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師范院校和諧文化建設引論
李克勤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師范院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工作母機,其學校文化關系到師范生的專業(yè)素質與情意發(fā)展,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全面達成與真正實現(xiàn),因此師范院校文化建設應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主題。師范院校和諧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師范學科優(yōu)勢維持、強調突出藝術教育、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等基本原則,在實踐中則要重視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注重人文精神培育、突出潛在課程的影響作用、加強與中小學的聯(lián)系與合作等方面,以此促進師范院校文化的和諧、有序發(fā)展。
師范院校;和諧文化;文化建設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保?](P12)大學文化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其他社會文化具有根本性的引領與示范功能。這是大學校園作為精神高地與思想陣地的基本體現(xiàn),也是大學和諧文化的應然追求。
師范院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工作母機,其學校文化關系到師范生的專業(yè)素質與情意發(fā)展,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全面達成與真正實現(xiàn)。正如“泡菜水理論”所揭示給我們的:泡出來的蘿卜白菜的味道取決于泡菜水的味道。和諧的師范院校文化潛在地、綜合地影響著或建構著師范生的認知方式、專業(yè)性向、審美追求,促進其專業(yè)素質的形成與人格品質的完善,引導其全面和諧發(fā)展。因此,師范院校和諧文化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必須說明的是,本文所意涵的師范院校文化,是一種寬泛的、廣義的文化概念,既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又涉及具體層面的學科、課程文化,是一種抽象與具體相結合的文化綜合體。師范院校和諧文化,是指構成師范院校文化系統(tǒng)的各個要素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一種狀態(tài),是師范院校文化特色凸顯的一種表征。本文欲對此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師范教育結構的調整和層次的提升,由原來的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甚至向一級師范的過渡與變革,獨立設置的師范院校數(shù)量呈銳減之勢,長期以來積淀而成的師范文化也處于某種衰頹之中,師范院校文化整體上已失去了昔日活潑的氣氛與灑脫的神情。
師范院校的“師范性”文化一直以來風氣蔚然,并彰顯與其他院校不一般的文化特色。如“校園里到處醒目地掛著‘請寫規(guī)范字,請說普通話’的大標語,宣傳櫥窗及走廊里則貼滿了教育格言、警句以及教育家的肖像;教室里書聲瑯瑯,藝術樓歌舞飛揚,排練廳靈動多姿,書畫室翰墨飄香;普通話朗讀比賽、三筆字書法競賽是學校每年的重要活動,演講比賽、才藝比拼也是學校的靚麗風景;墻報設計大賽、微型課比賽等逐次上演,精彩不斷……總之,營造了濃厚的‘師范性’文化氛圍?!保?]但隨著21世紀初期以來師范學校的并、轉或升格之后,“師范性”的校園文化有所削弱,師范學科的領地也在急劇縮小,師范的成色在逐漸衰退。
另一方面,師范院校的學科疆域在極力拓展邊界,不斷走向“綜合”,“非師范”學科專業(yè)日益占據(jù)主流,但已有的傳統(tǒng)學科優(yōu)勢卻隨之稀釋、淡化。21世紀后師范教育由定向走向開放之后,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型,師資培養(yǎng)由數(shù)量的滿足需要轉向質量的提升,師范院校的學科發(fā)展適度地“非師范”,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過度地開采本來單薄的學科資源,嫁接或搭建缺乏基礎的熱門專業(yè),非但沒有提升師范院校的學科專業(yè)水平,相反使得師范院校的學科優(yōu)勢特征不再明顯。
總體說來,師范院校一方面在喪失自主自持的個性同時,一方面滋生了依附與盲從的心態(tài),顯示出對自身前景的不自信,顯示出對自身文化守護的不自覺,這十分不利于師范院校文化品格的健康發(fā)展。一味向高水平大學看齊,一味追求學科的大而全,一味重視科研的硬指標而忽視教研教改以及教學實際的管理,這實際上是對師范院校的一種損害,一種行動上的認知偏狹,一種對師范院校和諧文化的破壞。如何培育師范院校的獨立個性,如何提升師范院校的文化品性,尤其是促進師范院校和諧文化的有序發(fā)展,應引起我們的積極關注與行動努力。
師范院校和諧文化具有自身不同的表現(xiàn)特征。一般說來,師范院校和諧文化是與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時代主題相一致的,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的。它既具有一般院校和諧文化的內在意蘊與價值取向,同時也折射出作為師范院校對和諧校園的基本理念與理想追求。簡要地說,師范院校和諧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師生關系的基本追求是建立一種民主、平等、自由、寬容的心理氛圍,這種氛圍“在于在‘富有想象’地探討學問中把年輕人和老一輩聯(lián)合起來。由積極的想象所產生的激動氣氛轉化了知識。在這種氣氛中,一件事實就不再是一件事實,而被賦予了不可言狀的潛力”[3](P13)。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種積極的、不可忽視的教育因素與成長影響力量,也是學校文化的重要內容。師范院校和諧文化首先則是師生關系的和諧,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激勵、身份認同、心靈相契,更是教師對學生強烈的精神感召與價值牽引?!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既是對“教師”一詞精義的質樸詮釋,也是師范院校文化蘊涵的最集中和濃縮的表達。作為未來潛在的師資人才,當下所體驗與分享的師生交往的生動、新奇、自由、平等,所領略與穎悟的“大師”們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學術風范、人格魅力,是他們素質發(fā)展與專業(yè)成長的重要牽引及影響力量,是他們將來謀劃教育教學、獻身教育事業(yè)的基石與起點,是他們事業(yè)走向成功的動力源泉。這種傳承與延續(xù)的關系,決定了師范院校中師生關系的和諧互動是其和諧文化的基本內核,是其和諧文化的基礎特征。
在科學主義至上和科技理性擴張的情勢下,大學中的人文教育與人文精神日漸衰微與失落,產生了科學與人文的分離與割裂,培養(yǎng)了大量所謂“單向度的人”。加強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重視人文教育與人文價值,提升人文品質與人文功能,是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重要方向。師范院校和諧文化,是一種融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于一體的文化,體現(xiàn)了科學與人文的交融和諧,而且?guī)煼对盒S凭玫慕逃齻鹘y(tǒng)及豐富的人文資源也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因為師范院校以人文學科、人文學術見長的學術特點有效構筑了一道抵制科技理性的屏障,注重全面素質培養(yǎng)的師范教育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彰顯或維護了人文教育的意義,從而使科學與人文之間達成一種基本的平衡,在這一點上師范院校具有某種積極的優(yōu)勢??梢哉f,師范院校和諧文化是一種在科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在人文中凸顯科學價值的文化,在此文化的熏染下培育智力與情感、知性與德性、學術與修養(yǎng)等方面和諧發(fā)展的人才,實現(xiàn)科學與人文的融合統(tǒng)一。
師范院校和諧文化體現(xiàn)在人才培養(yǎng)上就是“師范性”與“專業(yè)性”雙修齊進的特點,這有助于師范生專業(yè)能力與教育素養(yǎng)的共同提升。但在長期的師范教育辦學過程中,這二者的關系并沒有處理好,乃至“雙突出”變成“雙薄弱”而授人以柄,這與師范院校和諧文化的精神是相悖的。如何促進師范院校和諧文化的真正形成,培養(yǎng)既有較高專業(yè)文化知識水平又有良好教育教學能力的人才,現(xiàn)代教育對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未來的教師需要有寬闊的教育視野,具備深厚的教育理論素養(yǎng),能夠嫻熟、機智地運用教育教學技巧,了解和熱愛學生,并具有‘擴展’能力,即能夠進行科學研究、開拓、進取、創(chuàng)新的能力?!保?]盡管我國教師教育培養(yǎng)體系已經(jīng)變革,但師范院校仍是其培養(yǎng)的主體,師范院校中深厚的人文積淀和寶貴的辦學經(jīng)驗仍是不可忽視的教育資源。師范院校和諧文化的構建必然體現(xiàn)以“師范性”與“專業(yè)性”并行不悖的特征。
創(chuàng)建高校和諧文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并且多種影響因子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孕育與促進學校文化生態(tài)的形成發(fā)展。筆者認為,師范院校和諧文化建設應該堅持以下基本理念與實踐原則:
以人為本是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也是高校和諧文化的基礎與前提。以人為本,就是充分地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就是充分尊重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激發(fā)師生的主觀能動性與智慧力量,積極參與到學校的建設與管理之中,并使學校的發(fā)展與個體的進步、個體的前途緊密相關起來。學校要努力創(chuàng)造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亦莊亦諧的文化氛圍,彰顯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價值與利益要求。同時,“以人為本”原則要求學校為學生個體與教師個體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的成長條件,構建適宜的、寬松的發(fā)展環(huán)境,重在激勵而不是懲罰、提倡柔性管理而不是剛性制約,強調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而不是強化制度與紀律,從而凸顯大寫的“人”的本質精神。
師范院校作為培養(yǎng)未來師資人才的主體,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其服務產品直接影響到未來基礎教育、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與發(fā)展,而理念本身具有延伸性、傳遞性、中介性,具有超越時空的作用。這是“對人性的喚醒與尊重,能夠培養(yǎng)人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鮮明的價值判斷,豐富的思想體系?!保?]“以人為本”應成為師范院校工作的出發(fā)點與歸宿。
在大學向著“綜合化、現(xiàn)代化、國際化”的運動發(fā)展中,師范院校失去了一貫以來沉穩(wěn)樸實的性格,難以“潔身自好”,要么投入了其他多科性或綜合性院校的懷抱,要么盲目發(fā)展沒有積累基礎的非師范專業(yè),于左騰右突中尋找自己的發(fā)展空間,拓展自身的勢力范圍。其結果基本上是失去已有的學科優(yōu)勢,模糊自己的發(fā)展重心,喪失自己的學科特色,迷失自身的發(fā)展方向。
或許21世紀初以來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的轉型而引起師范院校的學科轉型是無奈之舉,但在經(jīng)過淘沙與轉型陣痛之后的師范院校必須高舉師范學科專業(yè)的大旗,維持已有的學科優(yōu)勢,凸顯自身的師范特色,這是不能有任何疑義的。如何提升師范學科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并根據(jù)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做大做強,力求精品,才是師范人的基本追求。在此基礎上適當發(fā)展結合緊密的非師范專業(yè),催生新興學科,這也并無不可。但一定要考慮好需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中心與邊際的關系。
藝術素養(yǎng)是師范生素質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是師范院校區(qū)別于其他校園文化的鮮明特色。藝術教育不僅僅是藝術類課程的開設,更是學校藝術氛圍的營造,各項藝術活動的開展,學生藝術潛能的涵育,從而由藝術教育達到個體身心和諧的目的。
藝術教育是師范院校的教育傳統(tǒng),但近年來師范院校中的藝術教育有削弱的傾向,校園文化中的藝術氣息有所淡化,藝術課程質量松懈,師范生的藝術素質也隨之下降。所以,要從師范院校個性特色出發(fā),根據(jù)師范教育的建設目標與培養(yǎng)方向,加強與提升學校的藝術教育質量,激活學校的藝術教育空氣,組織藝術教育活動,從而轉化為學生自覺的藝術行為追求以及藝術素養(yǎng)的提高。
師范院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藝術教育是不可忽視的一項常量,而且實質上占據(jù)著校園和諧文化的中心位置,并直接影響到學校組織行為文化的開展。在重視與強化藝術教育的前提下,師范院校和諧文化將呈現(xiàn)璀璨多姿的色彩,這應該成為師范院校和諧文化建設的基本方向。
我國百年師范積累了許多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形成了諸多足可借鑒的經(jīng)驗做法,這是需要加以認真繼承與繼續(xù)弘揚的,這是珍貴的師范教育文化遺產。但隨著新時代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素質的變化要求,師范教育又需要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賦予新的人才培養(yǎng)特質與價值內涵。
在目前師范院校文化建設中,繼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均顯不足,這是我們需要反思的一個話題。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師范教育升格、轉型、合并后,師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了下滑的趨勢,這是無須遮掩的事實。當年針對美國師范教育的轉型而總結的一段話或許對我們具有同樣的警醒意義:“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基本上取消了師范學校,教師學院取代了師范學校,轉型后教師學歷得到提高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但與此同時,它也留下諸多遺憾,使得教師教育機構最初建立的優(yōu)勢與特性漸漸消失?!保?]
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的原則應貫穿在師范院校文化建設過程中,然而“繼承“是更需正視的文化主題,沒有繼承則無所謂創(chuàng)新。惟其如此,師范院校文化建設方可積極健康發(fā)展。
教師職業(yè)技能是作為教師職業(yè)區(qū)別于其他職業(yè)一個基本的素質特征,也是教師專業(yè)化過程中的內在起點。師范院校應構建完整而有效的師范技能訓練及考核體系,通過各種形式促進師范生教師職業(yè)技能的提高與發(fā)展。
教師職業(yè)技能(或曰師范技能)訓練既是師范院校傳統(tǒng)文化的彰顯,也構成了師范院校獨有的文化特色。師范技能訓練應成為師范生自動自主的學習習慣,成為師范院?;镜奈幕鷳B(tài),在師范技能訓練過程中進而培植他們的專業(yè)態(tài)度、專業(yè)情感及前途理想,這是師范院校和諧文化建設的本然追求。可以說,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的有序開展,是師范院校文化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和諧文化的基礎,舍此,師范院校文化景觀則會單調與呆板許多,也無法達成真正有效的和諧。
在經(jīng)濟全球化、信息網(wǎng)絡化的今天,大學人文精神的失落、價值觀的扭曲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是影響高校和諧文化建設的深層次原因。師范院校應把人文精神培育作為和諧文化建設的重點,通過課程教學或其他活動形式教育引導學生科學地理解世界,理解人類與自然、社會的關系,樹立起對人類未來的關切與憂思,建構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助、友愛、信賴的關系準則,培養(yǎng)自由、同情、善良、公正的心理情懷與意志品質,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遠大的目標志向,尤其是愛心、同情心與責任心等。這是師范院校和諧文化建設不可偏離的重要主題[7]。
潛在課程是指在學校正式課程以外的一切物質的、文化的和社會關系的教育環(huán)境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到的影響的總和,是一種非計劃的學習活動,具有彌散性、隱蔽性、非預期性等特征。潛在課程并非完全不可捉摸、神跡未定的,也是可以有意識地培育與創(chuàng)造的,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付出時間與多方面的努力。
優(yōu)雅寧靜的校園環(huán)境,芬芳濃郁的學術空氣,敬德博學的大學精神,品學高尚的大師風范,這些浸透在校園角落或飄逸在校園上空的潛在課程發(fā)揮著對個體成長的不可忽視的影響,起到某種非預期性的作用。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影響,這是“無聲勝有聲”的教育力量。
師范院校和諧文化建設,既要注重顯在課程的開發(fā)與完善,同時又要注意潛在課程的孕育與創(chuàng)造,惟其如此,才能促進師范院校和諧文化的真正達成,才能有利于人才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
師范院校是為中小學培養(yǎng)師資人才的,必須與中小學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與合作,在教育目標、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與中小學教育改革發(fā)展實際相結合,方可保持師范院校旺盛的學術生命力,方可促進師范院校的自我更新與完善,從而有利于其和諧文化的形成。
美國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創(chuàng)建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的一個核心目的,就是加強高校與中小學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的互動合作,較好地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溝通融合,實現(xiàn)二者專業(yè)水平的有效提升,從而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的高質量發(fā)展。在如今師范院校與中小學相對疏離的情勢下,提出這一點是很有必要的,是師范院校和諧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補充條件。由此構筑一個開放的、自由的、聯(lián)動的文化發(fā)展環(huán)境,從而促進師范院校文化建設的和諧、有序發(fā)展。
[1]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建平,胡重光.從中師到高師:小學教師教育的價值傳承與實踐創(chuàng)新[J].中國教育學刊,2011,(6):70-72.
[3][美]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王承緒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4]袁銳鍔.世界師范教育的過去和未來[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7,(1):10-13.
[5]田建國.和諧社會視野中的大學和諧校園文化建設[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09-112.
[6]蒲 陽.美國教師教育轉型中師范院校地位變遷的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9,(12):19-24.
[7]郭志儀,馬丹丹.文化發(fā)展與消費水平的模型化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2011,(3):188-191.
O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Culture of Normal College
LI Ke-qin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China)
The culture of normal college is closely related not on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ffections,but also to the full achievement and realiz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Hence,the topic of fostering the harmonious culture of normal college is what we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The construction of normal college’s harmonious culture should be directed under these principles:students-oriented principle,the principle of keeping normal college’s branch superiority,the principle of emphasizing art education,and the principle of unifying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culture,the normal college should practically stress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skill,value the cultivating of humanistic spirit and give prominence to the influence of hidden curriculum.
normal college;harmonious culture;cultural construction
G459
A
1000-2529(2011)06-0140-04
2011-08-18
李克勤(1964-),男,湖南益陽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校:文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