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師范學院圖書館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陳國婷
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社會最寶貴的資源。高等院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和基地,如何加強大學生的信息能力教育,關系到培養(yǎng)21世紀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大問題。信息能力是構成現(xiàn)代人各種職業(yè)能力的基礎,是人們創(chuàng)造力結構中最基本的要素。大學生是未來科技戰(zhàn)線的主力軍,他們信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今后的社會發(fā)展水平。大學生信息能力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要求各方面積極協(xié)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高等學校應發(fā)揮人才和資源優(yōu)勢,積極開展信息能力教育,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敏銳的信息意識,提升他們捕捉、提取、利用信息的能力,通過開設信息能力教育的相關課程,使大學生掌握獲取信息的技能與方法。在開展大學生信息能力教育的同時,還要考慮信息能力教育的效果,對信息能力教育評價進行研究,保證信息能力教育的科學發(fā)展,筆者試做如下探討。
大學生信息能力教育評價可參考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學專家與學者對信息能力標準的研究,結合圖書館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同時借鑒國外關于信息能力教育研究的理論,來制定評價指標體系。信息素質是構成大學生學習的基礎,是各學科、所有學習環(huán)境和所有不同層次教育的基本因素之一。由美國大學和研究圖書館協(xié)會(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質能力標準”,強調了大學生在信息素質方面應該具備的五項能力,表明信息素質教育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其核心則是信息能力的教育。《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yǎng)能力標準》不僅是美國圖書館界自己制定并使用的標準,它已得到全美高等教育研究協(xié)會(ACRL)及美國獨立大學理事會(CIC)的認可和簽署。其《標準》歷經了十多年,是比較成熟的、權威的評價標準體系。迄今已被墨西哥、澳大利亞、南非和西班牙等歐洲若干國家采用或參照使用。另外,我國學者鐘志賢教授、祝智庭教授、孫平教授及陳文勇、楊曉光老師等,根據我國的經濟、社會、教育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對高校學生信息素養(yǎng)能力標準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論斷,其共性是:注重學生利用信息進行創(chuàng)新的能力,能將符號類的信息變?yōu)橛袃r值的財富。
信息能力是個體有目的地搜集、選擇、分析、判斷、存儲、加工利用信息的過程中所具有的一種復合品質與能力,是人們獲取信息、利用信息并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的綜合能力。這種能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信息意識、信息能力(技能)、信息道德。因此,大學生信息能力教育評價也要重點考慮這三個方面的內容。
“意識”是人的頭腦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靶畔⒁庾R”專指人對各種信息的自學反映,包括對信息正確的認識以及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識,對信息敏銳的感受力,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和洞察力。對大學生進行信息能力教育,就是讓他們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財富”的信息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敏銳的觀察力,能從繁雜的信息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認同信息素質在終身學習和創(chuàng)新中所起的作用。
“信息能力”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科學勞動中查找、評估、利用、傳播不同形式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信息查詢獲取能力、信息組織加工和分析能力。當今社會,信息量劇增、雜亂無序、良莠不齊、交叉重復,涉及眾多學科和領域,只有信息意識、欲望,而缺乏信息能力,是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的。對大學生進行信息能力教育,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熟悉各種信息資源,掌握一定信息檢索技術,并具有較強的信息查詢、獲取能力,提高他們判斷信息的可靠性及權威性的鑒別能力,增強運用技術手段進行信息分析、整合交流及創(chuàng)新的能力。
“信息道德”是指整個信息活動中的道德,是調節(jié)信息創(chuàng)造者、信息加工者、信息傳播者及信息使用者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由于網絡社會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任何人都能夠在網上發(fā)布和獲取信息,甚至發(fā)布一些違法的、淫穢的和反動的信息,信息侵權、信息犯罪時有發(fā)生,黑客橫行更是嚴重地威脅著整個網絡和用戶的安全。隨著社會信息化、網絡化程度的逐漸提高,信息道德在信息素質中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對大學生進行信息道德教育,就是培養(yǎng)他們自覺地遵守信息行為規(guī)范,保護知識產權,尊重他人隱私權,抵制色情、暴力、迷信等信息的滲透,在信息活動中保持合作精神及契約精神,使他們充分認識到信息倫理的重要性及承擔信息責任的必要性,從而樹立參與創(chuàng)造理想信息社會的正確態(tài)度。
教育發(fā)展需要教育評價,需要客觀、可行、有效、和諧、科學的教育評價。依據教育評價理論,教育評價的基本原則有客觀性原則、可行性原則、有效性原則、和諧性原則。教育評價的主要內容有教育活動、教育過程、教育結果。大學生信息能力教育評價可以遵循教育評價的基本原則,從教育活動、教育過程、教育結果三個方面考慮。
開展大學生信息能力教育已經成為信息社會的客觀需要,圖書館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教育是信息能力教育的雛形。圖書館文獻利用教育課程的設置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圖書情報時代的產物。目的是讓大學生掌握文獻信息,為日后科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圖書館通過文獻利用教育,讓大學生掌握了信息檢索的基本知識,了解了檢索工具和信息組織方法。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載體的變化和信息網絡的發(fā)展,文獻檢索利用承載的信息能力教育的功能日漸不足,圖書館文獻利用教育向大學生信息能力教育活動的轉變,在網絡信息時代勢在必行,以可行性原則建立信息能力教育課程體系,并規(guī)范課程設置的形式(必修或選修)、課時數、考查方式等。與傳統(tǒng)圖書館文獻利用教育模式相比,信息能力教育應該是綜合的、立體式的教育模式。綜合模式不局限于圖書館學理論(文獻檢索與利用技術),要把信息管理理論(信息意識、信息資源管理、信息道德與信息倫理)、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理論(自主知識創(chuàng)新)、計算機應用技術融入進來,以提高用戶的綜合信息能力。立體模式宜采用三級教育模式,即將信息能力教育分為初級培養(yǎng)、中級教育和高級培訓三個層次。因此,信息能力教育要結合各自的專業(yè)特點,建構新型課程體系,建立專業(yè)教師教育、圖書館教育、計算機和外語能力教育的信息能力教育課程體系,形成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系統(tǒng)教育的課程體系。
在信息能力教育過程中,要始終貫串有效性與和諧性原則開展大學生信息能力教育,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信息能力與教學技能的有效結合與相互滲透。信息能力與教學技能的相互滲透,是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信息獲取、處理、利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且要讓這些信息能力合理地為教學技能所用,有力地支撐和輔助教學技能的發(fā)展和完善?,F(xiàn)代教學技能正是信息能力在教學活動中的生動再現(xiàn),信息能力也是教學技能的價值體現(xiàn)和延伸。二是信息意識與先進教育理念意識的和諧統(tǒng)一。信息意識與先進的教育理念意識相結合,是要求大學生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對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具有極大地渴望,對尋求新信息充滿興趣,并特別關注與自己所學專業(yè)有關的教育、教學信息,對信息具有敏銳的捕捉力,對信息的價值具有敏感性,并且具有利用信息來輔助教學的意識。先進的教育理念是教師教學實踐的航標,信息意識是提高信息素養(yǎng)的動力和保證,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又可以促進信息意識的發(fā)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三是信息道德與教師職業(yè)道德和諧。信息道德與教師職業(yè)道德結為一體,主要是要求大學生以信息道德和教師職業(yè)道德的雙重標準來要求自己,使學生在信息活動、教學活動中遵循一定的倫理與道德準則,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樹立信息責任感。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道德行為上為人師表,做“人之楷模”。信息道德應成為教師職業(yè)道德中重要的一部分,這也是教育評價和諧性原則的體現(xiàn)。
對大學生信息能力進行綜合考察:一要考察他們的信息獲取能力,即了解他們各自專業(yè)及相關專業(yè)文獻的基本知識,是否學會常用檢索工具與參考工具書的使用方法,是否懂得獲得與利用文獻信息、增強自學能力和研究能力,是否能不斷地吸收新知識、改善知識結構,提高自學能力和研究能力,發(fā)揮創(chuàng)造才能。二要考察他們的信息處理能力,即考察大學生是否掌握了文獻與文獻檢索的基本知識,主要檢索工具的內容、結構及查找方法,主要參考工具書的內容、作用及使用方法,以及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和可能的條件,適當增加閱讀方法與技巧,文獻整理與綜述、情報(信息)分析與研究,以及論文寫作方法等信息處理能力。三要考察他們的信息應用能力,即大學生是否掌握了若干種基本的綜合性和專業(yè)性中外文檢索工具,能夠通過多種檢索途徑使用其工具進行檢索與他們專業(yè)相關的不同類型的文獻,是否掌握了若干種主要的綜合性和專業(yè)性參考工具書,能夠使用它們進行事實檢索和數據檢索,是否初步掌握了計算機檢索的方法,能夠獨立地根據檢索課題選用適當的檢索工具,并綜合使用多種檢索工具和參考工具書完成檢索課題。還要考察他們掌握獲取原始文獻的主要方法及初步整理文獻資料的方法。四要考察他們的信息綜合運用能力,即考察大學生在具備上述能力的基礎上,能否注重培養(yǎng)自己利用信息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素質(即綜合能力),它體現(xiàn)了信息知識、技術、人際互動、問題解決、評價調控、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多個方面的要求,是信息素養(yǎng)內涵的所在。
[1]丁慧,潘偉民.高師院校學生信息素養(yǎng)能力評價探討[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4):88~90.
[2]姜紅.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信息素質[J].河北科技圖苑,2004,17(3):61~62,68.
[3]王顏林,張建英.談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與信息意識培養(yǎng)[J].河北科技圖苑,2010,23(2):59~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