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個性精神對梅堯臣詩歌藝術個性的影響研究
李萍
梅堯臣個性精神是老硬、直誠、樸鈍、刻厲和率性。這種個性精神一方面使梅堯臣對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要求嚴格,反復錘煉,臻于老境,另一方面也使梅詩“用字穩(wěn)實,句法刻厲”,且論議爭煌煌,兼有古硬和老健之美。其中率性任意、稍乏沉著冷靜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梅堯臣的仕途晉升,但給詩人提供了接觸廣大窮苦百姓的機會,促使了其詩歌取材的變化和老健古硬詩歌藝術個性的確立。
梅堯臣;詩歌藝術個性;老健古硬;個性精神
從梅堯臣“平淡”詩論的內(nèi)涵與背景、對嚴羽、王禮堂、歐陽修等相關評語的詮釋和詩集中其他詩風所占的比重,我對梅堯臣詩歌藝術個性的理解是“老健古硬”。[1]這種老健古硬藝術個性的形成是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有社會變故、人生境遇、詩學淵源、個性精神、文化氛圍和群體指向的影響,其中作為內(nèi)因其決定作用則是詩人的個性精神。
是怎樣個性的詩人會選擇創(chuàng)作老健古硬的詩歌作品呢?古語有“文如其人”的說法,也有“文不如人”和“人不如文”的說法,對于梅堯臣哪種說法更合適呢?讓我們先看看古人的評價。首先對梅堯臣其人其貌,蘇軾有過一段描述,他說“梅二丈圣俞,身長秀眉,大耳紅額。飲酒過百斛,正坐高拱,此其醉也”。[2]可以想見梅堯臣飲酒之豪爽,和醉酒之后不發(fā)狂發(fā)癡、歪立斜倚、如佛像般“正坐高拱”的矜持與憨實可愛。其次,歐陽修在為梅堯臣所撰寫的墓志銘中評到“為人仁厚樂易,未嘗忤于物,至其窮愁感憤,有所罵譏笑謔,一發(fā)于詩,然用以為歡而不怨懟,可謂君子者也”。對這段話,我認為其中說梅堯臣仁義赤誠符合事實,但說他不怨懟則有些夸飾了。
梅堯臣確實比較仁義,不但常常語言上推崇仁義:詩集中常見“我趨仁義急”(《答了素以用其詩》)、“終資仁義師”(《依韻和李君讀余注孫子》)、“平生守仁義”(《寄金山曇穎師呈永叔內(nèi)翰》)等;而且在行動上也力行仁義之舉:如在寶元二年(1039)友謝絳去世,梅堯臣當時雖窮乏當途,卻仍欲減俸助其卜葬。其實梅堯臣當時的經(jīng)濟狀況也比較拮據(jù),減俸三五千不啻于“失卻萬錢”,“此舉恐于謝氏無益,而于圣俞有損爾,”歐陽修對此評曰:“此特圣俞患于力弱,不能厚報知已而然爾”(《寶元二年與梅圣俞書》)。對友仁義,對家人更是情深意厚。慶歷四年(1044)妻謝氏因病卒于舟中,梅堯臣哀慟逾恒,五年內(nèi)作詩達32首,[3]如《悼亡三首》、《秋日舟中有感》、《淚》、《元日》、《三月十四日汝洲夢》等,念念不忘舊情。其中以《書哀》一詩“最為沉痛”,[4]“天既喪我妻,又復喪我子。兩眼雖未枯,片心將欲死。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赴??梢娭?,掘地可見水。唯人歸泉下,萬古知已矣。拊膺當問誰?憔悴鑒中鬼”,呼天搶地的悲慟之情令人動容。
考查梅堯臣的一生,他非但不是不怨懟,而且是有怨必發(fā),常有苦意苦語。如景祐元年到嘉祐元年的二十多年,梅堯臣所任官職不過是縣令、監(jiān)稅、判官等卑微小官,對此他常抑郁不得志,發(fā)于詩中便是對官職差距的不滿:“昔日同少壯,今且異肥瘠。昔日同微祿,今且異烜赫”(《永叔內(nèi)翰見索謝公游嵩書,感嘆希深、師魯、子聰、幾道,皆為異物,獨公與余二人在,因作五言以敘之》)、“仕宦比我遲,官資居我前。此亦漫輕量,無限歸荒埏”(《與蔣秘別二十六年、田柴二十年、羅拯十年》)。這是對己事之怨,對他人呢?無論是對朝廷內(nèi)部的爭權斗爭,還是對西夏與宋的戰(zhàn)事,還是對官吏的欺壓百姓,還是范仲淹的用人不利等等事件,梅堯臣凡遇不仁之人、不平之事,總是慷慨議論,而且每必盡之,不隱晦曲折,或直言斥之,或立陳其辭。以宋慶歷四年進奏院一案為例。當時蘇舜欽監(jiān)進奏院,賣了一些舊檔廢紙,在照例祭神之后準備酒席,宴會賓客。江南人李中舍有意入此宴會,被蘇因故拒之。李便銜恨之心,以其事告于舊派。結(jié)果,蘇舜欽獲監(jiān)守自盜之罪,被革職處分,參與宴會者亦皆遭貶。對李中舍之小人行徑,梅堯臣極為鄙視憤慨,揮毫作《雜興》一詩直言諷刺之:“主人有十客,其食一鼎珍。一客不得食,覆鼎傷眾賓。雖云九客沮,未足一客嗔。古有弒君者,羊羹為不均。莫以天下士,而比首陽人?!币苍S正因為梅堯臣有此耿直議論的習慣,才會有人將多毀譽怒罵之詞的《書竄》和《碧云騢》嫁名于他吧。[5]
所以,與歐陽修在墓志銘中對梅堯臣的溢美之詞稍有出入,我對梅堯臣個性精神的理解是老硬、直誠、樸鈍、刻厲和率性。其中老硬、直誠、樸鈍出自于梅堯臣晚年對自己的描述:“老硬不可截”(《送侯孝傑殿丞僉判潞州》)、“所向唯直誠”(《依韻和達觀禪師贈別》)、“鄙性實樸鈍”(《次韻答黃介夫七十韻》)。我認為這種自我描述是比較可信的:其一,其家人的個性與此同類,其父梅讓是古直到寧愿終生不仕也不屈行其志,其叔父梅詢是固執(zhí)到屢次遭貶仍不收其鋒芒,到了梅堯臣這里“下不以傲接,上不以意迎”(《依韻和達觀禪師贈別》)也可以算是一脈相承了吧;其二,考查梅堯臣的實際行為也與此一致,此點參看前文。關于其個性中“刻厲”的一面,我們也不必為古人諱。這點可以從他評點新人詩作窺見一斑,其評黃萃詩“鳳凰養(yǎng)雛飛未高,雞鶩成群翅終短”,評蕭湘詩“野雉五色且非鳳,知時善鳴雞若何”,評張令詩“讀之不敢倦,十未能一曉”。梅未嘗輕許于人,“皆因其短而教誨之……與東坡之喜獎與后進,有一言之善,則極口褒賞使其有聞于世而后已”大為不同。[6]
這種老硬直誠、樸鈍刻厲的個性對梅堯臣詩歌的影響在于:一方面使梅堯臣對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要求嚴格,“辭雖淺陋頗刻苦”(《答裴送序意》)、“一生憔悴為詩忙”(《依韻和春日見示》),反復錘煉其詩,使其臻于老境;另一方面也使梅詩“用字穩(wěn)實,句法刻厲”,[7]且論議爭煌煌,兼有古硬和老健之美。我們可以這樣說老硬直誠、樸鈍刻厲的詩人個性成就了老健古硬的詩歌藝術個性。
梅堯臣個性中還有一個特點:率性任意、缺乏沉著冷靜。如在河陽縣任上時,因心憶洛邑,常不顧吏事,往返其間,與友相聚;在襄城縣任上時,遇謝景初奔父(謝絳)喪,便解官襄城赴鄧州會葬;在許昌任上時,多次到鄰縣(汝州)訪舊友王素,有時“旬日而別”,有時則“相聚三旬始別”。[8]大概就因為梅堯臣缺少宋人普遍崇尚的那種內(nèi)斂反省的理智與冷靜,以至于王曙、范仲淹等人對梅堯臣的仕途晉升“毫無援助之意”。對此,梅堯臣雖以“安能易榮祿,擾擾復營營”(《依韻和達觀禪師贈別》)自慰,但念及自身詩名之顯著與而仕途之不達間的反差之大,心中還是有許多郁郁不平之硬氣。這對梅堯臣的心理以及審美取向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如其詩中常寫順境達人所避之俗惡事物“糞蛆”“鳥屎”“頭虱”“咕?!薄疤鐕姟钡?。錢鐘書對此評曰“用些笨重干燥得不很象詩的詞句來寫瑣碎丑惡得不大入詩的事物”。[9]這種表面上以丑為美、以俗為雅的詩歌創(chuàng)新與變向思維,其實是由詩人的生活遭遇與個性精神決定的,而且在這種丑美、俗雅之間的轉(zhuǎn)化中或許還多少包含著詩人對自身境遇轉(zhuǎn)變的希望在內(nèi)吧。率性任意、缺乏沉著冷靜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梅堯臣的仕途晉升,一生沉寂下僚,這對詩人是不幸,但對詩歌創(chuàng)作則是大幸:正是由于梅堯臣的率性和二十多年的沉寂下僚給詩人提供了接觸廣大窮苦百姓的機會,促使了其詩歌取材的變化和老健古硬詩歌藝術個性的確立,由學唐人平淡處轉(zhuǎn)向創(chuàng)宋調(diào)、開老健古硬之風。象“陶盡門前士,屋上無片瓦。寸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陶者》)和“南山嘗種豆,碎莢落風雨??帐找皇剑瑹o物充煎釜”(《田家》)等關注民生疾苦的現(xiàn)實主義詩篇就是在這一階段增多增強的。
[1]李萍.論梅堯臣詩歌的藝術個性[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3).
[2]陸友仁.研北雜志[M].李際期宛委山堂,清順治間.
[3]劉守宜.梅堯臣詩之研究及其年譜[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82-85.
[4]陳衍.宋詩精華錄(卷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5]秦寰明.梅堯臣著述考[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7(4).
[6]葛立方.韻語陽秋(影宋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黃庭堅.跋雷太簡梅圣俞詩[A].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二十六)[M].四部叢刊初編[M].上海:上海書店,1989.
[8]劉守宜.梅堯臣詩之研究及其年譜[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305,309.
[9]錢鐘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16.
On Impact of Spirit of Individuality on Individuality of Mei Yaochen’s Poems Writing
Li Ping
The individuality of Mei Yaochen’s poems is just like his sophisticated and stiff personality which has influenced his poems writing.There are many important factors facilita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art individuality of his poems.One of them is the spirit of individuality.
Mei Yaochen;individuality of poetry;sophisticated and stiff personality;spirit of individuality
I206.441
A
1672-6758(2011)07-0105-2
李萍,碩士,一級講師,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南京。研究方向:古代文學。郵政編碼:210046
Class No.:I206.441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