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妮,劉春奇
(大連外國語學院圖書館,遼寧 大連 116044)
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高校教學基礎設施建設也在逐年更新擴大,對高校圖書館而言,首當其沖就是不斷擴大服務面積和藏書規(guī)模。經過對大連地區(qū)10余所高校圖書館的調研,發(fā)現大部分院校的圖書館都已經重新建設,可以滿足現有的招生規(guī)模,但普遍存在館藏空間被壓縮現象,一部分是藏書增加造成,另一部分則是開展新業(yè)務占用空間。為此,圖書館藏書必須依據需求對象的變化,適時開展藏書剔除工作,確保圖書館的信息中心作用的發(fā)揮。
1725年,瑞典的托馬斯·霍利斯說:“如果你需要為新出版的圖書騰出更多的空間,最方便的辦法,就是將用途小的書移到遠處去?!钡捎诋敃r的書籍還不充足,大多數公立圖書館都在千方百計地收羅書籍,因此這僅僅是部分私人藏書家所面臨的問題。到了上世紀50年代,科技發(fā)展水平發(fā)生了飛躍,帶動了信息傳播速度的驚人變化,信息的淘汰周期大大縮短,各類書籍數量呈現幾何量級增長,因此,圖書館不得不面對“知識爆炸”帶來的藏書控制難題。在這一方面,美國是研究比較深入的國家,其中斯坦利·J·斯洛特撰寫的《圖書館藏書剔除》一書,被認為是第一部有關藏書剔除的理論著作。此外,美國圖書館協會也研究制定了各種規(guī)范與指南,對藏書剔除工作進行了明確指導和規(guī)范,并設立了相應的條款。蘇聯則以國家法令的形式,對館藏圖書的貯存體系進行了規(guī)定,Ю.Ж.斯托利亞羅夫與 Е.П.阿列菲耶娃在《圖書館藏書》中提出了“復選”概念,確立了剔除的一項重要原則。此外,英國學者提出了“零增長”理論,則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藏書剔除的原則,指明圖書館在達到設計規(guī)模時,就必須保持圖書流入流出的平衡,使藏書實際增長率接近于零。
由于一些歷史原因,我國圖書館藏書剔除理論研究起步比較晚,雖然1927年杜定友就在《圖書館學概論》中提出了剔除問題,但直到70年代末,圖書館界才開始藏書剔除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吳唏在其專著《藏書組織學概要》中寫道:“(藏書剔除)主要探討從館藏中清除無用藏書,利用率低的藏書和破損藏書的理論和方法。”這也是當時比較有影響的定義。根據一項統(tǒng)計,從1950年到1981年,中國高校圖書館的藏書增長了25倍,而其本身規(guī)模并無多少改變,因此,開展藏書剔除就成為很急迫的工作。隨著藏書剔除工作的深入開展,結合對國外相關理論的研究,國內圖書館界也從理論層次和科學方法上對剔除理論進行了新的闡釋,并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藏書剔除理論。吳慰慈、劉茲恒兩位學者多年來一直研究文獻老化規(guī)律,在他們編著的《圖書館藏書》一書中,提出許多文獻計量指標也可作為剔除的依據,例如載文量、引文量、流通數據、讀者反饋數據等。此外,為了保持藏書的效率和活力,提出了最佳館藏概念,指出當空架率接近30%時,就應開始實施剔除工作,并將剔除規(guī)??刂圃诓貢倲档?%左右。
無論是高校圖書館還是公共圖書館,都面臨著館藏不斷發(fā)展壯大與藏書空間相對不足這一矛盾。解決方法只有兩個:一是興建新館,二是進行藏書剔除?,F在大部分圖書館都采用第一種方法,大力興建新館,把一些影響讀者借閱效率、降低圖書館藏書質量的圖書搬來搬去,沒有想到藏書剔除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圖書館是一個流動的有機體,有圖書采購就要有藏書剔除,不可能只進不出,每個圖書館都有極限藏書量,藏書超過限量,不是空間夠不夠大的問題,而是讀者能不能找到需要的圖書的問題,所以說目前圖書館對藏書剔除重視不足,很多圖書館認為只有當“書滿為患”之時才需要藏書剔除,這個觀點是錯誤的,藏書剔除和圖書采購一樣,是一個長期的,不間斷的有計劃的工作,必須引起各個圖書館的重視。
目前各個高校圖書館藏書剔除工作都比較隨意,沒有目的性、時間性和系統(tǒng)性,圖書館之間也沒有比較統(tǒng)一的標準,比如多久進行藏書剔除,數據庫中是否刪除所有記錄,有沒有藏書剔除目錄,被剔除的圖書是不是再也不能進入閱覽流通等等,藏書剔除和圖書采購一樣重要,但是很多標準、工作流程都是空白,所以說藏書剔除工作需要不斷地研究與探討。
高校圖書館剔除的藏書不是說沒有任何使用價值,只是不符合本館的藏書要求,如果可能還可以在別的圖書館繼續(xù)流通。當前圖書館剔除的藏書大部分做密集式存儲,很多圖書館設立密集書庫,這些剔除圖書常年擱置,無人問津,極少量圖書捐贈或交換,造成圖書資源的浪費,個人認為這種處置方式不利于實現藏書的最大價值,不能滿足更多讀者的需要。
在館藏激增的高校圖書館,選擇藏書剔除的過程遠比選擇采購的過程更重要。高校圖書館應該加強藏書剔除的理論研究,制定一套合乎大多數圖書館的剔除標準,使館藏文獻真正流動起來,個人認為高校圖書館藏書剔除要注意以下幾點。
高校圖書館每年以中圖法為指導,以館藏數據為基礎,對館藏圖書利用率進行總體評價,進而形成評估報告。評估制度的建立使館藏圖書的質量得到了保證,而評估分析報告則是制定和調整藏書剔除制度(“老齡化”問題,復本問題,破損問題等)的重要依據。另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流通實踐是檢驗剔除標準的唯一標準。成書年代不能作為確定剔除的標準,因為成書年代只能標示版本信息、研究潮流,不能斷定是否剔除。絕對復本量也不能作為藏書剔除的標準,復本量大的不一定要剔除,復本量小的可能沒有流通率,復本量是和流通實踐緊密關聯的,館藏圖書復本量不是問題關鍵,是否流通決定復本量的多少。
藏書剔除的實施是一項既嚴肅又重要的工作,必須專人專做,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在剔除中出錯。藏書剔除的目的是提高館藏文獻利用率,合理利用圖書館空間,如果把需要的圖書剔除了,不需要的留下了,這樣的藏書剔除不如不剔除。對剔除圖書做好數據轉換工作。目前,高校圖書館基本上都使用CALIS的數據,對剔除的圖書只做財產框的修改,記錄框是否修改要視情況而定,藏書剔除時也要按照分類號進行,不能任意選類開始剔除,剔除的圖書正常排架,為下一步的處置打好基礎。
目前,國內各高校進行的剔除工作,絕大部分是將藏書放到密集書庫,另有少量圖書進行了交換或捐贈,這就沒有發(fā)揮剔除藏書的作用。隨著高校圖書館的建設發(fā)展,應對剔除的藏書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處置。西方發(fā)達國家已經建立了儲存圖書館,并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儲存圖書館系統(tǒng),對于解決館藏空間不足,實現資源共享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高校圖書館應該做好統(tǒng)籌規(guī)劃,采取地區(qū)或系統(tǒng)內的密集貯存,促進藏書剔除工作的健康發(fā)展。就目前情況而言,最合理的發(fā)展趨勢就是建立高校聯合館藏中心,采取大空間密集型存儲,以便存儲更多的文獻。其運作模式借鑒了歐洲圖書館的模式,將各校圖書館中利用率低的館藏文獻,如中外文圖書、中外文期刊或報紙、光盤磁帶等,定期運送到聯合館藏中心,經查重后,留存一冊復本供館際互借,另外的復本則使用自動化儲書箱進行集中密集存放。此外,積極開展文獻縮微工作,也有助于藏書剔除的開展。
[1]唐桂萍,趙秀君.圖書館館藏文獻剔除新法[J].圖書館學刊,2009(3):78-80.
[2]陳國玲.高校圖書館的吐故納新——藏書剔舊[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8(18):35-36.
[3]劉建勛.圖書館的新陳代謝——藏書剔除[J].情報探索,2007(12):106-107.
[4]蔡迎春.“共享理念”下低利用價值文獻聯合館藏體系的構建[J].圖書館雜志,2010(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