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湧, 肖湘萍
(中北大學理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關于傳染病傳播的數(shù)學模型的研究是從En′ko(1889)開始的,作為奠基性的工作是1927年Kerinark和Mekendrick的工作.他們將總人口分為易感者(S)、染病者(I)和恢復者(R)3類,利用動力學的方法建立了SIR傳染病模型,并對其傳播規(guī)律和流行趨勢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閾值理論:若種群中易感者的數(shù)量高于閾值,傳染病將維持;低于閾值,傳染病將趨于絕滅.近20年來,國際上傳染病動力學的研究進展迅速,大量的數(shù)學模型被用于分析各種各樣的傳染病問題.這些數(shù)學模型大多適用于各種傳染病的一般規(guī)律的研究,也有部分是針對諸如麻疹(measles)、瘧疾(malaria)、肺結核(tuberculosis)、 流感(influenza)、 天花(smallpox)、淋病(gonorrhea)、艾滋病(ADIS)等諸多具體疾病的模型.從傳染病的傳播機理來看,這些模型涉及接觸傳染、垂直傳染、媒介傳染等不同傳染方式以及是否考慮因病死亡、因病或預防接種而獲得暫時免疫或終身免疫.種群生長的不同動力學規(guī)律等因素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傳染病模型.
我們考慮如下模型:
(1)
下面我們研究無病平衡點E0的全局性態(tài).
定理1.1 對于系統(tǒng)(1),若基本再生數(shù)R0≤1,則無病平衡點E0全局穩(wěn)定.
證明:定義一個全局Lyapunov函數(shù)
求導可得:
定理1.1的生物意義如下:若一個病毒在其存活的周期內繁殖的病毒不多于1個,則病毒不能成功的入侵宿主并且它會很快被清除.
下面我們討論正平衡點
的局部穩(wěn)定性.
引理(Hurwitz判據(jù)) 考慮多項式方程
λn+a1λn-1+a2λn-2+…+an-1λ+an=0
所有根具有負實部的充要條件是
k=1,2,…,n.其中j>n時,補充定義aj=0.
定理1.2 對于系統(tǒng)(1),若R0>1,則系統(tǒng)存在唯一正平衡點E*,且此平衡點E*是局部穩(wěn)定的.
證明:對于系統(tǒng)(1),其Jacobian矩陣為
A的特征矩陣xE-A為
A的特征方程|B|=0為
其中:
因為rdII=dVV,所以rdII2TdT-ITdTVdV=0,得a3的分子為
a31=-dI(-VλdVI-VλdVT+dIITVdV+dIIT2dIr)
=-dI[-VλdVI-VλdVT+dITI(VdV+TdTr)]
=-dI(-VλdVI-VλdVT+dITIrλ)
=VdIdVI(TdT+dII)
由于rdII=dVV,所以a2的分子為a21=-dI2ITV+VλdVI+VλdII+VλdIT+dIITdTV,再整理得:
顯然a1,a2都大于0.
顯然a1a2-a3>0.因此H1,H2,H3都大于0,所以A的所有特征值均具有負實部,本系統(tǒng)的零解漸進穩(wěn)定,可見E*局部穩(wěn)定.
定理1.2所表示的生物意義如下:若一個病毒在其存活的周期內繁殖的病毒多于1個,則病毒能成功的入侵宿主細胞.
參考文獻
[1] 馬知恩,靳 禎.總人口在變化的流行病動力學模型[J].華北工學院學報,2001,22,262-271.
[2] 馬知恩,周義倉,王穩(wěn)地,等.傳染病動力學的數(shù)學建模與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 Alan S. Perelson, Patrick W. Nelson.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HIV-1 dynamics in vivo[J]. SIAM Review,1999, 41: 3-44.
[4] 陸征一,王穩(wěn)地,王開發(fā).數(shù)學生物學進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5] R.M. Anderson, R.M. May. Infectious Diseases of Humans, Dynamics and Control[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1.
[6] W.R. Derrick, P. van den Driessche. Emphases disease transmission model in a non-constant population[J]. Math. Biol., 1993, 33: 49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