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風和日麗,今年少有的好天氣,我興致沖沖地來到星海音樂院——位于小谷圍島的廣州大學城一個十分有藝術氣質的大院。袁東艷教授告訴我,這兒七十年前,有一座迎風屹立的茅屋,兒時的冼星海和母親就住在這里。透過呼呼的海風,仿佛又聽到冼星海那悠揚悅耳的洞簫或小提琴優(yōu)美的聲音。
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決策者故意的選擇,一個紀念偉大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國家音樂學院跟南粵十個一流的大學的新校園,就選擇了七十年前一位還在饑餓中掙扎的偉人的茅屋處!而今優(yōu)雅的、雄偉的、氣派的現(xiàn)代大學城與昔日風雨飄搖的孤零零的茅屋是一個多么巨大的反差啊!
歷史是前進了,歷史不會忘記為推動歷史前進的一代人民音樂家!
年過不惑的袁教授顯得十分年輕。她的練歌廳跟她一樣優(yōu)雅。她那些年輕漂亮的男女學生真是藝術的精英,歌唱得很好。我到她的練歌廳,她伏在鋼琴上起勁地彈,她的學生唱的是廣東各地的民歌,有客家山歌、有濱海漁歌、有潮州民歌、有粵語小調。個個都唱得十分動聽,我聽著聽著,幾乎忘記我今天是來干什么的!
一個南海縣來的女生何姑娘,唱的是粵語歌,甚是優(yōu)美,我覺得十分像《冼星?!冯娨晞≈匈呛簳r赤著小足,在海濱上邊拾貝殼、邊放聲歌唱的漁歌:
頭帆推起尾聲正正——羅——
中帆推起船要行——羅——
大船細船云到了——羅——
放掉俺好無心情——羅——
是的,冼星海就是從這濕漉漉的南海灘上走出去的,經(jīng)歷了人世間說不盡的艱辛而成為一代人民音樂家的。
冼星海的一生,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即:窮頓、痛苦、奮進、輝煌。
一
窮頓 。這幾乎伴隨冼星海的一生。冼星海原籍廣東番禺縣(現(xiàn)廣州市番禺區(qū)),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門貧苦的船工家庭。他出生前父親就去世,靠母親做傭工和祖父接濟生活。祖父去世后,星海與母親流落到馬來西亞。星海從小喜愛音樂,13歲時,回廣東考入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小提琴,從附中到大學6年時間,基本靠半工半讀維持學業(yè)。
其實,冼星海從馬來西亞回國到嶺南大學附中就讀時,母子倆身無分文,交不了學費,開初在嶺南基督教青年學會所辦的義學就讀,靠母親的傭金度日,但不久,母親被解雇失業(yè)了。城里無法居住,面臨著生活的絕路,母親收起一個破包袱,領著孩子,搬到嶺南大學對岸的一個小島(據(jù)說就是今天的廣州大學城所在地),揀來些樹枝、木板、鐵皮,搭起一個茅屋。每天傍晚,星海放學,就攬來一些臟破的衣服交給母親,第二天早上他又把母親縫補好的活計帶回學校去。茅屋遮不住風雨,母子倆常常在昏暗的夜里緊緊擁抱在一起,躲在屋角里忍受著風吹雨打……
冼星海要到法國求學,因窮要湊足路費,到新加坡先打工幾個月。他教書、抄樂譜、做雜工,但那可憐的路費老是湊不足,最后,在一個朋友的幫助下,在一艘開往法國的輪船上找到工作。工作是沉重和卑賤的,他也不在乎;工作幾乎沒有什么報酬,這他也不在乎。重要的是他終于可以免費坐船,用苦力換來船票,開始了新的萬里征程……
冼星海志存高遠,他奢想把音樂技巧學得很好,成為國際的音樂家。雖然在馬思聰?shù)慕榻B下向世界著名的提琴師奧別多莫爾學習,大師知道他窮困,不收他的學費,但他自己仍是三餐難度。藝術不能當飯吃,為尋溫飽,他在巴黎大街四處奔波找工做,當過餐館跑堂、理發(fā)店雜役,做過西崽(BOY),做過看守電話的傭人和其他各種被人看做下賤的跑腿。在當餐館跑堂時,有一次,因為白天上課弄得太累,回來又一直做到晚上九點,最后一次端菜上樓時,因為暈眩,連人帶菜都摔倒,被罵了一頓之后,第二天就被開除了。他自己曾回憶說:“我失過十幾次業(yè),餓飯,找不到住處,一切問題都來了。有幾次又冷又餓,實在支持不住,在街上軟癱下來了……”(冼星海的《我學習音樂的經(jīng)過》)。他經(jīng)過非常人所難以經(jīng)受的苦難奮斗,終于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得到了榮譽獎。他們送給他物質的獎勵品時,問他要什么?(即你需要什么就可以獎勵什么),而餓壞的冼星海一開口就令教授們張口大笑——他要的是一束飯票啊!……
二
痛苦。即是痛苦的思考,痛苦的追求,幾乎也伴隨著冼星海的一生。
星海出生的時代,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他懂事時,看到的就是盛氣凌人的外國人對中國人的欺凌,飽食終日的富人對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窮人的欺凌。世道的不公,民族的自尊心令冼星海對社會、對人生、對祖國的未來苦苦思索。
音樂,能給人美的享受,能給人心靈的陶冶。而現(xiàn)實的饑饉,令這窮孩子要追求他的理想比常人要付出幾倍、幾十倍的代價。是圖碗飯吃、圖溫飽,像一些平庸的藝術家一樣憑自己一技之長圖個眼前的富貴,還是寫出能振興民族、催人奮發(fā),鼓舞民眾與侵略者戰(zhàn)斗的傳世之作?這更是冼星海長期的痛苦追求,并為之而獻身的理想追求……
當冼星海要離開嶺南大學對面的小島時,革命者黃大哥為他送行,緊緊握住星海的手,充滿感情地低聲說:“兄弟,希望你能為窮苦的人們都有好歌兒唱,去學本領吧……”
離開黃大哥時,他腦海時不時閃現(xiàn)出這句話:“要讓窮苦的人們都有好歌兒唱!”在南海的殘霞映照中,他倚在船舷的欄桿上,沉思著,沉思著……
“要讓窮苦的人們都有好歌兒唱!”這是一位令他尊敬的長者對他的期盼,也可說是一代中國受苦人對他的期盼!
冼星海在法國巴黎音樂學院學成回國,就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雖然母子生活窮頓,但心如火般熾熱。有一位老板聞知他的大名,要出巨資聘他為“桃花江是美人窩,桃花千萬朵……”“早行樂,人生壽命能幾何……今朝有酒今朝醉”作曲時,他把他們送來的支票撕掉,斥道:“你們有錢,總以為藝術是可以用錢買來的。但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并不這么看!”
冼星海在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畢業(yè)時,他本就是著名作曲家杜卡斯的高足,成績優(yōu)良又出自名師門下的音樂家是不愁沒人聘請的,音樂學院也曾表示愿他留下繼續(xù)做研究工作。這似乎是一條平坦大道:成功的創(chuàng)作,個人的音樂會,還有法國女友溫暖的家,一個溫暖的小家庭,真是到了“吃了苦中苦,今成人上人”的時候了,但他放棄了這一切,選擇了回祖國,他決心把自己學到的東西貢獻給祖國。他知道,災難沉重的祖國需要他!
三
奮進。冼星海,他心中有一盞明亮的燈,就是音樂藝術的最高目標。他決心為藝術而獻出自己的一切。因而,貧窮、饑饉、屈辱,非人的折磨,他都咬緊牙關挺過來。于是,他終于成為偉大的人民藝術家。
星海是在母親懷中,聽著柔和的催眠曲中愛上音樂的。饑餓的母親沒有足夠的乳汁,小星海餓了、哭了,母親輕輕唱道:
“楊樹葉兒嘩啦啦,小孩睡覺找阿媽。乘乘寶貝你睡吧,蚊子來了我打它……”
聽著聽著,小星海咧了咧嘴——笑了,漸漸地入睡了。
漸漸長大了,星海隨著當水手的爺爺,海濱上那些阿哥、阿姐、叔叔伯伯們學唱漁歌,而后,又喜歡上他們閑睱時吹弄的樂器,高亢的喉管,流暢的二胡和清脆的揚琴。有時唱“龍舟”的民間藝人走來了,更激起孩子們的歡樂,他們隨著藝人挨家挨戶地走過,模仿著他一手托著龍舟,一手敲打著小鼓小鑼的姿態(tài),又調皮地隨著他的聲音哼哼地唱起來……
星海到南洋幾年,接觸了過去很少機會聽到的西方音樂。從教堂里發(fā)出純正和聲的詠詩班,英文學校里外國老師演奏的音調綿綿的小提琴和洪亮的銅號,鏗鏘的鋼琴,這些都使這個稚氣的孩子發(fā)生了深厚的興趣。他不知不覺愛上了音樂,他要去窺探這音樂的大花園。為什么人的指頭能夠發(fā)出那樣奇妙的聲音,為什么音樂令人陶醉?……從此,他常常到人家的窗外偷聽人們彈琴唱曲,室內琴聲已經(jīng)停止好久,而小星海卻聽得露著笑容熟睡了。母親尋到他,才輕輕地把他抱回家去……
小星海13歲時,從南洋回到祖國,在嶺南大學附設中學讀基督教義學時,在一名頗有造詣的教授調教下,他的演奏水平大大提高,尤其是管樂方面已頗有造詣,被人們譽為“南國簫手”。但在一次聽到了幾個從菲律賓來的管樂師的樂隊演奏后,他羞愧萬分,覺得自己的水平差距太大了,沒有勇氣上臺演奏。于是他下決心闖出去深造。
他闖出去了。他先到北京投考了北京音樂傳習所。這是國內最早的一個音樂教育機構。它的主持人是1920年從德國留學回來的肖友梅博士。他在學校半工半讀。他在生活上除了免除饑寒再也沒有別的要求,所以得到的一點工資還可以節(jié)省一部分向一位外國音樂家學習小提琴。他又一次把自己埋在書齋和練琴室里。他更加堅定地確信“有志者事竟成”。他興奮地寫信給母親和黃大哥,報告他順利地達到了學習的目的,他要做一個音樂家的理想。
1927年11月底,北京音樂傳習所被軍閥解散,他又轉到剛成立的上?!皣⒁魳吩骸本蛯W。這也是肖友梅博士一手籌辦起來的。蔡元培還掛名任院長。但因冼星海等學生不滿學校刻薄對待學生,鬧了學潮,冼星海等一批骨干被開除了。
國內不行,到國外去!在一些窮朋友的支持下,星海湊足了路費,先行到了新加坡,在這里打工掙了點錢,然后就“以工換票”搭上往法國的輪船,終于踏上往“音樂家的圣殿”——巴黎音樂學院他向往已久的神圣目標。
到了巴黎,他吃盡苦中苦,考上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被杜卡斯收為學生,還拜了奧別多莫爾為師,經(jīng)過七年艱辛努力,終于成為作曲、小提琴的優(yōu)等生,還成為演奏指揮家——音樂的榮譽桂冠離他越來越近了!
四
絕響?!饵S河大合唱》是中國音樂史的絕響。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沒有珠江邊上那風雨飄搖的茅屋傳出來的洞簫聲,沒有新加坡窗外跟著屋里琴聲悄悄的絮語,沒有巴黎音樂學院一鳴驚人的《風聲》,沒有上海灘上振奮人心的《救國歌》、《熱血》、《黃河之戀》、《青年進行曲》、《拉犁歌》、《流民三千萬》、《茫茫的西伯利亞》、《夜半歌聲》……就沒有《黃河大合唱》的絕響!
毛澤東稱冼星海是人民的音樂家,充分肯定了冼星海用音樂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在上世紀30年代,他放棄國外那由他自己的血汗、毅力獲得的音樂界的成績理應得到的優(yōu)越的生活待遇和美好的藝術前景,毅然回國參加拯救中華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而后,又帶著妻子直奔革命圣地延安,直接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zhàn)爭。他以廣泛的題材,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抗日斗爭精神,對全國抗日軍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他在周恩來、郭沫若領導的武漢“三廳”時,組織了星海歌詠訓練班100多個歌詠隊,親自帶隊到街頭演出,每當群眾圍攏來,他首先站在車上教歌。一次,周恩來在武漢對“三廳”的文藝宣傳全體人員作一次形勢報告,號召大家到敵人后方去開辟根據(jù)地,擴大實力,將抗戰(zhàn)進行到底。趙啟海連夜趕寫了《到敵后方去》的歌詞。冼星??春?,非常振奮,立即構思譜曲,創(chuàng)作出雄壯豪邁、極富號召力的戰(zhàn)歌。此后這首歌傳遍全國。太行山游擊隊以它為隊歌,老百姓、小孩子都會唱。
1938年10月1日,在八路軍辦事處的安排下,冼星海與新婚的妻子錢韻玲雙雙離開武漢,于1938年11月3日到達延安。不久,應邀到毛澤東的窯洞作客。毛澤東鼓勵他繼續(xù)走本民族、本國家學派的藝術道路。
冼星海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一職,并在延安“女大”兼課。在魯藝,他負責音樂理論、作曲的主要課程,還教授音樂史及指揮。這位音樂家每天都跟著魯藝師生一起上山開荒,手上打滿了水泡。在延安的一年半,他進入創(chuàng)作的巔峰期,譜寫了《軍民進行曲》、《生產運動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作品。在政治上,他追求進步,于1939年6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這個時期在延安創(chuàng)作的,是他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一部代表作,可說是中國音樂史上一個不朽的里程碑,在世界也有很大的影響。
1939年1月,詩人光未然不慎墜馬,住進了延安邊區(qū)醫(yī)院。冼星海去醫(yī)院看望他。光未然向他朗誦了長詩《黃河吟》,冼星海頓時被激動人心的詩句所吸引,請求光未然把《黃河吟》改寫成《黃河大合唱》歌詞。眾人聽完最后一句“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fā)出戰(zhàn)斗的警號”時,窯洞里面一片安靜。頃刻,掌聲響徹整個窯洞。掌聲中,冼星海激動地站起來,一把將歌詞抓在手里說:“我有把握把它譜好!我一定及時為你們趕出來!”
冼星海回到窯洞,五天五夜,沉浸在對祖國的黃河,對祖國河山的濃濃情意之中……
正像他自己所描述那樣:“我生長在祖國南方的海邊,祖父和父親都是水手。我從小就聽慣了水手們在無邊無涯的海面上唱的歌。歌聲是遼闊、奔放的,從這里我們能夠體會到勞動者對祖國山川江河的深厚感情,也體會到他們是用什么樣的音樂語言表達這種感情。前些日子,有個同學從黃河邊上回來,給我描繪了九曲十八彎的黃河的壯麗風景,也唱了一支他從老水手那里學來的歌……”
“聽,珠江和黃河,迢迢千里,但它們的歌聲在精神上是多么相近!雖然一個更悠揚,一個更淳厚,但都同樣表現(xiàn)了它的作者——勞動人民開朗的心胸。我常常這樣想:勞動人民是多么有才能啊,他們常常能夠用最經(jīng)濟的材料表現(xiàn)出一種呼吸寬闊、意味深長的感情。這是值得我們專業(yè)的音樂作者學習一輩子的?!?引自馬可《黃河的頌歌》)。
……
1939年5月,毛澤東和黨中央其他領導人觀看了《黃河大合唱》的演出。那山呼海嘯、震撼大地的音樂效果鼓舞了聽眾,人們?yōu)槊褡宓目嚯y抑制不住流下了熱淚,更為祖國的解放、革命的勝利而歡欣鼓舞。演出結束,冼星海帶領全場觀眾一起高唱《保衛(wèi)黃河》,禮堂響徹了“保衛(wèi)黃河”的震天怒吼。歌聲一停,毛主席站起來高興地連聲說:“好!好!好!”還特意單獨接見了冼星海,熱情稱贊《黃河大合唱》寫得好,并送給冼星海一支派克筆和一瓶派克墨水,勉勵冼星海為人民譜寫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自那以后,無數(shù)人就是唱著“風在吼,馬在叫”走向了抗日戰(zhàn)爭最前線的。
但是,不幸的是,我們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卻因為著名攝影家吳印咸拍攝的《延安與八路軍》紀實影片往蘇聯(lián)配制音樂(蘇聯(lián)制版設備比我國先進)時,因戰(zhàn)亂奔波,舊病復發(fā),搶救無效,在莫斯科醫(yī)院逝世,終年只有40歲。骨灰埋在莫斯科市郊公墓。
1945年8月16日,郭沫若得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的消息后,十分悲痛,當即寫了《吊星海》的文章,發(fā)表在重慶的報刊上。延安各界為他舉行了追悼會,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挽詞:“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幾行大字赫然在目;周恩來1939年7月回延安時給星海的親筆題詞是:“為抗戰(zhàn)發(fā)出怒吼,為大眾譜寫呼聲!”
1983年,蘇中友好協(xié)會應冼星海家屬請求,將其骨灰移交中國。1998年7月,江澤民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冼星海赴蘇聯(lián)時因戰(zhàn)亂在此居住近一年),親筆為冼星海的故居題詞:“憶星海,黃河濤聲蒙回耳;訪鄰邦,友誼之花絢麗奪目?!?/p>
午飯后,袁東艷教授和她的高足們陪我一起參觀了校園。
春光融融,白色的樓房,綠色的甬道錯落有致,處處透出現(xiàn)代化校園的氣息。因是藝術學院,設計師們在藝術造型上更花了許多心血,讓人感到整座校園就是一塊精致的藝術品。
大門口的左側,是一尊高大的冼星海雕塑像,乳白色,像他那純潔的心靈一樣。我以崇敬的心情瞻仰這位用特殊的武器戰(zhàn)斗,用優(yōu)美、高昂、激越的旋律鼓勵一代中國人民為民族的解放而戰(zhàn)斗的偉大的人民音樂家!
此時,我腦際似乎閃現(xiàn)出七十多年前雜草叢生、野籐盤錯、昏鴉低旋的荒島上那個風雨飄搖中的小茅屋。里面華發(fā)早生的母親,彎著腰,在昏黃的燈下縫補著星海攬來的永遠縫不完的臟破衣服。母親身邊那瘦弱的小星海,歪著腦瓜,起勁地吹著還不十分熟練的洞簫,而渺渺之音,時而像波濤駭浪,時而像高山流水,時而像叢中鶯鳴……
我回頭望望教授身邊穿著整潔而高雅的十分勤奮的現(xiàn)代化大學生,剛才飯桌上聽到他們生活無憂,住宿寬裕,而且大部分已領到汽車駕駛證,美好的藝術未來,美好的人生未來在等待著他們。我不禁感慨道:“人民的藝術家,你值!你早日為之奮斗的理想在這新一代人中實現(xiàn)了。你一人倒下去,千千萬萬的新一代音樂家崛起了。他們會在幸福的社會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完成你未竟的事業(yè)的!”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