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晞
(深圳圖書館,廣東 深圳 518027)
〔作者信息〕吳晞,男,研究館員,館長。
葉德輝(1864—1927),字奐彬(也作煥彬、奐份),號郋園,又號直山。祖籍江蘇吳縣,后遷居湖南。葉德輝一生歷經(jīng)清同治、光緒、宣統(tǒng)三朝以及民國初期,參與或見證了近現(xiàn)代史上許多大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都有一定影響。葉德輝在政治上以“頑固守舊”著稱于世。戊戌變法時期,他以“扶世翼教”為己任,對康有為的公羊?qū)W說進行了不遺余力的批駁,由此名動天下,成為晚清“翼教派”之領袖。袁世凱醞釀復辟帝制時期,葉德輝曾任籌安會湖南分會會長,并積極響應袁世凱政府有關尊孔讀經(jīng)的號召,成立湖南經(jīng)學會。1927年北伐戰(zhàn)爭期間,湖南農(nóng)民運動高漲,葉德輝不滿于時事,戲作對聯(lián),極盡諷刺之能事,最終作為湘省著名的土豪劣紳而遭到鎮(zhèn)壓。〔1〕
這段文字轉(zhuǎn)錄自張晶萍著《葉德輝生平及學術思想研究》一書之開篇。之所以原文照抄,是因為今人所有的關于葉德輝生平及評價均大同小異。如果是上世紀中后期出版的文獻,還會有保守反動、敵視進步、劣跡昭彰、與革命人民為敵、罪有應得等政治評語。
其實這些評價遠不如葉德輝自己在年屆六十歲時所寫的文字來得生動傳神:
天子不得臣,國人皆欲殺,海內(nèi)誦其著述,遐荒識其姓名 ?!?〕
葉德輝這番夫子自道式的表白,不僅僅是出于自負與狂悖,也確有其值得炫耀的學術資本。
在葉德輝的時代,亦即民國初年,世稱“舊學”代表人物的有章太炎、王國維、羅振玉和葉德輝四人〔3〕。但細論起來,葉德輝的學問和影響,不僅和其他三人相比要有差距,也略遜于與其同時代的先輩同鄉(xiāng)王先謙。葉氏的優(yōu)長,在于其作為藏書家、目錄版本學家、出版家的卓越成就,可謂一時無人出其右。在圖書館學的發(fā)展歷史上,葉氏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幾代圖書館學人都曾受惠其學術成果。
葉德輝在藏書和目錄學方面的著述主要有《書林清話》、《書林余話》、《藏書十約》、《觀古堂藏書目》、《郋園讀書志》等。其中最負盛名是《書林清話》。該書寫于清末,刊行于民初(1920年),用傳統(tǒng)的筆記式文體介紹了古代雕版書籍的各種知識。由于該書是作者在其豐富藏書的基礎上寫就的,故廣征博引,翔實有據(jù),見地深刻,妙筆生花。記得筆者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涉此書,即愛不釋手,反復讀之不厭。當時所供職的北京大學圖書館僅收藏有一冊1957年的版本,是古籍出版社根據(jù)長沙觀古堂本整理出版的,舊式標點,繁體豎排。因系庫本,不得外借,于是一有閑暇就做筆記抄錄,最后竟將全書差不多都抄了下來。以筆者涉獵所及,迄今為止各種關于書史著述雖多,但仍無有逾越此門墻者。葉氏本欲在此基礎上,援引史書中《貨殖傳》之例,寫一本《書林傳》,惜未成書 ,〔4〕令人扼腕 。
著名學者、藏書家、京師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首任監(jiān)督(館長)繆荃孫曾這樣評價《書林清話》:
煥彬(葉德輝)于書籍鏤刻源流,尤能貫串,上溯李唐,下迄今茲,旁求海外舊刻精鈔,藏家名印。何本最先,何本最備,如探諸喉,如指諸掌。此《書林清話》一編,仿君家鞠裳之《語石編》,比俞理初之《米鹽簿》,所以紹往哲之書,開后學之派別,均在此矣 ?!?〕
此言出自權威學者,也是學術界的公論,向無異議。葉氏之學術貢獻,非止《書林清話》一端,在舊學研究上的其它成就,后人亦多作積極評價,且鮮有爭議。
有爭議的是葉德輝的為人?!拔娜缙淙恕敝f,與葉氏的治學文章似無關,只適用他那些嬉笑怒罵的文辭。葉氏自己所言的“謗滿天下”、“國人皆欲殺”等語,并非都是自嘲虛張之詞。時人多持“其人實無可取”之評,〔6〕就是對葉氏之學術成就多有夸贊的章太炎也感嘆:“如此好學問,甘作譙周,何歟?”,“終以讀書種子為可惜” ?!?〕至于來自各方的詆毀謾罵之詞,如不莊、慣痞、湘潭大痞葉麻、為富不仁、土豪劣紳等,就數(shù)不勝數(shù)了。
葉德輝毫無疑問屬于舊式保守派人物。葉氏自號“郋園”,其書齋號“觀古堂”,就是其篤守儒學的注腳?!班E”(xī)是春秋時儒學發(fā)源之地汝南召陵里,又是古文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的故里。而“觀古”則取自《大戴禮記》“以觀于古”之義?!?〕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葉德輝考中進士,被授吏部主事之職。但兩年后卻辭官歸里,自此不再出仕,以經(jīng)商為生,以學術為志業(yè),表現(xiàn)出濃厚的文化情懷。為治學業(yè),甚至不惜棄官,這在當時是特立獨行之舉,即所自謂的“天子不得臣”。而時事巨變,葉德輝成了前朝的“文化遺民”,于是守望傳統(tǒng)文化就成為他賦予自己的人生使命。其一生的學術活動,包括著述和刻書,也都是為了篤守傳統(tǒng)舊學這一目標。
葉德輝的人生觀、文化觀、學術觀,本無所謂正確與錯誤,只是錯在葉氏生在一個以革命為風尚的年代,錯在葉氏不合時宜的言行。葉德輝生性狂狷,一派名士作風,目中無人,孤傲自矜,不拘小節(jié),口無遮攔,結(jié)果就如他自己所喟嘆的:“九死關頭來去慣,一生箕口是非多”?!?〕這里且不管葉氏一生林林總總的“是非多”,僅看看他在“九死關頭”的幾番遭遇。
戊戌變法時期,湖南是推行改制最為激進的省份。葉德輝時年三十余歲,掛印歸鄉(xiāng),志得氣盛,挺身而出,成了反對改革的“舊派”領袖,也由此被推到近代歷史舞臺的中心。葉氏影響頗大的“翼教”之說就是此時出籠的。身為臣子的葉德輝,當時并不敢明目張膽地反對皇帝變法和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的新政,只是把矛頭指向康有為的今文經(jīng)學和梁啟超的時務學堂,即所謂“扶世翼教”,卻依然險遭不測。當時康梁曾請旨(葉氏的說法是“矯旨”)殺葉德輝和王先謙,只因旨下僅僅兩天變法就失敗了,才僥幸保住性命?!?0〕
辛亥革命爆發(fā),湖南光復,葉德輝因其前清余孽的惡名,再次陷入危險之中,不得已逃出長沙,避亂山中。此時身為革命元勛的章太炎卻出面幫助了他,及時致電湖南革命軍:“湖南不可殺葉德輝。殺之,則讀書種子絕矣?!薄?1〕葉氏由此將章太炎引為知己。
作品寫了67歲的江口由夫五次造訪神秘俱樂部的經(jīng)歷。該俱樂部能夠借助于藥物讓年輕漂亮的女孩昏睡過去,并且赤身裸體地躺在那兒,這樣就能夠陪伴那些喪失性功能的老人們。雖然這些女孩看起來與玩偶并無二致,但是玩偶是沒有生命氣息的,這些女孩都是具有生命力的。在陪伴過程中,她們不會與老人們進行情感交流,也不具有任何語言互動。江口由夫雖然與那些喪失了生理功能的老人們有所不同,但是,他依舊是要遵循俱樂部的規(guī)矩的,是不可以進行任何的惡作劇的,就算是將手指放入女孩的嘴中也是被禁止的。在這種狀況下,他與那些老頭們相比,他的特征是具有活躍的思想,在整個過程中其思想更為游弋。
亂后返回長沙,已是民國天下,葉德輝萬念俱灰,一度曾想剃度為僧。但不久卻又故態(tài)重萌,卷入了轟動一時的“坡子街事件”。民國元年(1912)10月,革命元勛黃興返鄉(xiāng)到長沙,受到故鄉(xiāng)人民熱烈歡迎。湖南政府為表達敬意,提出將長沙坡子街口的德潤門更名為黃興門,將坡子街更名為黃興街。這下觸到了葉德輝這個“前朝未死人”的痛處,因為他的住宅和店鋪就在坡子街上,令他無法容忍。盡管黃興很快就致函婉拒,兩處地名也恢復了原稱,葉德輝依然不依不饒。次年5月,他寫了《光復坡子街地名記》,到處散發(fā),文中嬉笑怒罵,將黃興比作“婦人女子”、“雞公鴨婆”,極盡攻訐?!?2〕新政府震怒之下,借故將葉氏抓捕,后由地方商人保出,不得已逃往武漢,后到上海。
葉德輝在上海客居了半年,于1913年下半年回到長沙。由于秉性難移,譏評時政,又卷入了與湖南新都督湯薌銘的沖突,再次有性命之憂。湯氏性情暴虐,濫殺無辜,素有“湯屠夫”之名,還隨意更改幣制,導致商家紛紛倒閉。葉德輝見此,挺身而出,為民申冤,寫信給楊度,要其轉(zhuǎn)呈給總統(tǒng)袁世凱。不料《亞細亞報》報館見到此信,欣賞“其文之峭厲”,自作主張刊發(fā)。湯薌銘見文大恨,遂起殺心,將葉德輝抓捕。幸虧朋友們相助,緊急陳情到北京,黎元洪、徐世昌、徐樹錚、葉公綽、李燮等北洋政府大員和各界名流紛紛致電湖南相救,就連當年欲殺葉德輝的梁啟超、熊希齡也出面聲援,葉德輝才再次逃過了一劫。
1927 年,大革命風暴席卷南中國,北伐軍攻占湖南,被葉德輝等輩斥之為“痞子運動”的湖南農(nóng)民運動風起云涌。這次葉德輝在劫難逃了。4月10日,葉德輝被農(nóng)民協(xié)會捉拿。第二天,即4月11日,距國共分裂的標志事件“4.12事變”僅有一天,葉德輝經(jīng)“湖南人民第一次鏟除反革命分子示威大會”公審,判處死刑,當天下午執(zhí)行。據(jù)其子葉尚農(nóng)事后在葉德輝的日本弟子所辦的《遼東詩壇》上所述:“(葉德輝)身受兩槍,一中頭部,一中心部 ,是遭慘死?!??!?3〕
至于葉德輝為什么會被鎮(zhèn)壓,世傳有兩個原因。
一是說葉德輝為農(nóng)民協(xié)會戲作了一幅對聯(lián):農(nóng)運宏開,稻粱菽麥黍稷,盡皆雜種;會場廣闊,馬牛羊雞犬豚,都是畜牲。橫批是:斌尖卡傀。上下聯(lián)首字是“農(nóng)會”,把農(nóng)會罵作雜種、畜牲。橫批四字的意思是:不文不武,不小不大,不上不下,不人不鬼。文字可算尖刻惡毒,極盡辱罵之能事。這幅對聯(lián)將“葉德輝風格”發(fā)揮到了極致,也讓葉氏的人生走到了盡頭,成了他被抓的導火索。
二是說葉德輝曾欺辱一鄉(xiāng)村少女,后來此女參加了革命,將其劣跡告到了省黨部,于是要處死葉德輝,討回公道。這一喜兒式的故事似無實據(jù),但葉氏好色卻是不爭的事實。葉氏曾納妾六房,經(jīng)常到長沙的青樓妓館尋歡,還喜好男色。即使在當時多妻制的文化下,葉氏的這種行徑也屬“不端”、私德不淑。葉氏還刊刻了《雙梅影暗叢書》,收錄了多種講“房中術”的“淫書”,曾惹得非議四起。一向厚道的周作人談到葉氏被殺一事時說:袁世凱稱帝時,葉德輝為其選秀女,征了五十名十五六歲的少女送宮,卻自己“先都用過了”;后來秀女中有人成了農(nóng)會干部,葉氏自然不免一死。〔14〕可見時人是確信這一說法的。
這五大罪狀,都是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歷史舊賬和似是而非的政治帽子,似義正詞嚴,多查無實據(jù);即使是件件確鑿屬實,也罪不至死。唯一的解釋只能是當時盛行一時并壓倒一切的革命暴力。倒是當時身為湖南農(nóng)民運動領袖又兼任特別法庭審判委員的易禮容說到了點子上:
一般土豪劣紳,他的地位,簡直是從農(nóng)協(xié)成立之日起,就宣布了死刑!“有土皆豪,無紳不劣”,這首對聯(lián)何等精當!現(xiàn)在農(nóng)民已處罰的土豪劣紳,哪個是冤枉的?總之,革命是不能客氣的,不能用請客吃飯的手腕,那是與虎謀皮。所以,這時期是農(nóng)民革命的時期,恐怖是意中事??!〔17〕
此言極好地詮釋了毛澤東在《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中那一著名的警句:“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8〕照這樣的邏輯,葉德輝不死,倒是天理難容了。
雖然當時殺掉“土豪劣紳”是常見的事,但由于葉德輝的學術成就和名氣,他的死還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惋惜者有之,如章太炎、黃兆枚和葉氏的日本弟子;更多的是稱“好得很”,說葉氏是找死,自取之道,罪有應得,死有余辜。在這一片殺聲之下,一個多月后,大學者王國維決意“一死免辱”,在頤和園投水自盡,遺言是:“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遭此世變,義無再辱”。當時有很多人,其中包括葉氏早年的論敵梁啟超,都認為王國維的死與葉德輝等紳士名流被殺而引起的內(nèi)心絕望有關 ?!?9〕
幾年后的1931年,胡適用一首白話小詩表達了他對葉德輝這樁公案的看法:
郋園老人不怕死,
槍口指胸算什么!
生平談命三十年,
總算今天輪到我。
殺我者誰?共產(chǎn)黨。
我若當權還一樣。
當年誓要殺康梁,
看來同是糊涂賬。
你們殺我我大笑,
我認你們作同調(diào)。
三十年來是與非,
一樣殺人來翼教?!?0〕
胡適的說法有誤。雖然湖南農(nóng)民運動是共產(chǎn)黨發(fā)動的,但處死葉氏的是當時的湖南省政府及特別法庭,因此嚴格講應該是國民黨殺了葉德輝。說葉德輝當年要殺康梁,似也不符合史實。但此詩以調(diào)侃的語調(diào),對只因思想觀點和言論的對立,就要你殺我我又殺你的情景,表達了痛惜和批判,其內(nèi)涵是嚴肅深刻的而非諧謔的。
這個道理,還是魯迅說得透徹些: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
革命的被殺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殺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當作革命的而被殺于反革命的,或當作反革命的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并不當作什么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 ,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1〕
魯迅此言寫于葉德輝被殺的那一年(1927)的年底,這一年有太多血寫的例證可以作為此言的注腳。4月28日,距葉德輝之死僅僅十多天,同是著名學者也同是中國圖書館史上重要人物的李大釗在北京被絞死。5月21日,國民黨軍官許克祥在長沙發(fā)動了“馬日事變”,湖南由此從紅色恐怖變成了白色恐怖。許克祥發(fā)動事變的借口之一便是“素有文名久與章太炎齊名的葉德輝”被處決 ?!?2〕
在多年之后的1968年,毛澤東也曾對葉德輝之死表達了看法。曾任中宣部副部長和中央黨校副校長,也是葉氏湖南湘潭同鄉(xiāng)的龔育之,記述了毛澤東的談話:
記得曾聽說過,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中間說到對“資產(chǎn)階級反動權威”要“一批二?!睍r說過當年殺葉(德輝)不妥的意見。我同電影《譚嗣同》的編劇劉景錄教授談起此事,他也確切記得有過這樣的傳達。只是記不清毛說話的時間和場合,查起來頗不容易。直到從馮友蘭《三松堂自序》中查到馮記下的毛談一批二保的大概日期(一九六八年八月),才終于清楚毛是在八屆十二中全會閉幕會上講到殺葉德輝一事的。毛說:編《翼教叢編》,這個??追蜃?反對康有為的,此人叫葉德輝。后頭顧孟余問我,有這件事嗎?我說有這件事,但是情況我不大清楚,因為我不在湖南。對于這種大知識分子不宜于殺。那個時候把葉德輝殺掉,我看是不那么妥當。〔23〕
由此可見,毛澤東確實反對殺葉德輝,而且這個意見并不是隨意談的,是在正式場合的講話,當時還曾在一定范圍傳達。“最高指示”尚且如此,看來,葉德輝真的是枉死了。
行文至此,其言已盡,其意已明,本文對葉德輝其學、其人、其死所下的結(jié)論就顯得有蛇足之嫌了:其學也可嘉,其人也有瑕,其罪也不至死。
〔1〕 張晶萍.葉德輝生平及學術思想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本文所引用資料,多有出自此書,各種記載不一致時,均以此書為準
〔2〕 葉德輝. 郋園六十自敘〔M〕. 引自文獻〔1〕:1
〔3〕 胡適.胡適日記全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見1922年8月28日日記:“現(xiàn)今的中國學術界真凋敝零落極了。舊式學者只剩王國維、羅振玉、葉德輝、章炳麟四人;其次則半新半舊的過渡學者,也只有梁啟超和我們幾個人。內(nèi)中章炳麟是在學術上已半僵化了,羅與葉沒有條理系統(tǒng),只有王國維最有希望?!?/p>
〔4〕 張承宗.《書林清話》與書史研究〔J〕. 史學史研究,1984(4):41
〔5〕 葉德輝著;李慶西標校.書林清話(插圖本)〔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9:1
〔6〕 謝國楨. 叢書刊刻源流考〔J〕. 引自文獻〔4〕
〔7〕 章太炎.復葉德輝書〔N〕.申報,1924-04-06. 引自文獻〔1〕:403
〔8〕 葉德輝. 郋園字義說〔M〕. 引自文獻〔1〕:3
〔9〕 郭旭.葉德輝在近代中國的命運〔J〕.貴陽文史,2009(4):43
〔10〕 葉德輝.答友人書〔M〕//翼教叢編. 引自文獻〔1〕:105.據(jù)葉氏言:“余于戊戌攻康有為。有為矯旨殺與王葵園閣學先謙二人,時八月十一日也。湘撫陳寶箴頗持重,不欲興大獄。而八月十三日,孝欽垂簾之電至,余遂獲免?!?/p>
〔11〕 葉德輝. 兩知己詩〔M〕//書空集. 引自文獻〔1〕:236
〔12〕 程千帆,楊翊強.葉德輝《光復坡子街地名記》補注〔J〕. 中華文化,1996(1):191
〔13〕 王雨霖.《遼東詩壇》所載葉德輝死事〔J〕.書屋,2006(1):50.文中“古銅”似為“古董”之誤,原文如此。
〔14〕 周作人.飯后隨筆〔M〕//鐘叔河編.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0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78-779
〔15〕 〔16〕譚伯牛. 葉德輝之死真相〔N〕. 南方周末,2007-03-27
〔17〕 易禮容.農(nóng)民問題〔N〕.湖南民報,1927-03-25.引自文獻〔15〕
〔18〕 毛澤東.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M〕//毛澤東著.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
〔19〕 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145.此事見1927年6月15日梁啟超致家人的信:“他(王國維)平時對于時局的悲觀,本極深刻。最近的刺激,則由于兩湖學者葉德輝、王葆心之被槍斃?!o公(王國維)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淵,一瞑不復視?!?/p>
〔20〕 吳小龍.從胡適挽葉德輝的詩說起〔M〕.//吳小龍.細節(jié)的警示.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2004:134
〔21〕 魯迅. 而已集、小雜感〔M〕.//魯迅著. 魯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554.此文最早發(fā)表于 1927年12月17日出版的《語絲》周刊。
〔22〕 許克祥.“馬日事變”回憶錄〔J〕. 春秋,1966:226,227.引自:葉曙明.中國1927.廣州:花城出版社,2010:219
〔23〕 龔育之.從葉德輝之死談到黃興的流血革命和胡元倓的磨血革命〔J〕.中國文化,1996(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