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伍修權將軍,大家都知道他是個文韜武略的“多面手”,紅軍時期,他是紅軍大學教授兵器學和射擊學的專家;抗戰(zhàn)時期,他當過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的秘書長;新中國成立之初,他是第一位出席聯(lián)合國會議的特派代表;“文革”后,他又成了審判“四人幫”的大法官。至于他何以能夠勝任這些對能力素質要求各不相同的工作崗位,還得從他年輕時代的成長歷程說起。
一、辛亥革命斷了伍家生計,書吏之子求學路上備嘗艱辛
伍修權(1908—1997年),曾用名吳壽泉,祖籍湖北大冶,出生于湖北武昌。他的祖父伍倫奎和父親伍理釗都在清庭駐武昌的湖廣總督衙門下面做事,專做抄抄寫寫文書一類的工作,雖然收入有限,但吃的是“皇糧”,一家人衣食有靠,一度達到了小康之家的水平??珊镁安婚L,就在伍修權三歲時,他的故鄉(xiāng)武昌爆發(fā)了辛亥革命,一夜之間湖廣總督衙門不復存在,伍家的兩位書吏也自然丟了差使,全家人賴以生存的唯一經濟來源被切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王朝,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的帝制,這對于社會發(fā)展和國家民族來說,當然是一件幸事,但對伍家這樣依附于舊體制維持生計的家庭而言,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使他們一下子淪落到了社會的最底層。伍修權的祖父在貧病之中黯然去世,父親到處求職卻四處碰壁,全家人只得靠糊火柴盒等手工活來謀生。伍修權有兄弟八人,他排行老四,從小他就跟著幾個哥哥在長江邊揀菜葉薯根,在蛇山上揀拾煤渣柴枝。他家的鄰居,大都是工人、手工業(yè)者和小販等下層勞動者,其子弟也就成了伍修權的童年伙伴。正是這一切,才為伍修權此后成為革命者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環(huán)境,從而打下了最初的“階級基礎”。正如他自己在回憶中所言,由辛亥革命引起的的家境衰落,“卻從另一個方面,給我?guī)砹艘恍┮馔獾暮锰?,可以說是‘有所失,必有所得’,……我在這里得到的現(xiàn)實教育,大大有助于自己后來的投身革命?!?/p>
由于家境貧寒,孩子又多,伍修權吃飯穿衣都不容易,想受教育更是困難重重。直到1920年他12歲時,還只能在家中幫忙做些雜活補貼家用。不過他也不能算毫無文化,畢竟父輩是書吏出身,也算是讀書人,雖然不能教給伍修權現(xiàn)代知識,卻也讓他基本識字,能背上幾段“子曰詩云”。那時正是“五四”運動的第二年,一些熱心人士為了普及教育和喚起民眾,開始面向廣大勞動群眾的子弟辦學,武昌城里也開辦了一個不收學費的“單級學?!?。伍修權從鄰居家的小伙伴那里聽到了這個消息就去參加了報名,老師見他已經基本識字,又見他的年齡個頭遠在其他兒童之上,就讓他直接插進小學二年級,伍修權也總算正式開始了他的求學之路。這個武昌重鎮(zhèn)的小學校和今天許多偏遠地區(qū)的小學校相比,恐怕都要遜色許多。所謂學校,不過是一間教室,一個老師給四個年級一共四十多名學生輪留講課而已。條件雖然簡陋,伍修權卻依然學得十分起勁,由于這種特殊的教學模式,他可以在那兒同時同地聽到幾個不同年級的課,學習效率倍增,當年就跳入了初小三年級。正當伍修權發(fā)奮讀書之時,情況又發(fā)生了變化。這所掛靠在武昌高等師范小學名下的“單級學?!?,在辦了一年半之后,因為經費短缺和支持不力等等原因不得不停止辦學,伍修權又面臨著失學的命運。所謂天助自助者,由于他入學后一直勤奮學習并名列前茅,老師對他格外器重,在單級學校停辦之時,幫他疏通了有關方面,讓他進入了同樣免費的武昌高等師范附屬小學,并且插入初小四年級繼續(xù)讀書,伍修權才得以繼續(xù)求學。
由于是一所正規(guī)的學校,校方規(guī)定每個學生必須穿統(tǒng)一的校服。這一件小小的校服卻難壞了伍家,連吃飯都時常斷頓,哪有余錢為他添置校服呢?經過再三的請求和老師的同情諒解,學校在免收學費之后,又破例允許他不穿校服上學。于是,伍修權每天穿著家常的舊布衫,背著自制的小書包,走在了整齊劃一的學生隊伍里。由于衣服的關系,聽課時他不得不坐在教室最后的角落里,列隊出操又照例站在排尾,到哪兒都是一個突出的目標,不斷地承受不時襲來的譏諷和嘲笑。這時的伍修權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懵懂少年,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已經使他懂得,一個人要自立并受到他人尊重,并不在于他的衣著外表,而是在于他的品行和學識。面子上的不好受逼出了骨子里的自尊心,使他形成了更強的上進心,穿著上不如別人,學業(yè)上卻要高于別人。由于伍修權的刻苦努力和他待人接物的謙虛誠懇,使他很快贏得了周圍老師和同學們的尊重和好感,最終順利地完成了在高師附小的三年學習。
"
二、十四歲少年幸遇恩師,中共一大代表成為他的入團介紹人
1922年即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第二年,伍修權在高師附小升到了高小五年級。就在這一年,伍修權的班里來了一位新老師。這位老師二十五六的年紀,生得方方正正,濃眉大眼,對人滿面春風,又透出一股正氣,一見面就讓伍修權覺得可敬可親。這位老師到班里不久,就注意到了班上從個頭到學業(yè)都高出別人一頭的伍修權,經常和他交談,相互間很快熟悉起來,建立了相當密切的關系。這位老師,就是伍修權思想上的啟蒙者和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中共一大代表和湖北地區(qū)最早的共產黨人陳潭秋。當時,陳潭秋以學校教師為職業(yè)掩護,一面領導湖北地區(qū)黨的工作,一面?zhèn)鞑ジ锩枷耄l(fā)現(xiàn)并培養(yǎng)革命青年。他不僅為學生講授語文和歷史等重要課程,還是與學生關系密切的級任老師,相當于今天學校的班主任。在課堂上,陳潭秋不斷地將許多的革命道理和社會知識,點點滴滴地灌輸?shù)胶⒆觽兊念^腦中。在講解革命理論的時候,他善于聯(lián)系實際,又不超出講課的范圍,把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滲透到他要講的課題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不少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他講的道理既新鮮又深刻,語言又很生動和淺顯,對于伍修權這樣求知欲旺盛的青年來說,無異是在革命知識的荒漠上,澆灑下一陣陣甘霖,在正待開發(fā)的處女地上,播下了一粒粒種子。伍修權由于自己所處的家庭地位和環(huán)境,正對社會上的許多不公現(xiàn)象感到不可理解,聽了陳老師的講課和言談,思想上的重重迷霧漸漸被撥開了。
過了一段時間,陳潭秋又組織伍修權等年齡較大又積極上進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為失學的工人子弟掃盲識字,同時對學生家長和工人家庭進行社會調查,使伍修權比較深入地接觸和了解了勞動人民和無產者的生活狀況,從而啟發(fā)和提高了他的階級意識和斗爭觀念。在此基礎上,陳潭秋又讓伍修權等開始參加一些黨的外圍活動,使他們由普通的學生,漸漸變?yōu)橐粋€個初具革命思想的進步青年。
1923年底,經過一年多的教育和考察,黨組織決定將15歲的伍修權和另外二名同學吸收入社會主義青年團,陳潭秋和當時武漢團組織的負責人何恐作為他們的介紹人。入團的儀式不比今天,既沒有激昂的大會宣誓,也沒有洪亮的集體歌唱,只是下課以后,在一間小屋子里,由陳潭秋莊嚴而低沉地通知伍修權等三名學生,組織上批準了他們的要求,同意他們成為黨所領導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團員。隨后,他和何恐同志為伍修權等講解了青年團的任務,對團員的要求和今后的工作等等,同時決定由伍修權和另兩名一起入團的同學,組成高師附小的第一個團小組,并指定伍修權為第一任小組長。儀式雖然簡單,意義卻非比尋常,它可以說是伍修權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正是從這一天起,伍修權正式成為了革命隊伍中的一員。當時,共產黨被簡寫為“CP”,共青團則簡寫為“CY”。伍修權無疑成了當時武漢地區(qū)第一批,同時也是中國第一代的“CY”成員。
"
三、中秋之夜離鄉(xiāng)北上,初一學生躋身蘇俄大學堂
1925年的秋天,伍修權剛剛完成了高師附中第一年的學習。開學不久后的一天,伍修權路過當?shù)攸h組織負責人錢介磐老師家門口,錢老師遠遠地就迎上來叫住他,告訴他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跟他談。原來,孫中山先生逝世以后,共產國際和聯(lián)共(布)中央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中國革命家,決定在莫斯科創(chuàng)辦一所以孫中山命名的學校,專門為中國培訓革命人才和黨的干部,以進一步幫助和支援中國革命,這就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現(xiàn)在中山大學已經籌建就緒,中共中央通知各地的黨組織,選派一批年輕的黨員、共青團員和進步青年,在指定地點集中,然后集體赴蘇學習。湖北的黨組織遵照中央的通知,對所屬的黨、團員和青年骨干一一作了研究,確定了伍修權和其他一批同志作為赴蘇學習的人選。聽到這個消息后,伍修權欣喜若狂,紅色首都莫斯科是革命青年心目中的圣地,是十月革命的發(fā)祥地,能夠到那里學習,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他立即向錢老師表達了愿意赴蘇留學的意向。
按照中央規(guī)定,各地赴蘇人員一律到上海集中待命,由于當時黨的經費有限,去上海的路費及個人行裝只能各人自籌解決,這又成了伍家的大難題。雖然全家人對伍修權獲得出國留學的機會異常高興,可是家無余糧,生活尚且困難,更別說為伍修權整置長途旅行的路費和行裝了。正當伍修權無計可施近于絕望之時,恩師和同窗們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伍修權的小學老師張朗軒先生為他送來了多年的積蓄四十元大洋,解決了他的路費和行裝問題,同學何立人將自己的一件呢大衣送給了他,幫他抵御了橫渡日本海和跨越西伯利亞的一路風寒,其他師友也都用各種方式對他表示了支持和幫助,使得伍修權得以順利成行。1925年的中秋之夜,伍家舉行了一個多年來最豐富的家宴為伍修權餞行,父親破天荒地割回了一點肉,打了二兩酒,母親還為他做了一盤炒雞蛋。吃完團圓飯,父親和三個哥哥將他送上了東去的輪船。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實際上是他們最后的訣別,不等伍修權重回故鄉(xiāng),他的父親和三位兄長就在貧病之中相繼辭世了。伍修權重回故鄉(xiāng)與母親團聚,已經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事了。
當年10月28日,伍修權和同志們乘上一艘駛往蘇聯(lián)的煤船,到達遠東的海參崴后,換乘火車用兩周的時間到達了革命圣地莫斯科,在那里蘇聯(lián)政府為這些中國革命者提供了相當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當時的中山大學面臨大街,附近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大教堂,校舍是高達數(shù)層的寬大樓房,有宿舍、教室、小吃部和辦公用房,還有專門的俱樂部,校內設有面積寬闊的大廣場,有專門從瑞典請來的體育教員帶領學生做早操,學校南端還建有一個小花園,供教師和學生們課余散步聊天。到校不久,校方就請來了裁縫為每個中國學員量身制做了西服、大衣和皮鞋等日常著裝,然后分編班級,發(fā)放了學生證,每人每個月還能領到十個盧布的零用錢。于是,伍修權這個在國內衣著寒酸坐在教室角落里餓著肚子聽課的窮小子,一下子變成了西裝革履享受當時一流教育和訓練的大學生。
中山大學根據(jù)中國學員的文化程度編成幾個班,每班約二十多人。從法、德等國來的同志外語水平較高,編為法語、德語班,從中國去的英語較好的則編成英文班,直接用外語上課。學習的課程有馬列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聯(lián)共黨史、西方革命運動史、東方革命運動史和俄語。在班上伍修權的年齡最小、文化程度最低,別的同學多是大學文化,至少也是高中,只有他一人剛剛上完初一。由于伍修權的勤奮好學,他這個小小的初中生進步很快,整體成績在這個精英群體中居于中等,超過了許多基礎比他扎實的同志,俄語和政治經濟學方面尤其突出。在中大學習,要聽懂教授的講課,學好俄語是一個先決條件,伍修權在俄語學習上也下了很大的心思。當時同學中只有一本劉澤榮先生編寫的俄語語法,伍修權一回宿舍就爭著看,把那些名詞、代詞、形容詞的變格和動詞的變化規(guī)律等等,都背得爛熟。為了學習單詞,伍修權專門準備了一個小本子,把所接觸到的新單詞都抄到小本子上,將它們反復記熟,背熟后再把這一批去掉,換上新的不熟的單詞,再反復背,如此不斷反復,詞匯量得到了迅速提高。此外,伍修權還利用各種機會去練習俄語的聽說,通過實際使用來提高自己的俄語水平。如此一來,伍修權的俄語水平在短期內得到了迅速提高,不通過翻譯也能大致聽明白教員的授課了。在政治經濟學這門課上,由于伍修權平時對這一學科很感興趣,閱讀了許多教材和輔導材料,加上他的俄語水平不凡,同學們一致推薦由他來擔任翻譯。在課堂上,伍修權流利而準確地翻譯和講解了教員的論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
四、反革命政變陰云起,文秀才變武將軍
1927年,伍修權來到中大學習已經快兩年了,正當他要結束在中大的學業(yè)之時,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蔣介石發(fā)動了“四#8226;一二”反革命政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因為國民黨右翼勢力的叛變而失敗了。中國共產黨人奮起反抗,用一系列的武裝起義來回應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鎮(zhèn)壓。在激烈的斗爭中,黨深感軍事人才的不足,于是通過共產國際中共代表團,從已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結業(yè)并準備回國的學員中,抽選一批轉入蘇聯(lián)各個軍事學校,為新生的人民軍隊培養(yǎng)經過正規(guī)教育和訓練的軍事人才。正當伍修權為不能回國參加斗爭而焦慮不安時,校方向他傳達了中共中央的這一指示,伍修權當即表示服從組織的安排。按照伍修權的條件,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任意選擇不同的軍兵種及其學科,步兵、炮兵、工兵、騎兵和海、空軍等等,都可以自由報名應試。他考慮到國內的作戰(zhàn)形式主要將是游擊戰(zhàn)爭,其他兵種雖然都比步兵瀟灑和輕松,但只有靠兩條腿走路的步兵才最適合國內斗爭的需要,于是決定學習步兵。
伍修權來蘇聯(lián)之前只是一個閱歷不深的青年學生,這兩年雖然學了不少馬列理論,但對當兵打仗還根本摸不著頭腦,于是他決心從頭學起,報考專門訓練初級軍事指揮員的莫斯科步兵學校。校方將伍修權等十一名應考合格的原中山大學學生編成一個單獨的中國班,他們成了莫斯科步校的第一批中國學員。步校位于莫斯科郊外,利用的是沙皇時代就存在的軍校舊址,這里的環(huán)境和中山大學很不相同,校舍完全是兵營式的建筑,設有各種訓練器械和室內運動場。學員宿舍也完全是基層連隊的風格,每間宿舍安排三十多人同時居住,正好是一個排的建制,每人一張木床一個小柜,還設有集體的槍架。到了步校,伍修權就換下了他那一身西裝革履的學者打扮,夏天穿的是套頭式的士兵單衣,冬季是拖到腳面的粗呢軍大衣和高達膝蓋的氈靴,完全成了一個蘇軍普通戰(zhàn)士的模樣。
步校的生活方式和作息制度和部隊完全一樣,每天很早起床出操跑步,吃過早餐就上課,一上就是五個小時,上午的操課全部結束后才吃午飯,午休后又是三小時的操課,晚上是自習時間,除了各自溫習功課、整理筆記和閱讀有關書籍,有時還得去聽教員輔導。對伍修權來說,這種生活雖然緊張刻板,卻有十分豐富、充實的內容,讓他感到每天都有一定的收獲與長進,因此學習的勁頭始終不減。步校有許多課程不在室內而是在室外進行,比如隊列訓練、射擊投彈、地形學等等,對學員的體能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過,這可難不倒伍修權,他從來就不是一個文弱的書生。身為窮人的子弟,長期的勞動鍛煉出了他強健的體魄,在國內上學時他就是學校運動會上從不缺陣的運動員,曾經在一次運動會上幾乎包攬同一年齡組的全部冠軍,被同學稱為“臺炮”,野外的風雨對于伍修權而言已經習以為常了。蘇聯(lián)軍隊那時依然重視騎兵,步校的學生也要學習騎術。俗話說“北人善馬,南人善舟”,伍修權這個長江邊上長大的青年連馬都見得不多,要想學會騎馬,難度可想而知??晌樾迿嗑褪怯泄刹环?shù)膭蓬^,在不知摔了多少個跟頭之后,他不但能夠用雙手駕御戰(zhàn)馬,還能用兩腿夾住馬肚,在馬上自如地射擊和劈刺,成了技藝精湛的騎手。
冬夏兩季,伍修權要和其他戰(zhàn)友一起到郊外參加野營訓練和攻防演習。夏天,他們要自己搭帳篷,住在戶外;冬天,更是要經受俄羅斯零下幾十度嚴寒的考驗。伍修權常常頭戴只露出面部的氈帽,穿著又長又厚的軍大衣和沉重的高筒皮靴,在深達一兩尺的積雪中摸爬滾打,前進時一步一個深坑,每一步都邁得十分艱難。在劇烈的運動中,一方面外面寒風刮面痛如刀割,另一方面體內又熱得如同火燒。這種異乎尋常的鍛煉,幫助伍修權適應了各種氣候和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他克服困難的毅力和勇氣,為以后幾十年的軍旅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五、異國佳人留不住中國青年,從伯力到江西萬里赴戎機
到了1929年,伍修權在莫斯科步校已經渡過了兩年的學習時光,這年10月,東北的張學良和蘇聯(lián)軍隊發(fā)生了邊界沖突,即“中東路事件”,蘇軍急需一批中文翻譯隨軍出征,就到莫斯科步校挑選了十名中國同志,伍修權也在其中。戰(zhàn)事結束后,伍修權又被分配到蘇聯(lián)遠東保衛(wèi)局,成了一名專職的翻譯。在那里,伍修權成了蘇聯(lián)軍官,加入了聯(lián)共(布)黨,獲得了相當優(yōu)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當時遠東地區(qū)有不少華僑,大多是農民,俄語水平不高,蘇聯(lián)政府十分需要漢語翻譯協(xié)助進行管理,而伍修權受過專業(yè)的教育和翻譯實踐的鍛煉,是中山大學的高材生,又積極肯干,因此深受保衛(wèi)局領導的器重。為了做好當?shù)厝A僑的工作,當?shù)剞k了一份中文報紙,經常請伍修權將蘇聯(lián)報刊上的一些重要文章和軍政機關的文件公告譯成中文在報紙上發(fā)表,有的還匯編成小冊子出版并分發(fā)給華僑閱讀。伍修權筆譯技能嫻熟,下筆速度很快,有時一個周末就能譯出一萬多字,一經發(fā)表,就能拿到相應的稿費。當時伍修權手頭可是相當?shù)膶捲#由祥_支不大,很快就積攢了一筆不小的存款,還經常拿出稿費請周圍的同志下館子,吃羊肉串。要知道那時蘇聯(lián)還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生活還很艱難,一天只有午餐時才能在白菜湯里見一點肉丁,下館子大塊吃肉大口喝酒可是件很奢侈的事。
在蘇聯(lián)的那段時間,伍修權不但經濟上非?!靶】怠保瑦矍榕駥λ彩志祛?。在不少蘇聯(lián)姑娘的眼里,來自中國的青年是理想的戀愛對象,他們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年輕瀟灑又頗有修養(yǎng),當時也確實有一些在蘇聯(lián)留學的中國青年娶了當?shù)氐墓媚锇簿訕窐I(yè)以致樂不思“蜀”。在莫斯科步校學習期間,步校醫(yī)務室一名叫“卡佳”的護士姑娘對他頗有好感,常常去找他。由于伍修權的俄文名字是“彼契可夫”,人們就開玩笑地將兩人的名字合起來,叫他們“彼契卡佳”。護士姑娘欣然接受,伍修權卻沒有表態(tài),后來他奉命調到遠東,這份感情也就沒了下文。到遠東保衛(wèi)局后,單位的一位女共青團員又相中了他,幾次對他進行暗示,伍修權卻總是裝作沒有理解對方的好意,沒有進行回應。后來,保衛(wèi)局的領導為了讓他在當?shù)卦赂鶃?,安心工作,也一再動員他找個蘇聯(lián)姑娘結婚,主動為他當起了紅娘。
安逸的生活并不能讓伍修權平靜下來,在蘇聯(lián)生活得越久,他對祖國的思念也越急切,渴望回國參加斗爭的意愿日夜縈繞在他心頭。他正是血氣方剛,精力旺盛的時候,成天坐辦公室,啃黃油面包可不是他的理想,他朝思暮想的是回到祖國的土地上去,和同志們并肩戰(zhàn)斗。他把自己的想法試探性地向保衛(wèi)局的領導提了幾次,保衛(wèi)局的領導哪里肯放走這樣一個難得的人才,對他說共產黨員都是國際主義者,在哪兒工作都是為共產主義奮斗,他在局里的工作十分重要,不必非回中國不可。幾次碰壁之后,伍修權決心繞過遠東保衛(wèi)局,向駐共產國際的中共中央代表團求助。但是,怎么才能獲得領導的同意,到千里之外的莫斯科去呢,情急之下,伍修權使了個“金蟬脫殼”之計。他對遠東保衛(wèi)局的領導撒了個小謊,說他在莫斯科有個女朋友,想回去看看她,順便動員她來遠東,在這里定居下來。領導一聽,大為滿意,馬上批準了他的要求,還幫他解決了從遠東首府伯力去莫斯科的車票,開出了招待所的介紹信,并特批了一筆路費。伍修權心中暗喜,為了不使人產生懷疑,他幾乎沒有帶走任何個人物品,連自己那筆不菲的存款也沒動,只身趕往了莫斯科。到了莫斯科,伍修權馬上和共產國際的中共中央代表團取得了聯(lián)系,在代表團負責同志的協(xié)助下,伍修權回國的要求終于被蘇方接受,準備在組織的安排下秘密回國。
當時從蘇聯(lián)秘密回國的路線有三條,一是繞道歐洲,搭乘遠洋客輪回國,二是在海參崴搭蘇聯(lián)貨輪從海路直達上?;蛘叽筮B等中國港口。這兩條線路雖然相對安全,卻路費昂貴,耗時費力。第三條是通過中蘇邊境秘密越境,這條路最為便捷,卻也最為危險,伍修權回國心切,就選擇了這一方式。一個黃昏,伍修權換上一身黑色的中式衣褲,將作為路費的美鈔和中國紙幣用一條圍腰布卷起纏在腰間,登上一輛馬車,在秘密交通員的掩護下,向邊境駛去??爝^國境線時,一個土崗子上的碉堡里傳來了一聲吼:“什么人?”那是中國軍閥部隊的哨兵在問話。趕車的交通員非常輕松地回答道:“老毛子!”那時,邊界兩側的居民常在兩國間來回做工或者倒騰買賣,哨兵見得多了,往往懶得一一盤問,伍修權只聽得碉堡里傳來了幾聲懶洋洋的咕嚕聲,卻沒有人露面,馬車毫不減速,轉眼就把邊境哨所甩在了后面。充滿危險的國境線,由于白軍哨兵的馬虎松懈,讓伍修權順利通過了。伍修權趕到了滿洲里的火車站,乘火車到達營口,又從營口搭上了開往上海的客輪,準備在指定的地點等待組織的下一步安排。
可是到達上海后,伍修權在預先指定的旅館內,等了接近一個月也沒有同志來接頭。原來,上海的地下黨組織剛剛遭遇了一場可怕的災難,中央特科負責人顧順章叛變,供出了我黨的大量機密,許多同志遭到逮捕和犧牲,上海的地下黨組織一時間難以恢復正常工作,伍修權正處在一個非常困難的境地,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他從萬里之外奔波回國,卻一下子和黨失去了聯(lián)系,剛剛回國的歡欣鼓舞完全被焦灼和失望所代替,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伍修權想來想去,只能咬著牙上街走走。這種做法一方面極大地增加了自己被捕的可能,另一方面卻也有遇見同志的希望。一天晚上在南京路上,伍修權一邊裝作閑逛的游人,一邊警惕地掃視著過往的人群,突然,一張熟悉的面孔映入了眼簾,他發(fā)現(xiàn)了和他在遠東地區(qū)共同工作過的老同志張振亞!在通常的情況下,和街頭碰見的熟人直接對接組織聯(lián)系是十分危險的,在尖銳復雜的斗爭環(huán)境下,有些人昨天還是朋友和同志,今天就可能變成叛徒和敵人。但伍修權此時別無選擇,憑借對張振亞的了解,他相信張振亞是可以信賴的,于是他悄悄地走了過去,向張振亞說明了自己的情況。伍修權是幸運的,張振亞同志并沒有暴露,而且還和組織保持著聯(lián)系,他把伍修權的情況向上級組織作了匯報,在上級的安排下,伍修權離開上海坐船來到香港,一路輾轉,穿越了閩西山區(qū),最終到達了他萬里奔波的目的地——中央蘇區(qū)。
一到蘇區(qū),他這個經過蘇聯(lián)正規(guī)軍校教育的軍事人才,馬上就發(fā)揮了作用。紅軍剛剛從白軍手中繳獲了一些馬克沁重機槍,都是蔣介石花了大價錢從德國的兵工廠里買來的,這對連步槍數(shù)量都不夠的紅軍而言可是火力強大的重武器??墒钱敃r戰(zhàn)士們對于這種新裝備的使用和維修,還一無所知,只能看著這四個人才能扛動的大家伙干瞪眼。伍修權到了以后,稍稍擺弄了幾下,馬上讓這些重機槍噴射出了密集的彈雨,在戰(zhàn)場上大顯神威,讓戰(zhàn)士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很快,擔任紅軍學校校長的葉劍英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人才,親自點將,挑選伍修權做教員,為紅軍學校的學員們講解射擊學原理。就這樣,經歷了千錘百煉的伍修權回到了國內革命斗爭的大舞臺,為他傳奇的革命人生揭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