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宏
(佛山市高明區(qū)技工學校,廣東 佛山 528500)
“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中“探究式學習”方式探析
周麗宏
(佛山市高明區(qū)技工學校,廣東 佛山 528500)
探究式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方式,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師應引導學生不斷地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操作實踐與討論中釋疑、解疑。
探究式學習;服裝結構設計;應用
探究式學習(inquiry learning)是指“在教學中,依據現實與教材,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科學)研究的情境,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探究式學習作為一種積極的學習方式,其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杜威的“做中學”、以“兒童為中心”等思想,它是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掀起的“教育現代化運動”中由美國著名科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倡導提出的。施瓦布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探究式學習的過程實質是一個發(fā)現與提出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探索精神。和接受學習相比,它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等特征。
傳統(tǒng)“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中,學生根據教師繪圖的步驟與方法,一步一步繪制某一具體款式服裝的結構圖。為減輕教學過程的繁索性和復雜性,對制圖中每一根線條的來源,教師往往不會進行具體的分析,更不會結合款式特點、人體知識及著裝特點進行具體的剖析。單從教學形式來看,較為簡單、明了,學生學得輕松,不用花太多精力就能較好地模仿教師做法作出較為準確的結構圖,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似乎比較明顯。但是,一旦離開教師、脫離課堂、課本和筆記,很多學生便無從下手,甚至連最基本的框架制圖都不能很好的完成,更談不上畢業(yè)設計或步入社會生活實踐中根據款式靈活運用進行變通式的結構處理了。顯然,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長期學習目標的實現,它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學生只是機械地照搬,依樣畫弧,完全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tài),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缺乏自主性。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爆F代教育心理學研究也指出,學習不僅是主體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暴露學生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也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創(chuàng)新成果的過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改革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扭轉這種局面,積極推進課程改革,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探索在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中實施新課程的途徑,筆者嘗試構建“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在探究式學習活動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整個探究過程也都是圍繞問題展開的,問題成為探究式學習的核心和出發(fā)點。因此,將課本知識、技能等創(chuàng)設成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在問題情景中主動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是開展探究活動教師的主要工作。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中,筆者將教學內容隱藏在問題情境中,例如,在學生學習與掌握了垂直立領的結構設計后進行內傾斜立領結構設計教學時,利用幻燈片讓學生觀察內傾斜立領和垂直立領款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內傾斜立領與垂直立領在款式上有何區(qū)別?
在這樣的問題情景中,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到內傾斜立領的款式特征:內傾斜立領呈圓臺體造型,垂直立領呈圓柱體造型;內傾斜立領上口較小,與頸部形態(tài)吻合,垂直立領上口較大,偏離人體頸部。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引導與點撥,學生自己提出一系列新的問題:(1)內傾斜立領與垂直立領的款式區(qū)別反映在結構上何處會有變化?有怎樣的變化?(2)如何實現內傾斜立領與垂直立領平面結構的轉化過程?
整個過程,學生積極動腦,努力使舊知識同化為新知識,使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加強新舊知識的建構與聯系,同時也明確了本堂課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為下一步教學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實踐,自主探究
探究式學習的關鍵就是探究,且探究過程要與操作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離開了實踐,探究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參與、經歷實踐活動,才能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知識與技能。在服裝結構設計教學中,筆者放手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操作實踐,使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自主地探究知識。在如上教學示例中,學生通過觀察與分析已了解了“兩者的款式區(qū)別”、“呈現在結構上的變化”,但不知道“怎樣實現其變化”。這時筆者要學生拿出預先備好的長方形紙張(當作垂直立領的平面結構),讓學生想辦法縮短其中較長的一條邊,從而縮短領上口,實現垂直立領與內傾斜立領的結構轉化。接著,學生按以下方式進行操作實踐,自主探究:(1)將長方形紙張剪掉一個三角形。(2)將長方形紙張沿平行于較短的兩條邊剪開但保持終結處不剪斷,將兩個部分在剪斷的部位交錯一個三角形。(3)沿較長的一邊在中間部位折疊一個或幾個三角形,類似于收省。
這樣的自主探究,對提高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具有重要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進行獨立的探究,教師適時啟發(fā)學生的探索思路,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并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分層次指導。
(三)討論釋疑,確認新知
學生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究后究竟解決了哪些問題,還存有哪些問題,教師不得而知。同時,學生探究而來的知識、方法與技能,也需要得到確認。課堂教學中,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筆者以討論、交流的形式展開,讓學生自由發(fā)言,盡可能多的發(fā)言,互相補充,將他們的操作方法概括完全,并讓他們分別按操作方式將紙張進行卷曲,看能否形成內傾斜立領的圓臺體形態(tài),用以驗證操作的正誤。結果發(fā)現:第一種做法不能形成一個規(guī)范的內傾斜立領的圓臺體形態(tài),第二種和第三種做法能達到效果。接著讓學生進一步討論,向知識的更深層次推進:(1)折疊量或交錯量越多意味著什么?(2)折疊量或交錯量的多少取決于什么?
通過小組討論,獲得共識:(1)折疊量或交錯量越多意味著領子越彎曲,領上口越短。(2)折疊量或交錯量的大小取決于頸圍大小、頸圍放松量及其款式需要。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分析、概括與總結,以形成新知識的結論(內傾斜立領結構是在垂直立領結構的基礎上將領口部位向上起翹,其起翹量的確定應保證領上口線長度不小于頸圍同時不影響頸部活動和舒適為原則,同時考慮款式的需要),并引導學生畫好其結構圖。
(四)鞏固新知,拓展應用
問題解決、結論形成之后,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意識地播放兩款內傾斜立領變化款式幻燈片,讓學生運用探究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以討論與實踐探究的方式完成,然后做出評價,使教與學雙方得到及時反饋,促使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深化與鞏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他們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探究式學習關注學生發(fā)展,注重主動參與,強調自主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啟發(fā)、引導學生不斷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操作實踐與討論中釋疑、解疑。此外,教師還應有意識地布置一些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以便鞏固知識,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施教育教學改革,從而培養(yǎng)出更多的創(chuàng)新人才,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周麗宏,女,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qū)技工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服裝教學。
G712
A
1674-7747(2011)02-0030-02
[責任編輯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