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科技的進步打破了許多傳統的觀念,一些過去認為不能治療的心臟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病、心臟腫瘤、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等,現在可以通過手術進行治療,使患者重新獲得健康的心臟。
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是出生時最常見的生理缺陷,每200~300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有非紫紺型和紫紺型兩大類。前者有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后者有法洛四聯癥、大動脈轉位等。關于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時機,一般認為學齡前最好。年齡太小抵抗力低,手術風險大;年齡太大可能出現并發(fā)癥,失去最佳手術時機;不能耐受根治手術的患兒,可先行姑息性手術,以部分改善癥狀,為以后根治手術創(chuàng)造條件。大部分非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隨著時間推移,肺血管會發(fā)生痙孿、增厚,管腔變窄,導致肺動脈阻力升高,最終形成梗阻性肺動脈高壓,出現口唇、手指足趾青紫,失去手術矯治的機會。紫紺型心臟病由于血紅蛋白增多,血液變粘稠,會導致腦栓塞、腦膿腫等。
心臟瓣膜病心臟瓣膜病的種類很多,但均表現為狹窄和/或關閉不全。常見有風濕性心臟瓣膜病、感染性心內膜炎、黏液變性,以及冠心病引起的瓣狹窄、關閉不全等。瓣狹窄或關閉不全常會引起心臟增大、心房纖顫、血栓脫落,導致外周器官栓塞、心力衰竭等。治療方法有瓣膜成形術和瓣膜置換術。瓣膜成形術是對病變瓣膜進行手術修復,恢復瓣膜功能,主要針對老年退行性變、單純腱索或乳頭肌功能障礙,以及一些先天性瓣膜功能障礙,術后恢復快,無需抗凝,生活質量好,但部分病人可能需要二次手術。瓣膜置換術是用生物瓣或機械瓣替換病變瓣膜。兩種瓣膜各有優(yōu)缺點:機械瓣具有良好耐久性,一般可以終生使用,但需要終生抗凝;生物瓣是源于人類或豬、牛的生物瓣膜,無需抗凝,但壽命短,部分患者一定時間后可能需要再次手術。
冠心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的改變,冠心病逐漸成為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除了傳統的藥物治療外,患者還可選擇介入支架或冠脈搭橋術。介入治療是近年來開展的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但部分病人,如左冠狀動脈主干狹窄、冠狀血管多支病變、頑固性心絞痛經內科治療無效者,不適合行介入治療,需進行搭橋術。冠脈搭橋是利用自身血管將大血管與冠脈血管狹窄遠端相連,繞過狹窄或堵塞段,直接到達遠端血管,供應缺血心肌。搭橋血管常采用自身的大隱靜脈、內乳動脈、橈動脈等。
大血管疾病大血管疾病有馬凡氏綜合征、胸主動脈瘤、各型夾層動脈瘤等,多有家族遺傳傾向。其中夾層動脈瘤最為兇險,隨時可能發(fā)生動脈瘤破裂,引起大出血導致死亡。如果確診為夾層動脈瘤,可以在必要而緊急的處理后,進行介入或手術治療。手術前最重要的是絕對臥床休息,包括大小便也必須在床上解決;同時應避免咳嗽,以防止動脈瘤破裂。應用藥物穩(wěn)定血壓,應用鎮(zhèn)靜劑,避免煩躁。
心臟腫瘤心臟腫瘤較為少見,最常見的是左心房黏液瘤。發(fā)病年齡多為30~50歲。黏液瘤會阻塞二尖瓣口或進入左心室,引起二尖瓣關閉不全,導致急性心衰;腫瘤脫落也會引起其他器官栓塞。因此,一旦診斷為左房黏液瘤,要及早手術切除腫瘤,以防止瘤子脫落造成嚴重后果。
心肌病心肌病的主要類型是肥厚型心肌病和擴張性心肌病。其中肥厚型心肌病是由于局部心肌增厚,導致心臟排血受阻,心腔變小,心臟舒張功能受損,患者常伴有心絞痛和暈厥。將肥厚的心肌部分手術切除,療效可靠。
心律失常目前外科治療方法已經在很多心律失常疾病上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如心房顫動、預激綜合征等。預激綜合征外科治療的方法就是通過手術切斷心臟存在的異常傳導結構,使患者的心跳恢復正常節(jié)律,達到根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