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楊,孔岳南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蘇無錫214002)
目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生物學標志物研究取得很大進展,但是尚缺乏較敏感的早期診斷指標。蛋白質(zhì)Z是近期研究的熱點之一[1]。本研究通過檢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蛋白質(zhì)Z水平,并與同型半胱氨酸、B型腦鈉肽進行比較,以探討其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診斷中的價值。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7年8月~2011年6月首次發(fā)病6 h內(nèi)就診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32例(腦卒中組),根據(jù)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后經(jīng)頭部CT和(或)MRI證實存在責任病灶。男 20例、女 12例,年齡 52~79(60.5±10.1)歲。無服用避孕藥物、激素、抗凝藥物、降壓降脂藥物史,無心臟及肝腎功能不良病史。根據(jù)梗死灶直徑將患者隨機分為小梗死組(直徑小于3.0cm)9 例、中梗死組(直徑3.0 ~5.0cm)17 例、大梗死組(直徑大于5.0cm)6例。對照組為同期本院健康體檢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56~77(64.8 ±10.7)歲。無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病史及肝腎功能不良和凝血機制障礙等,未服用以上疾病相關(guān)藥物。
1.2 方法 患者于就診時即刻采肘靜脈全血,對照組于體檢時采集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8%枸櫞酸鈉抗凝,于3 000 r/min離心20min,血漿標本置于-70℃冰箱保存?zhèn)錅y。采用ELISA法定量檢測血漿蛋白質(zhì)Z和同型半胱氨酸,采用快速熒光免疫法檢測血漿B型腦鈉肽。根據(jù)中國卒中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進行評分。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數(shù)據(jù)采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蛋白質(zhì)Z、同型半胱氨酸、B型腦鈉肽比較 腦卒中組血漿蛋白質(zhì)Z、同型半胱氨酸、B型腦鈉肽水平分別為(974.01 ±214.36)pg/ml、(21.2 ±11.4)μmol/L、(185.28 ±13.64)pg/ml,對照組分別為(2231.68 ±439.55)pg/ml、(13.8 ±3.8)μmol/L、(46.59 ±1.74)pg/ml。兩組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 均 <0.01)。
2.2 蛋白質(zhì)Z、同型半胱氨酸、B型腦鈉肽的敏感性、特異性比較 蛋白質(zhì)Z試劑條出現(xiàn)雙紅線為陽性,同型半胱氨酸>15 μmol/L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B型腦鈉肽以對照組均值的95%可信區(qū)間確定為正常,高于其上限即為增高。B型腦鈉肽的濃度上限為243.42 pg/ml。據(jù)此蛋白質(zhì)Z、同型半胱氨酸和B型腦鈉肽的敏感性分別為78.13%(25/32)、40.63%(13/32)和 28.13%(9/32);發(fā)病 6 h內(nèi)三者特異性分別為92.1%、88.5%和82.7%。蛋白質(zhì)Z的敏感性高于同型半胱氨酸和B型腦鈉肽(P 均 <0.01)。
2.3 病灶大小與血漿蛋白質(zhì)Z和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相關(guān)性 大、中、小梗死組蛋白質(zhì) Z水平分別為(1 895 ±310.75)、(1 327.21 ±233.81)、(962.01 ±194.36)pg/ml,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7.53 ±2.01)、(15.23 ±4.95)、(35 ±6.15)分。小梗死組蛋白質(zhì)Z高于中梗死組、中梗死組高于大梗死組(P均<0.05),神經(jīng)功能缺損結(jié)果則相反(P均 <0.05)。
據(jù)報道,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在超急性期(發(fā)病6 h內(nèi))腦血流被阻斷后,腦組織內(nèi)CO2及乳酸代謝產(chǎn)物急速蓄積,使局部腦組織酸中毒。在此期腦血流量明顯降低,而O2代謝輕度障礙,從而啟動一系列病理生理學演變過程。如此期能及早通過溶栓療法使血流再灌注,恢復血O2的供應(yīng),??墒股鲜霾±砩碜兓謴汀T诎l(fā)病24 h以后才能在頭部CT上發(fā)現(xiàn)明確的梗死病灶。MRI能夠較早反映腦缺血變化,但是由于客觀原因,絕大多數(shù)醫(yī)院均不能完成急診MRI檢查。尋找新的早期生物學標志物成為研究熱點。
研究證實,成人期發(fā)生的輕、中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老年腦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腦鈉肽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并在亞急性期顯著下降,說明腦鈉肽可能參與了卒中急性期的病理生理過程。但是,以上兩種敏感性較低,在發(fā)病6 h內(nèi)作為早期標志物少見報道。
蛋白質(zhì)Z是一種由肝臟合成的維生素K依賴性糖蛋白,屬于蛋白酶抑制物超家族。蛋白質(zhì)Z主要介導凝血酶與內(nèi)皮細胞表面磷脂的結(jié)合,發(fā)揮抗凝活性,在血液凝固起始階段的凝血—抗凝血平衡調(diào)節(jié)中起了關(guān)鍵作用,蛋白質(zhì)Z功能異常或缺乏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及血栓疾病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2]。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漿蛋白質(zhì)Z水平明顯異常,提示兩者關(guān)系密切,與Vasse等研究結(jié)果一致。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腦卒中組蛋白質(zhì)Z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其敏感性顯著高于同型半胱氨酸和B型腦鈉肽;對腦卒中組患者按病灶大小進行分組,并進行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結(jié)果顯示梗死面積越大,評分越高,蛋白質(zhì)Z水平越低。蛋白質(zhì)Z診斷發(fā)病6 h內(nèi)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準確性優(yōu)于同型半胱氨酸和B型腦鈉肽,表明蛋白質(zhì)Z可作為超早期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檢測指標之一。
[1]Michiels JJ.Low portein Z associated with venous thrombophilia and with ischemic stroke[J].Seminars in Vascular Medicine,2002,2(2):121-123.
[2]孔岳南,孫楊.腦梗塞患者蛋白質(zhì)Z檢測的臨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10,50(4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