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是誰在說——
“我們試驗田里的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稻穗有掃帚那么長,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幾個助手就坐在像瀑布一樣的稻穗下面乘涼?!?/p>
這個夢想在禾下乘涼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這個樸素又不乏浪漫的夢想,絕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事實上,幾十年來,袁隆平一直朝著這個夢想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果。
埋下一顆夢想的種子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6歲時和同學們一起到一個園藝場郊游。園里郁郁蔥蔥,芬芳的花草,漂亮碩大的桃子,一串串鮮艷欲滴的葡萄……讓年幼的他不由驚嘆:“太美了!太美了!”他當時就想,將來一定要去學農。就這樣,一個夢想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扎下了根。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yè)。為了心中的夢想,他毅然來到了偏僻的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他酷愛讀書,尤其喜歡讀外文書刊,鉆進書里就忘記了其他一切。有幾次教研組長通知他晚上開會,他答應了,但看起書來就忘記了這回事。博覽群書造就了他不同凡響的思維方式。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場罕見的饑荒席卷神州大地。當時,農校的老師被下放到艱苦的地方鍛煉。在集體食堂里,他們吃的菜是一大鍋煮紅薯藤,跟豬食差不多;飯要用水蒸兩次,看起來飯粒兒很大,但吃下去,一會兒就餓了。袁隆平親眼看到有人餓死,倒在了路邊、田坎上,還有很多人因饑餓得了浮腫病。
當?shù)氐纳a隊長有一次對他說:“袁老師,聽說你正在搞科學試驗,如果能研究出畝產800斤、1000斤的新稻種,那多好啊!我們就可以不怕饑荒了,苦日子也就可以結束了。”老隊長的話再次激發(fā)起袁隆平心底的夢想,從那一刻開始,他將“所有人不再挨餓”奉為終生的追求。
灑下汗水尋良種
他在農校一邊教課,一邊做育種研究,每年去農田選種,為老鄉(xiāng)們培育出高產量的好種子。
一天,他在田里發(fā)現(xiàn)一株稻子鶴立雞群,穗特別大,谷粒結實飽滿。當時水稻畝產大約在300斤,而如果按照這株天然稻子的產量來計算,畝產能達到1200斤,這在上世紀60年代,簡直就是個天文數(shù)字。袁隆平是個有心人,沒有放過它。
他第二年就把種子播下,辛苦培育,滿懷希望有好的收成,不料卻大失所望,長出來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結出來的穗也大小不一。袁隆平是個不輕言放棄的人,他坐在田埂上苦思冥想:為什么失敗了呢?
正是這種不甘心,讓他突發(fā)靈感:既然水稻有雜交優(yōu)勢,我為什么非要選育純種呢?
從此袁隆平就致力于雜交水稻育種。誰能想到,一個關系著全中國人吃飯問題的探索,就這樣在袁隆平的靈感中誕生了!
在研究初期,為了獲得一棵必需的稻株,他和助手一起,連續(xù)兩年在酷暑季節(ji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駝背彎腰,在稻田里一穗一穗、大海撈針般地尋覓??嗫嘤^察、尋找了兩年,袁隆平終于找到了6棵稻株,從此開啟了研究雜交水稻之門。
由于長年在田地里侍弄莊稼做試驗,他被曬得黑黝黝的,形同一個非洲黑人。同事贈予他一個具有國際意味的稱呼——“剛果布”,他那樂觀自信的笑容,也被稱為“剛果布的笑容”。只有稻田才知道他流下了多少汗水,這滴滴汗水使他離夢想越來越近!
行路雖難夢不止
袁隆平在休閑時間喜歡拉小提琴,尤其喜歡拉《行路難》這首曲子。他之所以喜歡這首曲子,是因為它反映了科學道路的艱難,能激勵他攻堅克難。
從研究雜交水稻開始,袁隆平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失敗和磨難。
第一年,他培育出長勢旺盛的雜交水稻,但是,在收割驗收時,卻發(fā)現(xiàn)稻谷的產量不僅沒有提高反而減少了,稻草卻增長了一大堆。這時有人就講風涼話了:“可惜人不吃草。人要吃草,這個雜交稻就大有發(fā)展前途……”
最讓他痛心的是,有人竟然在一夜之間拔光了試驗田里的稻株,那可是他的寶貝啊!最后他在一口井里,“救出”了僅存的五六棵稻株,那一刻,他心里非常痛苦……
從發(fā)現(xiàn)那棵不同尋常的稻株開始,袁隆平經(jīng)歷了一個又一個磨難,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執(zhí)著地在雜交水稻這個領域探索著,前進著。天道酬勤,他的研究成果一個接一個,他創(chuàng)造的雜交水稻“神話”也一個接一個。你看,他的超級雜交稻產量節(jié)節(jié)攀升——
2000年超級雜交稻畝產700公斤
2004年超級雜交稻畝產800公斤
2010年超級雜交稻畝產900公斤
難怪一些地區(qū)的農民稱他為當代“神農”,而國際上的同行則稱他的研究是“帶給全人類的福音”。2010年9月,在央視舉辦的《開學第一課》上,袁隆說:“希望雜交水稻能夠走向全世界,到我90歲時爭取水稻畝產一千公斤。到那時我還能干!”
八十多歲的袁隆平依然沒有停下追夢的腳步。他的榮譽已經(jīng)多得像他研究的米粒一樣,但這個黝黑、瘦削的老人仍然一如既往地奔波在試驗田里,功成名就的他仍驅趕著自己不斷前行。
從兒時的園藝場,到如今金燦燦的水稻田,稻田里播種著他的希望,承載著他禾下乘涼的夢想。在袁隆平的書房里,掛著一首自題小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自然探秘永無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當盡頭。”袁隆平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有夢想、有追求,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把袁爺爺?shù)倪@首詩也送給大家,希望同學們也做一個腳踏實地的追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