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試論“元信任”問題

        2011-03-20 01:22:35羅教講
        關鍵詞:人類研究

        羅教講 胡 俞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湖北武漢430072)

        試論“元信任”問題

        羅教講 胡 俞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湖北武漢430072)

        長期以來,信任被界定為一個外生性的概念,它的存在必須鑲嵌在廣闊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之中。心理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從各自的角度闡述了信任產(chǎn)生的外生性條件。但對于信任產(chǎn)生的內(nèi)生基礎,卻很少受到社會科學的關注。而隨著自然科學對信任研究的關注,演化生物學、演化心理學、神經(jīng)元經(jīng)濟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從多個層次探討了信任的內(nèi)生基礎問題。為此,本文首先梳理了社會科學界對信任問題的探討,總結(jié)了其研究的局限性,隨后轉(zhuǎn)向自然科學的信任研究,提出了“元信任”概念來界定內(nèi)生基礎層面的信任概念,最后詳細探討了“元信任”得以產(chǎn)生的條件,以及“元信任”問題對于目前信任研究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

        信任;元信任;互惠;演化

        信任作為一個古老的話題,長久以來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關注。社會科學界從人際關系、理性選擇、社會資本、制度、文化等多個視角對信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信任也理所當然地被界定為一個后天社會文化的產(chǎn)物。但隨著演化生物學和認知神經(jīng)科學等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論證了信任的產(chǎn)生不僅受到后天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還受到遺傳演化的影響。由于歷史上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惡劣影響,主流社會科學界對生物演化論采取了“屏蔽”的態(tài)度。但人類行為完全受后天環(huán)境制約的“環(huán)境決定論”與“遺傳決定論”的命運相仿,都被越來越多的證據(jù)所證偽。事實上人作為“社會性動物”,其行為必然會受到生物演化系統(tǒng)和文化演化系統(tǒng)的相互影響,忽略生物演化系統(tǒng)或文化演化系統(tǒng)對于人類行為的影響,都是不科學的。因此將生物演化系統(tǒng)納入到信任概念的界定,是非常必要的。為此,本文首先總結(jié)了社會科學信任研究的局限性,隨后梳理了自然科學的信任研究,提出了“元信任”的概念來界定內(nèi)生基礎層面的信任概念,最后詳細探討了“元信任”產(chǎn)生的條件和對信任研究的影響。

        一、對信任外生條件的探討——社會科學的相關研究

        心理學對信任的研究最早始于社會心理學的傳統(tǒng)。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多依奇進行了囚徒困境實驗,從中發(fā)現(xiàn)了人際信任的有無以雙方是否合作來反映,兩個人之間的信任程度會隨著實驗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在這種條件下,信任被看作一個由外界刺激決定的因變量。多依奇從行為的層面對信任進行了研究,在其中信任被理解為對情境的反應,是由情境刺激決定的個體心理和行為。這暗示了個體是否信任他人取決于在環(huán)境刺激下作出的判斷,而這種判斷不一定會帶來理性的行為。多依奇的這項實驗研究采用了心理學行為主義的研究范式,把信任作為了一個刺激-反應的客體,雖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他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心理學研究個體間人際信任的先河。

        埃里克森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認為人格發(fā)展的各個心理階段、特別是嬰兒期影響著人們的信任度。嬰兒的需要如果得到充分的滿足,就會產(chǎn)生信任,即產(chǎn)生世界是安全的感覺。但是,如果對嬰兒的照料是不充分的,或者如果嬰兒感到被拒絕,就孕育了一種基本的不信任。而且,信任感或不信任感一經(jīng)形成,便不易改變。也就是說,只有在經(jīng)歷了大量相反的經(jīng)歷后,才會發(fā)生改變。

        從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心理學主要是從微觀的層面探討了信任產(chǎn)生的外生條件。它將信任的產(chǎn)生理解為個體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心理反應或形成的心理特質(zhì),理解為由情境刺激決定的個體心理和行為。

        在經(jīng)濟學領域?qū)π湃蔚难芯靠梢宰匪莸焦诺浣?jīng)濟學的代表人物亞當·斯密。他在《道德情操論》中指出經(jīng)濟活動是基于社會習慣和道德之上。如果離開這些習慣和道德,人們之間的交易活動就會受到重大的影響,交易的基礎就會動搖。他所指的這些習俗和道德,之所以影響交易的成敗,是因為它們是導致信任形成的主要因素。令人遺憾的是,自亞當·斯密以后,由于長期處于正統(tǒng)地位的新古典經(jīng)濟學認為經(jīng)濟行為的變量是稀缺資源、穩(wěn)定的偏好和技術,而忽略了包括信任在內(nèi)的諸多其他變量,導致了信任研究在經(jīng)濟學領域長期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

        經(jīng)濟學領域信任研究的停滯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新制度經(jīng)濟學、交易成本經(jīng)濟學的興起使得信任研究重新煥發(fā)了青春。

        新制度經(jīng)濟學的代表人物科斯在1937年發(fā)表的《企業(yè)的性質(zhì)》一文中,提出了“交易費用”的概念,認為企業(yè)之所以存在就在于他比市場更能夠降低交易費用,之所以能夠降低,是因為企業(yè)內(nèi)部的信任度遠遠高于和市場進行交換的信任度,高信任度能夠減小風險,風險的減小可以有效地降低合同雙方進行相互監(jiān)督的成本,從而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1]。

        在交易成本經(jīng)濟學里,威廉姆森抓住人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兩大特征分析和認識信任。他認為人的屬性主要包含兩方面,即有限理性與機會主義。交易的屬性則為資產(chǎn)的專用程度、不確定的程度、交易的頻率;而正式制度安排并不能完全覆蓋交易中所有的層面,因此交易伙伴間的信任可以減少法律機制上的支出,從而可能使交換雙方從交換中獲益。正是這一思想使信任問題進入了主流經(jīng)濟學家的視野。而威廉姆森僅僅將信任歸結(jié)為理性計算和預期的結(jié)果,經(jīng)過仔細推敲的結(jié)果就不能再被稱為“信任”,考慮到?jīng)]有計算的信任會造成思想混亂,所以威廉姆森并不認為信任是一個有用的概念,他沒有試圖用理性去解釋行動者對信任行為偏好的社會規(guī)范的起源。在交易費用經(jīng)濟學里,人們大體一致地贊同,信任可以減少交易成本,但未明確界定信任的概念,也沒有說明信任總能提高效率、總是一樁好事物[2]。

        科爾曼從理性選擇理論的視角研究了信任。他在《社會理論的基礎》一書中借用了新古典經(jīng)濟學的“理性經(jīng)濟人”的假定以及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來研究信任問題,強調(diào)了即時的利益以及委托人與受托人的成本-效益的計算在信任形成與發(fā)展中的作用,他指出信任是一種在風險條件下的理性行為,是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的理性博弈的結(jié)果,是一種特定的社會資本形式??茽柭J為在理想的市場模式中,交易能即刻完成,而在實際生活中交易并非總是能夠即刻完成。這種交易方面的差異是由時間差造成的,即交易存在延時性的問題,交易雙方在時間上具有不對稱性。作為投入資源的交易的一方在獲得報酬之前,其行為是充滿風險的,雖然憑借法律合同能夠減少一些風險,但不能最大程度地減小風險。交易雙方在決定是否交易時,要考慮可能承擔的風險,因此,“可以用‘信任’一詞表示作決定時必須充分考慮的風險因素”[3]。因而信任行為就是一種風險的行為,而個人在這類行為中承擔的風險程度取決于其他行動者完成交易的情況。

        經(jīng)濟學(包括經(jīng)濟社會學)主要從收益、風險、交易成本、理性選擇等個體外生偏好方面解釋了信任產(chǎn)生的外生性條件,信任被其界定為是一種以互惠為基礎的基于理性選擇的結(jié)果。

        在社會學領域最早從事信任研究的當屬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他認為,如果沒有人們之間普遍存在的相互信任,社會本身就會瓦解,因為,幾乎沒有一種關系是完全建立在對他人確切的了解之上的。他在《貨幣哲學》一書中,從信任的視角對金錢這種制度化象征物作出了深刻分析,他在書中指出:“離開了人們之間的一般性信任,社會自身將變成一盤散沙,因為幾乎很少有什么關系能夠建立在對他人確切的認知之上。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證據(jù)或個人經(jīng)驗那樣強或更強,則很少有什么關系能夠持續(xù)下來。”[4]

        德國社會學家盧曼在1979年發(fā)表的《信任與權力》中更直接地提出,信任是簡化復雜系統(tǒng)的機制之一,通過信任可以降低環(huán)境和系統(tǒng)的復雜性。他認為信任與社會結(jié)構、制度變遷存在著明確的互動關系,信任本身就是嵌入在社會結(jié)構和制度之中的一種功能化的社會機制[5]。

        而吉登斯則將信任納入了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的維度考察。他將信任分為人格信任和系統(tǒng)信任,指出在前現(xiàn)代情境下,主要是人格信任。他認為:“在前現(xiàn)代的社會,地域性的關系極其重要,基本信任根植于社區(qū)、親緣紐帶和友誼的個人化信任之中,制度化的個人紐帶和非正式的真誠和榮譽法則只是提供了潛在的信任框架?!盵6]20-22而在現(xiàn)代社會情境下,主要是系統(tǒng)信任。他認為:“現(xiàn)代社會在結(jié)構上有兩大特征,一是時空分離,即社會關系在無限的時空中重組。由此,現(xiàn)代社會以貨幣和專家等系統(tǒng)取代了地方關系,在現(xiàn)代總情景下,主要是被‘脫域’的抽象體系中的信任關系即系統(tǒng)信任控制。而且這種系統(tǒng)信任不是預先給定的,而是建構起來的,建構本身也意味著相互的開放。”[6]20-22

        社會學的信任研究主要關注社會關系、社會系統(tǒng)、社會結(jié)構和社會變遷等社會變量與信任產(chǎn)生和維持的關系問題。一方面,信任可以作為簡化社會復雜性的一種重要機制對社會產(chǎn)生積極影響,另一方面,信任的產(chǎn)生也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

        綜上所述,社會科學往往是從信任產(chǎn)生的外生條件來探討信任問題:心理學關注外在的情景刺激對信任產(chǎn)生的影響;經(jīng)濟學強調(diào)收益、風險、交易成本和理性選擇等個體外生偏好對信任產(chǎn)生的作用;而社會學主要從信任與社會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來進行探討。在很大程度上社會科學對信任的研究忽視了從內(nèi)生基礎層面對其進行界定,因而社會科學對信任的探討是不完整的。為此,我們需要轉(zhuǎn)向自然科學領域,完成對信任內(nèi)生基礎的界定,實現(xiàn)從外生條件和內(nèi)生基礎兩個層面、完整地界定信任。

        二、對信任內(nèi)生基礎的探討——“元信任”概念的提出

        在自然科學領域,認知神經(jīng)科學、神經(jīng)元經(jīng)濟學、神經(jīng)生物學、演化生物學和演化心理學等交叉學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信任的內(nèi)生基礎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認知神經(jīng)科學從人類面孔認知的角度解釋了信任生成的內(nèi)生基礎。它們通過對序貫博弈的信任轉(zhuǎn)移實驗的研究,證明了人類的面孔認知(表情認知)會顯著地影響信任行為的發(fā)生。神經(jīng)元經(jīng)濟學和神經(jīng)生物學從大腦中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于信任反應的角度,從信任生成的腦神經(jīng)基礎方面,探討了信任產(chǎn)生的內(nèi)生基礎。其中的神經(jīng)元經(jīng)濟學采用目前腦科學研究的主要技術: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通過對于信任實驗的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實驗者在采取信任的決策時,實驗者的大腦神經(jīng)中樞的某一部位被顯著地激活。神經(jīng)生物學通過實驗表明,信任行為的出現(xiàn)與腦下垂體后葉分泌的一種荷爾蒙——催產(chǎn)素有顯著的正向關系。而演化生物學、演化心理學從生物演化的角度,論證了社會信任之所以產(chǎn)生,是由于人類在自然選擇過程中適應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

        雖然自然科學對于信任產(chǎn)生的內(nèi)生基礎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但是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其相關研究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從概念層面對信任的內(nèi)生基礎作出界定。因此,筆者嘗試提出“元信任”(metatrust)的概念,對信任的內(nèi)生基礎予以概念闡述。

        “元”(meta)的概念 ,是作為“metaphysics”的譯文“形而上學”中的“上”(meta)或元理論、元學問中的“元”(meta),它的主要意思是超越(beyond,transcending,more comprehensive),也可以稱之為上層、上位;元理論、元學問就是上一層次的理論或?qū)W問。這里的“上層”、“上位”主要不是空間意義上的,而是邏輯意義上的,是對相應內(nèi)容的理解意義上的,主要是指前提、預設和根據(jù)[7]。按照“元”概念的解釋,我們這里定義的元信任(metatrust)也是指涉信任之所以存在的前提或者預設,即信任產(chǎn)生的內(nèi)生性基礎。因此筆者把它具體定義為:人類在適應自然選擇過程中通過互惠演化形成的一種普遍化的、先天的信任傾向或行為。它的存在并不排斥后天社會文化環(huán)境在個體出生后對其產(chǎn)生的影響,對于個體信任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實質(zhì)上是受到生物演化系統(tǒng)和文化演化系統(tǒng)的相互影響。因此,我們進一步推論,人類信任形式的最終表現(xiàn)是元信任和后天“認知”信任相互影響的產(chǎn)物。

        三、對“元信任”產(chǎn)生條件的探討——互惠行為的演化

        按照心理學、經(jīng)濟學和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對信任概念的界定,信任的產(chǎn)生存在著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那就是互惠(reciprocity)的出現(xiàn)。鄭也夫教授在其《信任論》一書中提出:“……但是互惠行為確實是信任發(fā)揮功能的最重要領域,重復遭遇(多次互惠)確實是產(chǎn)生信任的最主要條件之一?!盵8]從信任產(chǎn)生的外生性條件來看,互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條件,外生的文化、制度也會對信任的產(chǎn)生造成重要的影響。而從信任產(chǎn)生的內(nèi)生基礎來看,按照社會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的觀點,(元)信任是一種以互惠為基礎的社會交往的行為方式,它的產(chǎn)生必須以互惠的出現(xiàn)為前提。正如著名生物學家麥凱布所言:“一旦互惠建立起來了,信任能夠得到相對容易的解釋,但問題是我們?nèi)绾谓忉尰セ菽?”換言之,互惠的演化是(元)信任最終出現(xiàn)的唯一條件,因此,我們要探討元信任產(chǎn)生的問題,必須解釋互惠行為的演化如何得以實現(xiàn)。

        按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由于每一個物種獲得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在物種成員之間會存在著激烈的生存競爭。自然選擇是一個淘汰的過程,作為下一代親本的個體是那些具備或缺少某些性狀,因而比起同代其他個體更能適應當時環(huán)境的個體[9]。所以按照自然選擇理論,互惠之所以能夠得以演化,是由于這種行為方式的存在有利于人類個體的生存。而人類的演化歷經(jīng)了和現(xiàn)代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人類超過99%的演化歷史處于采集和狩獵社會,我們的祖先生活在一個由大約幾十人組成的游牧族群中,采集和狩獵是所有食物的來源。在那個年代,我們的祖先終其一生都過著露營般的漂泊生活,食物獲取的高度不穩(wěn)定性導致了強大的生存壓力。因此,互惠行為的出現(xiàn)——即在對方需要食物幫助的情況下給予支持,而在自己遭遇食物短缺的情況下得到對方食物的幫助,成為了我們祖先對抗生存壓力、適應自然選擇的一個生存策略。

        但是互惠作為一種生存策略最終能夠得以演化,還要面對一個利己主義的難題。由于互惠行為的最終完成需要一定的時間跨度,因此首先獲得利益的一方完全可能出于利己主義的需要,在將來對方需要幫助的時候拒絕提供,從而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自然選擇的壓力,按照利己主義行動的個體會比按照互惠形式的個體擁有更大的收益,因此在殘酷的自然選擇過程中能夠最終生存下來,而采取互惠行為的個體最終會受到淘汰。但事實上互惠行為并沒有被人類社會所拋棄,這需要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進行解釋。

        演化心理學家科斯米德和圖比提出了社會契約理論(social contract theory)來解釋人類互惠式交換活動的演化過程。他們認為,要想實現(xiàn)互惠行為的演化,人類必須創(chuàng)造出一種能夠覺察和避開欺騙者的機制,如果互惠者可以識別出欺騙者,只與同為互惠者的個體進行交換活動,同時造成欺騙者的不利地位,使他們不能通過交換獲得益處,從而導致其在生存競爭中處于不利局面,那么互惠式的行為才能取得立足之地,從而慢慢實現(xiàn)演化。科斯米德和圖比進一步指出,自然選擇不僅深深影響人類的行為,還會影響到人類心理的認知結(jié)構。他們指出互惠行為印刻著人類的認知適應器(cognitive adaptation),而這個認知適應系統(tǒng)是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而產(chǎn)生,有利于人類的生存。他們具體列出了五條關于識別欺騙者的認知能力:①識別不同個體的能力。對于人類來說,識別不同個體的能力似乎是非常簡單的,在整個生物界,人類的識別能力非常強。有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對于34年未曾見面的熟人的正確再認率超過了90%。腦神經(jīng)科學的相關證據(jù)也表明,人類的這種認知能力存在于特定的腦區(qū)。如果一個人的大腦右半球的特定區(qū)域受損,他會表現(xiàn)出高度特異性的認知缺陷,即所謂的“面孔失認癥”。而且人類也十分擅長通過一個人的走路風格來識別不同的個體。②記住與不同個體交換歷史的能力。它是指個體必須記住先前和你進行交換活動的到底是一個合作者還是一個欺騙者。有學者進一步提出了“親善賬戶”(goodwill account)的概念[10],即通過與不同個體交換歷史所帶來的收益或損失結(jié)果,在大腦認知中形成一個“心理賬戶”,用于判斷是否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行為。③向?qū)Ψ奖磉_你意圖的能力?;セ莸陌l(fā)生,有一個前提便是你必須明白對方需要哪方面的幫助,而對于欺騙,你也有必要向背叛者表示憤怒來警示對方。瓦爾在對黑猩猩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兩只處于長期互助關系的黑猩猩,在一次危機的時刻,其中一只黑猩猩沒有對另一只提供援助,導致了未受助的黑猩猩通過各種非言語的方式表達不滿。人類似乎還有更多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意愿。④認知他人需要的能力。這與向?qū)Ψ奖磉_意圖的能力是互為存在的,只有當你能夠覺察到對方的需求以及需求的程度,那么你才能夠提供適當?shù)膸椭?。⑤在認知層面上對代價和收益進行評估[11]。

        以上五點便是科斯米德和圖比提出的社會契約理論,筆者認為,如果從人類認知適應系統(tǒng)演化的角度來闡述互惠的演化,還必須討論一個與互惠有非常重要聯(lián)系的認知系統(tǒng),這就是人類的“延宕滿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認知機制?;セ葜詴е缕垓_行為等利己主義的傾向,就是因為存在著互惠雙方享受收益的不同步性。時間差的存在使得機會主義有了擴展的空間。而如果人類只擁有“及時滿足”(immediate gratification)的認知機制,互惠行為存在的時間差會使得互惠行為難以存在。關于延宕滿足認知機制演化的建立,梅特卡夫和米歇爾提出了著名的“熱”認知系統(tǒng)和“冷”認知系統(tǒng),這兩個認知系統(tǒng)對應及時滿足與延宕滿足。他們通過研究指出:熱認知系統(tǒng)對應的行為是快速、簡單和帶有反射性的,而冷認知系統(tǒng)對應的行為是緩慢、復雜和帶有反思性質(zhì)的[12]?;氐交セ莸靡匝莼牟杉歪鳙C社會,設想互惠行為產(chǎn)生的第一次博弈,對于尋求幫助的一方,他所需要的幫助一定是與自己生存密切相關的食物或者安全救助,因此會啟動熱認知系統(tǒng);而作為給予幫助的一方而言,是否提供幫助對自己而言不是一個迫切的、性命攸關的行為,他會有充足的時間來反思行為所帶來的各種結(jié)果,因此會啟動冷認知系統(tǒng)。正是由于互惠的雙方啟動的是不同的認知系統(tǒng),這才使得互惠行為能夠得以演化。

        社會契約理論從人類認知適應系統(tǒng)演化的角度闡述了互惠得以演化的基礎。而桑塔費學派的學者鮑爾和金迪斯在他們撰寫的一篇重要論文《強互惠的演化:異質(zhì)人群中的合作》中,通過提出著名的“強互惠”(strong reciprocity)理論解釋了互惠的演化。他們認為人類行為具有的這種特征,可能是我們這個物種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定的行為模式。當嚴酷的生存競爭迫使人類把合作規(guī)模擴展到血親關系以外,而普遍存在的單次囚徒困境又無法為互惠行為提供條件時,由基因突變產(chǎn)生的強互惠或利他懲罰(altruistic punishment),可以侵入完全自私的人類群體,從而有效維護族群內(nèi)部的合作規(guī)范,顯著提高族群的生存競爭能力[13]。擁有“強互惠”行為模式的個體,為了與他人合作或為了團體的利益,會不惜花費個人成本、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懲罰那些破壞合作規(guī)范的人,即使那些破壞并不是針對“強互惠”行為者自己。簡言之,“強互惠”行為就是一種以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懲罰那些破壞合作的個體,從而維護他人與團體利益的行為,因此桑塔費學派把強互惠行為稱作利他懲罰行為。桑塔費學派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計算機仿真證實了以上觀點,桑塔費學派的重要成員,蘇黎世大學國家經(jīng)濟實驗室主任費爾博士猜測,如果不能從外界得到必要的激勵,強互惠者只能從利他懲罰行為本身獲得預期的滿足。為了證實這個假設,蘇黎世大學國家經(jīng)濟實驗室使用PET(正電子發(fā)射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對這一行為的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行了觀察。相關研究表明,位于中腦系統(tǒng)的紋狀體(striatum),包括尾核與殼核的神經(jīng)回路,是人類及靈長類動物整合激勵信息與行為信息的關鍵部位。如果利他懲罰的發(fā)生是懲罰者預期從懲罰行為本身得到滿足,通過PET應該能觀察到這一腦區(qū)的激活,且懲罰行為的強弱與其活躍程度呈正相關。實驗結(jié)果證實了這個大膽的推斷,即大腦神經(jīng)結(jié)構中的“尾核”就是支配“強互惠”行為產(chǎn)生的神經(jīng)中樞[14]。

        “強互惠”理論從生物演化的另一方面——由基因突變產(chǎn)生的強互惠或利他懲罰的角度,解釋了人類普遍存在的單次囚徒困境無法產(chǎn)生互惠行為的困境。

        而對于多次囚徒困境問題,即多次互惠行為如何得以演化的問題,阿克賽爾羅德通過計算機模擬的循環(huán)游戲賽發(fā)現(xiàn)了在反復的囚徒困境的游戲中,最終能夠獲勝的選擇策略是“一報還一報”(tit for tat)。所謂“一報還一報”策略,就是以“合作”開始,然后便模仿對手的策略,對手“合作”則選擇“合作”;對手“背叛”則選擇“背叛”,即所謂“條件性互惠”(contingent reciprocity)。它包括以下三個特征:①從不先背叛對方——開始時選擇合作,只要對方合作,那就一直合作下去;②在對方選擇背叛之后選擇報復——只要對方開始背叛,那就馬上也選擇背叛;③寬恕——如果對方改變策略重新愿意合作,那就再次進行互惠式合作,雙方的關系重新返回到合作的循環(huán)[15]。此后,研究者用了這個循環(huán)賽的模式模擬了自然選擇的過程,發(fā)現(xiàn)成功的策略一代一代的取代不太成功的策略時,一報還一報策略仍然能夠最終勝出。正如斯密斯所言:“一報還一報策略是一種典型的穩(wěn)定的進化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ESS)。”[16]因為它擊敗了其他各種各樣的策略,最終能夠在群體中擴散開來,而一旦在群體里面發(fā)展起來,就不可能再被其他策略所取代。“一報還一報”策略很好地解釋了長期互惠合作行為如何在大自然長期的自然選擇之中最終得以演化。至此,隨著單次互惠行為和多次互惠行為的演化都得到了充分的解釋,意味著以互惠演化為產(chǎn)生條件的元信任最終能夠得以出現(xiàn)。

        四、“元信任”問題的提出對于信任研究的影響

        “元信任”問題的提出,對于推進信任問題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義,對信任研究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第一,對于社會科學界的信任研究而言,“元信任”概念的引入進一步完善了信任的概念。正如前文所言,社會科學的相關研究往往只從信任產(chǎn)生的外生性條件來界定信任,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信任的產(chǎn)生還有其深刻的內(nèi)生基礎。這種對于信任的界定既不完整又缺乏“硬核”。而引入“元信任”,對于重新審視信任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進而對信任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第二,對于自然科學界的信任研究而言,雖然認知神經(jīng)科學、神經(jīng)元經(jīng)濟學、神經(jīng)生物學、演化生物學和演化心理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信任的內(nèi)生基礎進行了深入探討,但就目前研究現(xiàn)狀而言,相關學科還沒有從理論上對于信任的內(nèi)生基礎作出概念上的界定。而“元信任”的提出是對信任內(nèi)生基礎概念探討的一次建設性嘗試,這對于從理論上把握信任的內(nèi)生基礎研究,進而將其納入到信任的整體理論建構中,實現(xiàn)從外生條件和內(nèi)生基礎兩個層面完整地界定信任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第三,通過“元信任”問題,我們注意到目前信任研究領域出現(xiàn)的新的范式轉(zhuǎn)換。從目前信任研究的前沿和未來研究的趨勢來看,自然科學以及交叉學科從大腦的認知神經(jīng)、生物演化等角度對信任的產(chǎn)生和維持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這使得國外的信任研究出現(xiàn)了新的范式轉(zhuǎn)換——從外生條件的研究轉(zhuǎn)向內(nèi)生基礎的探討。而國內(nèi)學術界還沒有對信任研究的范式轉(zhuǎn)換表現(xiàn)出足夠的關注和相應的回應,因此,“元信任”問題的引入,對于擴展國內(nèi)信任研究的領域和方法,提供了積極的啟示和參考。

        [1]奧利弗·威廉姆森,斯科特·馬斯滕.交易成本經(jīng)濟學經(jīng)典名篇選讀[M].李自杰,蔡銘,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4.

        [2]Williamson O.Calculativeness,trust,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93:453-486.

        [3]詹姆斯·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上冊[M].鄧方,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115-126.

        [4]格奧爾格·齊美爾.貨幣哲學[M].陳戎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78-179.

        [5]尼古拉斯·盧曼.信任,一個社會復雜性的簡化機制[M].瞿鐵鵬,李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

        [6]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方文,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7]劉永福.元哲學自身的兩個元問題“怎么才算”與“何以可能”[J].學術月刊,2009,41:40.

        [8]鄭也夫.信任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55.

        [9]恩斯特·邁爾.進化是什么[M].田洺,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114-118.

        [10]Kevin M,Smith V.A comparison of na?ve and sophisticated subjectbehavior with game theoretic predictions[R].Tucson,Ariz:University of Arizona.1999:525-568.

        [11]Leda C,Tooby J.Cognitive adaptations for social exchange[M]∥Jerome H Barkow,Cosmides Leda,John Tooby.In The Adapted Min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163-228.

        [12]Metcalfe J,Mischel W.A hot/cool-system analysi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dynamics of willpower[J].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3-19.

        [13]Henrich J.Foundations of human sociality:economic experiments and ethnographic evidence from fifteen small-scale societi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56-70

        [14]Fehr E,Buck A,Schnyder U.The neural basis of altruistic punishment[J].Science,2004,305:23-25.

        [15]羅伯特·阿克賽爾羅德.合作的進化[M].吳堅忠,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145-152.

        [16]梅納德·斯密斯.演化與博弈論[M].潘香陽,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75-177.

        Meta-trust:a discussion

        Luo JiaojiangHu Yu
        (Department of Sociology,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For a long time,trust has been defined as an exogenous concept whose existence is based on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Psychology,economics,sociology and other social sciences have discussed the exogenous conditions of trus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while few researches concern themselves with the endogenous basis of trust.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discussions of trust in social sciences,summarizes their limitations,and then turns to natural sciences for inspiration.It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meta-trust”to define the endogenous aspect of trust.And finally it investigates the conditions for the generation of“meta-trust”and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meta-trust”on trust-related researches.

        trust;meta-trust;reciprocity;evolution

        C912.68

        :A

        :1009-3699(2011)02-0182-06

        [責任編輯 彭國慶]

        2011-01-18

        羅教講(1956-),男,湖南新化人,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經(jīng)濟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信任問題研究.

        猜你喜歡
        人類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顫抖吧,人類
        哈哈畫報(2022年4期)2022-04-19 11:11:5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人類會成長起來嗎?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4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久久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综合| 欧美亚洲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97se亚洲精品一区| 欧美亚洲高清日韩成人| 台湾自拍偷区亚洲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长腿丝袜高跟鞋| 老师露出两个奶球让我吃奶头|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黄 色 成 年 人 网 站免费| 无色码中文字幕一本久道久| 成在线人av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婷婷| 女人天堂国产精品资源麻豆|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丁香| av天堂久久天堂av色综合| 亚洲国产福利成人一区二区 | 岳丰满多毛的大隂户| 98久9在线 | 免费| 日本香蕉久久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成人美女AV| 国产精品丝袜美腿诱惑| 香蕉成人伊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久久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精品日韩在线观看视频|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软件|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婷婷| 国模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9精品电影一区二区免费看|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亚洲国产美女高潮久久久| 国产精品丝袜久久久久久不卡| 妞干网中文字幕| 草青青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肉色欧美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自拍 | 国产七十六+老熟妇| 久久久窝窝午夜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