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巖,史小艷,張振香
(鄭州大學護理學院,鄭州450052)
目前,我國腦卒中患者的患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均高,已成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腦卒中后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抑郁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國內(nèi)外文獻報道[1,2],急性腦卒中住院患者的抑郁患病率為20%~50%。目前,關于社區(qū)腦卒中患者抑郁發(fā)生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的報道較少,2009~2010年,我們進行了相關研究?,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擇鄭州市五個社區(qū)腦卒中患者162例,男99例、女63例,年齡36~87(67.44±10.80)歲,病程1 ~12(3.48 ±2.21)a,卒中次數(shù)1~4(1.66±0.94)次?;颊呔?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3],并經(jīng)顱腦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腦卒中,出院至少3個月。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及家族史,有認知功能障礙及失語,1個月內(nèi)服用過精神藥物者。
1.2 方法
1.2.1 調(diào)查方法 向患者發(fā)放一般情況調(diào)查表、抑郁自評量表(SDS)及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對不能自行閱讀或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由經(jīng)過培訓的人員一對一協(xié)助填寫。①一般情況調(diào)查表:內(nèi)容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如姓名、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月收入、病程、癥狀、卒中次數(shù)等。②SDS評分:參照1965年Zung編制的SDS評分,根據(jù)中國常模評分。SDS標準分為53分,≥53分為抑郁[4],其中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為重度抑郁;SDS評分越高,抑郁傾向越明顯。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采用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5]進行ADL評分,總分100分。0~20分示肢體功能嚴重障礙,完全依賴他人照顧;21~40分示生活需要很大幫助,重度依賴他人照顧;41~60分示生活需要中等幫助,中度依賴他人照顧;>60分示生活大部分自理,輕度依賴他人照顧;100分示生活基本獨立自理,不需他人照顧。ADL評分越少,日常生活依賴他人照顧越多。
1.2.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或Fisher's精確概率檢驗;對統(tǒng)計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了解腦卒中并抑郁的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抑郁情況 本文162例腦卒中患者的SDS評分為25~85(51.05±13.07)分,其中≥53分68例(抑郁組,占41.98%),抑郁程度為輕中度56例、重度12例;<53分94例(非抑郁組)。
2.2 兩組ADL評分比較 抑郁組ADL評分為(127.41±4.38)分,非抑郁組為(107.37 ±6.40)分,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
2.3 腦卒中并抑郁的影響因素 以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月收入、病程、合并癥、醫(yī)保形式、是否接受康復指導、是否定期進行康復鍛煉、ADL評分共12個變量作為自變量,以患者是否存在抑郁作為因變量,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方程。結(jié)果顯示,病程和ADL評分引入回歸方程,其OR值分別為 0.325、0.539,P <0.05或 <0.01。
抑郁是一種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或愉快感的心理障礙,患者常表現(xiàn)為自罪感、自我評價低、睡眠障礙、食欲下降、思維遲鈍、聯(lián)想緩慢、注意力難以集中等;抑郁狀態(tài)是對不能確定何種抑郁者最常用的臨時診斷[6]。Hackett等[7]研究發(fā)現(xiàn),院外腦卒中患者抑郁檢出率為30% ~35%;本研究為41.98%,高于文獻報道,可能與研究地域差異及檢查方法不同有關。本文腦卒中患者抑郁患病率低于急性腦卒中住院患者,可能與后者病情危急、卒中癥狀較重有關。
本文抑郁組(特別是有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易產(chǎn)生無用感、內(nèi)疚、怕拖累家人等心理負擔,因而出現(xiàn)抑郁情緒;且抑郁可增加其發(fā)生功能性殘疾的風險,降低其治療依從性及自我照顧能力。因此,對抑郁患者進行心理、生活護理的同時,應加強康復指導,協(xié)助其制訂肢體功能康復的鍛煉計劃,通過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而增強其自信心和自我價值;同時建議社區(qū)護理人員定期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抑郁篩查,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合并抑郁的患者。
Berg等研究顯示,腦卒中后3~6個月抑郁患病率為30%,12個月后降至16% ~25%,說明腦卒中后抑郁患病率隨病程延長而逐漸降低;其可能原因為腦卒中早期,患者對自己的病情存在一定認知偏差,有心理負擔;但隨著肢體功能恢復及其對疾病的認知力提高,其抑郁患病率比發(fā)病早期降低。Farner等[8]對194例腦卒中患者追蹤隨訪13個月,發(fā)現(xiàn)隨著病程延長,其抑郁患病率并未降低,認為其原因可能為患者在發(fā)病前就接受較多的家庭照顧,自理能力偏低,而發(fā)病后更易發(fā)生抑郁。本研究顯示,病程和ADL評分是腦卒中患者合并抑郁的影響因素;腦卒中患病時間越長、ADL評分越高,發(fā)生抑郁的風險越低,與Farner等[8]研究結(jié)果一致。
總之,本研究認為社區(qū)腦卒中患者抑郁患病率較高,病程和ADL評分是其抑郁發(fā)生的保護因素。在社區(qū)護理中應加強腦卒中患者康復鍛煉的依從性,促其提高自理能力,減少抑郁傾向。
[1]田錦勇,胡曉,王菊,等.卒中后抑郁狀態(tài)相關因素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0,39(16):2161-2163.
[2]Hackett ML,Yapa C,Parag V,et al.Frequency of depressionafte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Stroke,2005,36(6):1330-1340.
[3]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
[4]Kwon S,Hartzema AG,Duncan PW,et al.Disability measures in stroke:relationship among the barthel index,the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and 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J].Stroke,2004,35(4):918-923.
[5]李廣智.抑郁癥[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9:3,60-61.
[6]Lenzi GL,Altieri M,Maestrini I.Post-stroke depression[J].Rev Neurol(Paris),2008,164(10):837-840.
[7]Hackett ML,Anderson CS.Predictors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Stroke,2005,36(10):2296-2301.
[8]Farner L,Jorgen W,Knut E,et al.Depressive symptoms in stroke patients:a 13 month follow-up study of patients referred to a rehabilitation unit[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0,127(1-3):2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