara-C 100 mg/(m2·d),5~7 d為一療程。療效判斷標準參考文獻[2]。治療前后檢測患者的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肌酶譜、心電圖、X線胸片、骨髓象等,并觀察其藥物不良反應。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組間率的比較用χ2檢驗、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療程結束后,觀察組完全緩解(CR)9例,部分緩解(PR)6例,未緩解(NR)4例,死亡1例(5.0%,死于顱內出血),總有效率為75.0%;對照組分別為 6、4、4、2 例(12.5%,死于顱內出血),總有效率為62.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2 不良反應 觀察組出現(xiàn)口腔潰瘍3例,輕微胃腸道反應6例,肺部感染3例,經(jīng)相應治療均好轉;外周血中性粒細胞<0.5×109/L的中位時間為6 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時間為7 d。對照組出現(xiàn)口腔潰瘍8例,較明顯胃腸道反應12例,肺部感染8例,發(fā)熱12例,室性早搏及房顫并心功能不全各1例,經(jīng)相應治療,2例死于顱內出血,其余均好轉;外周血中性粒細胞<0.5×109/L的中位時間為12 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時間為12.5 d。兩組不良反應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3 隨訪情況 隨訪2~24個月,觀察組9例CR者中,4例行鞏固及維持化療仍在CR中,2例復發(fā)者用CAG方案復治后CR,2例轉為AML,1例失訪;6例PR者中,3例繼續(xù)第2療程后CR。對照組6例CR者中,2例行鞏固及維持化療仍在CR中,2例轉為AML,2例失訪;4例PR者中,2例轉為AML,2例失訪。
目前,治療中高危MDS仍以化療為主,主要有小劑量單藥化療、聯(lián)合化療及標準化療等;對年齡偏大、合并基礎疾病、骨髓增生低下、化療耐受能力差者,多采用小劑量單藥化療及聯(lián)合化療,對中青年MDS患者多采用標準化療方案。但小劑量單藥化療的 CR率較低,標準化療的相關病死率較高。1995年,Yamada等[1]首先用 CAG方案治療難治、復發(fā)和初治老年AML患者,其CR率為65%;隋瀟徽等[3]采用CAG方案治療中高危MDS也取得較好療效。研究證明[4],AML細胞高表達G-CSF受體,G-CSF可促使G0期白血病細胞進入增殖周期,增加周期特異性化療藥物Ara-C的細胞毒作用,提高化療療效。鐘濟華等[5]研究發(fā)現(xiàn),CAG方案治療AML的作用機制可能是G-CSF能促使更多的細胞進入S期,G-CSF、Ara-C、ACR的作用以誘導細胞凋亡為主,可輕度誘導細胞分化。本研究顯示,CAG方案治療中高危MDS患者的總有效率與標準化療者相似,與國內文獻報道相符[3]。與標準化療方案比較,CAG方案化療后患者骨髓抑制期相對較短,嚴重感染、重要臟器出血等并發(fā)癥較少,相關病死率較低,且非血液系統(tǒng)不良反應輕。
總之,本研究顯示CAG方案治療中高危MDS療效較好、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1]Yamada K,F(xiàn)urusawa S,Saito K,et al.Concurrentuse of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tor with low-dose cytosine arabinoside and pilot study[J].Leukamia,1995,9(1):10-14.
[2]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33-38.
[3]隋瀟徽,周慧,劉新,等.CAG方案治療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臨床觀察[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8,15(21):1666-1668.
[4]韓曉鳳,鐘濟華,沈莉菁,等.預激方案CAG治療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療效及作用機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26(2):187-198.
[5]鐘濟華,陳方源,王海嶸,等.CAG方案對急性髓系白血病細胞作用機制的研究[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6,27(7):49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