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方
手肌腱損傷是常見的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修復術后往往因軟組織粘連導致周圍肌群萎縮、肌力降低、關節(jié)活動度受限從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傳統(tǒng)康復訓練對手外傷功能障礙的干預包括等張或等長運動肌肉訓練。盡管此類運動療法對改善手功能有一定療效,但還未令人滿意[2]。Perrine提出了等速運動是訓練人(Isokinetic training)肌肉訓練方案[3]。這種訓練是訓練運動系統(tǒng)傷病術后肢體肌肉功能的一種新方法。和傳統(tǒng)康復訓練采用的等長、等張肌力訓練相比,等速訓練具有高效、合理和安全等優(yōu)點[4]。本文擬研究采用等速肌力訓練對患者的手腕肌腱損傷術后的手功能進行6周的康復訓練以觀察療效。
1.1 病例選擇 選擇我科住院或門診收治的手外傷患者64例,其中男46例,女性18例,年齡19~45歲,平均35歲,將所選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觀察組,治療組32例,男22例,女10例。對照組32例,男24例,女8例,兩組年齡、性別上具有可比性,發(fā)病時間2~5個月。入選標準:所選病例損傷原因:刀砍或切割傷,壓軋傷,撕裂傷其患指3個關節(jié)中至少有1個關節(jié)活動度及屈伸肌力均低于健側的40%。排除合并骨折合并中重度神經損傷。
1.2 肌力測試及訓練儀器 采用德國產ISOmed-2000型等速肌力訓練系統(tǒng)進行腕關節(jié)屈、伸肌肌力測試及肌力訓練。
1.3 測試方法 測試前,對等速測力系統(tǒng)進行常規(guī)標定。測試速度為慢速(60°/s)、中速(120°/s)、快速(180°/s)三種。測試時,患者取坐位,上身及前臂均用寬尼龍帶固定。測力系統(tǒng)的旋轉軸與受試腕關節(jié)關節(jié)運動軸一致。測試順序為慢速、中速及快速肌力測試。每種測試為Ⅰ組,每組測試前先進行3次亞極量屈伸腕活動作為準備活動,隨后盡全力屈伸腕,其中慢速、中速測試時共屈伸腕5次,快速測試時共屈伸腕25次。每組測試間隔時間在30s以上。
1.4 測試指標 峰值力矩(peak torque,PT):肢體在整個屈伸活動中,相應的肌肉或肌群收縮產生的最大力矩輸出,代表了肌肉或肌群的最大肌力。
手屈伸功能總活動度(Total active motion TAM)系統(tǒng)評價:依據國際手外科聯合會肌腱損傷委員會制定的方法按患指主動活動范圍優(yōu):屈伸活動正常,TAM >220°;良:功能為健指的75%以上,TAM 為 200~220°;中:功 能為 健指 的50% ~75%,TAM為180~200°:差:功能為健指的50%以下,TAM <180°。
1.5 訓練方法 所有患者(治療組與對照組)均給予:①超聲波治療:患者取坐位或臥位,保持舒適的姿勢,應用日本產US-700型雙頻超聲波治療儀,頻率3 MHz。刺激周期(Duty cycle)為100%,時間性平均強度(Temporal average intensity)為0.8W/cm2,將S聲頭置于患側關節(jié)肌肉僵硬攣縮明顯處配合耦合劑作環(huán)形運動,每次10 min,1次/d。②關節(jié)松動訓練,先進行腕關節(jié)附屬運動,手法分為4級:Ⅰ、Ⅱ級主要治療疼痛,Ⅲ、Ⅳ級主要治療關節(jié)僵硬。對照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前者采用運動療法,即在嚴格指導下開始功能鍛煉,做患手各關節(jié)、各方向的主動抗阻屈伸練習,如對掌、對指、拇外展、握拳及前臂旋前旋后等運動,2次/d,3~5遍/次。治療組:在ISOmed-2000型等速測力儀訓練系統(tǒng)上進行患膝關節(jié)屈肌,伸肌等速向心肌力的訓練。每組訓練選擇9種運動速度,分別為 30°/s、60°/s、90°/s、120°/s、180°/s、120°/s、90°/s、60°/s、30°/s,每種運動速度作最大屈伸收縮各10次,中間休息30s。每次訓練共完成2組,漸增至4組,共320次屈伸活動,每組間休息5 min。訓練時間為每周3次,共訓練6周[5]。兩組患者均在訓練前后分別對患腕屈肌及伸肌功能進行測試及TAM評估。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實驗結果經t檢驗統(tǒng)計學處理,數據表示為:均數±標準差。
對照組和治療組訓練前后患側腕關節(jié)的VAS和TAM評分的比比較,結果見表1。
治療組訓練前后患側腕屈屈、伸肌功能的比較,結果見表2。
表1 訓練前后患側腕關節(jié)TAM的比較
表2 治療組訓練前后患側腕屈、伸肌峰值力矩(PT)的比較
手腕肌腱損傷及手術后的活動范圍明顯受限,肌腱周圍肌肉萎縮影響關節(jié)穩(wěn)定性,易引起繼發(fā)性關節(jié)軟骨損傷或骨關節(jié)炎,故充分恢復關節(jié)活動度,肌肉功能是腕肌腱損傷后康復治療的重要任務。
等速訓練的技術是20世紀60年代由Hislop提出的,其定義是指肢體在自主運動過程中角速度相等,是一種順應性的肌力訓練,因此理論上等速訓練比等張訓練在同一活動范圍內完成更大的功,也允許在活動范圍內的任意角度產生最大的機械輸出力。所以等速訓練比其他肌力訓練模式更有效、更安全、更準確[6]。目前國內外等速訓練多用于如膝關節(jié),肩關節(jié)的大關節(jié)的訓練且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用于腕關節(jié)訓練國內還未見報道。本研究通過等速訓練用于手腕肌腱損傷術后的治療表明相比于傳統(tǒng)訓練療法,等速肌力訓練可以更好的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患手腕屈伸肌功能采用等速訓練也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等張訓練[7,8]。
從本研究選用不同運動速度進行屈肌力和伸肌力訓練,峰力矩值的增加主要以慢速、中速運動速度時最為明顯,快速運動速度時增加相對較少。這可能由于運動速度較慢時,可充分調動大部分肌纖維(包括平時不易訓練到的肌纖維)參與收縮過程。而運動速度較快的訓練時,患者最初不容易跟上運動速度,產生的力矩較小,如果速度過快,會用力不當,從而產生局部不適,影響訓練效果[9,10]。因此,我們建議在初期肌力訓練時,只以慢速及中速運動為主,熟練后逐漸增加運動速度。
[1] 范振華,周士舫.實用康復醫(yī)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
[2] 繆鴻石.康復醫(yī)學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 潘天德,束建良.手部屈肌腱Ⅱ區(qū)損傷修復后的康復治療.中華手外科雜志,1997,13(4):216-217.
[4] Shirado O,Itoh T,Kaneda K,et al.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strength of trunk muscles:influence of test postures on streng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withchronic low-back pain.Arch PhysMed Rehabil,1995,76:604-611.
[5] 占飛,吳毅,胡永善,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屈伸肌的功能變化.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8,13:156-158.
[6] Hislop HJ,Perrine JJ.The isokinetic concept of exercise.Phys T-her,1967,47:114-117.
[7] PCMalliou,K Giannakopoulos.Effective ways of restoringmuscular.imbalances of therotator cuffmuscle group:a comparative study of various trainingmethods.Br JSports Med,2004,38:766-772.
[7] A De Carli,E Zanzotto.Surgical repair of the distal biceps brachii tendon:clinical and isokinetic long-term follow-up.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9,17(7):850-856.
[9] 吳毅,楊曉冰,李云霞,等.等速肌力訓練促進膝關節(jié)術后肌力恢復的研究.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4,9(5):193.
[10] 馬利華,沈步乙.對膝關節(jié)損傷運動員屈、伸肌力矩比值的研究.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1992,11(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