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靜
(江蘇如皋高等師范學校,江蘇 如皋 226500)
譚旭東在《重繪中國兒童文學地圖》的第五章“兒童小說創(chuàng)作個案觀察”中講道:“江蘇省是我國兒童文學的大省,新時期以來涌現(xiàn)出了不少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家?!痹诮K籍的作家中,譚旭東談到了如皋籍的黃蓓佳是近年來活躍于兒童文學界的中壯年作家:“說起黃蓓佳,人們可能忘記了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從兒童文學開始的,隨后,有十來年她游弋在成人文學的園地里,直到一九九六年,黃蓓佳重新開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于是兒童文學界又留下了黃蓓佳活躍的身影。”[1]也許正是基于作家多年來的尋找和發(fā)現(xiàn),才從根本上成就了自己創(chuàng)作路徑的轉變,昭示著作家創(chuàng)作生命的不斷延展。
在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園地喧囂而沸騰的表象大背景下,流行、夸張、快樂至上幾乎成了兒童文學的代名詞,而黃蓓佳卻以一種平和的姿態(tài)、不緊不慢的節(jié)奏耕耘在兒童文學的圣潔土壤上。自1996年,身為母親的黃蓓佳和孩子共同經歷了一場算得上殘酷的升學大戰(zhàn),有感于家中堆積如山的試卷資料和當下孩子成長過程中舉步維艱的人生,她寫出了《我要做好孩子》,此后一發(fā)不可收拾地推出了《今天我是升旗手》、《我飛了》、《漂來的狗兒》等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她說:“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當年寫作兒童文學的感覺還在,當年的快樂也還在,我希望自己還能夠再一次飛翔……快樂并憂傷,或者說,快樂并思想,這是我對自己寫作兒童小說的要求。不有趣不行,僅僅有趣更不行,得讓我的文字和人物在孩子心里留下來,很多年之后還能記住一部分,在她們回想童年時,心里有一種溫暖的感動?!保?]這段話中的“感動、快樂、回想、溫暖”等字眼無一不在告訴我們,黃蓓佳是懂得孩子的,這份懂得,我想應該是基于作家自身的成長經驗。從她的散文自選集《阿姨你住過的地方》中,我們能梳理出女作家成長過程中溫暖細膩的內心和五彩繽紛的生活。我們能強烈體驗到黃蓓佳成長歲月里的愛與哀愁、甜美和酸澀、明媚和憂傷。
《阿姨你住過的地方》收錄了“我的青蘋果時代”、“在夢中說話”、“直擊心靈的一瞬”、“為心靈點起一盞燈”、“只因為我是個母親”共五輯,作者在青春歲月里笑過哭過,有歡樂也有憂愁,就像一個青蘋果,甜美而又略帶酸澀?!耙慌桴r花、一片落葉、一句鄉(xiāng)音,都能輕輕地觸動她的內心。一次異鄉(xiāng)偶遇、一位老友新朋、一場春雨秋風都讓她感受到生活和生命的真諦?!边@不由得讓我想起了自己當年步入少年時代的那些關于黃蓓佳的記憶:
還是在上小學的時候,剛剛考取黃橋中學的哥哥從學?;貋?,帶著一臉自豪和神秘,談起一個人名:黃蓓佳。此人是他們的一位學姐,前些年在經歷四年插隊之后考取了北大。北大的名氣讓一個農家子弟對自己同樣選擇黃中充滿了憧憬。哥哥略微說了一點關于黃蓓佳的家世,在那個媒體還不發(fā)達的年代,這些傳聞大抵來自于學校老師的口耳相傳。傳聞能證明的似乎只有一條:黃蓓佳是極優(yōu)秀的,因而能夠進入北大。多年之后,當我在一些場合聽到關于黃蓓佳的這三個字眼,我的心中總是倍感親切,我一直認為:黃蓓佳是我們泰興人的驕傲。作家黃蓓佳是我的老鄉(xiāng)。這樣的想法一直持續(xù)到1997年,其時我剛剛畢業(yè),來到如皋師范,電視里正在播出《新亂世佳人》,董姓和冒姓、海陽城、定慧寺、閘橋如此巧合地跟我居住的城市契合,黃蓓佳的作品中強烈地傳達出她就是生活在小宛和冒襄故里的一名如皋人。等我將這些情況一一弄清,我不禁為自己多年來內心對黃蓓佳泰興籍的固執(zhí)己見感到慚愧了,這些體驗和經歷現(xiàn)如今基本不大可能有,只要上網搜搜,鋪天蓋地的“如皋籍作家黃蓓佳”的表述就立即涌入眼簾,可在那個消息閉塞和缺少文化傳播交流手段的年代,對一件事、一個人的了解,有多少是來自我們內心對一個人的崇拜和認同。那種糾結,那種想靠近作家及其作品的情緒幾乎影響了我的整個中學時代。私下里我便懷疑起哥哥當年的關于黃蓓佳曾在黃橋中學就讀的說法。直到一天我讀了黃蓓佳的《阿姨你住過的地方》的“我的青蘋果時代”:“跟黃中結緣,是因為‘文革’后期父母下放到黃中任教,好像是一九六九年年底的事情吧。搬家的卡車穿過鎮(zhèn)上塵土飛揚的小街,搖搖晃晃開進黃中宿舍的小院?!保?]心里這才豁然開朗。疑惑解除的同時,我的目光便緊緊跟隨黃蓓佳的文字,在她營造的兒童文學詩意的境界里自由呼吸著。成長是一個讓人倍感溫暖的話題,盡管在成長的當初,過程可能曾經痛苦,心情也許屢遭壓抑,但生命總在最不經意間綻放光芒,讓我們在塵埃落定的歲月洗禮之后含淚微笑。
書中談到的黃橋中學亦是我后來高中就讀的母校,正如黃蓓佳所言:“很大的校園,一半以上的面積是菜地和樹林。菜是油菜和蠶豆,樹是梧桐和水杉?!蔽业挠洃浬钐幋藭r也出現(xiàn)了那些塵封的往事,那些倚著操場邊梧桐樹晨讀的光陰,站在點將臺上極目遠眺的清晨和黃昏……多少年了,登上“同學錄”,情不自禁地總是先翻開中學的一頁,看著中學時代的我的那些兄弟姐妹們在留言里說著讓人傷感懷舊的話語,偶爾一位有心人會上傳幾幅老照片,掃描過的黑白色,是當年我們每天晨跑的操場,或是那連綿起伏的灰磚灰瓦的平房,抑或是注明某某屆的高中畢業(yè)照,我的心里會洶涌澎湃好一陣子。是的,我曾經踩著“粉紅的回憶”的歌聲走進學校西大門北側的食堂就餐;曾經在下午的課間看著幾個乒乓少年和老師哥們似的切磋球藝;也幸運地在學校食堂亦做禮堂的舞臺上集體排演過那讓我無數次動容的 《五月的鮮花》。那些個夜晚,我和室友們在宿舍里說著“危險的悄悄話”,談著正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的韓曉征《十月》上剛剛發(fā)表的《夏天的素描》,和偷偷躲在我們宿舍里的女實習老師談胡曉夢《那遠遠的云端》。那個年代的我們,目光追隨文藝,心中盛滿夢想,期待著改變現(xiàn)實,走出成長的困惑。青春的歲月始終是和緊張的學習生活相依相伴的,在歡笑和淚水中我們品嘗成長過程中的幾許溫暖、幾分殘酷。
書中有一篇《在我最美麗的時候我遇見了誰》:“褲子更是不分四季,冬天罩棉褲,夏天當單褲,褲襠永遠肥得拖拖掛掛,膝蓋鼓兩個牛眼睛似的大包?!保?]這樣的歲月和情形讀來如在眼前。記憶中的少年時代,衣服的料子大多是棉布,而且要靠布票才能購到,記得一年趕集,母親在集市上擠在瘋狂的人群里搶著扯布,一會兒就購得幾塊的確良,爸爸的襯衫料子出來了,爺爺的寬大的肥腿褲也有了著落,那鴨蛋青的布料自然是留給奶奶做偏門襟衣服的,也只需等著母親回家親手量身訂制了,而我的母親,記憶中薄料的衣服似乎只有三四件換洗的粗夏布衣服,那還是外婆在她出嫁前就紡好預備做蚊帳的。我的大姐悄悄地拉了我,來到一個攤位前,急切地讓我試一件當時還不太多的滌絲的衣服,那件衣服胸前是兩根飄帶,門襟上綴滿了繁碩的花朵,暖暖的粉色,我一看就喜歡上了,大姐毫不猶豫地掏錢買了,我那小小的心田盛滿了愜意和滿足。那件衣服現(xiàn)在回憶起來,宛然眼前,想起當年姐姐訂閱過一種雜志《大眾電影》,她也許是看了《廬山戀》中女主角周筠的那件衣服,有了啟發(fā),就想著給妹妹添上這件有點小資情調的衣裳了。
文集中有一篇《生而有緣》,“文革”中的黃蓓佳停學在家,父母被“運動”折騰得七葷八素,家中里里外外由黃蓓佳操持,她的小弟小她八歲,幾乎就是由她一手帶大,黃蓓佳對他始終懷有母愛的情愫,乃至對小弟的疼愛使作者在任何情況下都毫無道理地站在他的一邊,像一只扎撒著羽毛的小母雞,把有膽欺負他的大弟和別的男孩啄得體無完膚。文中講道:“很多年后,我已經從北大畢業(yè),小弟在清華讀書,回南京看我,我們雙雙騎車上街,騎到鼓樓上坡處,他先是靠近我,伸出一只手抓住我的車龍頭,用他的力氣帶動我上坡,而后飛快地繞到路的外側,替我遮擋著車流人流,那樣一種小心、體貼和呵護,好像他面對的是一個愛到心里的嬌弱女孩。那一瞬間我的眼睛紅了,心里有一種融化開來的溫暖和柔軟,我想我真是沒白疼這個小弟,上帝垂愛我,我得到了我想得的?!保?]其實多子女家庭的姐妹間的溫暖我是深有感觸的。小時候我曾經拿著搪瓷碗一遍又一遍地敲著示意大姐給我盛飯,曾經坐在飯桌邊看著能干的大姐飛快地揮舞著搟面杖,堆砌出一垛垛“蕎麥面”的長城,也曾經跟在她的屁股后面興致勃勃地去看露天電影,可電影還未開場,就熟睡在大姐辛辛苦苦扛了七八里地的椅子上,回家時還要她左哄右騙地一路背回。記憶的閘門一經打開,總也關不住。前不久,大姐跟我說,人在深圳,女兒在廣州,可不知怎么的,撫養(yǎng)了二十年的女兒總是不能進入她的夢鄉(xiāng),而我,她最小的妹妹,連同她青春時代的關于泰興老家的記憶,始終是她夢境的全部。我一聽,淚水嘩地就下來了,在我最需要關愛的時候我遇見了誰,我想,除了生我養(yǎng)我的父母雙親,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大姐,曾給過我母愛的關懷的大姐。我想,在她最美麗的時候她遇見了誰?那是一個物質貧乏的年代,枯燥的農村生活,家中長女如母的勞累,對未來的迷茫和一點點的精神追求填滿了她的青春歲月,也有過夢想,有過抗爭,直到從部隊轉業(yè)回家的姑父替她找到一份在縣城的工作,直到那個穿著牛仔褲爾后成為我姐夫的青年帶著她離開故鄉(xiāng),從此開始了自己為人妻和為人母的新生活。
在另一篇《考藝校的學生們》中,黃蓓佳講道:“那時候的我在一個農村鄉(xiāng)鎮(zhèn)讀高二,我所在的中學做了本縣東片的初試考場,因此我得以目睹了初試中的許多經典片段。”這中間記敘的片段我在黃蓓佳的“少年成長小說”系列的另一本《遙遠的風鈴》中同樣見過,只不過這里的帶盲孩投考的中年婦女在《遙遠的風鈴》中搖身一變成了帶黃滔赴考的歐陽老師。遙想當年潮水一樣涌向考場的年輕人,該是帶著怎樣一份對未來人生的渴望,所有對命運理想前途的希冀和迷??涨敖^后地交織在一起,演繹著生活中的悲喜哀樂。作者和因為各種原因來到江心小島的工人老師下放知青導演醫(yī)生一起度過了那段成長的歲月。想起那首在高中年代邊走邊吟唱的老歌《成長的歲月》:“今晨當我不再為我的付出而流淚,成長的歲月讓我不再有遺憾的感覺……”成長是一種撕裂般的疼痛。記得初中畢業(yè)那年,我兩地參加中考,南通片的考試我被如皋師范錄取,面試那天我擠在如潮的人海中,滿心是興奮。剛巧那天江蘇省幼兒師范學校要在如師新錄取的學生中選五名學生到南通面試,帶隊老師一眼看中了我,我在惶恐和緊張中坐上了下午趕往南通的班車,下榻在南通的一個學校,校名已經記不起來了,不敢妄說,但大致記得學校有一幢樓上有“賀綠汀”三個字。整個下午和晚上,心理負擔很重,不知怎么應對明天的面試。還好碰到一位在學校進修的鄉(xiāng)村幼兒園老師,請她臨時教了我一個舞蹈《娃哈哈》:“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多鮮艷……”值得慶幸的是五個人中選中了四名,其中就有我。我永遠和如皋師范再見,回家靜候省幼師的佳音了。終于盼來了南京的錄取通知書,所交費用只需三十元,其他國家統(tǒng)包。消息如同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我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也傳到那位和我一起在如皋參加中考的女生耳中,她因為沒被錄取,心里正鉚足了勁和我較量。那個年代是不允許兩地中考鉆政策的空子的,我心虛了,眼睜睜地和省幼師失之交臂,還編出種種理由,諸如身體病弱不能適應未來幼師生活的舞蹈訓練,等等,應對那位印象中親切和善屢屢打來電話催我報到的女校長。后來,我被黃橋中學錄取,經歷高中三年和重讀,考上了大學,畢業(yè)之后又陰差陽錯地分到如皋師范做了老師,跟如師的這一別,竟是八年。命運的戲劇性巧合就這樣發(fā)生在我身上,我那遙遠的夢想和青春讓現(xiàn)在的我回憶起來,不勝唏噓?!栋⒁棠阕∵^的地方》中《隱秘的成長》中的小芽在“短短四五年的時間里,經歷過了死亡、愛情、忠貞、背叛、仇殺、溫暖、友誼、糾纏等種種人世間的復雜情愫。她用一雙澄明純凈的眼睛,目睹身邊的世事滄桑、人性沉浮,朦朧地明白,又朦朧地驚訝。她在這種時而明白時而驚訝的、肯定和否定交織的矛盾歲月里,一天一天地發(fā)育、成長、清醒,最終達到一個生命的高度”。[6]黃蓓佳用她的成長小說的特有方式安慰了我和我們那一代人,也溫情地為現(xiàn)在的孩子打開了一扇窗:“從前的花朵如何開放,從前的莊稼如何成熟,從前的風鈴如何搖響?!?/p>
二十歲的青春年華,作者住在那個叫做“江心洲”的小島上,那里的冬天北風呼嘯,那里的蘆葦經歷風吹日曬后會灰暗發(fā)霉,蘆葦這種植物在江心洲遍地都是,似乎它就是蘇北,是農村,是蠻荒。所以,當有一年夏天,一個鐘愛黃蓓佳作品的男孩突發(fā)奇想,沿著黃蓓佳年輕時候生活過的地方走了一圈,回去后給她寄來一摞照片,其中的一張,赫然是她在小島上的舊居,翻過來,男孩在照片的背面寫了一句話:阿姨你住過的地方。往昔的生活記憶一經撿拾,就如同潮水,讓時隔多年后的作家黃蓓佳眼睛潮濕了。遙遠的青春遙遠的夢,漫天的蘆葦漫天的風,依然在陳腐和破敗中散發(fā)出一種清香和芬芳。
從時代的喧囂中沉靜下來,黃蓓佳用她全部的心力和筆力,為兒童,也為我們的心靈點起一盞燈,照耀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行程中不寂寞,不孤獨,不浮躁,不憂傷。成長蛻變的過程是一種自我撕裂,青春是一道明媚的憂傷。
[1]譚旭東.重繪中國兒童文學地圖:兒童小說創(chuàng)作個案觀察[J].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6.
[2]黃蓓佳.天天典藏少年成長系列:誰讓我如此牽掛[J].北京:天天出版社,2010.11.
[3]黃蓓佳.阿姨你住過的地方:我的青蘋果時代[J].北京:天天出版社,2010.11.
[4]黃蓓佳.阿姨你住過的地方:在我最美麗的時候我遇見了誰[J].北京:天天出版社,2010.11.
[5]黃蓓佳.阿姨你住過的地方:生而有緣[J].北京:天天出版社,2010.11.
[6]黃蓓佳.阿姨你住過的地方:隱秘的成長[J].北京:天天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