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竹青 東南大學
貿易術語與結算方式是國際貿易專業(yè)的核心內容,但是許多人都將它們獨立地進行學習和理解,沒有深入地挖掘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及相互的影響,因此在操作實務中常常會出現不合理地使用貿易術語與結算方式,進而會給貿易帶來巨大的風險。本文將從一則案例出發(fā),分析當DES術語與信用證結算方式結合時造成風險的根本原因。
某機械進出口公司出口一批機械設備,雙方在合同中規(guī)定:使用DES成交,信用證付款,12月15日交貨,開證行憑買賣雙方貨到目的地經檢驗合格后會簽的貨物交接憑證付款。11月上旬,我機械進出口公司的機械設備裝上A輪駛向目的港,由于海上風浪很大,船舶行駛緩慢,延遲了幾天才到達目的港,因而遭到買方責難,并以降價要挾,經過我方努力爭取,對方未予以追究。卸貨后買方派人檢驗設備聲稱設備不完全符合合同規(guī)定,拒絕在貨物交接憑證上簽字。經艱難交涉賣方降價5%,買方才簽字,開證行予以付款,但賣方公司損失不少。
該案例中使用的貿易術語是DES目的港船上交貨,在該術語下,賣方承擔的主要責任義務是自付運費訂立運輸合同,在合同規(guī)定的交貨期內將貨物運至指定的目的港,并在船上將貨物置于買方的處置之下;承擔在目的港將貨物置于買方處置之前的一切風險和費用,并辦理出口手續(xù)和提交相關單據。而買方的責任義務是接受賣方提供的有關單據,在目的港的船上受領貨物,并按合同規(guī)定支付貨款;承擔在目的港船上受領貨物之后的一切風險和費用。所以DES術語下,風險轉移點是在目的港船上,屬于到達合同的一種。
在本案例中許多人認為賣方公司沒有預估到航行的意外情況,沒有預留足夠的時間才導致貨物延遲到達目的地,給了買方要求降價的借口。同時開證行憑買賣雙方貨到目的地經檢驗合格后會簽的貨物交接憑證付款,顯然是信用證的“軟條款”,對于賣方非常不利。但是,我認為導致賣方損失的根本原因是貿易術語與結算方式不匹配,貿易術語DES與信用證結算方式主要在兩個方面不匹配。
本案例中使用DES術語,即賣方在目的港船上將貨物交給買方,風險和費用發(fā)生轉移。因此賣方要承擔按期將貨物運到目的港的責任,但是實務中賣方不可能自己完成運貨,而一定是將貨物交給承運人,那么貨物實際能否按期到達目的港不是賣方能夠控制的,因此賣方極有可能會出現延遲交貨違反合同的情況。而在通常的信用證交易流程里,賣方只要完成在轉運港的發(fā)貨取得提單后就可以向銀行交單議付。對于買賣雙方而言交單即表示賣方交貨給買方,對于銀行而言信用證是筆純單據業(yè)務,即當“單證相符,單單相符”時應對賣方支付相應貨款。
所以信用證下銀行是以交單議付時間認定為賣方交貨的時間,即在裝運港了;而依貿易術語DES則是以目的港風險轉移點認定為賣方交貨的時間點,兩者認定不統(tǒng)一。因此當以DES條件信用證結算交易時,一旦貨物延遲到達目的地,賣方必定會違反合同,即使這時銀行已經議付貨款,賣方仍然要向買方賠款。反之,若等貨物實際到達目的港風險轉移后,賣方再交單議付則失去了信用證結算的本意,賣方也損失了從裝運港到目的港運輸期間的貨款的時間價值。無論哪種情況,賣方都必定遭受損失,其根本原因就是風險轉移點與交單議付時點不匹配。
在國際貿易中,由于買賣雙方大多數情況下無法面對面交易,所以為了明確買賣雙方的責任,同時保證貨物符合合同要求,需要對貨物進行檢驗。而實務中常見的檢驗點有賣方工廠、裝運港、目的港和買方所在地,如何選擇受到貿易術語、商品的特性、檢測手段、行業(yè)慣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檢驗工作應在貨物交接時進行,即賣方向買方交付貨物時,買方隨即對貨物進行檢驗。貨物經檢驗合格后,買方即受領貨物,賣方在貨物風險轉移后,不再承擔貨物發(fā)生品質、數量等變化的責任。因此當使用D組貿易術語時,往往是在目的港或目的地進行檢驗,但是信用證結算方式下,賣方是在裝運港發(fā)運貨物取得提單后就可以向銀行交單議付,但此時買方還未見到貨物,無法進行商品檢驗,買方承擔了收到貨物與合同不符的巨大風險。所以案例中“軟條款”的出現也可算是情理之中,這種“軟條款”可以保證DES術語下買方享有的檢驗權,但會妨礙到賣方順利取得貨物交接單,如案例中買方不在貨物交接憑證上簽字,賣方就無法向銀行要求貨款。賣方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而選擇降價也是無奈之舉。
從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案例中賣方遭受損失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地使用了DES術語與信用證結算方式結合。在結算方式上以賣方角度而言,我們認為信用證比托收安全,托收比匯付安全,所以在理論學習和實務操作中信用證一直是國際結算的重要內容。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認為在任何情況下信用證都適用,即不是在任何貿易術語下運用信用證都安全。因此為了避免損失的發(fā)生應注意以下兩點:
我認為信用證主要適合于F組和 C組術語,即 FAS、FOB、FCA 和 CFR、CIF、CPT、CIP,因為這兩類術語的風險轉移點在裝運港或出口國貨交承運人,賣方在裝運港將貨物交給承運人取得提單就完成了交貨義務,所有的風險和費用都由買方負責;若采用信用證結算,賣方此時將所有單據交給銀行議付就可以取得貨款,基本可以實現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風險轉移點與交單議付時點實現了基本統(tǒng)一。
為了避免檢驗時間點與交單議付時點不一致,在交易時應盡量選擇貨物檢驗的時點在裝運港或出口國境內。這樣,賣方在將貨物裝運或出口國交給承運人時就能利用檢驗證書說明自己所交貨物符合合同,并向銀行證明已經完成交貨義務,順利取得貨款。而買方也可以通過檢驗保證自己取得的貨物是符合要求的,有效維護了自己的權利,從而可避免了類似案例中的“軟條款”的出現。
托收是銀行根據出口商的指示向進口商收取款項和/或承兌,或者在取得付款和/或承兌(或其他條件)交付單據的結算方式。在DES術語下,賣方在裝運港將貨物交給承運人取得單據后就可將單據交給銀行辦理托收,而銀行根據托收指示即可向買方提示單據要求承兌或付款,只要貨物安全到達目的港,買方即可承兌或付款換取單據,然后憑單據到目的港去提取貨物。如果買方想以任何借口要求降價或拒絕領取貨物,那么賣方也不用擔心,因為在裝運港船上交貨之前貨物的所有權都在賣方手中,賣方可以隨時尋找新的買家,指示銀行將單據轉交給新買家。那么基本可以保證買賣雙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綜上所述,信用證雖然是一種相對較安全的結算方式,但是也不是任何貿易術語下都適用,案例中DES術語與信用證在風險轉移點、商品檢驗時點與交單議付時點的不匹配,是導致貿易風險的根本原因。因此國際貿易活動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貿易術語與信用證結合,從而有效避免風險。▲
[1]葉德萬,陳原.國際貿易實務案例教程[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2]董瑾.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3]蔣勇.國際結算基本方式的適用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