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組織人事科
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前身為安徽省淮河修防局)是安徽省水利廳在省淮河流域的派出機構,1961年10月經中共安徽省委批準正式成立,正處級建制。50年來,省淮河局組織機構幾經變遷,淮河河道管理系統(tǒng)管理體制調整基本完成,各單位內部改革不斷深化,1200名職工承擔著沿淮6市(阜陽、亳州、六安、淮南、蚌埠和滁州)14個縣區(qū)750公里堤防、730公里河道、19座大中型水閘和近百座小型涵閘等重要防洪工程的管理任務,保護著安徽省淮河以北廣大地區(qū)的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重要能源、交通和工農業(yè)生產基地。
1950年夏,淮河流域發(fā)生大水。面對嚴重的災情,中共中央毅然作出治理淮河的決定,同年冬治淮委員會成立,負責流域內的工程建設和管理。1953年淮委召開第一次淮河流域工程管理會議,要求凡已建成的大、中型建筑物都要建立管理機構,訂立管理制度,明確各蓄洪閘由淮委統(tǒng)一管理,不關系到上、中游或中、下游堤防防汛安全的涵閘由專區(qū)管理。1954年特大洪水后,淮委增設工程管理處,在1955年第二次工程管理會議上,提出由點到線到面的全面管理方針和流域機構與地方政府分工管理的原則,淮河中游堤防以淮左干堤為管理重點,按行政區(qū)劃由各縣設立治淮工程管理所,工管所以下以已設涵閘管理所為基礎分設管理段。在建立健全專管機構的同時,按河道堤防所經自然村為單位成立群眾養(yǎng)護小組,實行專管與群管相結合。
1957年冬,為適應農田水利建設高潮,專區(qū)和縣級河道堤防管理機構與當?shù)厮麢C構合并,原以條條領導的管理體制轉向以塊塊領導為主。1958年7月淮委機構被撤銷,除大型水庫由省水電廳直接管理外,淮河河道堤防的工程管理交由專、市、縣水利(電)局管理。工程下放后,因人員抽調流動性大,管理隊伍難以穩(wěn)定,管理力量大大削弱,工程損毀嚴重。
1961年秋,鑒于河道堤防等水利工程遭受嚴重毀壞,嚴重影響防汛安全和工程效益的發(fā)揮,農業(yè)部和水電部提出《關于加強水利管理工作的十條意見》,1961年10月31日,安徽省委批復省水電廳黨組報告,同意設立淮河修防機構,負責省境內淮河堤防涵閘的歲修、加固工程和有關防汛的具體業(yè)務,實行雙重領導,條塊結合,除省淮河修防局歸省水電廳領導外,專、市、縣的修防機構既受上一級修防機構的領導,又受當?shù)厮姡┚诸I導。
1961年11月28日,安徽省淮河修防局在蚌埠閘成立。
1962年汛前,阜陽、宿縣、滁縣專區(qū)淮河修防分局先后成立,為行政歸屬地方、業(yè)務和經費歸系統(tǒng)的雙重領導管理體制。1964年5月省水電廳決定將尹家溝閘和青年閘劃歸省淮防局直接管理,次年5月成立窯河閘工程管理所,對窯河閘、青年閘、尹家溝閘實行統(tǒng)一管理。1964年底中央和省發(fā)出關于在水利管理部門貫徹亦工亦農方針的通知,省水利廳決定先撤銷宿縣專區(qū)分局作為試點,并把五河、懷遠兩縣境內的內河堤防管理也列入淮河修防系統(tǒng)管理范圍。1965年11月,經宿縣專署同意撤銷修防分局。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淮河管理工作受到沖擊,修防系統(tǒng)的業(yè)務活動基本停止。1969年5月,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正式決定將省淮河修防局下屬各修防分局、修防所、段下放給所在專、市、縣革命委員會統(tǒng)一領導,人員經費、歲修經費隨同下放,省淮河修防局所屬工程維修隊、測量隊也均調出。1970年7月,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研究決定保留省淮河修防局機構,改稱為省革命委員會水利電力局淮河修防處(簡稱淮河修防處),恢復部分堤防管理系統(tǒng)業(yè)務。1971年9月,省革命委員會頒布《關于長江、淮河堤防河道管理的規(guī)定》,重新明確除省建立淮河修防專管機構外,沿淮各地、市、縣都要建立修防專管機構;淮河干堤及重要支堤成立修防段。各級修防機構逐步恢復。1972年8月經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同意,將蚌埠閘工程管理處并入淮河修防處。在1973年至1975年間,省淮河修防處歸省水電局與省治淮指揮部雙重領導,以局為主。1976年起省水利與電力分開,歸省水利局領導。
1980年5月,省水利局改為省水利廳后,省淮河修防處也恢復稱省淮河修防局。1986年11月,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fā)省水利廳《關于改革長江、淮河修防管理體制的報告》,將關系淮干全局不大、工程在一個縣范圍內、由所在縣受益的堤防交縣管理,界首、太和、利辛和天長等縣修防所劃歸地方管理,省淮河修防局負責業(yè)務指導。1991年,經省編委批準,省淮河修防局改稱為省淮河河道管理局,各級修防單位更名為淮河河道管理局,明確了職責范圍。
2004年11月,省編委下發(fā)《關于全省長江、淮河河道管理體制調整有關問題的通知》,對省淮河河道管理體制進行調整,將原由省與市、縣(區(qū))雙重領導,以地方管理為主的潁上等18個縣(區(qū))淮河河道管理局和大型閘管理處(所),成建制或部分上劃省水利廳,由省淮河河道管理局實行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阜陽等11個市、縣、區(qū)工程劃歸地方管理。
2006年8月,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體制調整工作基本結束。
淮河河道管理體制調整理順了長期困擾淮河河道管理事責不分的狀況,初步建立了責、權、利相統(tǒng)一的管理體制,在為淮河河道管理事業(yè)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的同時也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全局由原來的5個直屬單位增加至19個,人員由上劃前的500余人猛增至1800余人,各單位的干部、職工素質參差不齊,經濟狀況懸殊較大,工作環(huán)境差別更大,與地方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門的關系位置互換等等,都對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乘著管理體制理順的東風,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把建好隊伍作為抓好管理的突破口,以思想創(chuàng)新為先導,以機制創(chuàng)新為動力,以制度創(chuàng)新為保障,以工作創(chuàng)新為評價,大力推進各項改革。
2005年第一批上劃單位體制調整后,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即把2006年定為“內部改革年”,出臺了《關于推進局直單位(上劃)人事制度改革指導意見》,要求各上劃單位全面推進內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中層干部競爭上崗,一般工作人員雙向選擇,把部分工資與工作實績掛鉤,向關鍵崗位傾斜,向貢獻突出的傾斜。此后又在以崗定薪的基礎上,把考核作為鞏固改革成果的有力手段,細化量化考核指標,把崗級工資與考核掛鉤,形成崗位、責任、業(yè)績、待遇相統(tǒng)一的用人機制,增強了單位活力,調動了職工積極性。
體制調整后,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一方面采取“外引內培實練”方式加快改善職工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專業(yè)結構、技能結構,另一方面大力加強職工職業(yè)道德教育,提出基層管理人員既是管理者又是勞動者,并先后開展“優(yōu)秀河道所長”、“優(yōu)秀河工”評選和“點燃奉獻激情、弘揚淮河精神”等活動,調動全體職工傾心抓管理、提水平、增效益的積極性。現(xiàn)在局基層職工從巡堤查勘、工程養(yǎng)護、違章清除都親力親為,在責任落實中升華崗位精神,展現(xiàn)了堅忍不拔、勇往直前、攻堅克難、無私奉獻的淮河精神。
淮河河道管理體制調整后,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先后制訂了《局直單位負責人聘任管理辦法》、《局直單位工作人員聘用管理辦法》,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人事管理工作的通知》,落實局直單位民主生活會制度,修訂了局機關科級干部考核管理辦法。在干部隊伍建設中,嚴格貫徹執(zhí)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不拘一格選拔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年輕干部;積極慎重推進局直單位之間、局直單位和省局機關之間以及機關科室之間的干部交流,為單位或部門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局直單位領導班子成員和工作人員的考核,堅持注重工作實績,與工程目標、經濟目標考核結果掛鉤,形成了水政執(zhí)法、工程目標管理、經濟目標管理與人事考核有機結合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和激勵辦法,把各項制度落實到各項工作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在“責任制”上實行崗位管理,在“考核制”上推崇效率優(yōu)先,在“獎懲制”上體現(xiàn)業(yè)績至上,保證了工程目標管理、河道管理和內部管理各項工作的全方位推進。
深化改革激發(fā)了淮河河道管理事業(yè)加快發(fā)展的活力,勇于創(chuàng)新拓展了淮河河道管理事業(yè)發(fā)展新的空間。今天的淮河,經過全局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干部群眾的精神面貌、思想觀念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正以奮發(fā)有為的精神狀態(tài)、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不斷實現(xiàn)新突破,不斷創(chuàng)造新業(yè)績,譜寫著淮河河道管理事業(yè)發(fā)展的新篇章
(本文由邵曉祥、楊冰執(zhí)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