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摚袒廴A,蘇洪濤
(武警黑龍江省總隊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6)
頸項透明層(nuchal translucency,NT)是指胎兒頸椎水平矢狀切面皮膚至皮下軟組織之間的最大厚度。妊娠11~13+6周增厚與胎兒染色體核型異常、胎兒先天性心臟病以及其他結(jié)構(gòu)畸形有關(guān),而且NT越厚,發(fā)生胎兒結(jié)構(gòu)異常與染色體異常的概率越大。本研究旨在探討超聲測量NT在檢出早期胎兒染色體異常方面的臨床意義。
1.1 研究對象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間,對妊娠11~13+6周的100例孕婦進行超聲檢查,以測量胎兒頸項透明層(NT)厚度,對14周以上的孕婦測量胎兒頸部皮膚厚度。
1.2 儀器和方法
1.2.1 儀器:使用飛利浦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 3.5 Hz。
1.2.2 測量方法:進行超聲檢查時,首先測量胎兒頭臀徑(45~84 mm),順序檢查胎兒的結(jié)構(gòu),以除外胎兒異常。胎兒頸項透明層厚度于胎兒長軸矢狀切面進行測量,測量時將探頭聲束置于胎兒頸枕部行縱切,力求聲束與胎兒體表垂直,要求盡可能將圖像放大,清楚顯示并確認胎兒背部皮膚,在頸部皮膚高回聲帶的深部顯示無回聲或低回聲帶,即頸項透明層,測量時應在頸項透明層的最寬處測量垂直于皮膚光帶的距離,連續(xù)3次取平均值。
在胎兒頸項部脊柱及枕部骨骼強回聲的表面見軟組織回聲略呈三角形,皮膚層回聲稍強,皮下層回聲稍低,最近研究表明,胎兒頸項透明層厚度隨著孕齡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早孕中期與早孕晚期測量頸項透明層,顯然不能使用同一個標準來判斷,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仍使用頸項透明層>3 mm為異常標準。
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10名孕11~13+6周的孕婦胎兒頸項透明層增厚,其中80%的孕婦年齡小于35歲,并且無其他需要進行產(chǎn)前染色體核型分析的臨床指征。經(jīng)過羊水或絨毛的染色體核型分析,結(jié)果顯示6例胎兒為正常染色體核型,4例胎兒為非整倍體染色體核型。在6例正常染色體核型的胎兒中,其中有3例胎兒在以后的超聲檢查中沒有發(fā)現(xiàn)其它異常,孕早期時增厚的頸部透明層平均厚度為3.5 mm,至孕中期時消退,沒有進展為頸部水腫,另外3例染色體核型正常的胎兒中,有2例至孕中期時進展為胎兒水腫,1例進展為淋巴管囊腫,最終均終止妊娠。
超聲測量頸項透明層增厚可以有效地檢出染色體異常的胎兒,頸項透明層增厚越明顯,發(fā)生胎兒結(jié)構(gòu)異常與染色體異常的概率越大[1]。我院在1年間,通過對高危孕婦進行羊水或絨毛檢查,共診斷出4例非整倍體染色體核型胎兒。其中75%的病例在羊水或絨毛檢查前都有異常的超聲表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染色體核型正常的胎兒孕早期超聲顯示的增厚的頸部透明層在14周后會自行消退,因此,密切隨診觀察頸部透明層的變化情況對于判斷預后,判斷胎兒是否有染色體核型異常很有幫助。
綜上所述,在早孕和中孕早期,胎兒頸項透明層異常征象是目前提示胎兒染色體異常的最敏感和最特異的超聲指標,因此,目前早孕和中孕早期胎兒測量頸項透明層厚度已被廣泛應用于常規(guī)檢查項目之一。
[1]崔濤.早孕期胎兒頸部透明層厚度測量的臨床意義[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1(4):33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