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元
(湖南工業(yè)大學科技處,湖南 株洲412007)
中國“紅歌”研究綜述*
吳淑元
(湖南工業(yè)大學科技處,湖南 株洲412007)
中國“紅歌”的研究是近幾年音樂研究的一個熱點,各類研究文章已近500篇,這些文章主要從“紅歌釋義”、“紅歌會成功的原因”、“紅歌的價值”、“紅歌的藝術特點”以及“紅歌的作用”等方面進行了探討。這些探討有助于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中國紅歌;紅歌會;紅歌研究
Abstract:The study of Chinese“Red Songs”has been a growing interest in music study in recent years.There are nearly five hundred articles which mainly explore this hot topic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the interpretation of Red Songs,the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of the Red Songfest,the value of Red Songs,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Red Songs,and the function of Red Songs.The explor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Red Songs;Red Songfest;Red Songs study
中國“紅歌”研究是近幾年音樂研究的一個熱點,其觸發(fā)點始于2006年10月江西電視臺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精心策劃推出的大型電視歌詠活動。實際上,《人民音樂》1958年第4期亦刊登過紅歌方面的文章,如王善蘭先生的《湘贛老蘇區(qū)的革命歌曲》,不過那時不叫“紅歌”而已。這里所說的“觸發(fā)點”,是指以“紅歌”名義進行研究或報道的“觸發(fā)點”。“紅歌會”這一運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用張勝良先生的話說:“廣大人民群眾唱紅歌的熱情空前高漲,社會各界好評如潮,新聞媒體爭相報道。在中國大地刮起了一股紅色旋風。‘唱歌要唱最紅的歌’成為當今中國最時尚的口號,從2006年的‘井岡山上唱紅歌’發(fā)展到2007年全國擁有五大唱區(qū)(北京唱區(qū)、南昌唱區(qū)、西安唱區(qū)、成都唱區(qū)、石家莊唱區(qū));從開始的數(shù)萬人參加,到現(xiàn)在引起全國人民關注,讓我們真正感受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勢頭,一場全國人民唱紅歌的活動正在興起,一件‘感動中國’的大事情正在演繹?!保?]隨著這場唱紅歌活動的勃然興起,學術界也開始對“紅歌”現(xiàn)象進行研究,至筆者成稿之日,各類文章已達454篇,理論文章約100篇左右。這些文章大多從以下五個方面對紅歌進行了研究:
關于什么叫“紅歌”,許多文章都給予了定義。比較簡單的定義有余伯流先生的“紅歌,即紅色歌謠,是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產(chǎn)物?!保?]比較詳細的定義有張勝良先生的“紅歌,即紅色革命歌曲,主要指‘五四’以來中國各歷史時期的革命歌曲,如紅軍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會主義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健康進步歌曲,此外,還包括世界各國革命經(jīng)典歌曲(如前蘇聯(lián)歌曲)”[1]256詹世友先生的紅歌在前者定義基礎上則進一步從內(nèi)容、曲調、風格上做了明確的說明,他說:“這類歌曲有著特殊的意義。從內(nèi)容上看,它反映了共產(chǎn)黨領導的各個時期人民革命斗爭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業(yè)績,軍民魚水情深和戰(zhàn)斗友誼,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動人場景;從曲調上看,都是高亢激越、情緒昂揚,從而能夠催人奮進,動人心魄;從風格上看,都是單純明快、晴朗而颯爽的,體現(xiàn)了一種具有遠大抱負、艱苦奮斗、百折不回的奮斗意志。”[3]張紅蓮先生則認為:“紅色歌曲實質上就是指革命歌曲。紅色歌曲有著豐富而深邃的內(nèi)涵,它借助優(yōu)美的旋律和簡練的藝術語言,向廣大人民群眾講述著革命故事,弘揚著革命精神,傳播著革命真理,寄托著革命信念?!保?]
關于紅歌會成功的原因,謝克和楊群兩位先生從社會心理的角度進行分析后認為“紅歌”會成功有五個方面的原因:即“紅色的本土化愛國情結”;“求新求異心理”;“平等參與心理;”“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大眾審美的心理?!保?]余濤先生則認為:“首先,‘紅歌’具有悠久的歷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了人民革命信心,抒發(fā)了人民革命豪情;其次,‘紅歌會’不同于商業(yè)化的選秀節(jié)目,給電視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感受;最后,‘紅歌會’凈化了社會音樂空間,升華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彌補了人們心靈上的缺失,將革命精神、愛國主義再一次成為社會精神支柱的主流?!保?]張維、柯黎兩先生則認為“主題鮮明、題材廣泛”,“形式新穎、方式獨特”,“評委權威、點評到位”,“紅歌手形象健康、團結比拼”和“紅歌具有民族旋律,體現(xiàn)了真實生活,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7]是紅歌會成功的重要原因。此外,王俊、周蕓文先生在《北方音樂》2007年第10期,閻玉清在《求是》2008年第20期也分別發(fā)表過《紅歌為什么這樣紅》之類的文章,從相似的方面論述了紅歌或紅歌會成功的原因。
關于“紅歌”的價值,學者們大多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論述,一是紅歌的當代價值,羅俊芳先生認為主要有三點:即“‘紅歌’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紅歌’豐富了中國人的價值取向;”“‘紅歌’為培養(yǎng)民族精神提供了實踐平臺?!保?]李云潔先生則認為:紅歌是“感動中國的力量”,它的“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化、審美內(nèi)容的健康化、審美對象的大眾化、審美包裝的時尚化,”使得紅歌這種“主流價值文化大有可為,”因為“時代呼喚紅色精神回歸?!保?]二是紅歌的時代價值。張鳳蓮先生認為“紅歌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痹谡紊稀疤烊坏鼐哂猩鐣髁x意識形態(tài)的特性;”在文化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經(jīng)濟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強大精神動力,”“開發(fā)利用能夠直接創(chuàng)造經(jīng)濟價值”。[4]三是紅歌的教育價值。胡臘妹、萬紹芷先生認為:“紅歌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教育的有效載體。紅歌會使崇高的革命精神、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過藝術的形式深入人心。它使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擺脫了書本,課堂說教式的枯燥,使所有的中國人在看電視、聽紅歌的娛樂中接受教育,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文化熏陶。”[10]
關于紅歌的藝術特征,杜潔欣先生認為:“紅歌”在整體上具有如下六個特征:一是“歷史悠久,蘊藏豐富?!倍恰绑w裁豐富,風格多樣”;三是“創(chuàng)作手法簡潔,語言精煉”;四是“具有時代性”;五是“具有很強的群眾性”;六是“有生動的革命歷史記憶,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途徑”。[11]董曉先生認為“紅歌”“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質樸、鮮明、形象?!薄凹t歌往往以直截了當?shù)臄⑹率闱榘l(fā)揮著感人的力量,閃爍著藝術光芒。這種質樸性,顯然是軍民艱苦樸實的生活作風與健康的口頭文學傳統(tǒng)的最好表現(xiàn)”?!凹t歌有鮮明的愛憎情感,有明確的政治立場和態(tài)度,有明快的藝術語言和節(jié)奏”。“紅歌善于從密切相關的具體事物出發(fā),來反映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內(nèi)容,因此在形象方面自然也有許多出色的表現(xiàn)?!保?2]李姣先生則認為:紅歌的藝術美主要體現(xiàn)在它的旋律美和節(jié)奏美?!斑@些歌曲的旋律或慷慨激越,或清麗婉轉,簡約流暢,易于傳唱,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體現(xiàn)了真實生活,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薄爸袊锩鼞?zhàn)爭時期的歌曲,許多都具有整齊、有力的節(jié)奏,象征著人們堅定的決心和戰(zhàn)斗的步伐?!薄吧鐣髁x時期的歌曲,大都贊美祖國的山川,歌頌偉大的祖國,謳歌人間的真情,因此,節(jié)奏大都舒緩”。[13]
關于“紅歌”的作用是人們論述得最多的,余伯流先生認為:“中國紅歌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進行的偉大革命戰(zhàn)爭的生動記錄,是中國人民在血與火的搏擊中創(chuàng)造的藝術珍品,是中國革命風云激蕩、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國紅歌所透出的是一種薪火相傳、與時俱進的革命精神,這種革命精神以井岡山精神為源頭,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不同的歷史階段得到了延伸、深化、發(fā)展,演繹成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zhàn)精神、西柏坡精神;在和平建設時期又延伸、發(fā)展為雷鋒精神、大慶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充滿激情的時代精神。這一系列精神,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革命精神的總鏈條,就是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設勝利的傳家寶。”[2]正因為“紅歌”具有這樣一種獨特的精神,所以紅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張鳳蓮先生認為:“高唱紅歌對于當今時代弘揚社會主旋律,順利高效地進行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本唧w來說,這些作用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人們的集體主義觀念,增強人們的凝聚力”;二是“能夠激發(fā)人們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勇于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增強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三是“能夠凈化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別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保持共產(chǎn)黨員先進性,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有效方式?!保?]李業(yè)杰則認為紅歌的作用“應該主要是抓好用紅歌中蘊涵的三種精神教育人”。即“用紅歌的時代精神引導人”;“用紅歌的奮斗精神激勵人;”“用紅歌的團結精神凝聚人?!保?4]劉蘭等先生認為紅歌融入高校的音樂教育,至少有兩個方面的作用;從德育層面講,“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責任心,讓學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國家的利益民族存亡和自身前途的關系;”從美育層面講,“可以推動青少年教育中的美育教育。青少年中美育缺失,正成為我國教育諸多缺失中僅次于德育缺失中的重要缺失之一,欣賞一首好的紅歌對學生來說是一次美的熏陶,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并能提高其審美情趣陶冶其情操?!保?5]余峰先生在論述20世紀20年代“工農(nóng)革命歌曲”的作用時更是語出驚人地說:“這些歌曲”在特定的歷史中,其社會功效出奇地驚人,它能使人‘生’,也能使人‘亡’。它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音樂的‘老牌主旋律’,21世紀的當代人對其應給予崇高的歷史尊重,記住它們!”[16]
綜上所述,目前“紅歌”研究文章多集中在以上五個方面。總體來看,文章對新起的“紅歌”現(xiàn)象,進行了概念的界定,原因的分析,價值的評估和作用的探討。不足之處有三:一是文章雖多,但理論文章不多,僅占全部文章的20﹪左右,尤其是深入研究的理論文章不多,發(fā)表在高級別、影響大的音樂類專業(yè)刊物上理論文章就更少。二是文章論述的觀點或報道的內(nèi)容大多有些重復,甚至文章的標題都一致。如標題為“紅歌為什么這樣紅”的就有幾篇。三是沒有從具體的紅歌出發(fā)來深入分析它的審美特征,并進而從宏觀上來把握紅歌的審美價值。如何推動“紅歌”的研究,使它成為一門全新的“紅”學,還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一是“紅歌”的科學界定。如中國紅歌和外國紅歌的概念;中國紅歌和外國紅歌的關系;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歌曲,如五四運動以前那些反映抵御外侮、富國強兵的學堂樂歌,是否列入紅歌等等。二是“紅歌”史料的全面挖掘。目前所唱的“紅歌”,只是中國各個時期的經(jīng)典之作,實際上,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國人民所創(chuàng)作的“紅歌”又何止千萬,每一首紅歌的后面,又何嘗沒有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要全面地挖掘紅歌的價值,使它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必須全面發(fā)掘紅歌的史料。三是紅歌的審美價值。目前關于紅歌的研究,只有李云潔先生的文章從五個方面稍微涉及了“紅歌”的美學特質,即內(nèi)容范疇的模糊性;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審美內(nèi)容的健康化;審美對象的大眾化和審美包裝的時尚化。這種分析從宏觀的層面上指出了“紅歌”(紅歌會)的美學特質,但沒有從紅歌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入手,來具體分析紅歌具有何種審美特質,如《歌唱祖國》的豪放美,《義勇軍進行曲》的悲壯美等等。只有對紅歌的審美特質進行細致的分析,科學的歸納,才能讓人們從更高的審美層面上了解紅歌,并發(fā)揮紅歌更大的作用。
總之,紅歌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相信;經(jīng)過更多理論工作者的深入研究,紅歌的研究一定會開拓更多的領域,一定會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也一定會為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更大的作用。
[1]張勝良.論中國紅歌會的興起[J].作家雜志,2008(1).
[2]余伯流.傳承革命精神的藝術瑰寶—略論中國紅歌的歷史軌跡及其深遠影響[J].聲屏世界,2008(2).
[3]詹世友.在崇高和明媚之間閃光—“中國紅歌會”在先進文化營造上的貢獻[J].聲屏世界,2008(2).
[4]張鳳蓮.唱紅歌與和諧社會建設[J].濟南市黨校學報,2008(2).
[5]謝 克,楊 群.試析中國紅歌會成功的社會心理原因[J].聲屏世界,2008(8).
[6]余 濤.當今娛樂傳媒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文教資料,2009(1).
[7]張 維,柯 黎.中國紅歌會為什么這樣紅[J].人民音樂,2009(8).
[8]羅俊芳.論中國“紅歌”熱的當代價值[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3).
[9]李云潔.“紅歌”的美育功能、美學特質及其時代意義[J].理論視點,2007(12).
[10]胡臘妹.萬紹芷.中國紅歌會蘊含的價值功能探析[J].科技向導,2010(26).
[11]杜潔欣.論紅歌的藝術特征[J].大眾文藝,2009(13).
[12]董 曉.論紅歌的藝術特點和社會功能[J].藝術教育,2009(8).
[13]李 姣.中國紅歌的藝術審美及時代意義[J].大舞臺,2010(9).
[14]李業(yè)杰.用紅歌精神教育人[J]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8(2).
[15]劉蘭等.“紅”高校之校園文化,“歌”時代之奮進旋律[J].時代文學,2009(5).
[16]余 峰.建立中國“革命音樂事業(yè)”所預示的信仰——20世紀20年代“工農(nóng)革命歌曲”的當代理解[J].中國音樂,2010(2).
責任編輯:衛(wèi) 華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Study of Chinese“Red Songs”
WU Shuyuan
(Se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 412007)
J601
A
1674-117X(2011)02-0148-04
2010-09-12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紅歌’審美特征研究”(09YBA51)
吳淑元(1968-),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業(yè)大學科技處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科研管理和古典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