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光
(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工運研究所,北京 100865)
馬克思恩格斯憲法思想探析
韓亞光
(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工運研究所,北京 100865)
馬克思恩格斯從地位、本質、類型的結合上闡述了憲法的定義;從合法與合理的關系入手,分析了憲法與革命的關系;立足資本主義時代,指明了未來社會主義國家弘揚憲法精神、建設法治國家、發(fā)展政治文明的遠景。
馬克思恩格斯;憲法;工人階級革命;憲法精神
馬克思恩格斯憲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分為三大部分,或者說,可以從三大角度進行研究。
什么是憲法?這是憲法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對于這個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地位、本質、類型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首先,馬克思主義認為,憲法是現(xiàn)代國家的根本法。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談到憲法時,曾許多次明確使用“根本法”這個用語。例如,1859年馬克思在《德國的動蕩局勢》一文中指出:“1831年的黑森憲法,拋開它所規(guī)定的選舉辦法,即由各舊有等級 (貴族、城市居民、農民)選舉代表的方法不談,可以認為是歐洲曾經宣布過的一部最自由主義的根本法。”[1]597又如恩格斯在《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中說:“政府被迫……取消了憲法和選舉法,并且把全權授予由大選產生的制憲議會來起草新的根本法。”[2]65-66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必然決定和制約著整個法律體系和國家生活狀況,這既可以是正面的又可以是負面的。寫于 1848年的馬克思主義文章《市民自衛(wèi)團法案》指出:“普魯士的立法者以其特有的嗅覺發(fā)現(xiàn):每一項新的憲法規(guī)定都為新的刑法、新的章程、新的懲罰措施、新的監(jiān)視、新的挑剔和新的官僚制度提供絕妙的借口?!盵3]這就是一個反面的例證。
其次,馬克思主義認為,憲法的本質在于民主政治和公民權利。
1844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合寫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指出:“立憲主義根本就是現(xiàn)代代議制國家和舊的特權國家之間的矛盾。”[4]147-148后來,馬克思繼續(xù)發(fā)揮和發(fā)展了這個思想。1847年 12月 31日,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德意志工人協(xié)會舉辦的新年晚會上“強調了與專制制度相對立的比利時自由派的使命,正確評價了國家的自由主義憲法的良好作用,憲法允許自由爭論、結社權利和為整個歐洲的利益撒播人道主義的種子”[5]477。1850年,馬克思在《1848年至 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中指出:“憲法的基礎是普選權?!盵6]109“制憲議會是憲法之母,而憲法又是總統(tǒng)之母??偨y(tǒng)舉行政變就會取消憲法,因而也就會消滅自己的共和主義的法律基礎?!盵6]60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也曾反復表達同樣的觀點。1844年,恩格斯所著《英國狀況 英國憲法》一文明確提到了包括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在內的“公民權利”,并且認為它們“應該列入憲法的范圍”[7]695。1847年,恩格斯在《普魯士憲法》一文中指出:“盡管普魯士憲法本身是不足道的,但是,它給普魯士以及整個德國開辟了新的時代。它標志著專制制度與貴族的垮臺和資產階級獲得政權;它給運動打下了基礎,這個運動很快就會導致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出版自由的實現(xiàn),法官獨立審判制和陪審制的實行,甚至很難預料這個運動將如何結束。它是 1789年在普魯士的重演。所以,即便是只有資產階級直接關心現(xiàn)在已開始的革命運動,那末這個運動對人民的利益也遠不是沒有關系的?!盵8]40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些重要論述,清晰而確定地告訴我們:真正的憲法與專制制度相對立,與民主政治相聯(lián)結,是確認和實現(xiàn)公民權利的強大武器。
最后,馬克思主義全面而科學地劃分出憲法的類型。
憲法的本質在于民主政治和公民權利,是否具有這一本質自然成為識別真假憲法的試金石。由此出發(fā),馬克思主義認為憲法有獨裁性憲法、代議制憲法之分。
在獨裁性憲法中,最典型的是“欽定憲法”。1849年,馬克思指出:“‘天賦國王’正好是欽定憲法的基礎?!薄叭魏我粋€世襲的天賦國王,都不是一個單獨的個人……國家政權掌握在天賦國王手中,就等于國家政權掌握在殘存的舊社會手中,就等于國家政權掌握在其利益同資產階級利益極端敵對的封建等級手中?!盵9]227“欽定憲法”有時又被馬克思稱為“欽賜憲章”[10]368。有一種憲法與“欽定憲法”有所不同,它具有民主的外衣和形式,但在實質上與“欽定憲法”相比沒有什么兩樣。1845年,恩格斯在《最近發(fā)生的萊比錫大屠殺——德國工人運動》中說:“薩克森人現(xiàn)在一定會知道,他們也像其他一切德國人一樣處在軍閥統(tǒng)治之下;他們一定會知道,盡管他們有憲法……但是在他們這個小國家中實際存在的不過是軍法而已?!盵4]628這就是說,這里的憲法其實也是獨裁性憲法。
與獨裁性憲法相反的,是代議制憲法。馬克思認為,代議制國家包括“立憲的代議制國家,民主的代議制國家”[5]238。相應的,代議制憲法就包括了立憲的代議制憲法、民主的代議制憲法。在立憲的代議制國家中,還保留了國王和貴族。根據國王和貴族的實際地位和狀況,立憲的代議制憲法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在某些立憲的代議制國家中,國王和貴族沒有什么實際政治權力,只是一個形式和招牌。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指出,英國“憲法中的所謂君主和貴族的成分之所以能夠存在下來,無非因為資產階級樂于留著它們擺擺樣子;這兩種成分在今天本來也只是擺擺樣子罷了”[4]517。在另外一些立憲的代議制國家中,國王和貴族還有一定或相當?shù)恼螜嗔?但是并不能獨自享有全部政治權力。1846年 2月,恩格斯指出:“情況的變化迫使政府想出了一種新的、德國特有的制度。貴族想執(zhí)掌政權,但是太軟弱無力;資產階級既沒有這個愿望,又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執(zhí)掌政權。但是兩者湊在一起,就有足夠的力量迫使政府做某些讓步。于是,一種不倫不類的君主政體就成了統(tǒng)治的形式。在某些邦里,憲法在表面上使貴族和資產階級得到了保障;在其余各邦卻存在著官僚政府,也就是存在著這樣一種君主政體,這種君主政體好像是通過優(yōu)良的行政機關來關心資產階級的利益似的,但是這種行政機關是由貴族領導的,而貴族則盡量使這個機關的活動避開社會的耳目。結果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行政官吏的階級;他們掌握著大權,他們和其他一切階級處于對立的地位。這就是野蠻的資產階級統(tǒng)治形式。”[4]649-650與立憲的代議制國家不同,民主的代議制國家不但具備共和的形式,而且擁有民主的內容。根據國家領導階級的不同,民主的代議制憲法可以區(qū)分為資本主義憲法與社會主義憲法。
綜上所述,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憲法具有獨裁性憲法與代議制憲法兩大類型。其中,獨裁性憲法包括“欽定憲法”以及與之類似的一些憲法,代議制憲法包括立憲的代議制憲法、民主的代議制憲法,而民主的代議制憲法又存在著資本主義憲法與社會主義憲法之分。1843年,馬克思說:“在路易十八時代,憲法是國王的恩賜(欽賜憲章),在路易·菲力浦時代,國王是憲法的恩賜 (欽賜王權)。一般說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主語變?yōu)橹^語,謂語變?yōu)橹髡Z,被決定者代替決定者,這些變化總是促成新的一次革命,而且不單是由革命者發(fā)動的。國王創(chuàng)立法律(舊君主制),法律創(chuàng)立國王 (新君主制)。憲法的情況也是如此?!盵10]3681849年,馬克思進一步強調:“誰不想要欽定憲法,誰就是想要共和國——不單是一般的共和國,而且是紅色共和國!”[9]225馬克思的這些論述,比較集中地指出了憲法的主要類型,說明了憲法的演變過程。
憲法的本質在于民主政治,在于實現(xiàn)和保障公民權利,而憲法實際上又分為各種類型,總是同一定的階級統(tǒng)治相聯(lián)系,那么,就必然存在著一個合法與合理的問題。所謂合法,一般來說,就是機關、黨派、團體、個人的行為符合國家所制定法律的規(guī)定和內容,尤其是符合憲法的規(guī)定和內容。所謂合理,可以從兩個角度界定,就是機關、黨派、團體、個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必然趨勢,或者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和理念,符合社會多數(shù)人的意志和利益。合理也好,一般意義上的合法也好,都與一定歷史階段相聯(lián)系,處于發(fā)展和變化之中。合理與一般意義上的合法有時一致,有時不完全一致,有時完全不一致。也就是說,合理的東西不一定合法,合法的東西不一定合理。通常來說,當一部憲法以及由它所決定和支配的法律體系總體上合理的時候,人們應該遵守和維護而不應違背和破壞這部憲法和這個法律體系,對于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應該暫時忍受和等待,但是要盡可能快地通過正常渠道予以修改和完善,使憲法和法律體系更加合理。當然,個別特殊情況除外。這里以美國憲法為例做一說明。1787年制定的美國憲法,鞏固了獨立革命的成果,確認了資本主義制度,這構成憲法的基調和主流;同時,這部憲法也使奴隸制度在它已經存在的各州合法化,但這在憲法中居于次要地位。無論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還是從公平正義原則來說,當時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都要比奴隸制度合理得多。所以,當時美國憲法的主體內容是積極進步的。1861年美國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以前,全面貫徹落實這部憲法的內容是必要的。但是,當南部各蓄奴州為推廣奴隸制度進行叛亂時,如果再機械地按照憲法來維護奴隸制度就不合時宜了,因為這已經不再是次要問題、局部問題,而是關乎聯(lián)邦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全局問題。1862年 8月 4日,馬克思在《評美國局勢》中指出:“迄今為止,我們所看的只是內戰(zhàn)的第一幕,即根據憲法進行的戰(zhàn)爭。第二幕,即以革命方式進行的戰(zhàn)爭,就要開始了。”[11]558同年 10月7日,馬克思在《北美事件》一文中進一步強調,9月 22日林肯關于廢除奴隸制度的宣言“撕毀了舊的美國憲法”[11]586。當然,這只是極為特殊的情況。在通常情況下,只有當一部憲法以及由它所決定和支配的法律體系總體上不合理的時候,或者說這部憲法和這個法律體系已經腐朽和反動,越來越成為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桎梏的時候,才能采取非常手段。這就說明:在合法(一般意義上的合法)與合理的關系問題上,合理有時要服從和服務于合法,但從根本上和長遠來講,合法要服從和服務于合理。如果一個國家大量、普遍、經常地出現(xiàn)合法與合理相互脫節(jié)、矛盾的現(xiàn)象,人民群眾不能忍受和等待了,這時社會革命就會應運而生。正是基于這些復雜情況,馬克思拓展了“合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賦予其新的意義。1842年,馬克思說:“出版法就是出版自由在立法上的認可。它是法的表現(xiàn),因為它就是自由的肯定存在。所以,甚至當它完全沒有被采用的時候,例如在北美,它也應當存在,而書報檢查制度正如奴隸制一樣,即使它千百次地具有法律形式,也永遠不能成為合法的?!盵7]71-72這就是說,合理是最高意義上的合法。這樣,就將合法與合理徹底統(tǒng)一起來了,從而為革命特別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根據。
綜觀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出現(xiàn)的憲法(“欽定憲法”除外),無論資本主義憲法,還是社會主義憲法,都是在革命的基礎上產生的。恩格斯說,憲法是在階級斗爭中“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后建立的”,是“這個斗爭的成果”[12]。資本主義憲法是在反對封建專制的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或勝利后制定和實行的,社會主義憲法則是在變革資本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過程中或勝利后制定和實行的。在憲法問題上,資本主義憲法是先行者。資本主義憲法所確認和保障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社會形態(tài):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與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都存在著剝削和壓迫,它們同屬階級社會;另一方面,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都存在著民主的形式和內容,它們同屬現(xiàn)代文明社會。資本主義的這種特殊性必然要在資本主義憲法上體現(xiàn)出來,從而決定了資本主義憲法與社會主義憲法相互關系的雙重性。
資本主義憲法與社會主義憲法分別維護著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意志和利益。恩格斯說:“現(xiàn)代社會主義,就其內容來說,首先是對統(tǒng)治于現(xiàn)代社會中的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階級對立和統(tǒng)治于生產中的無政府狀態(tài)這兩個方面進行考察的結果?!盵13]205關于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對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有過生動的說明。他們指出:“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時它還造就了將運用這武器來反對它自己的人——現(xiàn)代的工人,即無產者?!盵8]472這兩個階級的對立是“敵對”,是“直接對立”[8]466。各國的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都存在著這樣的對立;當然,對立的程度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會有所不同或有很大不同,但是這種對立始終存在。資本主義憲法與社會主義憲法,分別同相互對立著的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成為資本主義憲法與社會主義憲法相互區(qū)別和斗爭的根源。
資本主義憲法與社會主義憲法都確認了人權、民主、自由、平等這樣的原則和理念。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雖然是相互對立的階級,但是也有一致的地方,這種一致性可以追溯到并最鮮明地表現(xiàn)在資產階級統(tǒng)治確立以前兩個階級的關系之中。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是新時代的產兒,它們在自己的社會活動中都力求清除舊時代遺留下來的渣滓。的確,它們彼此之間應當進行嚴重的斗爭,但是只有在它們是單獨地對立的時候,這一斗爭才能進行到底。只有把舊的廢物從船上拋到水里,‘船才能投入戰(zhàn)斗’?!盵14]85從資產階級角度說,在反對專制制度的斗爭中,“如果不同時把武器交給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就不能爭得自己的政治統(tǒng)治,不能使這種政治統(tǒng)治在憲法和法律中表現(xiàn)出來。針對著按出身區(qū)分的各種舊的等級,它應當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人權;針對著行會制度寫上貿易和工業(yè)自由;針對著官僚制度的監(jiān)督寫上自由和自治。如果堅決徹底,資產階級就應當要求直接的普選權、出版、結社和集會自由,廢除反對居民中各個階級的一切特別法令。然而這也就是無產階級應當向資產階級要求的一切”[14]85。從工人階級角度說,“共產主義者不能指望在資產階級取得統(tǒng)治權以前就和資產階級進行決戰(zhàn),那末共產主義者為了本身的利益就得幫助資產階級盡快地取得統(tǒng)治權”[8]374。總的來說,“在腐朽的舊社會的殘余同資產階級之間進行斗爭的過程中,不論何處,遲早都會出現(xiàn)斗爭雙方向無產階級尋求支持的情況。這種情況通常發(fā)生在工人階級自己開始進行活動的時候。衰亡的社會的封建和官僚代表號召工人同他們一起向工人的唯一敵人資本家吸血鬼進攻;而資產者向工人指出,他們共同代表著新的社會時代,因此在對待衰亡的舊社會形式的關系上,他們的利益無論如何是一致的”[14]76。恩格斯的這些論述是完全正確的。1861年至 1865年美國的南北戰(zhàn)爭,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1864年 11月,馬克思在致美國總統(tǒng)林肯的信中說:“自從巨大的搏斗在美國一展開,歐洲的工人就本能地感覺到他們階級的命運是同星條旗連在一起的。”[14]20“美國反對奴隸制的戰(zhàn)爭將開創(chuàng)工人階級取勝的新紀元?!盵14]21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全面確立,使資產階級與專制制度的斗爭成為歷史,資本主義憲法確認了人權、民主、自由、平等這些內容。在這種條件下,雖然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成為階級斗爭的主要內容和形式,但是工人階級與資本主義憲法形成了某種程度或相當程度的一致性。恩格斯說,無產階級“不能要求資產階級不再成為資產階級,但是它毫無疑問能夠要求資產階級徹底實行自己的原則。與此同時,無產階級也就得到為取得徹底勝利所必需的武器。它借助出版自由、集會和結社權可以為自己爭得普選權,而借助直接的普選權并與……鼓動手段相結合,就可以爭得其余的一切?!盵14]85他還說:“在實行民主憲法的美國,共產主義者必須支持愿意用這個憲法去反對資產階級、并利用它來為無產階級謀利益的政黨,即主張全國土地改革的政黨。”[8]374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許多馬克思主義者全盤否定資本主義憲法,甚至連“人權”這樣的詞語都不敢說。經歷長期的曲折以后,我們終于形成了新的認識。2004年,我國憲法寫進了“尊重和保障人權”[15]這樣的規(guī)定。溫家寶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平等、博愛等等,這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這是全世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16]其中,必然存在很多社會主義因素,或者說必然存在很多有利于社會主義醞釀、產生和發(fā)展的因素。這是資本主義憲法與社會主義憲法相互聯(lián)系和滲透的地方。
以上這種又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決定和形成了資本主義憲法與社會主義憲法之間的矛盾運動。這個矛盾運動的過程,就是資本主義憲法中那些與社會主義憲法相區(qū)別和斗爭的內容不斷縮小與衰弱的過程,就是資本主義憲法中那些與社會主義憲法相聯(lián)系和滲透的內容不斷擴大與增強的過程。換句話說,這個矛盾運動的過程,就是資本主義憲法的個性存在范圍逐步縮小、實現(xiàn)程度日益衰退的過程,就是資本主義憲法和社會主義憲法的共性存在范圍逐步擴大、實現(xiàn)程度日益深化的過程。當然,這是從總的趨勢來講的,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和運行軌跡則是曲折的,甚至是反復的。但是,曲折和反復改變不了總趨勢,總趨勢是確定無疑的。當這個矛盾運動完結之日,就是資本主義憲法與社會主義憲法的矛盾解決之時,就是資本主義憲法完全轉變?yōu)樯鐣髁x憲法之時。
那么,資本主義憲法與社會主義憲法之間的矛盾運動(這個矛盾運動表現(xiàn)為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運動以及與此相聯(lián)系的一系列矛盾運動)是如何展開和深入發(fā)展的呢?這其中已經解決了什么歷史任務,又有哪些懸而未決的時代課題呢?
既然資本主義憲法具有維護資產階級專政的一面,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存在著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資產階級就必然采取各種措施對付無產階級,以確保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這種情況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早期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此有過全面而深刻的說明。首先,資產階級在輿論上美化資本主義憲法,麻醉工人階級,使他們滿足已有的權利和自由,減輕以至放棄對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這種情況早在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時就開始了。1847年,恩格斯說,在德國資產階級反對專制制度的斗爭中,共產主義者“應當提防不要跟著資產階級自欺欺人,不要去聽他們那一套娓娓動聽的說什么資產階級的勝利會給無產階級帶來良好結果的花言巧語”[8]374。在資產階級專政確立以后,工人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宣傳同樣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學會鑒別和分析。其次,資本主義憲法在條款上往往對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作出許多限制。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指出,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憲法的每一節(jié)本身都包含有自己的對立面,包含有自己的上院和下院:在一般詞句中標榜自由,在附帶條件中廢除自由”[2]135。這種自相矛盾的規(guī)定使工人階級不能充分行使公民權利和自由。最后,資本主義國家的若干實際做法與憲法關于權利和自由的規(guī)定南轅北轍。1850年,馬克思在《1848年至 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中說:“廢止普選權,——這就是秩序黨的最后一言,資產階級專政的最后一言?!盵6]109他還指出:“把資產階級統(tǒng)治視為普選權的結論和結果,視為人民主權意志絕對的表現(xiàn),——這就是資產階級憲法的意思。但是,當這個普選權,這個人民主權意志的內容已不再是歸結為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時候,憲法還會有什么意思呢?難道資產階級的直接責任不正是要把選舉加以調整,使其傾向于……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嗎?”[6]1091859年,馬克思在《英國的賄選活動》中援引有關人士的話說:“英國下院的真正憲法可以用一個詞來表達——賄賂?!盵1]5861879年,恩格斯在《德國反社會黨人非常法——俄國的狀況》中指出:“德國工人體會到了,當無產階級竟對憲法自由信以為真并用來反對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的時候,憲法自由有什么價值。如果對這一點還有某些幻想,那末俾斯麥這位朋友粗暴地把這種幻想打破了。我所以把俾斯麥稱為朋友,是因為從來還沒有人像他那樣給德國社會主義運動幫了那么大的忙。俾斯麥通過建立極端嚴密、不堪忍受的軍國主義統(tǒng)治……迫使德國無產階級走上革命的道路。”[13]170-171當工人階級的革命行動危及資產階級統(tǒng)治,而資產階級可以采用武力時,會毫不猶豫地采用流血的手段來加以鎮(zhèn)壓。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早期,資產階級總是盡可能采取種種手段來制約工人階級行使自由和權利,以維護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這種情況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雖然有了很大變化,但是不能說已經完全消失。
面對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工人階級必須進行斗爭。這些斗爭包括經濟斗爭、政治斗爭、文化斗爭等諸多方面和層次,其中以武裝斗爭和革命為最高形式。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無產階級變成為統(tǒng)治階級,爭得民主?!彪S后,“無產階級運用自己的政治統(tǒng)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所有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手里,即集中在已組織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更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8]489。需要說明的是,無產階級的解放與其他勞動群眾的利益是一致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說:“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自主的運動?!盵8]477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這就要求無產階級帶領和團結廣大勞動群眾共同向一切剝削和壓迫現(xiàn)象進行斗爭。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人對人的剝削消滅,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而消滅?!薄懊褡鍍炔康碾A級對抗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系就會隨之消失?!盵8]488筆者以為,一般來說,人對人的剝削的消滅,有利于民族對民族的剝削的消滅;民族內部的階級對抗的消失,有利于民族之間的敵對關系的消失。但是,人對人的剝削一消滅,并不必然意味著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而消滅;民族內部的階級對抗一消失,并不必然意味著民族之間的敵對關系就會隨之消失。這已經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所證明。盡管如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促使“民族對民族的剝削”的消滅與“民族之間的敵對關系”的消失,這個方向還是正確的,需要為之不懈探索和努力奮斗。社會主義憲法是在消滅剝削制度的過程之中或以后產生的,它必須卓有成效地保障人的權利(其中也包括那些不完全是剝削者的人所要享受的、與其勞動成分相對應的合理權利),并千方百計地促進民族平等。
無產階級革命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一個途徑問題。關于這個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進行過深入思考。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旨在反對現(xiàn)存社會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薄八麄児_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xiàn)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盵8]504這就是說,他們當時認為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唯一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實踐的發(fā)展、認識的深化,這種“唯一論”逐步起了變化。1872年 9月 8日,馬克思在阿姆斯特丹群眾大會上發(fā)表演說時指出:“工人總有一天必須奪取政權,以便建立一個新的勞動組織;他們如果不愿意像輕視和摒棄政治的早期基督徒那樣,永遠失去自己在塵世的天國,就應該推翻維護舊制度的舊政治?!盵17]179但是,馬克思強調:“必須考慮到各國的制度、風俗和傳統(tǒng);我們也不否認,有些國家,像美國、英國,——如果我對你們的制度有更好的了解,也許還可以加上荷蘭,——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17]1791891年 6月,恩格斯在《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中進一步指出,“可以設想,在人民代議機關把一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數(shù)人民的支持就能夠按照憲法隨意辦事的國家里,舊社會可能和平地長入新社會,比如在法國和美國那樣的民主共和國,在英國那樣的君主國”[18]。這就是說,無產階級革命究竟是暴力形式還是和平發(fā)展,要依據每個國家的歷史條件和社會情況而定。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后,資本主義逐步發(fā)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產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幾乎都是通過暴力革命建立起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的幾十年中,資本主義世界幾乎沒有出現(xiàn)多少無產階級暴力革命;不過,一些工人階級政黨通過議會選舉參與了執(zhí)政。試看將來,工人階級革命將如何發(fā)展,還有待實踐作出回答。
無產階級革命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還有一個時間問題。其實,這與前面提到的途徑問題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的地方。1846年 2月,恩格斯指出:“德國人是一個從事理論的民族,但是缺少實踐,因此他們把英法兩國資產階級的謬論當做神圣的真理。德國的資產階級都滿足于能夠安安靜靜地經營自己的規(guī)模不大的私人事業(yè)。在他們爭得了憲法的地方,他們就吹噓自己的自由,但是卻很少過問國家大事;在沒有憲法的地方,他們則覺得輕松愉快,因為他們可以擺脫選舉代表和閱讀代表們的長篇大論的麻煩。工人階級缺少使英法兩國工人從酣睡中蘇醒過來的那種強大的杠桿,就是說,缺少發(fā)達的工業(yè)和以發(fā)達的工業(yè)為前提的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所以工人還沒有什么動靜。”[4]649這就是說,德國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發(fā)生有待時日,這個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和社會條件。很難設想,在一個小農經濟汪洋大海、人口素質極度低下的國家,能夠在一個早上就產生成熟的社會主義。后來,列寧認為在帝國主義的薄弱鏈條上可以實現(xiàn)社會主義革命的突破,并真的搞成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蘇聯(lián)的影響、帶動和支持下,世界上產生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這些社會主義國家曾經創(chuàng)造了許多輝煌和勝利,但是大部分在 20世紀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歸于失敗。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這些國家在進入社會主義時生產力基礎比較薄弱或者非常薄弱,在進入社會主義以后這種狀況又長期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或者說雖然有了巨大改變,但是不夠徹底、健康,蘇聯(lián)就長期存在著國民經濟各部門極不協(xié)調的現(xiàn)象。與生產力狀況和水平相適應,這些國家封建殘余比較多,人們的公民意識缺乏,憲法的最高權威喪失。蘇聯(lián)曾是社會主義國家中最發(fā)達的一個,但是斯大林嚴重破壞民主和法制,這樣的事情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蘇聯(lián)滅亡時,蘇聯(lián)憲法根本就起不到保護國家的作用。歷史和現(xiàn)實、經驗和教訓都告訴我們:封建主義發(fā)展得越完備,社會主義的發(fā)生就越困難;資本主義發(fā)展得越充分,社會主義的勝利就越容易。這個結論在社會主義憲法的產生和權威問題上也是完全適用的。
總起來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雖然在哲學上承認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矛盾雙方存在著又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對立離不開統(tǒng)一,統(tǒng)一也離不開對立,但是在認識和處理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上,往往存在著三個類型的錯誤傾向:一是只說區(qū)別、斗爭 (哲學意義上的“斗爭”),不講聯(lián)系、統(tǒng)一;二是堅持“唯暴力革命論”,否認和平長入;三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長,而不是尊重規(guī)律、循序漸進。誰要是有三個類型中的前一種表現(xiàn),好像就是積極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的;誰要是有三個類型中的正面表現(xiàn),似乎就是消極的、反革命的、修正主義的。這種形而上學的東西曾達到猖獗和泛濫的地步,時至今日流毒尚存。這些錯誤傾向和消極影響,在憲法問題上也表現(xiàn)出來了。這是需要我們深入反思和引以為戒的。但是,我們仍然堅信: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到那時,資本主義憲法與社會主義憲法的矛盾就解決了。
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以后,需要從本國國情和時代特征出發(f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弘揚憲法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已經明確地使用了“憲法精神”、“法治國家”、“政治文明”這樣的概念,其意義是重大的,影響是深遠的。
憲法精神,有初級形態(tài)和高級形態(tài)之分。初級形態(tài)的憲法精神,是指憲法的有關內容和條款,其性質可能是正面、積極的,也可能是負面、消極的。高級形態(tài)的憲法精神,是指對科學與真理的熱愛和崇尚,對民主與自由的珍視和踐行,對公平與正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對堅持和貫穿這些理念與原則之憲法的遵守和維護,它們體現(xiàn)在國家機構和執(zhí)政黨派的政策、方針和活動之中,體現(xiàn)在非執(zhí)政黨派、群眾團體、社會組織和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工作和行為之中,體現(xiàn)在公民的思想、言論和行動之中,體現(xiàn)在國家和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和各個方面。高級形態(tài)的憲法精神,其性質只能是唯一的即正面的、積極的。這樣的憲法精神,是一個國家現(xiàn)代文明程度的主要標志,從根本上決定著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安寧幸福。在憲法精神中,高級形態(tài)與正面性質的初級形態(tài)相貫通,前者是后者的拓展和升華,因而前者的境界更寬廣;高級形態(tài)與負面性質的初級形態(tài)相對立,前者的發(fā)展和壯大有賴于對后者的抵制和克服。對于兩種形態(tài)的憲法精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曾涉及。馬克思寫于 1851年的《1848年 11月 4日通過的法蘭西共和國憲法》一文中有這樣幾句話:“一切原有的軍法都原封未動。士兵犯罪不受民間法庭審判。下面的條款可以說明這個憲法的精神?!盵6]587馬克思寫于 1851年 12月至 1852年 3月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指出:“當波拿巴撕毀憲法時,他的行動是合乎議會精神的,而當他解散議會時,他的行動又是合乎憲法精神的?!盵2]197馬克思在這兩篇著作中提到的這兩個“憲法 (的)精神”,是初級形態(tài)的憲法精神。1855年,馬克思在《不列顛憲法》一文中說:“不列顛憲法在一切受到戰(zhàn)爭考驗的地方都全部破產了,而在國內,英國歷史上最具有憲法精神的聯(lián)合內閣也垮臺了?!盵19]1860年 4月 8日,恩格斯在致馬克思的信中指出:“萊茵的工業(yè)有巨大的發(fā)展,憲法精神已經浸透了市民。雖然舊的酵母還相當多,但自 1848年以來畢竟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盵20]45這兩個地方所說的“憲法精神”,則屬于高級形態(tài)的憲法精神。高級形態(tài)的憲法精神,只有在民主國家,才有可能獲得普及。我們需要弘揚的憲法精神,既包括初級形態(tài)的憲法精神 (當然是正面、積極的而非負面、消極的),又包括高級形態(tài)的憲法精神,但主要是高級形態(tài)的憲法精神。
弘揚憲法精神,必須落實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事業(yè)上來。早在 1844年,恩格斯所著《英國狀況 英國憲法》一文中就出現(xiàn)了“‘法治國’的觀點”[7]703這樣的提法。后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多次正式使用了“法治國家”這個術語。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這個術語是在分析舊社會的過程中提出的,有時甚至是以反語的面貌出現(xiàn)的,但是它的真正內涵和本來意義則蘊藏其中或者清晰可見。例如,1861年 1月 18日,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說:“一切流亡者——也就是 1848—1849年革命的所有參加者——實際上被排除在大赦之外。對那些‘可能要被我們的民事法庭判罪’和‘被準許自由返回’(似乎不是任何人都有‘合法’權利在任何時候返回)的流亡者,答應由司法部‘按規(guī)定’為之提出‘赦免申請’。事實上這種諾言得不到任何保障。選擇這種無聊的形式,似乎是因為普魯士是一個‘法治國家’,國王按照憲法不能中止任何審訊。對一個正如《普魯士司法報》(柏林)所承認的那樣已經有十年不存在任何法律的國家來說,這是極愚蠢的滑稽劇。此外,要知道缺席判決是可以立即被撤銷和廢除的。當施梯伯、格萊夫、戈德海姆跟西蒙斯、曼托伊費爾等人一樣仍然逍遙法外的時候,這種賣弄‘法律’的做法,是特別值得注意的。”[20]145馬克思的意思很明顯,他是說普魯士根本不是一個法治國家。真正的法治國家,顧名思義,應該是這樣的國家:在國家和社會的管理中要反對專制、發(fā)揚民主;公共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遵循法律和制度。具體來說,就是依法治國,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使法律和制度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實現(xiàn)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胡錦濤指出,“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21]225。我們需要切實重視憲法的地位,大力提升憲法的權威,使憲法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進程中充分發(fā)揮支柱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與發(fā)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相互貫通的。大約在 1844年 11月,馬克思寫下一個關于現(xiàn)代國家的著作的計劃草稿。這個草稿明確使用了“政治文明”[5]238這個術語。無論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有發(fā)展政治文明的任務。這兩種政治文明,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馬克思的草稿在談到“現(xiàn)代國家起源的歷史”時說:“一切因素都具有雙重形式,有市民的因素,也有國家的因素?!盵5]238他強調要“為消滅 [Aufhebung]國家和市民社會而斗爭”[5]238,也就是說,要為廢除剝削階級的國家和當時存在的社會經濟關系而斗爭。這就需要變革資本主義制度,代之以社會主義制度。馬克思的草稿還提到人權的宣布和國家的憲法,個人自由和公共權力,自由、平等和統(tǒng)一,人民主權,立法權力、執(zhí)行權力和司法權力,民族和人民。對于這些方面的內容和問題,社會主義國家應該高度重視和妥善解決。為此,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充分尊重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切實保障公民權利的憲法核心地位;必須使公民權利的內容與時俱進,隨著國家的發(fā)展和世界的變化而實現(xiàn)自我完善和揚棄;必須使公民權利的落實獲得日益擴大和強化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條件;必須使行政機關和執(zhí)政黨派正確對待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關系,嚴格區(qū)分“代表人民”與“代替人民”,明確規(guī)定“代表人民”的范圍和程度,始終自覺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防止社會公仆變?yōu)樯鐣魅?必須不斷增強憲法最高權威,逐步實現(xiàn)司法徹底獨立,為公民權利的實現(xiàn)和發(fā)展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和有效的制度保障。這些內容,或者屬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范疇,或者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必要條件。我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服從和服務于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這個終極目標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著各種階級以及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一個以各個人自由發(fā)展為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的聯(lián)合體?!盵8]491
弘揚憲法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關鍵在工人階級政黨。政黨是近代社會的產物,是近現(xiàn)代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馬克思關于現(xiàn)代國家的著作的計劃草稿,明確提到了“政黨”[5]238。馬克思主義重視政黨的積極作用,尤其重視工人階級政黨的積極作用。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說,無產者“組織成為階級,從而組織成為政黨這件事,不斷地因工人們自相競爭而受到破壞。但是,這種組織總是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發(fā)生,并且每一次都顯得更加強大,更為堅固,更有威力了”[8]475。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工人階級政黨的思想非常豐富,其中有三個論點值得我們特別關注。它們分別是:關于工人階級政黨進步性的論點,關于工人階級政黨多樣性的論點,關于共產黨先進性的論點。恩格斯說:“資產階級政權一旦建立起來,特殊的獨立的民主運動馬上就會開始。在反對專制制度和貴族的斗爭中,占首要地位的是資產階級,而人民、民主主義政黨只能起從屬的作用。但是,從資產階級建立了自己的統(tǒng)治并成為新專制制度和新貴族的體現(xiàn)者而和人民相對抗的時候起,民主主義政黨將作為一個唯一的進步政黨而出現(xiàn);從這時起,斗爭就簡單化了,成為兩種力量的斗爭……法國和英國各民主主義政黨的情況完全證實了這點?!盵8]40-41恩格斯的這些話說到了工人階級政黨的進步性,這種進步性是相對于資產階級及其政黨來講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還說:“共產黨人并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一個特殊政黨?!薄肮伯a黨人同其他無產階級政黨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國無產者的斗爭中,共產黨人特別重視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fā)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著整個運動的利益。”“所以,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世界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鼓舞大家前進的一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比其余的無產階級群眾更善于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8]479這些論述,提到了工人階級政黨的多樣性和共產黨的先進性,這是就工人階級政黨范圍內來講的。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提到的工人階級政黨多樣性,與前面恩格斯所說民主主義政黨是“唯一的進步政黨”并不矛盾;這個“唯一”是與工人階級性質結合在一起的,意思是說只有工人階級政黨是進步政黨,而工人階級政黨不只一個。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工人階級政黨多樣性的論點和關于共產黨先進性的論點是辯證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結合。其中,關于共產黨先進性的論點,適用于工人階級政黨范圍內,更適用于共產黨與資產階級政黨的比較中。這樣,關于工人階級政黨進步性的論點,關于工人階級政黨多樣性的論點,關于共產黨先進性的論點,就形成了一種嚴密的邏輯關系。對于所有這些論點,我們需要系統(tǒng)學習、完整領會、全面落實,切忌任何形式的片面思想、孤立做法和靜止傾向。但是,斯大林曾認為:“沒有幾個階級的地方,就不會有幾個政黨,因為政黨是階級的一部分?!盵22]94他指出:“幾個黨,也就是政黨自由,只有在有利益敵對而不可調和的對抗階級的社會里,譬如說,在有資本家和工人、有地主和農民、有富農和貧農等等的社會里,才會存在。可是,在蘇聯(lián)已經沒有資本家、地主、富農等等階級了。在蘇聯(lián)只有兩個階級,即工人和農民,這兩個階級的利益不僅不彼此敵對,相反地,是互相友愛的。所以,在蘇聯(lián)也就沒有幾個政黨存在的基礎,也就是說沒有這些政黨自由的基礎。在蘇聯(lián)只有一個黨可以存在,這就是勇敢和徹底保護工農利益的共產黨?!盵22]117-118斯大林認為共產黨是先進的,在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要存在,這是正確的;但是強調一個階級只能有一個黨、社會主義國家只能有一個黨,這個觀點就存在問題了,起碼有三個“不符合”。首先,斯大林的觀點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具體來說,就是不符合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工人階級政黨多樣性的論點。其次,斯大林的觀點不符合他自己的邏輯。1936年,在斯大林領導下蘇聯(lián)制定和實行了新憲法。斯大林認為資本主義憲法是虛偽的,而他主持制定的“蘇聯(lián)憲法是世界上唯一徹底民主的憲法”[22]118。強調“徹底民主”,并且是“唯一徹底民主”,卻只允許共產黨一個政黨存在,這無論如何都不能自圓其說。最后,斯大林的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包括不符合資本主義世界的客觀實際,也不符合社會主義世界的客觀實際。美國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按照斯大林的觀點,應該只有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但是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是資產階級政黨?,F(xiàn)在的中國臺灣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它存在多個政黨。中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它是以蘇聯(lián)為榜樣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但是除了共產黨以外,還有八個民主黨派。毛澤東認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1956年,他指出:“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xiàn)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薄拔覀冇幸庾R地留下民主黨派,讓他們有發(fā)表意見的機會……這對黨,對人民,對社會主義比較有利?!盵23]蘇聯(lián)共產黨長期否認和拒絕政黨的多樣性,逐步形成了僵化保守、腐敗變質的局面,不但喪失了先進性,而且連進步性也沒有了。物極必反,一個極端可以發(fā)展到另一個極端。蘇聯(lián)共產黨最后完全背離馬克思主義,放棄社會主義道路,落得個亡黨亡國的可悲又可恥的下場。斯大林關于一個階級只能有一個黨、社會主義國家只能有一個黨的觀點,對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程度不同地產生了和產生著負面影響。在經歷了嚴重曲折以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xiàn)了一種新現(xiàn)象:在許多國家,包括以前曾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后來又和平演變的一些國家,現(xiàn)有的共產主義政黨不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這種現(xiàn)象值得關注和研究,它可能對未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fā)展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F(xiàn)在,與以往任何時候相比,我們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工人階級政黨多樣性論點和關于共產黨先進性論點的無比正確和極端重要。共產黨作為具有先進性的政黨,也要有平衡、有制約、有監(jiān)督,這樣才能防止僵化、腐敗、滅亡。所以,共產黨理應處理好多個工人階級政黨的關系,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堅持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胡錦濤說:“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依憲執(zhí)政?!盵21]225共產黨需要在憲法范圍內活動,在弘揚憲法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歷史進程中起到先鋒和表率作用。
弘揚憲法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只有在社會主義經過充分發(fā)展以后,各種條件都具備了,階級、政黨、國家、民族才能歸于消亡,這時憲法作為一種歷史現(xiàn)象也會隨之消失。當然,這種消亡和消失是自然而然的過程,而非人為強制的結果。那時,馬克思主義指明的人類最高理想——共產主義,就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xiàn)了。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77.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60-461.
[1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3-44.
[16] 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答中外記者問[N].人民日報,2007-03-17(1).
[1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73.
[1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08.
[2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卷:上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1]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22] 斯大林文集:1934—1952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 毛澤東文集:第 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
A811
A
1007-8444(2011)02-0146-10
2010-09-20
韓亞光 (1972-),男,天津人,法學博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憲法學研究。
責任編輯:張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