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基礎醫(yī)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陳延之《小品方》又名《經(jīng)方小品》是中國古代相當重要的一部方書,尤其是在唐代,曾被政府作為醫(yī)者必讀之書,備受推崇,如《備急千金要方·后序》:“臣曾讀唐令,見其制,為醫(yī)者皆習張仲景《傷寒》、陳延之《小品》”??梢姰敃r陳延之《小品方》與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地位相當。
《小品方》中有關傷寒熱病的內容在“卷第六”,對于此卷陳延之在《卷第一·述看方及逆合備急藥決》中有這樣的評價:“《經(jīng)方小品》有十二卷,所治皆周遍眾病也。其中秘要者,是第六一卷,治四時之病,周員終竟,四時無究,終極為最要也”??梢婈愂献约簩τ诖司硎欠浅?粗氐?,鑒于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小品方·卷第六·治冬月傷寒諸方》云:“古今相傳,稱傷寒為難療之病,天行、溫疫是毒病之氣,而論療者,不別傷寒與天行、溫疫為異氣耳,云傷寒是雅士之辭,云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不說病之異同也??贾娊?jīng),其實殊矣,所宜不同,方說宜辨”。
此段即是與葛洪《肘后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第十三》“傷寒、時行、瘟疫,三名同一種耳……如此診候相似,又貴勝雅言,總名傷寒,世俗因號為時行”之語針鋒相對,陳氏認為傷寒與天行、溫疫乃不同之病,是由不同原因所造成的,如果只是把傷寒說成是高雅之詞,把天行瘟疫說成是俗語,而不分別它們是不同的病,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在眾多醫(yī)學經(jīng)典著作中進行考查都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對它們的治法自然也應該辨別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方法。
可見陳延之于病名十分重視,對傷寒與天行、溫疫主張采取辨病論治的方法,因其認為它們病因不同則治法亦當有別。于是將“卷第六”分為“治冬月傷寒諸方”“治春夏溫熱病諸方”“治秋月中冷(瘧病)諸方”三篇對不同的病分別進行處方治療。如“詔書發(fā)汗白薇散,治傷寒二日不解方”“治傷寒鼻衄不止,茅花湯主之方”“茅根湯,治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口宛者方”“治天行,若已五六日不解,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大黃湯方”等。
然而葛洪所說的“貴勝雅言”之“傷寒”是為“總名”,也即廣義傷寒,并且其對于傷寒、時氣(時行)、溫病(瘟疫)的區(qū)別也是有所認識的,認為它們“源本小異”“五溫亦復殊……然自有陽明、少陰、陰毒、陽毒為異耳”,不過“大歸終止是共途也”。所以其不注重分別不同的病名,而是以廣義傷寒統(tǒng)之,在治療時,根據(jù)不同癥狀進行處方治療,即辨證論治。正因為其不重視具體的病名,造成了《肘后備急方》在傷寒、時氣(時行)、溫病(瘟疫)概念上發(fā)生了一些混亂的情況,與之前的中醫(yī)典籍出現(xiàn)了不一致,從而引起諸多誤會。
盡管陳延之如此之重視病名、強調辨病論治、激烈批評“論療者,不別傷寒與天行溫疫為異氣”的做法,可是在《小品方·卷第六》仍然存在為數(shù)不少的將傷寒、天行、溫病混治之方。如“葳蕤湯,治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fā)熱,頭眩痛,喉咽干,舌強,胸內疼,心胸痞滿,腰背強方”“茅根橘皮湯,治春夏天行傷寒,胃冷變口宛方”“芍藥地黃湯,治傷寒及溫病,應發(fā)汗而不發(fā)之,內瘀有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者,此主消化瘀血方”等。
自《難經(jīng)》提出廣義傷寒,到《傷寒雜病論》使傷寒學說達到頂點,“傷寒”已經(jīng)徹底深入人心,“寒”邪也成為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廣泛地為人們所接受,直到比陳延之稍早的東晉醫(yī)家葛洪也將“傷寒”作為“總名”。然而陳氏“稱傷寒為難療之病,天行、溫疫是毒病之氣”,認為“傷寒與天行、溫疫為異氣”,因此將《小品方·卷第六》分為并列的3篇分別論述,不再以傷寒為總稱,也不獨重寒邪,反而對溫熱之毒格外重視。觀其在整卷中出現(xiàn)“寒毒”的只有兩處,即“治溫病熱未除,重被暴寒,寒毒入胃,熱蘊結不散,變口宛者方”“茅根橘皮湯,治春夏天行寒毒傷于胃,胃冷變口宛方”,而更多的則是溫熱之毒,如“漏蘆連翹湯,治傷寒熱毒,變作赤色癰疽、丹疹、腫毒,及眼赤痛生障翳,悉主之方。兼治天行”“犀角湯,治熱毒下黃赤汁,及赤如腐爛血,及赤滯如魚腦,腹痛壯熱,諸藥無效方”“治濕熱為毒,及太陽傷寒,外熱內虛,熱攻腸胃,下黃赤汁,及如爛肉汁及赤滯,壯熱腸痛者,諸熱毒下良方”“治溫毒發(fā)斑”等。
《小品方·卷第六·治春夏溫熱病諸方》:“葛根橘皮湯,治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fā),至夏得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fā)出,肌中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嘔,但吐清汁,宜服此湯則靜方”。此“冬溫”與《傷寒例》之“冬溫”不同,彼為中而即病,此是伏而為病;與《肘后備急方》中“時行”相似,但仍有差別,此冬溫潛伏至夏方病,而彼時行至春即發(fā)。原本中而即病的冬溫,至葛洪變?yōu)榉鵀椴?,至春乃發(fā),至此潛伏的時間更長了,至夏方病。
[1]鄭彩慧.《小品方》外感熱病學術思想探討[J].中醫(yī)文獻雜志,2005(1):3-6.
[2]張如青.論陳延之《小品方》對前代醫(yī)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5):19-22.
[3]袁久林.宋金以前著名醫(yī)家及方書述略[J].中醫(yī)文獻雜志,2007(3):2-4.
[4]徐 .金匱論[J].吉林中醫(yī)藥,2009,29(8):709-710.
[5]宋增強,馮松杰.“輕可去實”學說理論探討[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2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