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本杰明視角下譯者地位的重構(gòu)

        2011-04-01 04:12:41金敬紅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2期
        關(guān)鍵詞:本杰明德里達德曼

        金敬紅

        (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沈陽 110819)

        沃爾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國哲學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和散文家。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本杰明的作品及影響劇增,使得本杰明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及現(xiàn)代美學批評家之一。本杰明將歷史唯物主義、德國的理想主義以及猶太神秘主義結(jié)合在一起,為西方美學發(fā)展作出了貢獻。他翻譯了法國詩人查爾斯·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的《巴黎風貌》(TableauxParisiens),而他為《巴黎風貌》所寫的緒言《譯者的任務(wù)》(TheTaskoftheTranslator)則體現(xiàn)了本杰明的主要翻譯觀?!蹲g者的任務(wù)》是翻譯史上一篇里程碑式的論文,甚至有人將其喻為翻譯界的《圣經(jīng)》。德曼(Paul de Man)認為本杰明的《譯者的任務(wù)》非常經(jīng)典,“在這個學科里,如果一個人沒有對本杰明的這篇文章進行過闡釋的話,那么他是沒有地位的”[1]。

        當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英國詩人)翻譯《荷馬》(Homer)時,給柏林頓伯爵寫了一封信。信中有這樣一段關(guān)于譯者的描述:蒲柏問書商林托特,既然你談到了譯者,你是怎樣管理他們的呢?林托特回答說:“那是一群世界上最令人頭疼的人,一群無賴,他們饑餓難耐,還發(fā)誓他們懂得世界上所有的語言?!盵2]蒲柏想要表達的是:譯者位于社會的邊緣地位;翻譯失敗時,永遠是譯文、譯者的失敗。本杰明之后,這一“場景”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存在于作者和譯者之間的根深蒂固的分界線是沒有道理的。

        本杰明在《譯者的任務(wù)》中提出“純語言”觀,“純語言”觀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翻譯“忠實觀”和“原文至上”的翻譯原則,解構(gòu)了譯者的邊緣地位,重構(gòu)了譯者的重要地位,而德曼和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對《譯者的任務(wù)》的闡釋則證明了譯者可以使原文“再生”,譯者可以成為原文的“保護者”。

        一、本杰明的“純語言”觀:“忠實”神話的解構(gòu)

        本杰明是猶太人,篤信宗教,幾乎將宗教虔誠和學術(shù)研究融為一體,其“純語言”觀受到他所信仰的猶太教的影響。本杰明的語言哲學的核心來自德國的猶太神秘主義傳統(tǒng),猶太教哲學傳統(tǒng)往往把語言的起源追溯到上帝,德國的這些哲學傳統(tǒng)對本杰明的“純語言”觀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本杰明也受到了如洪堡等學者的影響,洪堡采用“歷史比較語言學”的方法探討語言“共源”問題,對本杰明的影響很大。

        和洪堡一樣,本杰明認為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guān),致力于探討語言“共源”(unity of language)現(xiàn)象。他認為“因為句子與思維相關(guān),句子更能夠清楚地體現(xiàn)語言的普遍性和可譯性”[3]。對本杰明來說,“上帝創(chuàng)世”解釋了語言“共源”和語言多樣性問題。本杰明的語言哲學是:與“上帝創(chuàng)世”密切相關(guān)的語言“共源”在時間上先于語言多樣性的出現(xiàn)。本杰明認為“翻譯可以解釋語言‘共源’現(xiàn)象。如果語言的多樣性來自語言‘共源’現(xiàn)象的話,那么翻譯不僅可能,而且是人類語言實踐的獨有形式”[3]。語言的“共源”現(xiàn)象是本杰明“純語言”觀的基石。

        本杰明認為“純語言”與其他語言的關(guān)系是由翻譯體現(xiàn)的。本杰明提出的所謂“純語言”就是體現(xiàn)在人類各種具體語言中的語言共性。本杰明認為“純語言”在人類犯了“原罪”被從伊甸園趕出后就遠離了人類。本杰明強調(diào)“‘純語言’沒有任何形式,除上帝之外沒有任何聽眾。它意味著人與上帝交談”[4]。本杰明也強調(diào)“‘純語言’沒有內(nèi)容,是人類無法觸及的,因此通常條件下不能夠揭示語言‘共源’問題,只有在出現(xiàn)‘極劇烈的碰撞’的條件時才會出現(xiàn),這其中的一個條件就是翻譯”[5]。翻譯須要在兩種語言、兩個文本發(fā)生極劇烈的“碰撞”的情況下實現(xiàn),因此本杰明為翻譯設(shè)定的目標比“達到交際目標”的浪漫觀點更加浪漫,他認為語言交流只傳達表面的意思,而翻譯則表達各種語言間及各種語言與“純語言”間的相互關(guān)系。

        德曼是這樣解釋本杰明的“純語言”的實質(zhì)的:“本杰明認為翻譯是一種破裂變?yōu)樗槠男袨?正如瓦罐已經(jīng)在不斷地斷裂,翻譯是碎片的碎片?!菑膩硪矝]有形成瓦罐,我們對瓦罐一點也不了解,沒有一點意識,也不知如何接近它。”[6]91本杰明的“瓦罐之喻”顯然帶有虛無色彩,但是它體現(xiàn)了本杰明語言理論的基本主題:語言是破碎的,即“純語言”已經(jīng)破碎,破碎為人類的各種語言,但是“純語言”的現(xiàn)實永遠不會實現(xiàn)。“純語言”瓦罐的實質(zhì)是斷裂的,翻譯只是這一斷裂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德曼的結(jié)論是:“本杰明沒有說部分語言殘片可以構(gòu)成‘純語言’的全部,他告訴我們殘片只是殘片,永遠處于殘片的狀態(tài)。殘片永遠不會構(gòu)成一個整體”[6]82。這就是“純語言”的實質(zhì),它已經(jīng)斷裂成為一個個殘片。

        在《譯者的任務(wù)》中本杰明闡述道:“這并不是一個完全沒有希望的狀態(tài),因為人類有翻譯能力,因此不同語言間的裂縫可以彌補,盡管這種彌補是有限的。將人類的各種語言拉得更近的翻譯行為也把人類與‘純語言’的距離拉得更近?!盵7]本杰明認為翻譯的目的就是實現(xiàn)那個理想的“純語言”。本杰明認為語言間存在一種“親緣關(guān)系”,一種超越歷史與認知的關(guān)系。這種“親緣關(guān)系”來自于“純語言”?!斑@種關(guān)系是每種語言都試圖表達的‘那個東西’,但又不是任何一種語言能表達的,只能由所有語言的‘意圖’表達出來。只有在進行翻譯活動時,文本產(chǎn)生沖撞時,不同的意思才會相互影響、產(chǎn)生變化,人類離‘純語言’的距離才會更近?!盵7]在本杰明看來翻譯將人類與“純語言”的距離縮短,但是卻永遠不能達到“純語言”的境界,以此本杰明將翻譯“神圣化”,而譯者就是擔負這一神圣使命的那個人。

        但是譯者怎樣擔負使命,實現(xiàn)原文到譯文之間的轉(zhuǎn)換的呢?本杰明用一個非常漂亮的比喻來說明譯文和原文的關(guān)系:如果原文是一個圓,那么譯文就是一條切線。切線不是試圖模仿或者再造一個圓,切線只是在重要的一點上“掠過”,然后就朝著“無限”繼續(xù)行進。因此,翻譯不僅僅是模仿再造原文,而是為了繼續(xù)自己的旅程,在一個可以有無限個可能的小點上保留原文的意思,而無限的行程則顯示出翻譯是可以多么地自由。這幅圖景中最漂亮的就是那個相切點?!扒悬c在翻譯的無限可能性上彈跳,而每一個切點,作為一個那條線上的無數(shù)點中的一個也改變了那條切線。這條線的無限是一個顯示無限的信號,它總是存在,總是處于超然的狀態(tài),它就是那個存在于所有語言的內(nèi)心深處的‘純語言’?!盵7]本杰明在這里闡明譯文須要在那個切點上實現(xiàn)“忠實”,但是要求譯者要達到絕對地“忠實”是不現(xiàn)實的。

        本杰明認為破碎的各種語言也決定了原文本身就處于一種“偏離、迷失、永遠的流離失所”(a wandering,an errance,a kind of permanent exile)的狀態(tài)。雖然開始時有一個“純語言”,而“純語言”只是作為永遠的“斷離”(disarticulation)存在于所有的語言中。這種“斷離”當然也存在于自己的母語中,本杰明甚至極端地認為“自己的母語是最可能使人背井離鄉(xiāng)、最使人覺得陌生的東西”[8]。所以譯者的任務(wù)就是:“將流放在各種語言中的‘純語言’體現(xiàn)在所譯的語言中,將囚禁在作品中的‘純語言’體現(xiàn)在譯者創(chuàng)造的譯文中?!盵9]譯者就是那個能夠感悟到“純語言”的人,那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獲得極大的自由的那個人。

        在《譯者的任務(wù)》中,本杰明摒棄“譯文必須忠實原文”的觀點,認為譯者的任務(wù)與詩人的任務(wù)不同,詩人的創(chuàng)作是即席的、形象的;而譯者的任務(wù)是獲得的、最終的。人用語言作為媒介記錄自己的經(jīng)歷,而人類的苦惱也在于人類使用語言進行描寫時,語言所表現(xiàn)出的無可奈何與無能為力。譯者在兩種語言間進行思考,譯者注定對詩人是不忠的,就像詩人在描寫自己的經(jīng)歷時不會是百分之百的忠實一樣。其原因不是譯者的失敗,而是語言本身的變化莫測。德曼是這樣描述翻譯的:“譯文揭示出原文總是存在無法表達的現(xiàn)象?!盵6]82德曼堅持認為“這種失敗的原因不是人類的失敗,而是語言的失敗”[6]82。

        二、德曼翻譯本杰明:譯者可以使原文本“再生”

        德曼之前,我們可能會認為:“翻譯的每個定義都界定譯者是失敗的。任何一個譯文就其原文來說都處于從屬的地位”[6]80。德曼之后譯者可以安慰自己,因為譯文失敗的原因是語言功能的失敗。德曼在他的論文《結(jié)論:沃爾特的譯者的任務(wù)》(Conclusions:Walter'sTheTaskofTheTranslator)中提出了譯文給原文帶來“致命性”的可能這一觀點,這篇文章是德曼翻譯了本杰明的《譯者的任務(wù)》后寫的一篇論文,這篇文章本身也構(gòu)成了一篇經(jīng)典的關(guān)于翻譯的論文。

        德曼認為本杰明要強調(diào)的是:譯者的任務(wù)與職責不是重新找到原文的意思,而是通過將原文還原到“純語言”的方式完成使原文放棄它在譯文中想要說一切的愿望。德曼在翻譯本杰明的文章中實踐了這一點,他是這樣描述的:譯者從原文中選擇一個詞或一個隱喻,“隨心所欲”地翻譯它。本杰明認為文學譯本是文學作品的“再生”,在這些譯本中,原作的生命得到了豐富,本杰明在文中稱為膨脹、發(fā)展、變化、延續(xù)。德曼是這樣解釋本杰明的觀點的,譯文不與原文的生命有關(guān)系,而與其死亡有關(guān)系:“原文早已死亡,譯文是原文的‘再生’生命,譯文重申了原文已經(jīng)死亡”[1]。德曼在翻譯了本杰明的《譯者的任務(wù)》后曾作過這樣的論述:譯文是死亡的先兆,“通過毀滅性地和恐怖性地使用語言,譯文將原文從一個深淵扔到了另一個深淵,直到它消失在語言的無底的深淵,譯文便以這樣的方式殺死了原文”[1]。譯者便以一種近似“暴力”的方式使得原文和譯文都暗示了“純語言”的存在。

        對德曼來說,要暗示“純語言”的存在,譯者要采取逐字翻譯,其目的是打碎句子的明顯的穩(wěn)定性,在其中引進一種使原文能量得到損耗的機制,由此原文的意思就會消失、隱沒,對意思的控制也會消失。但德曼認為消失的意思很明顯不是全部的意思,失去的只是自己在原文中的意思,失去的對詞的控制也只是在原文中對詞的控制,而原文對詞的控制則體現(xiàn)在譯文中。本杰明認為“原文的穩(wěn)定性被解構(gòu)了,而賦予譯文一種最終的、經(jīng)典的形式”[6]82。從一開始的迷失,譯文反戈一擊,將它的迷失、它的失敗反射回了原文。譯文似乎由于處于從屬地位的失敗揭示了一個實質(zhì)性的失敗,因為“純語言”作為永遠的“斷離”存在于任何語言中,即任何語言的表達式都存在著其局限性。

        本杰明是這樣討論“再生”的:與其說譯文源自原文的生命,毋寧說它是原文的“再生”。因為譯文晚于原作,譯文標志著原文生命的延續(xù)。他的“瓦罐之喻”就生動形象地揭示了原作、譯作以及“純語言”之間的關(guān)系:如果我們要把罐子的所有碎片重新黏合成為罐子----實質(zhì)上的另一只罐子,那么碎片必須能彼此吻合。同樣,譯作雖然不必與原作一模一樣,但譯者卻必須將原作的表現(xiàn)方式準確地再現(xiàn)出來,從而使譯作和原作都成為一種更偉大的語言----“純語言”----的可辨認的碎片,好像它們原本就屬于一個罐子似的。本杰明強調(diào)所有這些都是由譯者實現(xiàn)的,譯者實現(xiàn)了原文的“再生”。

        三、德里達翻譯本杰明:譯者是原文本的“保護者”

        同德曼一樣,德里達在翻譯了本杰明的《譯者的任務(wù)》后,也寫了一篇關(guān)于翻譯的論文DesToursdeBabel。與德曼不同,德里達在論文里探討了隱藏在翻譯的失敗后面的“保護性”可能。德里達認為翻譯的失敗遮掩了兩個相互對立的可能性:一個是致命性的,一個是保護性的。

        德里達認為本杰明想要強調(diào),翻譯是“譯者注定要承擔,要進行投入的一個任務(wù)、一個使命,譯者注定要投入精力、承擔責任”[1]。德里達指出譯者的責任是繼承者的責任,是保證原文能夠獲生并且繼續(xù)生存下去的獲生者的責任。譯者賦予原文的“再生”不僅僅是超越作者的生命和死亡的“再生”,它更是一種“生命后的生命”。德里達相信譯者不僅可以使原文生存更長的時間,而且可以生存得更好,獲得更多,而這些都超出了原作者所能及的范圍。因此,譯者的任務(wù)不僅僅局限在將原作的內(nèi)容傳達出去,提供忠實于原文的譯文,而是要保證原作“種子”的“生長”。斯坦納也有同樣的論述:譯文可以回報原文,譯文可以給原文后續(xù)的影響,使得原文在不同地域文化里“再生”,而這種能力是原文沒有的。譯文可以使在原文的外衣下被低估了的、被忽視了的作品獲得應有的地位。斯坦納指出:“??思{的作品就是其譯文在法國大獲成功后才在美國得到了應有的反響?!盵10]

        在德里達所譯的本杰明的《譯者的任務(wù)》中,原文和譯文的關(guān)系建立在它們的不同點上。這種原文和譯文的聯(lián)合取決于兩個文本的差異:“當兩個完全不同的雙方結(jié)合到一起時,譯文和原文就達到了一種結(jié)合,譯文與原文相互補充便形成了一個‘更大的語言’----‘純語言’,在這個‘再生’的過程中,譯文和原文兩者都產(chǎn)生了變化?!盵11]這就是德里達所說的“翻譯契約”。兩個文本的“契約”以互補為基礎(chǔ),原文須要被補充,因為一開始時原文并不是沒有缺陷,它不完整也不自立。譯者必須通過在原文中增加或補充原文沒有的東西來挽救譯文和所要翻譯的文本。這意味著譯文不會像德曼所認為的那樣,以譯者想怎樣譯就怎樣譯的方式來翻譯,德里達強調(diào):“譯文必須以這樣的方式成長----這就是本杰明的‘種子’邏輯----譯文不是以任何隨意的形式成長”[1]。語言的“偏離、迷失、永遠的流離失所”不會使譯文漫無邊際地去任何地方,譯文不會超出原文的范圍?!胺N子”邏輯指的是譯文必須從原文那得到成長的指令,必須保證譯文是原文成長的結(jié)果。

        這并不意味著原文和譯文是一致的,或者譯文不會偏離原文。但是譯文至少應該在幾個點上與原文相符:分享與原文相同的目的,遵守原文的指令,成為原文的補充。譯者通過從原文中解放出來譯文,而使譯文不走原文的路線的方式補充原文,保護原文。譯者還可以用原文處于不被破壞、不被動過的方式構(gòu)建與原文完全不同的譯文,其結(jié)果是構(gòu)建了一個作為“原文”的譯文。一個文本因為只有自己是原文才能去補充另一個原文,才會反過來須要補充。也可以這樣表達,原文因為另一個“原文”而有了自己的生命,而原來的生命也因此獲得了“再生”。

        德里達在他的文章DesToursdeBabel中將這些新但也舊的觀點引入了翻譯,這篇論文的英文譯者格雷漢姆 (Joseph Graham) 發(fā)現(xiàn)題目可以有很多譯法。德里達提醒我們在希伯萊文中,“Babel”既是一個專有名詞,意思是“巴比塔”,也是一個普通名詞,意思是“混亂”。閃米特人的兒子們試圖建造一個通天塔,給自己留一個名字,當上帝把塔毀掉時,語言就陷入了混亂。德里達論文的題目DesToursdeBabel本身就是一個“混亂”的例子,通過其題目的不可譯性,德里達試圖說明“后巴比塔時代”從一種語言翻譯到另一種語言的不可能,語言本身表明意思時功能的不足,以及譯者無法面對多樣性而進行補充這一事實。

        因此譯者承擔了一個“永無休止的任務(wù)”,翻譯成為一個顯示原文“內(nèi)在不完整”的標志。而翻譯的失敗也是它的成功,因為語言和文本的不完整性,才使不同的文本、語言有了互相結(jié)合的必要和可能。譯者“永無休止的任務(wù)”就是促進本杰明所說的“語言間的和解”,其方式是使每種語言都需要另一種語言,互相指引而走向一個永恒的“純語言”,而每一種語言都是這個永恒的“純語言”的一部分。

        四、結(jié) 語

        德曼對本杰明“純語言”觀的解釋證明了譯文可以顛覆原文,而德里達則證明了譯文對原文的保護作用,兩個證明看似矛盾,也正充分說明了本杰明“純語言”觀具有極大的開放性。本杰明的“純語言”觀及德曼和德里達的對“純語言”觀的闡釋證明了譯者的價值,譯者成為那個通過翻譯而將我們與“純語言”的距離縮小的那個人,譯者不必時刻戴著必須永遠忠實原文的“緊箍咒”,因為原文開始時可能就有缺陷,語言功能也是有限的,如果譯文失敗,也不是譯者的失敗。本杰明的“再生”說和德里達的翻譯的“保護性”彰顯了譯者的重要地位,將譯者從文化的邊緣地位拯救了出來。

        翻譯是一種作者、譯者和讀者卷入、介于兩種語言的交際行為。詹姆遜(Jameson)講到的“語言牢房”以及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所說的“語言規(guī)約”是進行翻譯時所有譯者經(jīng)歷的痛苦的原因。譯者以及譯文決不會禁錮在一種語言里,譯者要跨越雙語(或多語)迂回在一種語言文化環(huán)境與另一種語言文化環(huán)境之間、一種翻譯方法和另一種翻譯方法之間。譯者就是那個要講兩種語言,介于不同文化之間,介于不同文本之間,使用不同翻譯方法,要對文本進行增補的那個關(guān)鍵的人。

        當譯者不能將意思完整地從一種語言的能指傳達到另一種語言的能指時,將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環(huán)境的語言結(jié)合到一起便成為譯者的重要任務(wù)。在缺少合適的意思的情況下,當每一個單詞都有眾多可能譯法的情況下,翻譯不僅成為一個要翻譯的那個單詞里有什么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我們每個人看到聽到了什么的問題,更是我們沒有看到什么、沒有聽到什么的問題。翻譯已不再被局限在單一語言結(jié)構(gòu)中,而是一種譯者會面臨眾多的可能性,使用不同翻譯技巧的行為。

        誠然本杰明的“純語言”觀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是他的論述“解構(gòu)”了不少傳統(tǒng)的翻譯觀念,本杰明關(guān)于原作和譯作的互補關(guān)系,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忠實”原則,消除了長期存在于傳統(tǒng)翻譯理論中譯作和原作的二元對立關(guān)系,重構(gòu)了譯者的重要地位。本杰明的見解獨到,非常人所能達到。他的語言理論在時下將語言只作為工具的情形下----如赤裸裸的廣告語言,穿上所謂網(wǎng)絡(luò)語言的外衣對語言的扭曲與變形----將語言神圣化,這是我們不得不欽佩的。如果我們對本杰明的論述角度有不同的看法的話,至少他研究的問題值得我們?nèi)ニ伎肌?/p>

        參考文獻:

        [1] Bannet E T. The Scene of Translation: After Jakobson,Benjamin,de Man,and Derrida[J]. New Literary History,1993,24(3):577-596.

        [2] Pope A. Letters of Alexander Pope[M]. London: Press of Oxford University,1960:92.

        [3] Britt B. Romantic Roots of the Debate on the Buber-Rosenzweig Bible[J]. Prooftexts: A Journal of Jewish Literary History,2000,20(3):262-293.

        [4] Boer R. From Plato to Adam: the Biblical Exegesis of Walter Benjamin[J]. Bible and Critical Theory,2007,3(1):1-13.

        [5] Benjamin W. On Language as Such and on the Language of Man [M]. New York: Schocken,1986:333.

        [6] De Man P. The Resistance to Theory[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6.

        [7] Smerick C M. “And G-d said”: Language,Translation,and Scripture in Two Works by Walter Benjamin[J]. Shofar,2009,27(2):48-69.

        [8] McGuire J. Forked Tongues,Marginal Bodies: Writing as Translation in Khatibi[J]. Research in African Literatures,1992,23(1):107-117.

        [9] Bullock M,Jennings M W. Selected Writings: Vol. 1,1912-1926 [M]. Cambridge,MA: Belknap,1996:261.

        [10] Steiner G.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2n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416.

        [11] Graham J. 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5:224.

        猜你喜歡
        本杰明德里達德曼
        愛德曼榮獲SABRE Awards Global PRAgency of the Year全球最佳公關(guān)代理商大獎
        美國女郎跟隨假樂隊巡演撈金的神奇故事
        海外星云 (2020年9期)2020-08-06 15:02:39
        彼得兔故事集 第一篇 小兔子本杰明的故事
        仁愛比聰明更重要
        大肌肉,聽指揮
        人類飛翔的史前時代:本杰明·羅賓斯和他的旋轉(zhuǎn)臂
        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自傳》
        身為天使(On Being an Angel)
        攝影世界(2016年2期)2016-02-27 08:38:12
        被“延異”的語言*——德里達對索緒爾的批判再審視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2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
        国产欧美日本亚洲精品一4区| 忘忧草社区www日本高清|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字幕| 无遮挡亲胸捏胸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不卡中国| 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久久伊人中文字幕有码久久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情侣视频|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电影69| 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大屁股1区二区三区| 无码三级国产三级在线电影|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日本a在线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免费精品| 久久色悠悠综合网亚洲| 极品美女扒开粉嫩小泬图片|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亚洲网站免费看| 亚洲天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伊人最新网址视频|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日韩在线播放观看| 色噜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熟人妻换╳╳╳╳| 中文字幕av在线一二三区| 日本肥老熟妇在线观看| av在线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女内射| 亚洲精品无码av片| 午夜人妻中文字幕福利|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又爽av| 18禁黄网站禁片免费观看女女|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二区在线| 麻豆三级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自慰出白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