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鳴
對于追求卓越品質的顧客,出色的品牌和良好的售后服務,對他們來說就是“興奮劑”。
近日,一些地方的海鮮市場出現(xiàn)一種叫海水晶的白色固體粉末,它可以勾兌出人造海水,經(jīng)過這種人造海水的浸泡,貝類海產(chǎn)品能吐沙,蝦蟹變得生猛活潑,因而海水晶被稱為海鮮產(chǎn)品的“興奮劑”。權威人士表態(tài)說,海水晶雖然可以用,但因其質量有差異——質量不過關的就不能使用。而且,這種速溶海水晶人體攝入過多,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
我們知道,“興奮劑”這東西歷來口碑不好,可是人們一邊恨它,一邊又離不開它。而且我發(fā)現(xiàn),對它一往情深的不光是某些運動員,還有消費市場。譬如,每當臨近年初歲末或重大節(jié)日,各大商場必爭相將購物返券、打折搶購活動推向高潮。對此,消費者體會頗深,有人甚至說:百貨業(yè)似乎患上了“過節(jié)依賴癥”,更像是在注射“興奮劑”。前兩年商場的興奮狀態(tài)還與春節(jié)、“十一”等重大節(jié)日有關,現(xiàn)在它們幾乎月月甚至周周“過節(jié)”。如果說最開始商場“過節(jié)”僅是一種促銷噱頭,那么如今過節(jié)卻成了商場離不開的“謀生”手段。而且手法很單調(diào)——無非就是打折、購物返券那幾招,因而對消費者的誘惑力越來越小。商場方面也很難堪,他們心里都明白:天天“過節(jié)”打折返券,其實就和天天不打折一樣。久而久之,消費者的興奮度就會一點點下降。因而一些營銷專家表示擔憂:假如商家今后不“過節(jié)”,商場不打“興奮劑”了,我們的市場會不會立即陷入發(fā)“蔫”狀態(tài)?
我們知道,體育是競爭,商業(yè)也是競爭。既然都是競爭,興奮劑和反興奮劑之間的恩怨就無法結束。那么,應該如何正確看待興奮劑?醫(yī)藥專家告訴我們:其實,興奮劑離我們并不遠。比如很多熟悉的感冒膠囊、止咳糖漿就含有興奮劑成分。藥劑師提醒,其實不必談“劑”色變,只要遵循醫(yī)生意見,一般患者使用含興奮劑類藥品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將這一說法“移植”到商界,似乎并無不妥。眾所周知,市場的確存在著可以使消費者感到愉悅的因素,不妨稱呼它為“興奮劑”吧。商家若在市場上適當使用“興奮劑”,只要不違規(guī)違法,對買賣雙方都不是壞事;如發(fā)揮正常,無疑會產(chǎn)生良好的互動效果。
消費心理一直是個“謎”,很多商家都希望解開這個它,以便對癥下“劑”。請看,一位喜歡逛街的女孩這樣描述:人的購買欲是很奇妙的,當沒有外界刺激時,再強烈的欲望也難以釋放出來。有一天,她感到有些郁悶,想一個人到大街上逛逛。本來是不打算進某家店的,但由于這里某個細節(jié)或氛圍打動了她,勾起了“看一看”的欲望。于是,她情不自禁地進來了。加上店員的“伶牙俐齒”,最后還高興地買單了——如此說來,上乘的服務態(tài)度和營銷,相當于“興奮劑”。
對年輕人來說,新品的開發(fā)就是“興奮劑”。這個消費人群最不喜歡老面孔、老一套,凡是推陳出新的產(chǎn)品,哪怕還帶著新鮮的缺陷,也會受到他們的熱烈追捧。今天追“蘋果”、明天迷“鴨梨”,正是由于這個消費人群的推動,廠商才有了巨大的動力,市場也變得五光十色、琳瑯滿目。
然而,對老成持重的中老年消費者就不能用這一手了。他們消費閱歷豐富,一般的促銷手段沒多大作用。那么,又該如何讓他們一同“嗨”起來?有專家揭秘:對于追求卓越品質的顧客,出色的品牌和良好的售后服務,對他們來說就是“興奮劑”。尤其是購買汽車等貴重耐用商品時,他們除了看重產(chǎn)品質量和品牌之外,還要專程考察售后服務。這一點和那些毛頭小伙子明顯不同。而且買回家后,這部分顧客通常會口口相傳。當他們講得眉飛色舞之際,周圍將誕生一批新的“粉絲”。這個“興奮劑”后勁之大,遠非商家能想象出來的。
還有,心理學家的一個新觀點很有意思。他們囑咐說:當消費者感到興奮時,商家最該保持冷靜姿態(tài);而商家的舉止欣喜若狂,此時消費者最好前瞻后顧,小心翼翼,并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不信,您到市場上去瞧瞧吧。當買賣雙方關系過分“親密”時,恐怕一定要出現(xiàn)什么“不和諧”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