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云
我是濟南市郵政局一名普通職工,同時也是一位大學生的母親。生活中許多東西離我而去,我也放下過很多,然而,30年來《讀者》一直陪伴著我。
1985年10月27日黃昏,我參加高教自學考試后回家途中,騎車路經(jīng)山大路十字路口時忽然狂風驟起,我被風吹下車,瞬間整個人仿佛落入冰谷。坐在馬路邊我思緒萬千,回想近幾天考試考得不夠理想,通過的希望很渺茫;回憶近幾年的經(jīng)歷更覺凄涼,畢業(yè)4年仍無工作;從小把我?guī)Т蟮睦牙讶ナ?,悲傷時刻縈繞心房。這個世界還有什么值得留戀,還有什么希望?此刻,真正感到了絕望。我真想結(jié)束這一切,想就此永遠消失在狂風中。忽然,姥姥的聲音回響在耳旁:“孩子,不要給別人添麻煩,要好好學習,自立自強?!蔽遗φ玖似饋恚斨耧L回到家中。隨后的兩天里,我把自己關(guān)在屋中,將所有的《讀者文摘》重新閱讀一遍,終于拂去憂傷,走出絕望。
1986年是我生命中最孤獨無助的時候,濟南市郵政局為我敞開希望之門,從此我成為一名郵政投遞員。在普通崗位上,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勤勤懇懇、埋頭苦干,一干就是20年。濟南市區(qū)的大街小巷幾乎都留下過我的足跡。那時,每當完成一天工作,身心疲憊地回到家,只有手捧《讀者文摘》我的身心才得以舒緩。我對新買的一期雜志是舍不得一次讀完的,總要留下幾篇文章在感覺最疲憊時仔細欣賞。那時,業(yè)余時間我繼續(xù)參加高教自學考試法律專業(yè)的學習,每次考試通過后,我對自己唯一的獎賞就是一次讀完一期《讀者文摘》。
80年代末,我負責投遞的區(qū)域訂閱雜志的并不多,但訂戶對《讀者文摘》卻情有獨鐘。每當投遞《讀者文摘》時我都小心翼翼地交到用戶手中,生怕有半點折損。
我自認為是熱心的人,對需要幫助的人,盡己所能有求必應(yīng)。特別是遇到對自己有幫助的圖書,便主動買來送給周圍的人,然而我從未將《讀者》送過人。多次搬家處理過很多書籍,但我一直視《讀者文摘》和《讀者》為珍藏,保存著歷年購買的每一期。書櫥里放不下了,我就把它們整齊地裝進塑料袋放到儲藏室。直到學習了心理學我才明白,原來人們對最心愛的東西是不希望與人分享的。
還記得3年前在心理學的課堂上,老師給我們出了一道測試題:“請你冥想,你感覺最幸福的場景是什么。”我按提示語閉上眼睛,腦海里浮現(xiàn)出這樣的景象:冬日的陽光暖暖地灑在陽臺上,周圍一片寂靜。我躺在一張搖椅上,懷中抱著一本雜志(當然是《讀者》),身旁的玻璃杯里飄著綠茶的清香。隨后老師對此進行了分析,其中的一句話令我至今難忘:你是一位溫暖、簡單的人。溫暖、簡單,樸素的4個字,但是,只有我知道這4個字的分量;只有我知道經(jīng)歷了怎樣的人生磨礪才能與這4個字結(jié)緣;只有我知道若沒有《讀者》相伴,我又將是怎樣的一個簡單的人;只有我知道若沒有《讀者》相伴,20多年前那個黃昏,“寒冷”的我是否能成長為今天這個“溫暖”的我。