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華
詩意的心靈
——解讀《再別康橋》
王小華
徐志摩的詩作《再別康橋》,受到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這不僅因?yàn)榇嗽娋哂凶吭降乃囆g(shù)美,更因?yàn)樗N(yùn)涵的情感豐富而復(fù)雜。擬從三個角度對《再別康橋》的主旨進(jìn)行解讀。
再別康橋;主旨解讀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薄扒那牡奈易吡?,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眱?yōu)美的旋律,把我們帶入詩情畫意之中。徐志摩的詩作《再別康橋》自問世以來,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這不僅因?yàn)榇嗽娋哂凶吭降乃囆g(shù)美,具有至真至純的詩情美,更因?yàn)樗N(yùn)涵的情感豐富而復(fù)雜。如果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再別康橋》”,細(xì)細(xì)品味,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解讀《再別康橋》的主旨。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xué)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xué)于此。康橋時(shí)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zhuǎn)折點(diǎn)。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jīng)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yuǎn)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年輕的徐志摩在英國康橋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橋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孕育了徐志摩的精魂。他曾為康橋?qū)懴露嗥娢?。他深情描繪康橋那無盡的自然美景,熱烈贊美康橋燦爛的人文精神,深切表達(dá)對康橋的無限眷戀熱愛之情?!叭耸亲匀坏漠a(chǎn)兒,就比枝頭的花與鳥是自然的產(chǎn)兒;但我們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遠(yuǎn)似一天。離開了泥土的花草,離開了水的魚,能快活嗎?能生存嗎?有幸福是永遠(yuǎn)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yuǎn)接近自然的人們。但我要沒有過過康橋的日子,我就不會有這樣的自信?!?/p>
康橋已成為志摩生命的泉源,永久的精神依戀之鄉(xiāng),因?yàn)榭禈蜃屗纳_(dá)于極致美的境界,使他具有了自信樂觀積極進(jìn)取的精神。離開康橋回國后,他從事各種文學(xué)活動,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積極意義的詩歌,提倡個性解放,爭取民主自由,贊揚(yáng)人道主義。詩人深情地稱康橋是“我難得的知己”,“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xiāng)”。他說:“我的眼是康橋叫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倍裰胤的感#娙恕霸贀炱鹪娽樤娋€,繡我理想生命的鮮花”。
夕陽西下,落日把它的余暉幻成滿天的彩霞,織著思戀,綴著夢幻,詩人帶著無限的眷念,帶著深深的愁思,一步三回頭地向母校告別。三個“輕輕的”寫出了詩人不忍驚動、不愿驚動母校的心理。看似安靜,實(shí)則沉重,既有難舍難離的真情實(shí)感,又有淡淡的無奈與感傷。學(xué)子作別母校時(shí)的萬千離愁,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fēng)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這幅落日告別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學(xué)子對母校的無限深情。就讓那份美好永遠(yuǎn)沉淀在康河中,永遠(yuǎn)塵封在記憶的畫冊里。詩人把無限的眷戀與淡淡的憂傷注入康橋的一草一木,他輕輕揮手,悄悄離去,留下的是依依惜別之情。
徐志摩交友甚廣:胡適、梁啟超、郁達(dá)夫、沈從文、羅素、狄更斯、泰戈?duì)枴瓱o一不是社會名流兼文化名人。長輩與他亦師亦友,同輩與他親密無間。熟識徐志摩的人都稱贊他的性格品行,說他天真摯誠、不計(jì)名利、熱情無私、活潑風(fēng)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歡笑。但是,總是給別人帶來歡樂的徐志摩內(nèi)心卻有解不開的“煩惱結(jié)”。徐志摩曾說:“我將于茫茫人海之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边@句話似乎應(yīng)驗(yàn)了他的情感歷程——痛苦而孤獨(dú)。“徽徽,許我一個未來吧……”,林徽音,這個徐志摩窮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終究沒有許給徐志摩一個未來。徐志摩深愛林徽音,但是最終林徽音還是嫁給了梁啟超之子梁思成。從此林徽音成為徐志摩夢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個完美身影。志摩是浪漫主義詩人,他所憧憬的愛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愛,這種愛處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這種富有性靈和詩情畫意的愛情是志摩所追求和渴望的。從文學(xué)的角度說,志摩是一個浪漫的詩人,從“人”的角度說,他卻是一個浪漫而注定孤獨(dú)的人。因?yàn)樯鐣乾F(xiàn)實(shí)的,浪漫就像晚禮服,雖然美麗但不能天天穿,浪漫只能是詩人筆下和心中的一片美麗云朵。志摩的愛人在他內(nèi)心深處,又在他遙不可及的天邊。
胡適在《追悼徐志摩》中曾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shí)現(xiàn)的歷史。”果真如此,那么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志摩是一個完美的理想主義者,他一生都在追求愛、美與自由,這可以從他給梁啟超的信中看出:“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兇慘之苦痛,實(shí)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薄班捣蛭釒?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朗照我深奧之靈府?!边@樣一個在現(xiàn)實(shí)生活中追求完美生活的理想主義者,注定是痛苦的、悲劇性的,更注定是孤獨(dú)的。徐志摩多次提出過“回復(fù)天性”的主張,他為壓在生命本體之上的各種憂慮、懼怕、猜忌、算計(jì)、懊悔所苦悶。他努力著,為保持一份生命的真與純!他要人們張揚(yáng)生命中的善,壓抑生命中的惡,以達(dá)到人格完美的境界。他要擺脫物的羈絆,心游物外,去追尋人生與宇宙的真理。這是怎樣的一個夢啊!這是一個大夢,一種大的理想,雖然最終不免黯然神傷。
康橋,因?yàn)橛辛酥灸Γ删土怂撵`性,走入中國文學(xué)史燦爛的一頁。志摩,又因?yàn)橛辛丝禈?,找到了精神的皈依與寄托??禈蛘侵灸π撵`的故鄉(xiāng)啊!因此,康橋在志摩心中已不再是一個學(xué)院的代名詞,而是一個美學(xué)觀點(diǎn)、一個博愛的載體、一個自由的象征,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
《再別康橋》抒發(fā)了詩人理想幻滅后的感傷之情。“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一句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但是彩虹似的夢是美麗而短暫的。因此再別康橋不僅是和母校告別,還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
《再別康橋》是一遍就可以讀懂的,因?yàn)樗Z近;但也許是好多遍也讀不懂的,因?yàn)樗檫b。正如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所說:“語近情遙、含吐不露”?!扒那牡奈易吡?,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敝灸Φ拇_是悄悄地走遠(yuǎn)了,但揮不去帶不走的是他的康橋,它做為學(xué)院建筑留在英國,它做為一篇具有生命質(zhì)感的詩文,留在中國文學(xué)史中。自然中的康橋會老,但文字中的康橋,將在所有愛志摩的讀者心中永遠(yuǎn)年輕。細(xì)細(xì)品味《再別康橋》,我們可以體會到很多很多。
[1]趙玲.徐志摩的心路歷程[J].語文研究,2008(6).
[2]祝志強(qiáng).理想與現(xiàn)實(shí)[J].語文月刊,2009(2).
[3]李玨.飄飛的詩情[J].教材教法,2009(3).
Comment on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Wang Xiaohua
The poem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written by XuZhimo is loved by readers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because of the outstanding artistic characteristic,the abundant and complicated feelings expressed in those poems.The paper explains the theme of the poem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interpretation of a theme of poem
I207.25
A
1672-6758(2011)07-0118-1
王小華,碩士,講師,新疆克拉瑪依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基礎(chǔ)部語文教研室,新疆·獨(dú)山子。郵政編碼:833600
Class No.:I207.25Document Mark:A
(責(zé)任編輯:鄭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