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百福 孫濤 孫君
(山東龍口市結核病防治所 山東龍口 265701)
分形治療法是建立在多種中西醫(yī)學治療理論和治療方法基礎上的一種科學假說。
分形理論是美國數學家曼德爾布曼特1975年提出的。分形體系內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整體的再現和縮影。分形最重要原理是自相似性,即局部與整體是相似的。自相似性思想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古代哲學中,“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袖里有乾坤,壺中有日月”之說,《黃帝內經》中有“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這些都與分形思想相一致。
分形治療法根據“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整體的再現和縮影”這一理論結合中西醫(yī)臨床實踐推測出:通過對人體某一部位的治療可以治療另一部位或人體整體的疾病。
整體觀念作為中醫(yī)學的指導思想,貫穿于中醫(yī)學的各個方面。中醫(yī)學強調人體自身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強調人體與自然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在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預防治療時,從人體自身的臟腑組織,人體與自然界的普遍聯系和相互影響出發(fā),綜合考慮影響疾病治療和維持人體健康的各種因素,從而形成了中醫(y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和相對完整的治療方法體系。
張穎清教授的全息生物學核心思想是,生物體每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中包含有整體的全部信息。生物體的任一相對獨立的部分的每一點的化學組成相對于這一部分的其他位點,都和整體上這點所對應的部位的化學組成相似程度較大。這些點在這一相對獨立的部分的分布規(guī)律與其所對應的部位在整體的分布規(guī)律相同。
穴位療法是指在人體穴位上針灸、按摩、貼敷、拔罐、刮痧等療法,穴位療法幾千年來我國廣泛應用,為人民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F以針灸療法為例進行論述。
3.1.1 針灸療法簡述 針灸是針刺和艾條的簡稱。針刺就是用金屬做成的不同針具,刺入人體穴位的淺部或深部,運用不同手法操作的一種治病方法;艾灸就是用艾葉做成的艾絨,放在人體穴位上面,用火點著燃燒或熏灼的一種治病方法。
3.1.2 針灸原理 根據中醫(yī)理論,人體健康表示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正常。如果一旦受到各種致病因素的侵犯,則臟腑或經絡的功能就會遭到損害,體內的氣血流通就會受障礙而發(fā)生疾病。用針灸治病,主要使氣血的流動暢通,促使已經發(fā)生障礙的功能活動恢復正常。
3.1.3 針灸有效疾病 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壓病、消化性潰瘍、膽囊炎、膽石癥、膈肌痙攣、泌尿系結石、腎絞痛、急性尿潴留、慢性前列腺炎、陽痿、不育癥、糖尿病、三叉神經痛、面神經炎、坐骨神經痛、偏頭痛、腦血管意外、癲癇、神經衰弱、蕁麻疹、神經性皮炎、尋常性痤瘡、黃褐斑、痛經、乳腺增生癥、不孕癥、腦性癱瘓、小兒腹瀉、遺尿、近視、耳聾、鼻炎、急慢性咽炎、牙痛等。
3.2.1 手足反射區(qū)療法簡述 1989年5月首屆北美反射學者會議對反射區(qū)療法(reflexology)作出如下的定義:“足部和手部反射區(qū)療法的基點是在足部和手部存在著與人體各部分相對應的反射區(qū)。”運用按摩手法刺激這些反射區(qū),可以調節(jié)人體各部分的機能,取得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效果。
3.2.2 手足反射區(qū) 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額竇、垂體、小腦及腦干、三叉神經、鼻、頭部、頸項、甲狀旁腺、甲狀腺、眼、耳、斜方肌、肺及支氣管、心、脾、胃、胰、十二指腸、小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肛門、腹腔神經叢、生殖腺等。
3.2.3 手足反射區(qū)治療機理 促進循環(huán)作用、神經反射作用、心理治療作用。
3.2.4 手足反射區(qū)適應證 頭痛、癲癇、失眠、甲狀腺機能亢進、食欲不振、打呃、反酸、嘔吐、腹瀉、腹脹、便秘、胃腸功能紊亂、心律不齊、高血壓、低血壓、貧血、感冒,哮喘、肺氣腫、尿頻、尿失禁、遺尿、不孕癥、月經不調、陽痿、前列腺肥大、更年期綜合癥、近視、耳鳴、暈車、暈船、骨刺、軟組織損傷、關節(jié)炎、痤瘡、濕疹、牛皮癬、皮炎等。
3.3.1 眼針療法簡述 遼寧中醫(yī)院彭靜山教授以《易經》的八卦,中醫(yī)的五輪八廓和經絡與五臟六腑相似的學說為理論依據,將眼睛分為8個區(qū)、13個穴。
3.3.2 頭皮針療法頭皮分區(qū)與主治 眼睛八區(qū)與臟腑的關系,可概括為如下口訣:乾一肺大腸,坎二腎膀胱,艮三屬上焦,震四肝膽藏,巽五中焦屬,離六心小腸,坤七脾和胃,兌八下焦鄉(xiāng)。眼針具有止痛消腫,安神定志,理氣和血,通經活絡的功效。
3.3.3 適應證 中風、疼痛、眩暈、心悸、不寐、消渴、嘔吐、泄瀉、痹癥、痿癥、遺精等疾病。
3.4.1 腕踝針簡述 張心曙教授腕踝針是針刺部位在四肢的腕和踝,通過皮下針刺治療全身一些病和癥。腕踝部各定6個針刺點:各點都在腕和踝的各區(qū)內,也用數字1~6編號,與區(qū)的編號相同,應用時按疾病的癥狀所在區(qū)選取編號相同的針刺點,點的位置只作相對固定,可以根據情況移位,并不影響療效。腕部針刺點:6個針刺點大致排列在腕橫紋以上約二橫指環(huán)腕一圈處。各點分別記作:上1、上2、上3、上4、上5、上6,踝部針刺點:6個針刺點大致排列在內踝和外踝上約三橫指環(huán)踝一圈處。各點分別記作: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3.4.2 適應證 三叉神經痛、面癱、扁桃體炎、感冒、惡心、嘔吐、呃逆、厭食、乳腺炎、哮喘、腮腺腫痛、耳鳴、頭昏、頭痛、眩暈、肩部酸痛、肩關節(jié)痛、胃區(qū)痛、膽囊痛、臍周痛、下腹痛、遺尿、尿頻、尿潴留、尿失禁、痛經、肝區(qū)痛、膝關節(jié)痛、足背痛、趾關節(jié)痛、腿外側痛、外踝關節(jié)痛、坐骨神經痛、痔痛、便秘等。
3.5.1 耳穴療法簡述 耳穴療法是在耳廓上有關部位進行貼壓、針刺、按摩、貼膏等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3.5.2 耳穴治療的適應癥 (1)各種疼痛性疾病,外傷性疼痛:如扭傷、挫傷、刺傷、切割傷、骨折、脫臼、落枕、燙傷等;炎癥性疼痛:扁桃體炎、咽炎、中耳炎、乳腺炎、脈管炎、膽囊炎、膽結石絞痛、靜脈炎、丹毒、前列腺炎、膀胱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手術后疼痛:五官、腦外、胸、腹、四肢等各種手術后所產生的傷口痛、疤痕痛、幻肢痛、麻醉后疼痛;神經性疼痛:神經性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等;腫瘤性疼痛:各類晚期癌腫所致的疼痛。(2)各種炎癥性疾病,急慢性結膜炎、牙周炎、牙髓炎、中耳炎、鼻炎、扁桃體炎、咽喉炎、腮腺炎、氣管炎、大葉性肺炎、胸膜炎、胃炎、腸炎、闌尾炎、膽囊炎、附件炎、盆腔炎、睪丸炎、附睪炎、膀胱炎、尿道炎、丹毒、風濕性關節(jié)炎、面神經炎、末梢神經炎等。(3)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及膠原性疾病,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病、哮喘、過敏性紫癜等。(4)內分泌代謝功能紊亂性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肥胖癥等。(5)功能紊亂性疾病,胃腸功能紊亂、月經不調、性功能障礙等。(6)其他慢性病,腰腿痛、頸椎綜合癥、肩周炎、骨質增生、腦外傷后遺癥、腦震蕩后遺癥、消化不良、肢體麻木等。(7)其他疾病,耳穴治療還有催乳、催產、戒煙、戒酒、解毒、解酒,預防治療暈車、暈船,并具美容、保健等作用。
3.6.1 第二掌骨側療法簡述 張穎清教授發(fā)明的第二掌骨側療法是在第二掌骨側的頭、頸、上肢等穴區(qū)進行針刺或按摩。
3.6.2 適應證 腦血栓后遺癥、腦出血后遺癥、腦性癱瘓、血管性頭疼、神經性頭痛、面神經麻痹、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膈肌痙攣、嘔吐、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急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便秘、腹瀉、關節(jié)炎癥、滑囊炎、跟腱炎、坐骨神經痛、腰痛、腰椎增生、頸椎增生、落枕、關節(jié)扭傷、附件炎、更年期綜合癥、宮頸糜爛、痛經、牙痛、嬰幼兒腹瀉、神經官能癥、神經衰弱等。
分形治療法認為通過對人體某一部位的治療可以治療另一部位或人體整體的疾病。上述的中醫(yī)整體觀念和全息生物律在理論上支持分形治療法,中醫(yī)整體觀念強調人體自身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強調人體與自然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張穎清的全息生物學核心思想是,生物體每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中包含有整體的全部信息。上述的6種臨床治療法均是在人體的某一部位如足、手、耳、眼等部位進行治療,進而治療另一部位或人體整體的疾病。分形治療法是以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經驗事實為基礎,具有一定的猜測性的科學假說,只有被實踐檢驗和證明之后,分形治療法才能發(fā)展成理論,為人民健康服務。
[1]林鴻溢,李映雪.分形論-奇異性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2.
[2]張穎清.生物全息診療法[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社,1987.
[3]上海市針灸研究所.簡明針灸療法[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6.
[4]黃琴峰,齊麗珍.針灸治療有效病癥54種[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
[5]杭雄文.足部反射區(qū)健康法學習手冊[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6]植蘭英,蒙貴清.耳穴療法[M].廣西: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90.
[7]朱喜章,王杰林.全息生物學臨床應用[M].濟南:濟南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