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華
1華北水利水電學院;2河南工業(yè)貿易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2
C語言程序設計精品課程建設中幾個關鍵問題的探究
李海華12
1華北水利水電學院;2河南工業(yè)貿易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2
針對《C語言程序設計》精品課程建設中涉及的設計理念與思路、教學模式改進方向與途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幾個關鍵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探究,為本門精品課程的建設提供了一個參考。
C語言程序設計;精品課程建設;關鍵問題
《C語言程序設計》是理工科專業(yè)中一門基礎語言課程,同時也是計算機類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是學習計算機編程思想的優(yōu)秀語言,C語言易學易懂不易精,建好該門課的精品課程,對推動教學改革有積極的,要想建設好精品課程,就應對其中涉及的關鍵問題進行探究。[1]
首先,教師用C語言編寫好的典型應用系統(tǒng),比如《學生信息管理系統(tǒng)》讓學生看軟件運行的過程,這個系統(tǒng)可以查找、添加、刪除、修改、瀏覽、保存、從文件讀取、查看獎學金信息,讓學生感覺到要學習的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學習的內容實用性很強,產生學會C語言的沖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自己要尋找創(chuàng)建系統(tǒng)的愿望;其次,在學習每一部分時,要將理論問題融會到典型的案例中,讓學生體味到學習程序設計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每學會一個問題,有成就感,在快樂中學習。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程序設計的三大結構:順序結構、選擇結構、循環(huán)結構以及各種語句的應用,使學生對計算機程序設計有一個總體認識,學會利用C語言解決一般應用問題,從而使學生了解程序設計的方法,形成程序設計思想及理念。[2]
程序設計語言應用的難點不在于語言本身,而在于程序設計思想及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將語言學活,因此,在C語言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案例教學法,采用案例驅動及項目驅動,調動學生積極思考,把課堂教學變成教師引導學生自動學習,引導學生養(yǎng)成分析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C語言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將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編寫的《C程序設計教程》一書2009年10月由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全教學過程安排108個課時,基本技能訓練模塊占46課時,實驗模塊占46課時,課程設計占16課時。基本技能訓練模塊包含:C語言概述,數據類型、運算符與表達式,最簡單的C語言程序設計,邏輯運算和判斷選取控制,循環(huán)控制,數組,函數,預處理命令,指針,結構體與共用體,位運算,文件。實驗模塊包含:數據運算,輸入輸出,選擇結構,循環(huán)結構,數組應用,字符串,函數的定義和調用,變量的存儲屬性,指針引用,指針綜合運用,結構體及共用體,創(chuàng)建鏈表,位運算,文件操作。課程設計參考項目包含:學生成績管理,圖書信息管理系統(tǒng)設計,銷售管理系統(tǒng)設計,影碟出租管理,職工工資管理系統(tǒng),職工信息管理系統(tǒng)設計,學生信息管理系統(tǒng),銷售管理系統(tǒng),設計一個簡單計算器,編寫一萬年歷系統(tǒng),通訊錄管理,校園導游咨詢。通過課程設計,鍛煉學生運用C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總體構造一個完整的、實用的程序。[3]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吃透教學的全部內容,緊緊圍繞程序設計這個主線,將復雜枯燥的語法知識分解到一個個生動實用程序案例中,淡化計算機語言本身語句的介紹,而重點介紹程序設計方法,語法是神,程序是形,在分析程序和程序設計中熟悉語法、應用語句,把軟件工程學的思想貫穿于算法分析和程序設計的過程中,讓學生在分析程序中學習語法,掌握程序設計方法和技巧,解決的問題明確,案例貼近學生生活,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著愿聽,教師提勁,能有一個好的教學效果。[4]
目的是為培養(yǎng)學生學會利用C語言編寫實際應用程序的軟件開發(fā)能力,教師在講每一個基本知識模塊時配備一些案例外,找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實際應用的程序,比如“學生成績管理系統(tǒng)”,以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模塊為依據,將這個軟件分解成若單元,每塊對應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中一個模塊,每個模塊中設計一個大作業(yè),教師在講課時,以這幾個大作業(yè)的程序設計要求為總體要求,每基本模塊學過之后要求完成一項或幾項編程作業(yè),而各模塊的編程作業(y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實際上它們都是一個較大型較復雜程序的組成部分,完成了平時要求的各項編程作業(yè)之后,學生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完成的遠不是一些零碎的程序段,而是制作程序的一個個單元,只要通過簡單的程序拼裝,就可以構成一個比較復雜的程序。讓學生完成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接軌。[5]
將C語言學習分為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習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學生進行課程設計階段。第一個階段教師講課和學生上機按1:1設計,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體驗和領悟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精講多練,教師講完一模塊,學生就要自己通過練習掌握它,使學生在實驗中理解基本知識,進而掌握基本知識,第二階段完全交給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進行課程設計,編寫具有實際應用的程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編程能力,為學生的進入社會更好地適應實際工作環(huán)境打下一個好的基礎。
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那些對程序設計有著特殊愛好的學生,如何讓他們的興趣向更積極的方面發(fā)展,必須有計劃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組織一些興趣小組或課題小組,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集體主義精神,這對提高學生的程序設計能力及合作能力、對如何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及遇到困難時的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都是非常有益的。
考核分為兩部分:第一,上機考試,占總成績的70%,內容包含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理論知識考核重點考查學生對關鍵性概念和原理的熟悉和理解,操作技能著重考核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課程設計占總成績的30%,著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為了避免在分組的實驗、設計任務中,有的同學不積極參與,可采用隨機抽查個人的方法來考核小組成績,促進小組內部互相監(jiān)督、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理論課教學采用由案例帶動知識點的方法,步步深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資料、素材,采用的案例要形象生動,要貼近學生生活,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讓學生針對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在互動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反饋”機制構成“閉環(huán)”系統(tǒng),決不能采用無反饋的開環(huán)系統(tǒng),因為沒有反饋就無法把握課堂節(jié)奏。而最敏感的反饋點有兩個:眼神和表情。講課時必須實時地從學生的眼神和表情當中獲取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講課節(jié)奏。使學生從內心與你互動起來,跟著你的思路走,而不走神。
書上的代碼和運行結果都是呆板的東西,學生看一遍沒有對里面包含各種聯(lián)系的直觀認識,印象不深,很難形成理性認識,這樣容易造成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動手上機編寫并且調試程序就很困難,利用多媒體將聲音、圖形、圖像等呈現(xiàn)一些抽象對象之間的聯(lián)系,能直觀、形象地再現(xiàn)客觀事物,有效地改善這種問題。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看教師的演示,提高了實踐能力。在直觀演示的同時就涉及啟發(fā)式教學的問題。例如演示了一個例子之后,教師可以由此觸類旁通,提出新的問題,進行啟發(fā)學生,進而得出進一步的答案和解決方法或是引出新的問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在采用啟發(fā)式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總上的把握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創(chuàng)新和實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調動學生思維,激發(fā)其學習熱情,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促進個性發(fā)展。葉圣陶先生說:“教就是為了不教”。進行啟發(fā)式教學正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日新月異,所以教師教學不是為了把某個問題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自學能力。
首先通過案例教學,鼓勵學生自由探索、大膽質疑,及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好奇心,可以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得到發(fā)展,使學生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合作能力、競爭能力都于得到了培養(yǎng)。 其次,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使得學生的實戰(zhàn)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為將來就業(yè)打下良好基礎。案例驅動與項目驅動相結合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提高了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目前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差別懸殊,教師在集中授課不可能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實際情況,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解決這一矛盾。將建設好建設精品課程放在網上,學習好的學生利用它對問題的理解會更深,學習不太好的學生不受時間限制,慢慢也會學會,方便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利用師生電子郵件、QQ等通信平臺進行交流,討論問題,布置作業(yè),提交作業(yè),利用網絡空間發(fā)表消息,交流所編寫的程序,學生可隨時通過網站觀看教學課件,完成自學。
C語言程序設計精品課程建設中關鍵問題探究是建設好精品課的靈魂,有了思路,在實踐中就有了一個方向,在精品課程建設中才能取得一個好的效果。
[1] Samuel P.Harbison Ⅲ Guy L.steele Jr.C語言參考手冊[M]. 北京:人民郵電大學出版社.2007
[2] 魏峰湖,陸紅.C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吉林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5,(S2)
[3] 劉紅敏,趙山林“.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9,(17)
[4]教育部考試中心.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考試參考書—C語言程序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劉漢英.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07)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8.161
李海華(1965年-),男,漢族,全日制研究生學歷,副教授,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教學標兵,主要研究方向為網絡協(xié)議與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