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勝利石油管理局濱南醫(yī)院,山東東營256606)
2008年1月~2010年11月,我們對145例哺乳期瘢痕子宮孕婦采用藥物流產,流產成功率為70.4%?,F(xiàn)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選擇同期在我院門診行藥物流產孕婦291例,年齡18~40歲,孕期≤49 d,孕囊直徑≤2.5 cm,均經(jīng) B超檢查準確定位,排除孕囊種植在子宮切口處,有心、肺、肝、腎等全身疾病,以及青光眼、癲癇等米索前列醇、米非司酮禁忌者。其中哺乳期瘢痕子宮(行子宮下段剖宮產)孕婦145例(觀察組),正常孕婦146例(對照組),兩組年齡、孕周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
用藥方法:兩組均在清晨空腹或進食2 h后口服米非司酮25 mg,早晚各1次,共服3 d;第4天早8:00到醫(yī)院口服米索前列醇0.6 mg,在門診觀察8 h,若無胎囊排出即行刮宮術。胎囊排出15 d后到門診隨診,陰道持續(xù)流血及B超檢查疑有殘留物者,在B超監(jiān)視下行清宮術。術中記錄出血量(1次陰道出血超過月經(jīng)量的2倍為出血過多)、胎囊排出時間及排出情況;記錄流產后14、30 d陰道出血量及持續(xù)流血時間。
流產結果判定:①完全流產:胚胎組織完全排出,陰道B超檢查證實宮內孕囊消失,出血自然停止,未經(jīng)人工及手術干預自然復潮。②不全流產:胚胎組織未完全排出,陰道B超檢查證實宮內有殘留物,出血量多或出血時間超過15 d需行清宮術,宮內刮出物有蛻膜或絨毛組織。③流產失敗:用藥后8 h未見胚囊排出,陰道B超檢查證實宮內有胚胎組織。對兩組胎囊排出、陰道出血量等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①胎囊排出情況:用藥<4、4~8、8 h后,觀察組胎囊排出者分別為 35(24.1%)、67(46.2%)、43 例(29.7%),對照組分別為 81(55.5%)、52(35.2%)、13(8.9%)例。兩組不同時間胎囊排出率比較P<0.05或<0.01。②出血量:觀察組出血過多 91例(62.8%),出血時間過長 101例(69.7%);對照組分別為 69(47.3%)、59 例(40.4%)。兩組比較 P均 <0.01。③流產結果:觀察組完全流產40例(27.6%),不完全流產 62 例(42.5%),流產失敗 43 例(29.5%),流產成功率為71.9%;對照組分別為 96(65.8%)、37(25.3%)、13 例(8.9%),流產成功率為 91.1%。兩組流產成功率比較 P <0.01。
討論:研究表明,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終止早孕的成功率超過90%,且安全有效。與相同孕周非哺乳期孕婦比較,哺乳期孕婦的子宮軟、壁薄脆;哺乳期瘢痕子宮孕婦子宮壁較軟、較薄,尤其是瘢痕處宮壁更薄且收縮不良,采用吸宮術流產可能發(fā)生子宮穿孔;而其采用藥物流產則無此弊端。本研究表明,觀察組藥物流產失敗率及不全流產率雖高于對照組,但其流產成功率為70.4%。提示哺乳期瘢痕子宮孕婦可行藥物流產,但流產后要嚴格觀察胎囊排出及出血情況,對胎囊排出晚及出血較多者應立即行清宮術;即使藥物流產失敗,因服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使宮口軟化、擴張,妊娠物與子宮壁粘連疏松,有的已經(jīng)剝脫,故如及時手術不需擴張宮口,其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30 ml),可降低直接人工流產致子宮穿孔可能,減輕患者的痛苦。
值得提出的是,哺乳期瘢痕子宮孕婦行藥物流產前,必須先經(jīng)B超檢查準確定位,排除孕囊種植在子宮切口處,以免藥物流產致大出血危及孕婦生命。馬素芬等曾報道1例因藥物流產失敗行吸宮術時發(fā)生陰道大出血,后行子宮次全切除術,術中發(fā)現(xiàn)胚囊在剖宮產切口處著床、侵入肌層。另外,采用口服米索前列醇行藥物流產必須在具有急救措施的醫(yī)療單位,并在經(jīng)過培訓的醫(yī)護人員監(jiān)護下進行,隨時做好清宮術準備,以保證哺乳期瘢痕子宮孕婦行藥物流產時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