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飛翔是鳥類的宿命,那么,遷徙的目的就是為更幸福的生活。那些遷徙的鳥,它們不畏艱辛、沖云破霧,實踐著祖先為它們定下的誓言。
移動是野生動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為了尋找適宜的生活條件,具有運動條件的野生動物都要移動。由于絕大多數鳥類都能夠飛行,許多鳥類每年春、秋兩季,都在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有規(guī)律地大規(guī)模移動。鳥類移動的距離相差較大,有些種類只有幾公里或幾十公里,有些種類兩處棲息地之間的距離可以長達幾千公里,北極燕鷗遷飛的距離可達22500多公里。人們將鳥類在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進行定期、定向,集群飛遷的行為叫遷徙。鳥類的遷徙一般在秋季南遷時比較緩慢,春季北遷時比較迅速。每種鳥的遷徙時間和遷徙的路線也是比較固定的,而且大多在南北方向遷徙。如白鶴的遷徙路線。白鶴春夏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迪吉爾卡河的發(fā)源地附近繁殖,秋季經俄羅斯的恰格達、傅姆納克到我國東北的松嫩平原,再到遼寧的雙臺子河口,然后飛越渤海灣到山東的黃河河口,最后飛達江西鄱陽湖等地越冬,春季再飛回北方的繁殖地繁殖。鳥類遷徙的時間大多在夜晚,尤其是食蟲鳥類,可能是在夜間飛行有利于躲避天敵的襲擊,白天又可覓食,補充能量。大多數猛禽是在白天遷徙。根據鳥類活動范圍和移動距離,將鳥類分為留鳥和候鳥。
根據候鳥到達某一地區(qū)的時間及停留情況,又可分為夏候鳥、冬候鳥,旅鳥和迷鳥。同一種鳥在一個地區(qū)是夏候鳥,而在另一個地區(qū)則可能是冬候鳥。
夏候鳥
夏季在某一地區(qū)繁殖,秋季離開到南方較溫暖地區(qū)過冬,翌年春又返回這一地區(qū)繁殖的候鳥,就該地區(qū)而言,稱夏候鳥。如杜鵑,家燕等為北京的夏候鳥。
冬候鳥
冬季在某一地區(qū)越冬,翌年春季飛往北方繁殖,秋季又飛臨這一地區(qū)越冬的鳥,就該地區(qū)而言,稱冬候鳥。如灰鶴、斑鶇、燕雀等為北京的冬候鳥。
旅鳥
遷徙途中經過某一地區(qū),不在此地區(qū)繁殖或越冬,只作短暫停留,這些種類就成為核地區(qū)的旅鳥。如黑腹濱鷸,春天去西伯利亞繁殖和秋天返回澳大利亞越冬時都在北京暫時停留,是北京地區(qū)的旅鳥。
迷鳥
由于各種氣候因子,遷徙過程偏離通常的路線偶然出現在某地區(qū)的鳥。如埃及雁偶見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