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廣春
(鳳臺淮河河道管理局 鳳臺 232100)
白蟻俗稱白螞蟻,體軟弱而扁,不同種類的白蟻體色不盡一樣,有白色、淡黃色等,以木材或纖維素為食,是一種多形態(tài)、群居性而又有嚴格分工的昆蟲。經(jīng)多次普查及專家鑒定,危害鳳臺淮右堤防黑李上段的白蟻種類主要為黑翅土白蟻和黑胸散白蟻。
黑翅土白蟻屬土棲性白蟻,筑巢于土下,危害樹木、江河水庫堤壩,是一個以“王室”為中心、周圍布滿大小不等菌圃的群棲性昆蟲,生活史中無補充生殖蟻。因此,殺滅其蟻王、蟻后,全巢也隨之覆滅。一般對該蟻種的防治方法也是據(jù)此習性而展開的,本文即以此蟻種為例介紹堤壩白蟻危害及防治情況。
黑胸散白蟻屬土木兩棲性白蟻,它既在木材中營巢,又在土壤中筑巢。其蟻群因體小、巢群分散而得名。蟻巢結構簡陋,無主、副巢之分,無定型的王室,蟻后數(shù)量多,適應性強,但無較長的蟻道和較大的巢穴,一般對堤壩的危害性不大,2002年采用氯丹粘土灌漿后至今未發(fā)現(xiàn)此類白蟻。
白蟻長期生活在黑暗環(huán)境中,過著隱蔽生活,個體雖小,但其危害很大,尤其是對水庫大壩、河道堤防的危害,可謂是“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鳳臺淮右堤黑李上段的白蟻,不但破壞了草皮植被,而且最為嚴重的是淮河高水位時其挖掘的四通八達蟻道及巢穴極易形成漏洞塌坡等險情。一般從有翅成蟲紛飛配對到成熟群體需歷經(jīng)8~10年,在堤身內逐漸挖掘形成四通八達的蟻道和主巢空腔及眾多的副巢空腔,主巢空腔體積一般可達0.3m3,再加上菌圃和蟻道,一個群體可掏空土壤約2.5m3的腔積。白蟻除在背水坡取食植被外,還通過地下蟻道,穿過堤防到迎水坡取食枯枝落葉和浪渣,輕則滲水漏水、滑坡,重則決堤垮壩,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白蟻的治理方法有很多,如挖巢法、熏煙法、灌漿法、誘殺法等,但實施起來都有較大的局限性和技術難度,單獨采用一種很難圓滿達到治理目的。鳳臺淮右堤防黑李上段的白蟻防治本著“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方針,主要采用了挖巢與預防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方法,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3.1.1 挖巢工序
一是探尋。探尋蟻道、蟻被等活動痕跡,找到主蟻道;二是觀察。找一根細長枝條伸入小孔洞中。同時沿小孔朝前開挖,注意不要把細條挖斷,開挖過程中注意洞口形狀的變化和枝條氣味;三是判斷。開挖中如果沒遇到工蟻兵蟻,而且洞口無變化或越來越小,則應放棄該蟻道。如果枝條上的白蟻是工蟻,說明蟻道屬取食口,離主巢較遠,應暫時放棄,用土封住洞口;如是兵蟻,說明此通道是主通道,要繼續(xù)深挖。
3.1.2 挖巢注意事項
一是要留標記;二是注意觀察蟻穴方向;三是主巢一次挖出,不要挖挖停停;四是全部清除主副巢,以防白蟻蔓延繁殖;五是挖巢時,不要把巢內菌圃碰碎,要分層取出,以利捉蟻王蟻后;六要及時回填開挖的蟻穴,分層夯實,保證質量,回填土要灑上殺蟻藥物。
3.1.3 挖巢效果
2006~2008 年對淮右堤黑李上段內外坡面進行了挖巢處理。共計開挖主巢20巢,廢棄主巢2巢,副巢近300巢,還有大量繁殖蟻及蟻卵,捉到15對蟻王蟻后。其中挖掘解剖一個典型代表性的成熟群體,主巢直徑達110cm,直徑10~30cm的半球形菌圃腔達100余個,主巢距堤面垂直深度280cm,此主巢位于堤防迎水側,蟻道已橫穿堤身,這種現(xiàn)象在淮河流域堤壩白蟻中非常少見。挖巢法比較直觀,也比較徹底,但它是一種被動治理措施,較耗資力,蟻王、蟻后如果逃跑則幾年內又會重新繁殖,實踐中一定要謹慎操作,重點清理,務求徹底。
3.2.1 治理方法
首先在堤防內坡面采用挖隔離帶和灑藥的預防方法。具體做法:一是按順堤方向每50m的距離,挖垂直于堤軸線的防蟻溝,溝的寬度為0.4m,深度為0.7m;在溝內用原土拌兌以氯菊酯為主要成份的抗甲藥劑(環(huán)保或國家提倡藥劑),拌均后填充壓實,以起到阻斷防止白蟻蔓延、殺死白蟻的效果。二是在堤防內坡面噴灑樂斯本水劑(環(huán)?;驀姨岢巹?,使藥物滲透壩體內部。這樣不僅能殺死淺層的白蟻,還能對以后紛飛至此的長翅繁殖蟻起毒殺作用。其次是對壩體的重點堤段和可疑堤段進行埋設引誘坑點進行誘殺,引誘坑規(guī)格:長0.8m×寬0.4m×深0.7m,溝內放置白蟻喜歡的食材,引誘那些沒有被殺滅或僥幸逃脫的白蟻至此進行殺滅。
3.2.2 藥物分析
氯丹、滅蟻靈等藥物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是高殘留毒殺型的有機化學物,藥物殘效期長達15年,對人類健康和環(huán)境構成了威脅。我國從1999年起禁止使用。而抗甲藥劑(主要成份氯菊酯)、樂斯本水劑(主要成份毒死蜱)屬有機磷藥劑和擬除蟲藥劑,是目前全世界應用最多的白蟻防治藥劑。
3.2.3 治理效果
淮右堤黑李上段綜合防治后,經(jīng)2010年、2011年普查沒有發(fā)現(xiàn)白蟻危害堤壩,泥被、泥線、啃食的植物均呈現(xiàn)陳舊痕跡。2011年4月,對重點堤段和可疑堤段埋設的引誘坑點進行開挖,均未發(fā)現(xiàn)白蟻活動痕跡。經(jīng)過多年白蟻防治工作實踐,充分證明“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科學方法行之有效,鳳臺淮右堤黑李上段堤防白蟻治理效果明顯。
此次防治白蟻藥物主要成份為毒死蜱、氯菊酯,雖為國家環(huán)保型的,與常規(guī)農藥相比毒性低,是替代氯丹、滅蟻靈等的首選藥劑,但仍然給環(huán)境造成了污染。建議國家今后加大力度開發(fā)和使用生物型白蟻防治藥物,如昆蟲病原微生物、天然殺蟲劑提取物、中草藥防治方法等
[1]嚴國璋,李俊輝.堤壩白蟻及其防治[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安徽省水利廳水管處編.安徽省堤壩白蟻防治輔助教材[Z].2006.
[3]戴自榮,陳振耀.白蟻防治教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
[4]姚力群.白蟻預防藥物問題的思考[M].合肥:白蟻防治論文匯編,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