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唯美”與“頹廢”之死—— 關于《銀杏之果》與《沉淪》之接受的比較研究

        2011-03-19 16:58:20丁增武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2期
        關鍵詞:郁達夫銀杏主義

        丁增武

        (合肥學院中文系,安徽合肥 230601)

        “唯美”與“頹廢”之死
        —— 關于《銀杏之果》與《沉淪》之接受的比較研究

        丁增武

        (合肥學院中文系,安徽合肥 230601)

        同樣作為西方唯美-頹廢主義思潮在五四文壇傳播的產(chǎn)物,《銀杏之果》與《沉淪》在同為“自殺”的故事情節(jié)中,表現(xiàn)出大相徑庭的藝術趣味和人生追求:《銀杏之果》明顯體現(xiàn)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爾特·佩特的“剎那主義”的影響,而《沉淪》則在對“外在壓迫”和“悲痛感”的強調中走向“頹廢”的反抗,凸顯出20世紀20年代知識分子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藝術觀與人生觀。

        《銀杏之果》;《沉淪》;自殺;唯美-頹廢主義

        五四時期的文學精神呈現(xiàn)著一種混雜的狀態(tài),混合著青春、激情與消極、感傷乃至于病態(tài),其實后者也許更值得注意。本文關注的就是一種在五四時期浪漫抒情小說中大量出現(xiàn)、并集中體現(xiàn)了五四“消極感傷”特征的社會現(xiàn)象:“自殺”。談到自殺,郁達夫的《沉淪》①參見: 郁達夫. 沉淪[M]. 上海: 泰東書局, 1921. 下文論及該作品均出自同一版本, 不再一一作注.一支獨秀,但獨木不成林,如果作為一種現(xiàn)象,顯然還需要其他作品的支撐。筆者以為,在當時為數(shù)不少的“自殺”小說中,滕固的中篇《銀杏之果》②參見: 滕固. 銀杏之果[M].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1. 下文論及該作品均出自同一版本, 不再一一作注.是一部一直未受重視的、但具有相當文學史意義的作品。

        一、“自殺”主題的兩種表現(xiàn)

        周作人的《死法》一文將世間死法分為兩類:一是“壽終正寢”,一是“死于非命”[1]?!八烙诜敲敝?,又分出“自殺”與“他殺”兩類。“他殺”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來看,理論價值不大,但“自殺”卻值得研究,當然不在于其手段的多樣,而在于其原因及評價的復雜,大的社會轉折或轉型期尤其如此。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造成社會與個體思想極大變動,許多人選擇“自殺”結束生命,青春者如趙五貞、林德?lián)P,遲暮者如梁巨川、王國維,動機也多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有關。

        “自殺”這一似乎與社會文化主潮相悖的消極感傷現(xiàn)象吸引了浪漫抒情小說作者的注意力。由于當時大多數(shù)作者的身份和經(jīng)歷的緣故,小說中的自殺者多為接受了中西方文化影響和沖擊且“命途多舛”的青年知識分子,以留學生居多,其中又以留日學生為最?!冻翜S》是關注描寫青年知識者“自殺”現(xiàn)象較早且影響最大的一篇。描寫這一現(xiàn)象的還有《銀杏之果》、《古董的自殺》、《葬禮》(騰固)、《葉羅提之墓》(郭沫若)、《或人的悲哀》(廬隱)、《卷葹》(馮沅君)、《苔莉》(張資平)、《墜塔的溫雅》(白采)、《前夢》(葉鼎洛)、《神游病者》(王以仁)等一大批作品,筆者以為滕固的中篇小說《銀杏之果》最有代表性。深入分析此類作品,我們發(fā)現(xiàn)“自殺”主題的流行除了與弱國子民、情愛自由、經(jīng)濟貧困等當時普遍的社會問題相聯(lián)系之外,還與西方的唯美-頹廢主義思潮的接受有深刻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當時接受的內(nèi)容、方向和重點并不一致,《銀杏之果》與《沉淪》的文本差異為這種不一致提供了很好的文本范例,這一點一直為眾多的研究者所忽略。

        滕固作為20世紀20年代唯美-頹廢派刊物《獅吼》前期的主要負責人、前期獅吼社的主要組織者(后期為邵洵美),向來被視為唯美-頹廢派在小說領域的代表,其小說《壁畫》、《葬禮》、《石像的復活》等也確實有較濃的頹廢氣息。但滕固又是文學研究會成員,鄭伯奇將他列為創(chuàng)造社同人,認為在總體創(chuàng)作傾向上他明顯接近浪漫抒情流派[2]?!躲y杏之果》是1928年滕固走向寫實以前的代表作品,郭沫若為他指出了很多“病點”[3]。這部帶有自傳性質的中篇交織著浪漫的情調和濃濃的唯美感傷,抒情氣質明顯,但絕少頹廢的意味。它敘述了一個才華橫溢的留日青年學生秦舟因愛情悲劇而跳崖自殺的故事,結局與《沉淪》相似,但自殺的動機與氛圍都不同,呈現(xiàn)的意味也自然不同。秦舟跳崖時似乎“很愉快”,向著“郁黑空洞,有無限的神秘”的深淵“一躍而入”,為的是去找尋那“黃金的銀杏果”,不似《沉淪》中的“他”那般聲淚俱下。更為重要的是,秦舟的苦悶和民族國家問題并無糾葛,這一點和《沉淪》大相徑庭。五四時期,個人層次的苦悶多與民族國家問題相聯(lián)系,這一點成為當時浪漫抒情小說的重要而普遍的敘述動機,典型如《沉淪》。自殺多源于個人的生存苦悶,導致生存苦悶的原因很多。在主流敘述動機的遮蔽下,引起悲劇的其它因素在解讀作品時可能會被忽略,從而導致了對不同文本和作者的趨同評價,而這些因素也許構成了通向新的文學史理解的重要通道,這當中就有過去一直被賦予現(xiàn)代文藝思潮中支流暗河性質的唯美-頹廢主義思潮。郁達夫和滕固同為留日學生,對當時流行日本大正文壇的西方唯美-頹廢主義都有濃厚興趣,對西方唯美-頹廢派作家都曾頻頻提及,多處援引。為什么在“自殺”這一頹廢至極的主題上兩人形成不同的理解?放大各自寫作的理論背景,從兩人對唯美-頹廢主義思潮的接受這點切入,可能會獲得一些關于浪漫抒情小說中“自殺”主題的新內(nèi)涵。

        二、“唯美”的死與“頹廢”的死

        (一)“唯美”與“頹廢”的邊界

        作為一種國際性的文藝思潮,唯美-頹廢主義思潮的“源”在西方,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唯美主義”、“頹廢主義”、“象征主義”(早期)、“世紀末文學”甚至“為藝術而藝術”等諸多口號與稱謂,異常繁雜。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方學者在一些重要問題上達成了共識,將“唯美”、“頹廢”及其他相關概念綜合在一起,形成了比較權威的解釋:唯美主義或稱唯美主義運動,是19世紀后期以法國為中心而波及整個歐洲的文藝思潮,其理論來源是康德在1790年提出的美學思想,康德認為純粹的美感經(jīng)驗源于一種“無利害”之念的沉思,與美感對象的現(xiàn)實性或者客觀的實用價值以及道德性無關。這種美學思想被后來的法國作家們轉換詮釋成這樣的藝術宗旨:藝術在人類的創(chuàng)造品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它是自足的存在,無須任何外在的存在目的,只存在于自身完美的形式之中。由戈蒂耶始,經(jīng)波特萊爾、福樓拜、馬拉美等人進一步演變出“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其中波特萊爾的觀念主張后來發(fā)展成“頹廢主義”,其核心觀念是認為藝術與“自然”完全對立,無論生物學意義上的還是人類行為意義上的自然。頹廢主義運動在 19世紀的最后20年發(fā)展到頂峰,而這個時期又被稱為“世紀末”,充分表達了頹廢主義作家們悲觀厭世的情緒[4]。由此觀之,上述各種文學現(xiàn)象同出一源,是同一思潮在不同階段和不同民族的變體,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以唯美主義和頹廢主義而論,“唯美”和“頹廢”之間的界限并不能涇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不同的特質抑或說變體往往只能通過不同的接受者的作品來辨別。

        (二)“剎那主義”與“唯美”的死

        從五四時傳入中國的法、英、意、日本等唯美-頹廢主義文學來看,現(xiàn)代文壇對英國唯美-頹廢派文藝比較熟悉,將法國唯美主義在英國發(fā)揚光大的是沃爾特·佩特(Walter Pater)和王爾德,其中佩特的哲學美學思想是理解英國唯美頹廢派文學的思想基礎。需要強調的是,滕固在日本正是經(jīng)由佩特的論著產(chǎn)生了對英國唯美頹廢派文學的興趣,這一點他自己說得很清楚:“六年前在東京,和方曙先兄共讀Walter Pater的論著,才啟示我對于英國近代文學的愛好。”[5]20世紀30年代起,滕固的藝術興趣轉向美術研究。但佩特的哲學思想在當時的文藝界得到了進一步的探討:“生命在他看來只是刻刻變化而又刻刻消逝的東西,介在無可挽回的過去和茫無把握的未來之間的現(xiàn)在,等于電光的一閃,等我們要喚它為現(xiàn)在的時候,它已經(jīng)成為過去的了。我們所喚作的生命,只是這不斷消逝的現(xiàn)在,除卻現(xiàn)在我們再不知道有我們自己了。那么,這如螢火明滅的一剎那,不得不認作我們生命活動的唯一可靠的形式。……既認當前一剎那為唯一的實在,于是他排斥對于過去的追悔和對于未來的希冀,只一意勇猛精進求當前一剎那的充實和擴大。他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而非消極的,他將全我集中于一剎那?!盵6]

        這種被稱為“剎那主義”的人生觀是對佩特唯美主義思想的精要的概括??梢钥闯?,佩特理解的唯美主義首先是一種人生觀,然后才是藝術觀。這種“剎那主義”人生觀和藝術觀在 20世紀 20年代文壇流行一時,顯然,它對滕固的影響相當大,不可避免地在他早期的小說中顯露出來,筆者認為,《銀杏之果》是對“萬物皆流、唯有藝術的瞬間永恒”的唯美思想的重要詮釋。小說中這樣寫到:“銀杏樹的開花,不使人間眼見的;常常在黎明時開的。開的時候也不見花,只見銀光一閃,剎那間就滅了。如果人們偶然看見一閃銀光,手里拿的東西都會變成金子的?!?/p>

        秦舟在夢見“一閃銀光”后,手中的銀杏果都變成了金子。然而這只是“剎那間”幸福的夢想,他和H小姐青梅竹馬的純真愛情由于禮教的阻撓,最終如銀杏開花,轉瞬即逝。此后他和有夫之婦Y女士的交往便有了放浪形骸、趨于頹廢的意味?!按猴L十里山塘水,恨不能消我熱狂?!焙蠼K因世俗的勸阻和良心的不安而終止。懷著對H小姐和Y女士的愧疚,他赴日留學,終究還是不能忘懷過去,郁郁寡歡,終日為負罪感所折磨。直到有一天,他去日本K府游玩,在半山腰懸崖邊上看見了幾株高大的銀杏樹,和他十年前在家鄉(xiāng)所見的“枝葉一樣的圓滿”,“此一時,彼一時!”剎那間,秦舟在“銀杏的微風”中“昏迷失措”,覺得腳下的深淵“有無限的神秘”,他愉快地說著“那邊有黃金的銀杏果,那邊有黃金的銀杏果,我去找尋罷!”便向深淵一躍而入。在那一刻,他“看到”了銀杏開花,“看到”了黃金的銀杏果,看到了那轉瞬即逝的幸福。他忘記了過去的負罪感及對家庭的責任,為了抓住這轉瞬即逝的幸福,他投入了深淵。他的朋友自然“莫名其妙”,只能聲嘶力竭地叫人救命。這一瞬間,秦舟顯然沒有那種生命逝去的理性恐懼,只是感受到在“如螢火明滅的一剎那”理想和幸福的綻放;在這一瞬間,“萬物皆流”,只有自我生命的充盈和擴張,其余一切都成為無意義的存在。唯美主義對理性和邏輯是不屑一顧的。從這點來說,秦舟的死極具有唯美意義,是對瞬間美感極致的追求,一種釋放生命憧憬的“完美的形式”,與現(xiàn)實性、價值觀和道德感無關。自殺本身所含有的悲觀厭世的頹廢意義也就被消除了。

        (三)《沉淪》與“近代的頹廢”

        通過比較秦舟身世和滕固的經(jīng)歷可以發(fā)現(xiàn),《銀杏之果》和《沉淪》一樣帶有部分自傳性質,但這部客觀顯示了佩特的“剎那主義”影響痕跡的作品缺少《沉淪》的憂郁、沉痛和頹廢,這一點非常明顯。為何差別如此明顯?郁達夫在日本留學期間正值日本大正文壇“私小說”發(fā)展的鼎盛期,“私小說”是風靡歐洲的自然主義在日本“變種”而形成的一種獨特文學樣式,具有個人性、心理性、抒情性等特征,田山花袋的《棉被》被視為代表作。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在對自然主義的“變種”過程中,以“新浪漫主義”的姿態(tài)誕生了日本的唯美-頹廢派文學。現(xiàn)有的郁達夫研究已經(jīng)揭示:《沉淪》幾乎是原封不動承襲了日本“私小說”的寫作技巧,并融入自身的體驗以及中國的反帝運動,在此基礎上傳達了社會乃至民族的抗議這一主題[7]。關鍵的問題是:《沉淪》中的“頹廢”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可以從佐藤春夫、廚川白村等對郁達夫的影響中得到解釋。郁達夫非常崇拜佐藤春夫:“在日本現(xiàn)代的小說家中,我所最崇拜的是佐藤春夫……我每想學到他的地步,但是終于畫虎不成?!盵8]《沉淪》和佐藤春夫的極具唯美色彩的小說《田園的憂郁》很有關聯(lián),《田園的憂郁》描寫了一個厭倦都市生活、移居武藏野的日本青年幻想的孤寂的心理發(fā)展歷程①參見: 佐藤春夫. 田園的憂郁[M]. 吳樹文, 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9.,郁達夫說正是從《田園的憂郁》中學得了對“憂郁癥的解剖”[8]。顯然,兩部作品展示的都是近代社會的“病態(tài)心理”。此外,兩部作品在自敘傳性質、利用外國詩句進行詠嘆等方面,也有許多共同之處。但熟悉郁達夫日本留學經(jīng)歷的人都知道,《沉淪》并沒有像《田園的憂郁》那樣追求自然主義的逼真,去如實的描述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留日時期的郁達夫交友廣泛,學習優(yōu)秀,深得教師和同學喜愛。如果“達夫是模擬的頹唐派,本質的清教徒。”[9]這句話屬實的話,《沉淪》在創(chuàng)作上的虛構就帶有有意夸張和修飾的成分。作者放棄了客觀塑造自己的分身人物的嘗試,一方面“赤裸裸的告白”,另一方面又不停地作“無病呻吟”的表演。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突出人物的憂郁病癥。這種憂郁病對郁達夫來說顯然是一種“時代病”,其來源有二:一是對以厄內(nèi)斯特·道森為代表的世紀末文學的接受,我們知道厄內(nèi)斯特·道森的詩文曾是郁達夫寂寞無聊時的最好伴侶;還有就是廚川白村的“近代的頹廢”說的影響,這一點更為關鍵。錢杏邨說:“廚川白村的文藝是苦悶的象征的見解,……,在達夫的著作里都很健全的表現(xiàn)了。”[10]關于“近代的頹廢”,根據(jù)英國的“世紀末”文學的理解,真正的頹廢應該是從生活能夠維持、欲望能夠滿足的溫飽和安逸中產(chǎn)生的墮落。而廚川白村認為,“近代的頹廢”是現(xiàn)實生活壓迫的結果,是“欲絕望而不得絕望”的苦惱的產(chǎn)物②廚川白村的《近代文學十講》幾乎是“近代”的同義詞, 他指出, 在“頹廢的近代傾向”中, 陷于苦悶懷疑, 或是將心靈鎖在悲哀之中, 一味貪圖享樂的傾向首推第一. 他的態(tài)度與生活明顯是“近代”的. 參見: 廚川白村. 近代文學十講[M]. 羅迪先, 譯. 上海: 學術研究會總會叢書部, 1923.。而這一點正符合郁達夫自身性格和所處的時代實際。故而,伊藤虎丸在總結郁達夫“頹廢”的特質時說:“他對‘近代’以及‘頹廢’的理解和共鳴是從廚川白村等(包括佐藤春夫)日本文學中繼承下來的,他‘頹廢’的特質首先應指出是對‘悲痛’的強調和對‘外在壓迫’的重視。他站在與廚川白村一樣的對‘現(xiàn)代自我’的理解上,直接表示對政治的反抗”[11]。

        三、“創(chuàng)造性的不忠”與唯美-頹廢主義的接受

        應該說,五四時期的作家們并沒有很清楚、準確地掌握唯美-頹廢主義的概念,他們無暇也無意于那種慎思明辨的工作。他們懷著浪漫的人文情懷和反封建的熱情沖動來接受這個思潮,欣賞的是唯美-頹廢主義者沖決一切傳統(tǒng)道德羅網(wǎng)的反叛精神和無條件獻身于美和藝術的決絕姿態(tài),而有意無意忽略了唯美主義和頹廢主義水乳交融的連帶關系,或者說唯美主義的頹廢底蘊。特別是創(chuàng)造社的作家們,在五四時代精神強勁的制約和規(guī)范下,普遍將身上沾染的“世紀末”的頹廢氣息,轉化成一種富于反封建意義的浪漫主義感傷,體現(xiàn)了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不忠”。這一點在《沉淪》中是很明顯的。不過通過滕固《銀杏之果》結局的那種“圓滿的剎那”,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一種似乎比較純正的“唯美主義”,這種“唯美主義”最終導向的不是感傷、頹廢,而是“超然主義”的境界。這說明盡管大家都有這種“不忠”的嫌疑,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立足點不同。

        郁達夫本質上是浪漫主義作家,鄭伯奇說得很明白:“郁達夫給人的印象是頹廢派,其實不過是浪漫主義涂上了‘世紀末’的色彩罷了?!盵2]郁達夫對頹廢主義的借鑒,特別是通過對筆下“零余者”病態(tài)心理的率真展示,確實增強了《沉淪》等作品反封建的力度。這在郁達夫來說是非常自覺的做法,《沉淪》中主人公“頹廢”的死是有意為之的。但筆者這里要強調的是,郁達夫作為早期創(chuàng)造社最偏嗜唯美-頹廢主義的作家,在唯美主義和頹廢主義之間,他顯然更偏好后者。他最早向中國讀者介紹了英國世紀末文學的殿軍——《黃面志》作家群①《黃面志》作家群是指19世紀末英國文壇上曾經(jīng)群集于《黃面志》雜志周圍的一群青年作家, 其核心成員包括John Davidson、Ernest Dowson等人. 郁達夫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都受到了這一派作家的多重影響. 作為一個帶有世紀末頹廢傾向的文學流派, 其悲觀厭世、放浪形骸的人生態(tài)度和憂郁苦悶、感傷頹廢的創(chuàng)作情調吸引了郁達夫.。無論“頹廢”在他筆下是目的還是手段,其特質如何,郁達夫都難以擺脫這個“標簽”,有他20世紀20年代諸多訴諸感官刺激的小說為證?!冻翜S》中,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的頹廢心理越來越重,悲痛感越來越強,唯美色彩越來越淡。除去其中反封建與民族自強的動機和內(nèi)容,英國世紀末文學的影響痕跡是難以抹去的,孤傲、厭世、漂泊、酒精、女色等“世紀末”的元素一應俱全,自殺的結局也如出一轍。既然將病態(tài)環(huán)境中的病態(tài)人物作為關注對象,既然如廚川白村那樣認定文學藝術是人生苦悶的表現(xiàn),“頹廢”也就成為郁達夫必然的選擇。這不是一件壞事,反過來說,正是這種變形的“頹廢”成就了郁達夫,助他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自傳體抒情小說的先河。“頹廢”也沒有影響到郁達夫的民族文化歷史觀,反而促成了他對人性解放的宣揚。

        滕固的情況就有些不同了。他的《壁畫》、《葬禮》等作品頹廢氣息較重,近似于郁達夫,可能與受谷崎潤一郎的影響有關。《銀杏之果》是個很獨特的唯美存在,作品在形式方面探索象征主義的新方法,落筆異常冷靜含蓄,這和《沉淪》對人物心理的夸張性展示大異其趣。同受英國唯美-頹廢派文學影響,郁達夫推崇注重頹廢享樂的王爾德及厄內(nèi)斯特·道森等《黃面志》作家群,而滕固卻推崇注重精神情趣豐富性的沃爾特·佩特。在滕固這里,在《銀杏之果》中,唯“美”而不唯“樂”,沒有突出唯美主義的深層次頹廢底蘊,而是將美和對幸福的追求以及幸福的轉瞬即逝聯(lián)系起來,突出美在瞬間所達到的圓滿,在瞬間的充實與永恒。而對這種“剎那之美”的追尋,以“自殺”方式表現(xiàn)出來,意味著斷然否決對過去的無謂依戀和對未來的突然期待,引導人們在“剎那間”好好地生,透露出別一種積極意義。這種對唯美-頹廢主義的接受、取舍和處理,現(xiàn)代文壇并非滕固一人,朱自清、俞平伯等人都深諳其中之味并有所發(fā)揮。至于以小說的形式進行詮釋,《銀杏之果》應是未受注意但有代表性的一篇。最近雖有學者關注到這部小說,但涉及的主題仍然只限于血親戀愛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問題[12]?!冻翜S》與《銀杏之果》的先后出現(xiàn),從藝術思潮的角度,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文壇對西方唯美-頹廢主義的或官能化或情趣化的注意,許是不謬罷。

        四、結 語

        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在現(xiàn)代中國文壇的接受,至今沒有非常充分的研究,在五四小說研究領域尤其如此。由于唯美-頹廢主義一直被視為現(xiàn)代文藝思潮中的支流暗河,它對中國現(xiàn)代作家特別是五四一代作家早期藝術觀與人生觀的重要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美的偏至及其蛻變,是這一思潮在現(xiàn)代文壇的流變主線,也概括了相當一部分作家五四后的藝術追求和心理歷程。

        [1] 周作人. 死法[C] // 鐘叔河. 周作人文選. 廣州: 廣州出版社, 1995: 230.

        [2] 鄭伯奇. 導言[C] // 鄭伯奇. 中國新文學大系: 小說三集. 影印本. 上海: 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 1935: 1-14.

        [3] 郭沫若. 《銀杏之果》序[C] // 滕固. 銀杏之果.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1: 1.

        [4] 艾布拉姆斯. 歐美文學術語匯釋[M]. 朱金鵬, 朱荔, 譯. 4版.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 2-4.

        [5] 滕固. 自記[C] // 滕固. 唯美派的文學. 上海: 光華書局, 1927: 1.

        [6] 蕭石君. 世紀末英國新文藝運動[M]. 北京: 中華書局, 1934: 19-20.

        [7] 高霞. 浪漫主義: 日本之橋與五四文學[M].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3: 216.

        [8] 郁達夫. 《沉淪》自序[C] // 郁達夫文集: 第3卷. 廣州: 花城出版社, 1982: 73.

        [9] 郭沫若. 論郁達夫[C] // 王自立, 陳子善. 郁達夫研究資料: 上.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 85.

        [10] 錢杏邨. 《達夫代表作》后序[C] // 王自立, 陳子善. 郁達夫研究資料: 下.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 339.

        [11] 伊藤虎丸. 《沉淪》論: 1 [J]. 中國文學研究, 1961, (1): 1-14.

        [12] 陳緒石. 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游移的家[J]. 貴州社會科學, 2010, (6): 51-54.

        “Aesthetic” Death and “Decadent” Death—— Comparative Study of Reception betweenFruit of Gingkgo TreeandPerdition

        DING Zengwu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fei University, Hefei, China 230601)

        As the fruits of spreading of aestheticism and decadence in the literary are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May 4th Movement,Fruit of Gingkgo TreeandPerditionreflected their quite different artistic interest and life pursuit through the same plot of story about suicide. In the plot,Fruit of Gingkgo Treewas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Walter Pater’s “momentism” which pays attention to spirit spice, whilePerditionselected“decadent” revolution through emphasizing on “external oppression” and “bitterness”. All these two focuses revealed two different outlooks on art and life among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1920s.

        Fruit of Gingkgo Tree;Perdition; Suicide; Aestheticism and Decadence

        (編輯:劉慧青)

        I246

        A

        1674-3555(2011)02-0074-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1.02.013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2010-08-23

        丁增武(1972- ),男,安徽廬江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及文化

        猜你喜歡
        郁達夫銀杏主義
        活化石——銀杏
        銀杏
        新寫意主義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貴人
        近光燈主義
        論銀杏的栽植
        郁達夫:熱烈的愛倩,卻不能相守一生
        海峽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這是一部極簡主義詮釋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
        冬日 新碰撞主義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3:05
        浮世露戀:李小瑛與郁達夫
        海峽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13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色婷婷| 久久99精品中文字幕在| 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一区| 极品尤物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av一区| 色一情一区二|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高潮| 免费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女人做爰高潮呻吟17分钟|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妇伦又伦精品国产| 欧美在线观看www|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黄色| 国产色在线 | 日韩|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亚洲国产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黄色三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AV|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黄色|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v欧美v国产v在线观看| 久久AV中文综合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播放免费视频|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 亚洲高清精品50路| 丝袜美腿丝袜美腿丝袜美腿丝袜| 国产乡下三级全黄三级|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女同毛片在线不卡|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级毛片无码av|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女人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制服丝袜视频国产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