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宋代民間助學述論

        2011-03-31 10:00:22許瑤麗
        關鍵詞:助學資助民間

        許瑤麗

        (成都理工大學 《學報(社科版)》編輯部,成都 610059)

        宋代民間助學述論

        許瑤麗

        (成都理工大學 《學報(社科版)》編輯部,成都 610059)

        宋代教育發(fā)達,但其教育投入?yún)s相當有限,因此兩宋文化的極盛很大程度上實有賴于民間對教育的支持與資助。這種資助既有面向學校的贍學與建學,也有面向舉子個人的捐助赴試費用??傮w上看,宋代民間助學表現(xiàn)為典型的“官倡民助”模式,且捐助風氣南宋濃于北宋,捐助方式以產業(yè)捐助為主,且呈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差異性。宋代民間助學對今天的啟示是民間助學的熱情需要官方調動和引導,助學的方式應以產業(yè)助學為主,以保證助學的長期、持續(xù)性,而且營造良好的民間助學氛圍是政府的重要責任。

        宋代;民間助學;產業(yè)助學;貢士莊;官倡民助

        宋代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高峰時期,陳寅恪先生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编噺V銘先生也認為:“兩宋期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比欢搰Φ膹娛?宋似不如唐,然而宋朝以“積貧積弱”之國力卻能造就如此空前絕后的燦爛文化,其重要原因在于宋歷代皆重文治,極其關注科舉考試的公平性,這極大地調動了整個社會對文教的追趨和崇尚。盡管宋朝對教育的投入較前朝有所增加,然而比照其有限的、非持續(xù)的教育財政政策與宋代教育文化的巨大成就,筆者認為僅僅把這種成就歸功于政府“興文重士”答案似乎并不完整,故本文擬探討宋代文教之盛的另一個動因——宋代民間助學。

        一、宋代教育規(guī)模龐大而教育經費無常制

        宋代真正意義上的政府興學始于慶歷新政時期,慶歷二年下詔各地興學,建立地方官學,中央除國子監(jiān)學外,設立太學,并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然而由于新政推行不久即告廢罷,因此,不但各地方官學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建立和發(fā)展,就是中央的太學也常常面臨辦學金費短缺的問題。趙抃在嘉二年前后所上奏折中提到“:竊見京師太學殆將廢弛,在慶歷初,朝廷撥田土二百余頃,房緡六七千入學充用,是時供生員二百人。后來陳旭判監(jiān),贍養(yǎng)亦不下百人,近胡瑗管勾已逾三歲,才贍及掌事,諭義孤寒學徒三二十人而已。又自今年春夏以來,一切停罷,令自供給。”(1)此時北宋三先生之一的胡瑗主持太學,也不得不面對經費拮據(jù)的狀況,以太學之地位也僅能提供三二十人公費學習,可見北宋前中期教育投入的非常規(guī)性。事實上,地方官學的情況也不樂觀,蘇軾在元四年所上書狀中寫道“:本州學見管生員二百余人,及入學參假之流日益不已。蓋見朝廷尊用儒術,更定貢舉條法,漸復祖宗之舊,人人慕義,學者日眾,若學糧不繼,使至者無歸,稍稍引去,甚非朝廷樂育之意?!?2)州學作為僅次于國子監(jiān)、太學的大學校,其見管的生員也不過二百余人,還要面臨學糧不繼的困境。他如滕甫所治之鄆地,“郡學生食不給”(3)的情況則是普遍存在的。

        宋徽宗崇寧、大觀年間再次興學,“命諸道各設常產以資永業(yè)”,行之十余年后敕命進行教育普查,承擔此事的葛勝仲在《乞以學書上御府并藏辟廱札子》中報告的情況為:“總天下二十四路教養(yǎng)大小學生,以人計之凡一十六萬七千六百二十二,學舍以楹計之凡九萬五千二百九十八,學錢以緡計之,歲所入凡三百五萬八千八百七十二,所用凡二百六十七萬八千七百八十七;學糧以斛計之,歲所入凡六十四萬二百九十一,所用凡三十三萬七千九百四十四;學田以頃計之,凡一十萬五千九百九十;房廊以楹計之,凡一十五萬五千四百五十四,既以逐州縣離為析數(shù),又以天下合為總數(shù),凡二十有五冊,而中都兩學之數(shù)不與焉。恭惟陛下以有為之資,灼見治本,不愛數(shù)百萬之費,使隸學士之版者,皆不家食,所以加恵學者至深至厚?!?4)也就是說,按政和年間的情況,全國官學,除京城的國子監(jiān)與太學之外,共有在校學生167622人(含大小學生),而這些在籍的學生可以享受免費食宿。然而據(jù)資料顯示,北宋時期人口持續(xù)增長,大觀四年(1100年)境內人口超過1億。[1],以一億的人口基數(shù),只有十六萬多人在學,其受教育比例約為1.7∶1000,這個比例明顯偏低,早在北宋真宗朝,每次參加禮部省試的考生就達數(shù)萬人,此后大體保持在這種規(guī)模上,因此,實際受教育的人群遠超葛勝仲所羅列之數(shù),而這些學籍之外的生徒,他們的教育支出顯然并不在政府承擔范圍內。

        及至南宋,由于戰(zhàn)亂及偏安一隅等原因,教育支出更加艱難,地方官學則主要依賴學田租維持。然而學田租又常常面臨諸多貪瀆、侵占(5),所以實際情況并不良好。南宋地方學校的真實的情況是有些地方有學無田,如朱熹所說“崇安縣故有學而無田”,有些地方雖有學田租等收入,但卻入不敷出,如舒文靖所在的歙中,大抵學校寥落,“學糧無幾,日給僅四十輩。歲中又以匱告。”(6)其窘迫之情狀令人心酸。而這僅指學校的日常支出而言,如果想要修完校舍,則又更加艱難。南宋地方官學的興廢往往系于地方官是否留意文教,朱熹所言之崇安縣學的情況:“遭大夫之賢而有意于教事者,乃能縮取他費之贏,以供養(yǎng)士之費,其或有故而不能繼,則諸生無所仰食,而往往散去,以是殿堂傾圮,齋館蕪廢,率常更十數(shù)年乃一聞弦誦之聲,然又不一二歲輒復罷去?!边@實際代表了南宋地方官學的普遍遭遇,所以南宋歐陽守道有嘆曰:“國家能詔郡邑皆立學,不能使為郡邑者皆留意于學”(7)。

        通觀兩宋時期的教育財政,很難找到長期持續(xù)執(zhí)行的政策,一般來說,宋代官方不管以何種形式向學校撥款,大多是一次性或不固定的。只有國子監(jiān)和太學等中央官學才在學田、房廊等固定資產的收人之外,又享有國家較穩(wěn)定的年度財政撥款支持,用于養(yǎng)士。除了太學之外,少數(shù)經濟條件較好的州郡,也對府州學校提供固定的財政撥款。然而就其穩(wěn)定性而言,是遠不及中央官學的[2]。各級學校常常處于時興時廢的狀態(tài),這種狀況與兩宋文化之興盛發(fā)達實難匹配,因此,宋代支撐其龐大教育規(guī)模和人才產出的顯然并不僅只是朝廷的教育支出,而是來自民間的自發(fā)的助學力量。

        二、宋代民間助學述略

        宋代民間助學的情況,筆者擬從兩大方面來描述:一是針對學校的資助,一是針對科舉考試的資助。

        (一)宋代對學校的民間資助

        王玉功在其碩士論文《宋朝助學活動研究》中,把宋代民間助學活動歸納為四個方面,分別為資助學費、提供食宿上的幫助;提供學習用具;提供其它生活資助及供給考試費用四個方面[3]。其中前三點均是宋代民間助學活動中的細小方面,第四點筆者擬在另一部分討論。實際上,宋代民間助學更重要的一部分活動是對學校的直接資助,包括對其學田的建立擴充和對校舍的修建完繕。

        1.對學田的建立和擴充

        正如前文所述,中央官學通常能得到較穩(wěn)定的經費支持,而地方官學則多有賴于守治之人對文教留意與否。范仲淹是宋代教育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相當重視教育,所到之處,往往興學倡教,此外,他還通過建立義莊的形式,對族人進行贍濟,其中就包括了族人的教育資助。由于宋代地方學校學田的劃撥與管理并沒有一定之規(guī),因此其設立與否及豐欠情況也大相徑庭。而這種差異主要根源于地方行政長官對學政是否重視。就筆者所搜集的材料來看,民間對學校的經費資助大多是在地方官員的主持倡導之下展開的。如南宋建安縣學的學田就是其地方長官清源留侯畢力經營兩年,“得在官之田若干,歲租僅百石,悉舉而歸之學,于是學之有田,侯實始之?!?8)而東莞縣學之所以能在嘉熙年間獲得充裕的經費,也是源于溫陵許公身先士卒的發(fā)動與組織,他不但主持修繕了校舍殿廡,而且將充沒之田與金銀悉歸于學。在他的帶動下,“繡衣吳公旗素敬公,慨然弗靳,繼粟,益裕以其錢,即直廬而閣其上,輪奐雄峙,博収圖籍,庋之萬籖森架,士得讀所未見。餫使陳公疇亦捐三十萬,相厥役又不足,則鳩節(jié)用之,贏資其成,成而虞其壞,儲十萬為后日補飭費”(9)

        南宋書院教育發(fā)達,除極少數(shù)書院如岳鹿書院等能獲得政府的經費資助外,大部分書院的經費都來自學生的學費和民間的資助。比如南宋的石峽書院,初為方逢辰講學之所,“東南之士多裹糧從之,教雖勤,未及于養(yǎng)”,其子捐田二頃有畸,以供學廩,后僉事吳公下令修完書院房舍,于是“士之裕于家者樂以田入,凡若干畝,春秋之祀、廩膳之資、修葺之費,胥此焉出?!?10)在官紳的帶動下,士人對民辦書院的資助熱情不壓于對官學的資助。合州建濂溪先生祠堂時,合州少府在祠堂旁邊建養(yǎng)心堂,以館學徒,實則為書院,且“又捐錢千萬以廣粢盛之田,是田也,自夫子倡之,今諸生之廩稍亦云備矣。”(11)合州地方官為養(yǎng)心堂所捐之錢被換購為學田,成為一項可以長期依賴的學校經費來源。此外,在民間還有一些小規(guī)模的純慈善性質的書院,如南宋的青云峰書院,這是由一群鄒姓士紳自建的一個書院,他們不僅建屋于青云峰下“以為諸子藏修游息之所”,而且“買田其中,收其歲入,專以給游學之書費”(12),這種純慈善形式的書院相信在宋代為數(shù)亦不少。

        2.對校舍的修建完繕

        宋朝前后三百余年,其間學校歲久或敝,敝又圖新,則其修建、完繕校舍殿廡的經費實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在宋代教育財政支出里,對地方官學的教學設施的更新完繕全無出處,因此,宋代地方官學的久敝圖新往往有賴于地方士紳民眾的捐助。北宋吉州州學的建立就是在主事官李寬的主持下進行的,“吉之士率其私錢一百五十萬以助。用人之力積二萬二千工,而人不以為勞;其良材堅甓之用凡二十萬三千五百,而人不以為多?!睉c歷四年(1044年)學校建成后,“來學者常三百余人?!盵4]這種士民積極出錢出力建學的情況很多,如撫州州學的在慶元二年的修完就是在教官胡元衡的牽頭努力下,加上“太守陳侯研首捐千緡,常平使者王君容及后守曽侯楷各助十之三,漕憲繼之,總錢又百三十萬”(13)才得以完成。廣信郡學的重修則是信州長官陶崇嘆學舍敝陋,首先捐錢三百萬,其后通判陳夢建捐錢六十萬,轉運使丘壽邁也捐錢十萬,“知上饒?zhí)漳尽⒅U山史夏卿及諸生有請于教授,亦各有助。越明年四月,天臺陳侯章自毗陵易守,下車首以未畢工為念,復助錢二十萬”(14)在上述官員前后相繼的捐助之下,廣信郡學修完一新。類似的例子還有通泉縣(今四川射洪縣)重修縣學,由資中人楊季穆牽頭,并出錢二百萬助之,“鄉(xiāng)之士民合三百萬繼之,自大成殿之北為講堂,一齋廬八,南為大門,一腋門二,文明樓一,東為里賢堂,自唐李公浦而下繪象凡若干人,西為正原堂,自周元公至呂成公凡七人。”(15)而夔州州學的重建則是一大批士紳歷時兩年、合力促成,其建筑規(guī)模和成效也是眾多捐建學校中較為突出的。魏了翁載其事云:“廬陵李侯鎮(zhèn)夔之明年,大修學官成,以書抵某,曰:‘夔故有學,自淳煕之季,帥守某侯某嘗撤而新之,僅歷三紀,蠱壞弗治,今軍器監(jiān)丁侯黼與轉運判官王君觀之,嘗議更葺,且病其門術弗正也,為審端焉,各捐錢貳千萬,市材于恭、涪、黔,市竹于云安、大寧,既賦丈鳩功,會丁侯召去,余實來,乃與王君卒其事,各增錢千萬?!技味ㄊ曛?訖寶慶元年之五月,禮殿、講堂、齋館、門序次第一新,而云章有閣,從祀有象,先賢有祠,文會有所,直宿有舍。學故有李氏五桂樓,今復建于東,偏祠六君子其上以至庖湢管庫、黝堊陶甓,率視舊加隆。役成,帥士者修舍菜之禮,余又念堂曰:明倫而無以訓迪之也,乃摘六經語孟,切于倫理者凡八條,大書深刻而壁置之?!?16)參與者或捐錢,或助力,對夔州學校的修復可謂不遺余力。

        (二)對科舉考試的資助

        科舉取士制度在兩宋雖然經歷了一些變革和爭議,但其持續(xù)性和公平性卻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學而優(yōu)則仕”在宋代才真正成為社會通識,學校也多以學生考中進士為榮,誠如周必大所言:“本朝開設學校,復帝王之盛,雖碩儒名卿,布于中外,而士之月書季考,惟在舉業(yè)?!?17)此言雖意在針砭,但卻道出了兩宋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多在科舉。在中國古代史上,宋代科舉考試規(guī)??芍^空前絕后,據(jù)《宋登科記考》統(tǒng)計,宋代科舉登科人數(shù)為歷朝最多,每年平均取士人數(shù)約為唐代的五倍,元代的近三十倍,明清兩代的三至四倍。通常情況下,參加科舉省試的人數(shù)每次皆達數(shù)萬人,而這些舉子往往來自全國各地,每逢大比之歲,紛紛從家鄉(xiāng)趕往京城,往來的盤費高昂,非一般人家所能承擔,加上舉子往往數(shù)舉不中,因而反復奔波在趕考路上,所費更是無數(shù)。南宋歐陽守道謂:“科舉之為士病也,豈不甚哉?蓋不惟工文患得之累其心也,文可以得矣,而貧無資者常厄于就試之費。禮部國子監(jiān)學在京師,四方之士有不遠數(shù)千里試焉。近且儉者,旅費不下三萬,不能儉者不論,遠者或倍,或再倍也。士十七八無常產,居家養(yǎng)親,不給旦夕,而使茫然遠行,售文于一試。試禮部得官猶可言也,試國子監(jiān)學補諸生,釋褐未可期,道涂往來滋數(shù)矣。有親在堂,朝夕侍養(yǎng),子于此時移甘旨之資為已旅費,及坐而食于齋,而白云之日,舉目天末,不知我則舉匕而親亦已飯乎否也?”(18)此外,南宋在鄉(xiāng)試之外,還可補試太學,一般學子認為在太學就讀,有利于了解最新科場訊息,增加考中的機率,所以大多愿意參加太學補生的考試。而這種遠赴京城的長途奔走也將產生沉重的經濟負擔,更不用說參加太學補試前,舉子還需到地方長官那里去申請待補公據(jù),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所以歐陽守道有云:“予嘗見士有持據(jù)歸,計費至萬錢”(19),又謂“四方望京師遠者數(shù)千百里,廬陵非甚遠,猶千七百里,每一往返費日蓋遠兩月矣,至而留焉,有應試之費日,有謁報之費日,有游宴之費日,應試強于師者也,謁報游宴強于友者也,三費日之外,澄心靜念以親書巻者無幾?!?20)留駐太學期間的各種應試、謁報、游宴之費更是鋪天蓋地,令一般學子難以承受。而翻檢宋代登科人仕履,宋代出身寒微的士人也是空前的多,這一方面有賴于宋代不問家世、公平取士的科舉政策,另一方面宋代資助舉子趕考的民間慈善組織的作用也不可忽視。陽達博士對宋代科舉義約現(xiàn)象的考察,揭示了義約作為宋代科舉考試中為幫助貧寒士子解決應試盤纏而結成的民間經濟互助組織,同時兼有切磋舉業(yè)的作用。然而義約作為臨時性的組織,其對舉子的資助有限,且不具有長效性。

        事實上,在宋代,尤其是南宋,“貢士莊”,亦稱“貢士庫”更多地承擔起了為進京趕考、赴京求學者提供盤纏的責任,而且其存在較為普遍,可以說是宋代貧寒舉子得以參加科舉省試的主要資助力量。金蘇、毛曉陽研究指出,宋代見諸載籍的“貢士莊”有31處之多,而大量同類專設考試經費已經長久地隱沒于歷史舞臺的大幕之后,也就是說在宋代這種專門為舉子提供赴試盤纏資助的機構在宋代是大量存在的,尤其是在南宋最為突出。這種半官半私(民間)性質的助學機構實際具備了教育公益基金的基本屬性,它們通常由官員利用財政撥款或教育田產、籍沒田產以及士紳的捐款來設立,并由學校、官衙或士紳來管理,并有詳細的經費管理和發(fā)放章程,設置較為完善。[5]如果說宋代的科舉取士及封彌謄錄制奠立了“取士不問家世”的世風,那么“貢士莊”的存在與運作則是社會對于“取士不問家世”最強有力的認同與支持。進士莊使得部分貧寒士子不誤升進,為促進宋代社會階層的升降變遷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宋代民間助學的特點

        (一)“官倡民助”是其主要模式

        誠如王玉功碩士所論,宋代參與到民間助學活動中的群體包括了普通民眾、出家僧尼、道士、學校教師、私學塾師、社會上層人士(鄉(xiāng)紳、富戶)等[3],可以說宋代民間對于教育的資助是全民參與的,而且這種全民參與往往具有“官倡民助”的特點,其中民間士紳是資助的中堅力量。北宋末的鄒浩在其《衡岳寺大殿記》一文中記載:“余初入湖湘,聞耒陽士李修弟兄勇先甲族,出錢以完學舍,分田以裕學糧,致一邑之士,惟徳行道藝之知,而無他營?!?21)像李修兄弟修學舍、擴充學糧田的義舉實是宋代民間助學中士紳積極參與的代表。直至元朝初期,由宋入元的鄉(xiāng)國名士唐駿發(fā)仍然繼承著宋人樂教助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用十年之久的時間為修復學校、完善學校而持續(xù)努力(22),顯示了宋代民間助學風氣的深厚綿長。

        宋代這種“官倡民助”的助學模式,不僅有很好的規(guī)模效應,而且容易形成全民助學的良好社會風氣。例如南安六齋的重建,系由南安守官馮特卿首先“捐錢廿萬,繼之以粟”,然后永嘉陳公、畏公也別捐錢二十萬,三山鄭公性之助十萬,而徐鹿卿“亦稍出俸廩以佐費”(23),南安六齋的重建正是在地方官的倡導及身體力行之下,士紳鼎力相助而成之。永嘉陳公、畏公在捐助時就稱:“此宣風化事也……其可無助?”這些士紳在捐助的時候已清楚地認識到捐資助學良好的社會效應,因此樂于助之。前文所舉資助學校的數(shù)例也多屬于“官倡民助”的類型。朱熹晚年講學的考亭書院,因為得到理宗的表彰,所以毋逢辰始任地方官便開始修復書院,并“捐田為倡,郭君適自北來,議以克協(xié),諸名賢之冑與邦之大夫士翕然和之,合為田五百畝有竒,供祀之余,則以給師弟子之廩膳,名曰‘義學田’?!?24)這種由上至下發(fā)起的助學方式既有利于匯聚大筆的助學資金,又能起到“上行下效”、集體響應的效果。

        (二)民間助學風氣南宋勝于北宋

        宋代民間助學,從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主要集中在南宋,這與金蘇、毛曉陽所論之“目前所見宋代的貢士莊基本都集中在南宋時期,尤其以南宋寧宗、理宗兩朝為最多?!盵5]情況相似,這一方面是由于南宋后期思想文化的革新與政治環(huán)境的清明,為南宋貢士莊的普遍設立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南宋建學興學的傳統(tǒng)更盛,南宋歐陽守道在《潭州湘陰縣學記》中指出:“今有地百里,無不立學如趙侯之為?!?25)也就是說在南宋方圓百里必定會設立一所學校,而這種立學并不一定是官學,很多可能是民間的自主辦學。正是這種學校的普遍設立,使得民間助學有了更濃厚于北宋的氛圍。當然,北宋民間助學一則由于時代的原因在機制和形式上還不完善,二則北宋民間助學多臨時、個人性質,這可以從諸多文人贈序中看出,對進士考試的資助多為個人臨時之舉,因此未如南宋貢士莊體制之完善與影響之大。

        (三)助學方式多為產業(yè)助學。

        宋代民間助學形式除直接的捐贈金銀外,更多地是采用捐田產等可長期產出助學經費的形式,即使捐金,也多用以買田贍學。前文所舉資助學校之例多屬此類。誠如南宋一鄒姓鄉(xiāng)紳,在捐錢捐田助學的時候就諄諄面諭,稱“:剏邸宇掠,僦金不若菑畬之安且久”(26)鄒侯深刻地認識到,捐助金錢是一次性的,用完即完,而如果捐助的是田產,則可長期、持續(xù)地獲得地租收入,成為學校的一項長期收入。此外,實現(xiàn)對學校的持續(xù)、長效資助,在宋代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刻書出版。南宋成都學一度書籍匱乏,正好金州帥節(jié)使王公送五百貫贍學,其中的三百貫就用于刻板“,并韓文并行,豐其本息,以給膳養(yǎng)不足之用”(27)。這一做法與蘇軾元中奏請賜杭州州學印板的目的是一樣的,印板既能給學校提供基本用書,而且還可將印賣書籍所賺的錢用于贍學。

        (四)助學風氣南方優(yōu)于北方

        通觀宋代登科人籍貫不難發(fā)現(xiàn),總體上,南方中舉人數(shù)多于北方,這一方面由于南宋偏安江南,客觀上促成了這一數(shù)據(jù),但這種差異實則也反映了宋代教育發(fā)展的不均衡,這種不均衡與宋代民間助學的地域差異相類似。

        同樣是官學,不同地方的官學其境遇是大相徑庭的。南宋廣信郡學在陶崇的主持擴充下,煥然一新,“規(guī)模大略擬國學焉”,而且廣信郡學還擁有眾多的學田,“乾道三年知州事趙師嚴撥下乾莊,乾道六年知州事洪遵又以靈溪莊贍學,有翰林學士洪邁記。紹煕五年知州事石畫問又以玉山縣靈湖、南潭兩莊贍學,舊有靈溪、河溪一十四處,歲入錢一千三百余貫文,知州事趙汝諧以其地非通行之地,奏罷之。未幾,知州事秀翔續(xù)以上饒縣東門外官田入學,淳煕五年提刑高公泗以貴溪縣桂鎬莊入學,有省札石刻。淳煕十二年知州事鄭汝諧再撥下新收莊,嘉泰二年知州事何潤再撥下青巖太平莊,紹定元年知州事陳章再撥下宴望莊,五年知州事吳旗再撥下黃柏莊,六年知州事王伯大再撥下萬祥、板橋兩莊,淳三年提刑王瓚以費家田牒學,承買七年,知州事章鑄撥下永豐縣田及玉虹橋屋業(yè)并胡徳權田產入學,為小學莊,并有額在籍貢士莊。”(28)歷屆官員接連撥下的贍學之田令到這一地區(qū)的學子廣受惠澤,其最直接的效應就是“嘉熙鄉(xiāng)舉、學校之得人最盛,南宮奏名登第者尤多于昔?!比瞬泡叧雠c學校受重視程度、經費的豐裕程度是緊密相關的。而至于一些偏僻小邑,如分水縣學“贍學田僅二十五畝,東北偏池六十畝,歲以蓮芡易粒才數(shù)石,人日給二缶,養(yǎng)生徒不能十人?!?29)又如安徽歙縣縣學,舒文靖擔任該縣學教授時謂“:大抵歙中學校寥落,非吾鄉(xiāng)比,學糧無幾日給,僅四十輩。歲中又以匱告,鄉(xiāng)來處學皆茍二餐而去,蕩然不修?!?30)學校不但學糧單乏,而且學風也很差,可以說與上述廣信郡學的情況適成對比。

        總體上看,宋代民間助學南方盛于北方,就南方地區(qū)而言,江浙、福建、江西、湖南等地民間助學風氣最為濃厚,以“貢士莊”為例,上述四地就占到90%。這一現(xiàn)象充分說明教育的興盛需要的是全社會的參與,即使是在同一政策指導之下,各地重教興教的差異仍然很大,其關鍵在于地方官對教育的重視與否。

        四、結語:宋代民間助學對于當下的啟示

        前文對于宋代民間助學情況的論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概略的圖景,宋代民間助學風氣的濃厚不僅源于朝廷“抑武文”的大政方針,而且與宋代公平的取士環(huán)境緊密相關。從宋代有限的教育財政投入來看,兩宋文化的極盛實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民間對教育的支持與資助。這種資助既有面向學校的贍學與建學,也有面向舉子個人的捐助赴試費用??傮w上看,宋代民間助學表現(xiàn)為典型的“官倡民助”模式,且南宋風氣濃于北宋,捐助方式以產業(yè)捐助這主,且呈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差異性。宋代民間助學對于今天的啟示,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民間助學助教的熱情并非自發(fā)的,需要政府或官方加以調動和引導,并引入合理的管理模式,以期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應。

        第二,民間助學的形式,今人多采用直接捐贈現(xiàn)金的方式。然而,一方面現(xiàn)金管理與運作易出現(xiàn)貪瀆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現(xiàn)金的價值再生能力不強。因此借鑒宋人以產業(yè)助學的方式,可以很好的規(guī)避上述弊病。

        第三,民間助學風氣的濃淡其實是社會風氣好壞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與產出也是大有影響的,因此民間助學的行為與宣傳活動應該并行,讓捐資助學成為人人羨慕的義舉。

        注釋:

        (1)參見趙抃《清獻集》卷八《奏狀乞給還太學田土房緡 》(七月十一日)。

        (2)參見蘇軾《東坡全集》巻五十六宋蘇軾撰奏議一十首《乞賜州學書板狀》。

        (3)參見《東坡全集》巻八十九《故龍圖閣學士滕公(甫,元發(fā))墓志銘》。

        (4)參見葛勝仲《丹陽集》卷一《乞以學書上御府并藏辟廱札子》。

        (5)參見宋陳淳《北溪大全集》巻四十六《上傅寺丞論學糧》。

        (6)參見舒文靖《舒文靖集》卷上《與王大卿》。

        (7)參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卷十七《潭州湘陰縣學記》。

        (8)參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二十六《建安縣(今福建建甌市)學田記》。

        (9)參見李昴英《文溪集》卷一《東莞縣學經史閣記》。

        (10)參見方逢辰《蛟峰文集》外集卷三《石峽書院增田記》。

        (11)參見魏了翁《鶴山集》卷四十四《合州建濂溪先生祠堂記》。

        (12)參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卷十六《青云峰書院記》。

        (13)參見周必大《文忠集》卷六十《撫州學記》。

        (14)參見趙蕃(1143-1229)《干道稿__章泉稿》卷五《重修廣信郡學記》。

        (15)參見魏了翁《鶴山集》卷五十《通泉縣(今四川射洪縣)重修學記》。

        (16)參見魏了翁《鶴山集》卷四十七《夔州重建州學記》。

        (17)參見周必大《文忠集》卷六十《廣昌縣學記》。

        (18)參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卷十二《送劉季清赴補序》。

        (19)參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卷十《請待補公據(jù)籍序》。

        (20)參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卷八《送劉雷震入太學序》。

        (21)參見鄒浩《道鄉(xiāng)集》巻二十六《衡岳寺大殿記》。

        (22)參見《方逢辰》《蛟峰文集》卷五《常州路重修儒學記》。

        (23)參見徐鹿卿《清正存稿》卷五《重建六齋記》。

        (24)參見熊禾《勿軒集》巻二《考亭書院(朱熹晚年講學之地)記》。

        (25)參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卷十七《潭州湘陰縣學記》。

        (26)參見許應龍(嘉定進士)《東澗集》卷十三《學田跋》。

        (27)參見李石《方舟集》卷十三《跋王金州送贍學錢書》。

        (28)參見趙蕃(1143-1229)《乾道稿__章泉稿》卷五《重修廣信郡學記》。

        (29)參見何夢桂《潛齋集》卷八《分水縣學田記》。

        (30)參見舒文靖《舒文靖集》卷上《與王大卿》。

        [1]中國各朝人口數(shù)量:西漢僅六千萬人[EBOL].(2009-03-07)[2010-09-28].http://hi.baidu.com/%BB%B3%C8%CA%CC%C3%D6%F7/blog/item/03623f1040b12a09203f2e78.htm l.

        [2]潘天舒.兩宋教育財政初探[J].教育與經濟.2001,(4):55-59.

        [3]王玉功.宋朝助學活動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38-39.

        [4][宋]周應和,馬光祖.景定建康志[M].宋元方志叢刊本:卷之二十八.

        [5]金蘇,毛曉陽.宋代貢士莊考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114-120.

        Summarization and D iscussion about Nongovernmen tal Activity to Assist the Impoverished Schoolsand Students in the Song Dynasty

        XU Yao-li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The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flourishing;however the investment to education was rather limited.Thus the culture flourishing in the Song Dynasty depended on the suppo rt from the civil to a great extent.The suppo rts are both to the School and to the individual.In general,nongovernmental activity to assist the impoverished students in the song dynasty had themodel that launched by the officers and the peop le responded.The socialmode to w illing to assist the impoverished studentswasmo re popular in the No rthern Song Dynasty tha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Themodeof support to education mainly was estate.The nongovernmental activity to assist the impoverished schools and students in the Song Dynasty reveals that the peop le’s devotion to suppo rt education needs to be inducted,themode of suppo rt should be the estate.

        the Song Dynasty;assisting education by estate;bank for the peop leof taking imperial examinations;themode that launch by the officers and the peop le respond

        G649.29

        A

        1672-0539(2011)01-095-06

        2010-10-10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西部項目“宋代進士考試與文學綜論”(10XJC751007);成都理工大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宋代民間助學研究”(編號:2008YR19)

        許瑤麗(1975-),女,四川簡陽人,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編輯,主要從事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辭賦學研究。

        韓冬苗

        猜你喜歡
        助學資助民間
        高校資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徑分析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隱形資助”低調又暖心
        高人隱藏在民間
        美國防部資助研發(fā)能垂直起降的無人機
        高人隱藏在民間
        2600多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
        中國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關愛·幫扶·助學
        中國火炬(2015年10期)2015-07-25 09:51:18
        高人隱藏在民間
        高人隱藏在民間
        為助學一諾千金
        中國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4
        少妇性俱乐部纵欲狂欢少妇|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性色av手机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系列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欧美成年黄网站色视频|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日本久久久精品免费免费理论| 少妇无码太爽了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av性色在线影院色戒|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 东京热日本道免费高清|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97se亚洲精品一区| 91福利国产在线观一区二区| 少妇我被躁爽到高潮在线影片|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综合在线视频免费看| 国产爽快片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爆乳护士让我爽| 最近中文av字幕在线中文|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一区|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一区一级三级在线观看|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亚洲国产成人极品综合|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丁香六月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 亚欧国产女人天堂Av在线播放|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亚洲av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 青草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婷婷| 日本少妇熟女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av久久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日本av第一区第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